2018年5月18日 星期五

康乃爾最經典的思考邏輯課:大數據時代,你一定要避開的自以為是-讀書心得與筆記

康乃爾最經典的思考邏輯課在談什麼

全書在探討思考時會遇到什麼錯誤認知以及思考陷阱
希望幫助我們在思考時更有邏輯

康乃爾最經典的思考邏輯課筆記

書中介紹了常見的六大謬誤

  1. 無中生有:對隨機資料的錯誤解讀
  2. 過度推論:不完整資料所造成的誤解
  3. 預設立場:模糊資料所造成的偏頗評估
  4. 期盼眼光:認知的動機要素
  5. 以訛傳訛:二手資訊的偏誤效應
  6. 認同想像:對想法一致程度的過度高估

不實認知的決定因子

1.無中生有對隨機資料的錯誤知覺或解讀

這個選擇並非源自不理性而是源自理性的漏洞
我們傾向替模糊的事物硬找規律
只是因為我們用來理解世界的認知機制正是如此
這也許是演化的結果
有助人類適應環境:規律的事物容易加以應用,隨機事物則否

統計迴歸效應:
進行重複測試時
前次獲得極高或極低的分數
會在後次測試時傾向平均值移動

迴歸謬誤典型例子:
MVP魔咒:球員拿了MVP之後表現不好
並不是拿了MVP之後會表現不好
正因為有極高表現才獲得MVP,之後的表現會迴歸平均值

2.過度推論不完整與非代表性資料所造成的誤解

人傾向尋找正面事例
因為反面事例在認知上需要多一個轉換步驟
比方說政策執行或不執行?
執行真的比較好嗎?
我們很少去思考不執行會怎樣~~ 
與執行的差異是什麼?
油價變便宜,所以電動車也會跟著跌?
是否過度推論了?
我們需要更多資訊才能判斷!

3.預設立場:模糊與矛盾的資料所造成的偏頗評估

孩子一定長得像爸媽?
我們傾向去看相像的五官而忽略不像的部分!

為何容易特別對某事件有印象?
雙面事件:成功或失敗,雙面都令人印象深刻
單面事件:發生或不發生,發生自然會特別注意,但不發生的時候我們會自動忽略,因此有印象未必代表這件事發生的機率高~~

不實認知的動機要素與社會要素

4.期盼眼光:認知的動機要素

錯誤歸因:一般人往往把成功歸諸自己,把失敗歸諸外界
我們靠著詢問可能支持自己的對象,獲得想聽的見解
這樣的模式就是典型的確認偏誤!

5.以訛傳訛:二手資訊造成的偏差

轉達時因個人喜好造成資訊偏差或是資訊被刻意操弄

6.認同想像:對想法一致程度的過度高估

錯誤共識效應:高估他人跟自己具有相同認知與喜好的程度
我們往往對於支持自身論點的資料另眼相看
對於否定自身論點的資訊置之不理

作者結論

錯誤判斷與不實認知永遠無從根除,只能減輕症狀
最重要的思維習慣是
避免根據不完整與非代表性的資料驟下結論
明白日常經驗往往帶有偏頗成分


康乃爾最經典的思考邏輯課讀書心得

人類的大腦很奇妙
為了加速理解世界我們希望把事情都套公式
但有很多事情是公式上沒列到的變因
很多的因素交互作用下
可能才會產生一項結果

比方說我們求學階段想要得到好成績這個結果
可能需要一定的天分+遇到好老師+好的學習環境+其他因素
而不是一項原因對應一項結果
大部分的狀況都是一果多因一因多果

但如同本書作者所說
我們思考的過程會有很多思考謬誤導致公式有誤~~
儘管如此我們還是需要公式~~
我很喜歡康乃爾最經典的思考邏輯課書中作者這個說法:
錯誤判斷與不實認知永遠無從根除,只能減輕症狀~~
避免因為不完整的資料下結論!

更進一步說
目前在各種演算法的環境之下
不管是google,FB,IG
我們都很容易只接受到我們想看喜歡看的訊息
換句話說
很多時候並不是因為邏輯不好而導致的推理錯誤
而是因為吸收了錯誤的訊息
導致推倒錯誤
而錯誤訊息的來源有很多
一部分是自己心理上的思考偏差
一部分是客觀環境的餵養!
在下判斷之前一定要特別注意!
我想這也是為什麼書名有寫到要我們在
大數據時代一定要避開得自己為是!

讀這本書再比對跟自己小孩相處是很有感的
我只要打哈欠,孩子就會說爸爸想睡覺了
起因只是某次他打哈欠我跟他說你是不是想睡覺了
後來小孩就自己帶入邏輯思考的公式
東西沒收好會怎樣?爸爸生氣
生氣會怎樣?罰站~~
如果沒有這樣的簡易公式幫助小朋友
他們要如何理解世界?

現階段小孩用這樣的方式理解世界我覺得是可以的
等小孩年紀大一點,跟他們講清楚什麼叫做因果關係
什麼叫做一因多果什麼叫做一果多因~
然後一定要他們好好學辯論
學辯論可以幫助邏輯思考~~


2018年5月17日 星期四

與人溝通時,要先處理心情還是事情?

小猴子與小旺來
前幾天老爸跟朋友們討論到這件事:先處理心情還是先處理事情?
聽到很多精彩的分享,一定要記錄下來給你們參考

有位朋友說:他認為先處理心情,95%的狀況都可以透過先處理心情來解決
另一位朋友說:他覺得要看民族性,外國人比較能就事論事,先處理事情,台灣人就比較需要先處理心情
還有一位分享了薩提爾冰山理論~~
我自己的看法則是要看對象~~
我覺得這些都是很好的想法,你們可以參考看看

這個問題以前老爸花過非常多時間思考,當時自己認為只要能就事論事就好,不過還是會遇到就事論事無法處理的狀況,後來上了這堂課:通過情商實現鼓舞人心的領導,又看了一些薩提爾冰山理論NPL(神經語言程式學)的書,開始有了一些不同的想法,

一般來說,人們溝通時會分兩個模式,TPN模式(任務模式),這個模式比較接近所謂的數字領導,就是只想把事情解決,但是因為腦神經以及內分泌種種因素影響,在這個模式下,人只會解決當前問題,不會學習成長,反過來說,在SN模式(社交模式)下,雖然是閒聊,沒重點的分享,但是容易產生新的想法,也較能接受新的事物,在這種狀況下容易成長,不過眼前的事情不會被解決XD,根據統計,成功的領導者通常有66%的溝通使用社交模式,33%使用任務模式,而一般人剛好反過來!
如果用科學數據來看的話,人的行為很容易受到內分泌的影響,而內分泌又會受到情緒的影響...這是一個兼具理性與感性的答案~~

至於要先處理心情還是事情?
我認為這不是二分法~~
老爸給你們的建議是
先了解自己是什麼個性的人?想成為怎樣的人?要違反自己的個性去做事情是很痛苦的~~但是如果你們了解自己之後,對自己有一些期許,那麼你們一定要學著兼顧理性與感性去處理事情
再來就是要了解你們面對的溝通對象,他是怎麼樣的人?你想和他建立什麼樣的關係?
把這些問題想清楚,你們會有屬於自已最棒的答案~~

上課心得-透過情商實現鼓舞人心的領導

1.整體來說,這堂課在談什麼?
Coursera的課程:透過情商實現鼓舞人心的領導
透過情商來領導,所謂的情商包含了希望鼓舞願景,正念等等,而不是數字領導(銷售數字,時間,等等)

2.講師細說了什麼?
幾乎都是透過提問的方式,請大家思考領導者到底具備了什麼樣的條件?好的領導者有哪些能力?差的領導者犯了什麼錯誤?透過提問引導思考而不是教條式的給答案,並使用許多科學研究以及心理學家的論文告訴我們,為何說教無用?
一般來說,人們溝通時會分兩個模式,TPN模式(任務模式),這個模式比較接近所謂的數字領導,就是只想把事情解決,但是因為腦神經以及內分泌種種因素影響,在這個模式下,人只會解決當前問題,不會學習成長,反過來說,在SN模式(社交模式)下,雖然是閒聊,沒重點的分享,但是容易產生新的想法,也較能接受新的事物,在這種狀況下容易成長,不過眼前的事情不會被解決XD,根據統計,成功的領導者通常有66%的溝通使用社交模式,33%使用任務模式,而一般人剛好反過來!
在引導思考並研究證明這樣的理論後,老師開始去研討到底應該做哪些事情才會讓我們改變?願意成長?要怎樣進路社交模式?大概就是四種方式
A.願景,想想自己的人生目標
B.正念,練習自我覺知,宗教或一些個人嗜好可以培養這個能力
C.憐憫心,幫助別人,團隊認同等等,都會PUSH我們進步
D.興趣or 歡笑,做開心的事情,容易讓我們專心並追求卓越
換句話說,理論上跟一個成功的領導者談話,應該常常會覺得自己很積極正面,很有動力往前衝!

最後,老師在談管理有個數據令我印象深刻,根據心理學家的實驗,每個人執行計畫的風格不一樣,大約只有25%的人會設定具體可行的目標,並要求自己準時達成,這樣的方式比較類似數字管理,這些人本來就喜愛的模式,他們會很有幹勁!另外有25%的人只會設定大方向,時間不重要XD,還有25%的人根本不計畫,這些人認為老天自己會安排,行動就好!所以數據管理對後面兩種人來說,是壓力,事情反而做不好!,因為數據讓她們進入TPN任務模式,自然事情沒辦法處理好,這也是為何很多人無法減肥成功的原因!因為能照表操課做運動吃飯的人,只有四分之一…沒想過從心理學的角度看這些事情,震驚!!!難怪很多時候,有些人就算有SOP or 檢核表,有些事情還是做不好,這都是因為大腦運作模式跟內分泌的影響!可是以前在上課好像也沒聽過有人講這個,大部分的課程都是談目標管理,SOP,比較少談到心理因素,可是根據這個研究(假設他是對的話),其實這些目標管理的課程只對四分之一的人有幫助,真可怕...


3.講師說的有道理嗎?
老師透過提問,然後給實驗數據驗證此理論,因為腦神經以及內分泌的影響,告訴我們人很多時候是身不由己,然後再舉出更多成功的案例驗證,從整個架構來看是非常完整也很有說服力,具體怎樣培養這樣的能力老師在課程中也都分享了,不過我個人是期待老師也可以分享一下在這樣的過程中,我們可能會遇到哪些常見困難,應該如何解決~~


4.這堂課跟我有什麼關係?
有三點心得
A.
一開始上這堂課是因為美娟說我沒感情,所以我想了解看看用感情談領導力是怎麼一回事,就開始聽這堂課了,沒想到就算是談感情,其實也是有理論基礎做過很多人體實驗…人體不只心理影響身體,身體的腦神經內分泌等等也會影響心理,影響我們溝通協調,自我要求,這再次告訴我無明的可怕…想進步的第一步,認為自己不行…如果認為自己很行,不需要學那麼多,就會很慘…
B.
課程中有個演練讓我印象深刻,老師說試著回想自己的發光時刻,到底是什麼狀況讓自己發光?接著老師提到去思考是誰幫助你發光的?這個人幫了你什麼?
老師接下來的說明讓我印象很深,老師說當我們用數字談責任時,很容易就陷入TPN任務模式,思想封閉,只想解決眼前問題,不容易學習成長,但是換個角度,談願景,或是用感恩談回饋(或責任),這是一種SN社交模式,會讓對方更有動力去學習成長並承擔,一樣談責任,用不一樣的角度思考,對生理跟心理的影響與結果完全不一樣!
C.
原來閒聊的能力跟領導力有這麼大的關聯性,能讓對方開心的幽默感,可以引發對方進入SN模式,容易把你的話聽進去,這件事也很重要!所以課程中有件事情跟我以前想的不一樣,老師說不要專注在事情,要專注在人,從這樣的角度看,也是很有道理,對方心靈如果已經封閉,所有溝通自然無效,事情就更不容易被解決,所以調整TPN模式及SN模式的比例真的很重要~~

2018年5月14日 星期一

奧瑞岡辯論-正反方立場

正方:改變現狀
反方:維持現狀或不同於正方的替代方案(同意改變,但你的執行方案比不上我的方案)


正方:改變現狀(B事件)很重要,我的執行方案(A事件)造成B事件,其它東西不會造成B事件

架構
1.必要性,急迫性 =想做的改變很重要(B事件)
2.根屬性(A事件可以達成B事件)

3.執行方案(A事件)



反方

1.B不重要:新觀點或不同的價值觀
2.正方無根屬性:A未必B,沒有A也有B
3.A不可行:執行方案無法執行,所以沒辦法達成B


2018年5月11日 星期五

小猴子談判術-1.5版

一歲半開始小猴子的語言能力很明顯每天在進步
除了愛說話
也懂得運用各種說話技巧跟爸媽談判
常常令人好氣又好笑

有些食物小朋友還不能吃,常常會跟他說長大吃
再過段時間,只要跟他說不能吃,他就會說祐祐長大吃...
餵他吃飯的時候想要他多吃點,就會跟他說再吃一口
然後不知道哪天開始跟他說不能吃
已經會討價還價說吃一口...


不知道為什麼特別愛車子...
現在出門一定要穿有車子圖案的衣服
不給就會躺在地板上賴皮...
但是如果跟他說那不出門了
小猴子又懂得要讓步
變成穿其他衣服也可以...
除了能屈能伸...
也懂得自己喜好的優先順序是出門>穿衣服
厲害厲害


每次出門一定要教育小猴子自己走
而且會跟他約定不自己走就不出門
對小猴子來說出門是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所以一開始都會說好
但是後來被他發現有些特殊情況我是會抱他的
比方說上下樓梯或是人太多車太多的地方怕危險就會抱他
結果後來出門變得很複雜...
我:出門自己走
猴:樓梯爸爸抱(樓梯抱完之後走沒幾步看到路上很多人)
猴:太多人爸爸抱...
後來更進階了,之前抱他抱太久累了,就跟他說爸爸累了,祐祐自己走
結果最近他自己走累了也會說祐祐累了,爸爸抱抱
以其人之道還致其人之身...


看到小猴子這樣子談判
我就在想小旺來也會這樣嗎XD
以小猴子來說
1.不自我設限,不怕失敗,想要就勇於開口要求
2.知道自己手上有那些牌--哭鬧耍賴
3.懂得什麼是自己最想要的優先順序:打球>溜滑梯>車車>出門>蛋糕餅乾
4.知道讓步與交換--達成共識
5.談判是長期多次而非單次發生-會去傾聽並記憶對方講過的話,然後在未來的談判使用

是不是人人天生就帶談判能力阿?
只是隨著年紀的增長
有時候會擔心別人的觀感而不敢過多要求?
或是因為選擇太多而忘記什麼才是自己最想要的?
以後真的要好好觀察這兩個小子了~~

2018年5月10日 星期四

人生難題:對與對之間的選擇

今天帶著小猴子跟小旺來進台北市健言社
出門上課原本是一件很正面積極的事情,是對的事情
但事情沒有這麼容易...
上課前兩個孩子都很安靜,小猴子還會幫忙排椅子
但是七點開始上課之後兩個就都開始吵...
上課時維持秩序不講話不吵鬧,也是件對的事情
這時候我們要選擇繼續上課
還是維持教室秩序把孩子帶走...
人生有時候就是這麼困難
我們不是在對與錯之間做選擇
而是在對與對之間的選擇......



生活中也有太多的案例可以討論
朋友犯錯了
要老實跟他說幫助他改正?但要冒著破壞友情的風險(搞不好踩到人家地雷)
還是什麼都不說,繼續當朋友就好?
團隊的利益與個人的利益都很重要
但只能擇一時,怎麼選?
對與對的選擇很困難

爸爸希望你們未來在做這樣的選擇時
試著從這兩點去分析
1.這個選擇是不是可長可久,經得起時間考驗
2.盡量用較高的道德標準去思考
之前看呂世浩老師談歷史的書時有講到一句話很受用
透過最高道德標準做的抉擇與用最高的智慧做的抉擇會是相同的(大意是這樣)
這也是為什麼古人這麼重視道德的原因

總之兩個臭小子記住今天就是因為你們太吵所以爸媽沒得上課了~~



2018年5月9日 星期三

學辯論的好處以及邏輯架構-論點與推論

辯論是正反雙方針對某項議題討論
不同立場優劣以及要不要改變行為的一種爭論方式
並由評審評判正反方哪一方更有說服力
學辯論絕對不是學著吵架
事實上我認為辯論學得越深入
越不容易跟人起爭執
為什麼?

先以我自己學習奧瑞岡辯論及教課的經驗來說

學辯論的好處:


  • 學習收集資料及分析資料
  • 釐清資訊與觀點的不同
  • 邏輯推理與因果關係
  • 在對與對之間做選擇
  • 傾聽及同理心
  • 說服力與談判力
  • 團隊溝通團隊合作
  • 臨場反應與即席演講
  • 尊重比賽及培養風度
  • 更多元更深入的思考觀點

  • 學習收集資料及分析資料

google大神很好用
收集資料在這個時代不難
但正因為是資訊大爆炸的時代
什麼資料是真正有價值的?
什麼資料是被刻意隱藏部分資訊要影響我們判斷的?
甚至是刻意造假的資料或假新聞
變成更需要有能力去判斷
辯論可以訓練這項能力

  • 釐清資訊(事實)觀點(價值觀)不同

學習辯論要先學習分析資料
要分辨資訊與觀點的不同

以氣象報告來舉例
今天的溫度是10度-->事實
怕冷的人覺得溫度太低讓人不舒服-->觀點
怕熱的人覺得溫度剛剛好很舒服-->觀點
氣象記者應不應該在氣象報告中加入個人觀點?
讀者有沒有能力區別事實與觀點?

溫度的這個題目還算容易理解
但是如果套入其他新聞
廢除死刑?安樂死?核能?
新聞當中報導中什麼是事實?什麼是觀點?
沒有靜下心思考就很容易被記者的觀點影響
甚至被刻意餵養片面事實影響自身判斷


  • 邏輯推理與因果關係
大多數人學辯論都是因為希望增加邏輯推理能力
在辯論架構需根解損中的根屬性就是在訓練推理能力
因跟果往往不是一對一直接推理

我們應該都被要求過要認真讀書才有好將來
問題在於
1.如何定義認真讀書?做到什麼程度才是好好讀書?
2.如何定義好將來?錢多事少離家近?能做自己喜歡的事?
3.認真讀書必然會產生好將來這個結果?

學辯論的好處就是會透過詢問自己這三大類的問題
驗證好將來的定義以及因果關係是否真的存在
大部分的狀況都是一因多果或一果多因
  • 一因多果:一項原因會產生很多結果
  • 一果多因:一項結果是多種原因造成
套用上面的讀書的例子
一因多果:認真讀書這件事不只會對未來有幫助,也能幫助思考,幫助做事能力等等
一果多因:要得到好將來,可能除了認真讀書,還需要找到好工作,遇到好的經濟環境,好的事業夥伴等等
絕對沒有認真讀書直接等於好將來這麼容易的事情

以讀書當例子是很容易理解
但是生活中有太多主題因果關係其實不是那麼明顯
這會導致我們推理錯誤而做了錯誤決定
透過辯論我們能充分訓練這種能力

  • 對與對的選擇

釐清事實與觀點以及了解正確因果關係之後
假設雙方接受到的資訊相同
推理過程都很正確,沒有不合邏輯的狀況發生
為何還是會有的人選擇與我不同?
誰對誰錯?

對與錯的選擇當然容易
人生的困難在於如何在對與對之間作抉擇
要做有興趣的工作還是能賺大錢的工作?
要不要買房子?
要不要結婚?
要不要生小孩?
要去歐洲玩還是美國玩?
每個人的觀點都不一樣

透過辯論的方法
可以幫助我們去收集資料
並釐清每一個選擇的優缺點
然後再進入到下一個步驟
根據自己的價值觀對與對之間做選擇

舉例來說(備註*)

議論:A品牌的電腦好不好?


論點:1.從外觀看  2.從功能看
論證:1.外觀得到設計大獎 2.CPU以及顯卡是目前業界最高規格

結論:所以A品牌電腦很好

但是
可能因為開出最高規格所以單價超高
也會有人會認為這樣是不好的
也就是說在資訊相同的狀況下(論點論證都相同)
因為價值觀的不同而導致對於A品牌的喜好不同
一種是追求高效率高品質也願意花大錢所以定義這樣的電腦好
另外一種價值觀,認為便宜夠用就好,所以太貴的電腦不好

我個人的價值觀到底傾向追求高品質或高CP值?
兩個選項都是對的
學習辯論可以幫助我們做選擇

  • 傾聽及同理心

同理可證
當其他人的選擇跟我們不一樣的時候
也是對與對的選擇
辯論可以幫助我們在與人溝通時釐清事實與觀點
1.雙方資訊是否一致,是否存在資訊不對稱的狀況
2.資訊一致的狀況下,雙方的價值觀是否相同?

在溝通的過程中我們就會嘗試著去理解與同理對方
雖然理論上當雙方得到相同的資訊應該要有相同的判斷
但因為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成長背景及價值觀
因此會有不同的選擇
所以用辯論的方式思考
也可以訓練同理心了解彼此價值觀的不同並互相尊重
這也是為什麼我說學辯論不會跟人起爭執的原因

  • 說服力與談判力

當我們學會用辯論的方法把資訊及觀點釐清
在溝通中能傾聽及同理對方
自然就擁有了說服力與談判力
怎麼說?

說服跟談判都是希望對方改變行為
人都是因為個人動機或是某些資訊才會產生行動

與對方溝通時先試著傾聽收集資料
對方不行動是因為缺乏某項關鍵資訊?
還是因為個人價值觀影響?
如果是缺資訊-->我們就提供資訊
如果是價值觀-->試著投其所好誘發改變動機
都沒用的話
就是價值觀真的差太遠
但是一般來說能做到前兩項
大多已經能得到相當不錯的成果

  • 團隊合作與團隊溝通

前面分享辯論的好處都是辯論對個人在邏輯思考上的幫助
若參加奧瑞岡辯論比賽
奧瑞岡辯論上台就是三個人
在辯論賽中沒辦法靠一個人獲得勝利
團隊如何分工找資料以及分析資料?使用資料?
討論過程中如何凝聚團隊共識?
到底誰說服誰?
怎樣設計質詢題目讓申論時能夠配合得上
還是誰都不服誰?上台各說各話?
遇到挫折時如何互相鼓舞一起面對困難?
太多細節需要團隊溝通團隊配合
團隊合作也是在學習辯論的過程中能夠得到的好處之一

  • 臨場反應與即席演講

團隊分工完上台比賽
台上比的就是個人的口語表達
質詢與被質詢時的臨場反應則是訓練即席演講功力

  • 尊重比賽及培養風度

比賽一定會遇到各種突發狀況
以質詢來說
問東答西算最基本的
不熟悉比賽規則也是很常見
無視比賽規則或刻意營造不好的氣氛
多多少少也是看過一些
比賽很競爭很激烈
但是如果轉念一想
辯論這樣的能力要運用在日常口語表達之中
風度就變得非常重要
而參加比賽正可以檢驗自己並培養風度

  • 更多元更深入的思考觀點

當我們充分運用辯論這套思考工具
能分清事實與觀點
能在對與對之間選擇
能同理與包容其他不同想法
具備說服與談判能力
能團隊合作
自然就擁有了更多元更深入的思考觀點

要增進這樣的能力唯有透過不斷的練習
看資料時務必提醒自己分清楚事實與觀點的不同
別人的想法跟我不同是因為資訊不對稱或是價值觀不同?
先試著理解不同的想法
再慢慢內化整合出自己獨一無二的看法
這就是透過學習辯論能夠帶給我們的好處




備註*

辯論中的邏輯架構-論點與推論

一般來說透過以下的陳述方式
議論-->論點-->論證-->結論
會是比較有邏輯且具有說服力

議論:討論某件事的好壞
論點:可以從哪些觀點去分析討論此一件事的好壞
論證:透過客觀事實證明論點
結論:根據論點及論證推導出結論,定義討論的東西是好是壞
透過這樣的架構思考,就是一個推論的過程

再舉一個例子

議論:溝通能力是否重要?
論點:
A:工作上需要好的溝通提高效率 
B:家庭中好的溝通可促進親子關係
論證
同事XXX溝通能力好,做事效率高,老闆欣賞,薪水一直漲
朋友OOO溝通能力好,兒女很受教,一家人和樂融融
結論:溝通能力很重要













2018年5月8日 星期二

思考的技術-讀書心得與筆記

整體來說,這本書在談什麼

思考的技術這本書的作者大前研一
透過一些實際案例
帶著讀者一步一步思考
如何有邏輯有架構的解決問題
以及提案需要注意那些事項



作者細說了什麼?

1.分清楚假設與結論,結論需要建立在論點及論證(證據)之上
2.需要有解決問題的方案,否則就不是結論
3.提案構成需要包含
A.業界的動向
B.其他競爭公司的動向
C.客戶公司的狀況分析
D.改善機會的條件
E.解決之道
F.建言
G.實行計劃

4.邏輯思考的基礎在於累積事實,但大多數的人是不忠於事實的
5.需要互相否定的朋友,提供不同觀點
6.隨時自我提問,假如我的職級比目前高兩級,我會如何處理事情?經常練習自問自答


這本書說的有道理嗎

要處理問題,從思考到執行是兩個步驟,針對思考的方式作者大前研一在思考的技術書中講解的很詳細,也有明確的步驟可學習,執行的部分有講到如何提案以及表達讓對方理解,這兩個部分都說明得很完整。

但我覺得美中不足的有兩點:
1.書中有提到可以隨時練習,但如同作者說的,如果沒有驗證,似乎也沒辦法證明思考的方向及模式是較好的。我可以假設我比目前高兩職等,用長官的高度去思考,但如何驗證我的思考及執行方案會比較好?不過雖然無法驗證,但至少還是能練習思考的技術!

2.提案需要被執行,而通常執行需要團隊合作,或許是受限於篇幅,這本書在團隊合作這方面的著墨較少。不過思考本來就是很個人的事,硬要說是美中不足也有點太過了,但是在思考執行方案的時候倒是真的需要評估團隊是否能徹底執行提案



這本書跟你有什麼關係?

這本書的架構跟辯論很類似,需要挖掘問題的本質,要解決問題需要有論點以及論證支撐結論,然後需要執行方案真正解決問題,所以這部分讀起來就是複習再複習,然後再把邏輯思考的東西作個歸納整理。

全書印象最深的是這句話: 邏輯思考的基礎在於累積事實,但大多數的人是不忠於事實的,原因是這幾年教了很多邏輯思考的課,常常在想是什麼造成邏輯思考能力不足?要怎樣幫助學員?這個句子或許就是這個問題的解答,如果分不清楚客觀事實與自我認知,自然就無法邏輯思考!或許要學會邏輯思考的第一步是建立在能放下自己的種種刻板印象,願意接受客觀事實~~



2018年5月7日 星期一

讀書心得-行銷大師法則--永恆不變22誡

整體來說,這本書在談什麼
行銷大師法則-永恆不變22誡是一本談行銷法則的書,作者認為在行銷的領域裡,有一些法則是永恆不變的,希望我們能遵守這些法則來行銷

作者細說了什麼?
分析歸納了22項法則
1.領先法則--找到自己的第一名
2.類別法則--若不能在某一類第一名,想辦法創造出新類別,在新類別當第一名
3.心智法則--修正領先法則,第一個進入消費者腦海的才是第一名,而且要大張旗鼓的進佔
4.認知法則--行銷是一場認知戰而非產品戰,行銷就是處理認知過程,麻煩的是,顧客常會根據二手認知(所謂的專家說的話)制訂購買決策,而非自己的認知,所以眾口鑠金,口碑是非常重要的!那如何打認知戰-->參考焦點法則
5.焦點法則--找到一個關鍵字,不能將焦點凝聚在品質或任何缺乏反方支持者的觀念上如果屬於第三階以後的品牌要用焦點法則打市場
6.排他性法則--兩家公司不能佔同一個字,若顧客普遍認為A公司的車代表省油,其他公司就沒辦法再把自己的車設定為省油,顧客不會接受,因為行銷是認知戰,無法改變顧客的認知
7.階梯法則--常購買的產品階梯多,不常購買的產品階梯少  第一階品牌到第三階品牌的佔有率通常是 4:2:1
8.二元法則--消費者一開始不懂 可能買到第三階第四階品牌的產品 但隨著時間會對產品瞭解,慢慢會去買第一品牌跟第二品牌 因此最後會只剩兩個品牌
9.反向法則--第二品牌要跟第一品牌反向操作,因為一定會有不買第一品牌的人
10.分裂法則--產品類別會一直分裂,所以一定會有新的類別-->想辦法變成新類別第一名
11.長期觀點法則--短期促銷會影響長期銷售
12.品牌延伸法則--品牌延伸混亂顧客認知,反而失去關鍵字
13.犧牲法則--要犧牲 產品線 目標市場不斷的改變,因為你可以更集中
14.屬性法則--對每個屬性來說都有一個相反的有效的屬性
15.坦承法則--坦承客人普遍認為的缺點,但是必須小心使用
16.單一法則--只有單一行動會導致真正重大的結果
17.不可預測法則--未來無法預測
18.成功法則--成功導致自大,自大帶來敗亡,經營者應該花更多時間接近市場
19.失敗法則--預備 開火 瞄準,失敗是正常 但同樣事情不要失敗兩次
20.媒體炒作法則--實際的狀況常和媒體報導的相反
21.加速法則--成功的計畫建立在趨勢上而非熱潮上,想一下巴比娃娃跟忍者龜的故事,要趨勢不要熱潮,比方說藝人不要過渡曝光,可延長演藝生命
22.資源法則--先有創意再找資金 行銷是一場戰爭 有資金的獲勝機會還是會比沒資金的大


這本書說的有道理嗎?
我認為講的最好的幾點是

  • 領先法則:要找到屬於自己的第一名,就是常見的紫牛效應
  • 認知法則:行銷是一場認知戰,要改變顧客的認知
  • 焦點法則:找出自己在市場上行銷的關鍵字,畢竟不可能大家都是第一名
單獨看這三點就能讓想打品牌的人有一個明確的方向
另外書中談到的長期觀點跟品牌延伸是很好的警惕
雖然對經理人來說是包著糖果的毒藥
但是大家都還是會吃下去
畢竟股東review 經理人還是看短期的
這是制度造成的問題

這本書跟你有什麼關係?
要找到自己的第一名,集中焦點用力推銷
若不能當第一品牌則想辦法跟第一品牌反向操作
若是第三品牌之後則想辦法用焦點法則 
找到自己的關鍵字類別
在自己的類別裡面當第一名

記得不要試圖說服客人我們的產品比較好
因為品牌是一場認知戰而不是規格戰

行銷類別的書非常多
但是像行銷大師法則這種輕薄短小含金量高的書
真的是極少見
對行銷有興趣的朋友推薦一定要看!





如何閱讀一本書-讀書心得與筆記

如何閱讀一本書讀書心得與筆記

溝通就像投手與捕手傳接球
要確認對方是否真的接收到資訊
重點在於看對方有沒有回傳球(回饋)

讀書也是溝通的一種
方式則是透過書面的文字
讀者無法直接給予作者回饋
但是可以試著自我要求自我回答
試著跟作者對話

為獲得資訊而讀或為求理解而讀並不一樣
如何閱讀一本書非常完整的介紹了各種閱讀的層次
還有各種閱讀的方法
是教導如何讀書這類書籍當中的經典!

讀者如何自我要求--要問四個問題

  1. 整體來說這本書在談什麼
  2. 作者細說了什麼
  3. 這本書說的有道理嗎?全部或部分有道理?
  4. 這本書跟你有什麼關係?
回答問題會讓書屬於你

三種筆記

檢視閱讀-->結構筆記
分析閱讀-->概念比較
主題閱讀-->辯證筆記

四種層次的閱讀
  1. 基礎閱讀看的懂字能理解字的意思
  2. 檢視閱讀:略讀,系統化略讀,有限的時間下最好的閱讀法
  3. 分析閱讀:熟讀,無限的時間下最好的閱讀,要提出許多有系統的問題,為求理解而讀
  4. 主題閱讀:比較閱讀,閱讀多本書,分析比較異同,並架構出一個新的主題是這些書所沒有的

檢視閱讀分兩種

有系統的略讀或粗讀---->目錄-->索引-->出版者介紹-->看跟主題相關的篇章-->亂翻
粗淺的閱讀--頭一次面對困難的書讀完再說,不要被困難的地方卡住

閱讀的速度
該快就快該慢就慢
用檢視閱讀來確認一本書是否值得細心閱讀
或幫助主題閱讀


分析閱讀
第一階段規則找出一本書在談些什麼的規則
  1. 依照書本的種類與主題作分類
  2. 用最簡短的幾句話來描述整本書的內容
  3. 將重要篇章列出來,說明他們如何按照順序組成一個完整架構
  4. 找出作者要問的問題
第二階段規則詮釋一本書的內容規則
  1. 詮釋作者的關鍵字,與他達成共識
  2. 由最重要的句子中,抓住作者的重要主旨
  3. 知道作者的論述是什麼,找到相關句子,再重新架構出來
  4. 確定作者解決哪些問題,哪些沒解決,在判斷哪些是作者知道他沒解決的問題
第三階段規則--像是溝通知識一樣的評論一本書的規則

A智慧禮節的一般規則
  1. 除非已經完成大綱架構 也能詮釋一本書,否則不輕易批評
  2. 不要爭強好勝,非辯到底不可
  3. 在說出評論前,要能證明自己區別得出真正的知識與個人觀點的不同
B.批評觀點的特別標準
  1. 證明作者的知識不足
  2. 證明作者的知識錯誤
  3. 證明作者不合邏輯
  4. 證明作者的分析與理由是不完整的

輔助閱讀

  1. 相關經驗
  2. 其他的書
  3. 導論與摘要盡量少用,他們並不一定是對的,可能也不完整
  4. 工具書

字典能回答以下四個問題
文字是物質的
文字是語言的一部份
文字是符號
文字是約定成俗

百科全書記載的全是事實
事實是一種說法:但事實仍需解釋
事實是一種真實的說法
事實是真相的反應:事實是一個真相或不受懷疑的推論
事實是否種程度上的約定成俗:因為時代會改變


閱讀不同讀物的方法

如何閱讀實用型的書
兩種實用性的書
任何實用書都不能解決該書關心的問題只能靠行動解決
  1. 說明規則
  2. 談規則後面的原理
在評論一本實用性的書時所有的事都與結果及目標有關

說服的角色
要問兩個問題
  1. 作者的目的是什麼
  2. 他建議用什麼方法達到這個目的
贊同實用書之後
一樣問四個問題
  1. 書在談什麼
  2. 書中的內容:作者想要你做什麼?瞭解他要你這樣做的目的
  3. 內容真實嗎?
  4. 與我何干?全改變了?因為要行動



如何閱讀想像文學

不要
不要抗拒想像文學帶給你的影響力
不要找共識主旨或論述
不要用適用於傳遞知識的 與真理一致的標準來批評小說

將文學作品分類
抓住整本書的大意
還要發現各部分是如何架構起來的
重點在要進入作者想像的世界
不應該有贊成或反對
只有喜歡或不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