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24日 星期二

跑步訓練參考書籍推薦及初馬破4心得

初馬破4心得

從2019年1月開始練習跑步到2020.1.19渣打馬初馬破4
這一年的時間除了跑步訓練
還有看了一堆跑步訓練書籍
交叉比對土法煉鋼......
紀錄一下這段時間學到的資訊

  • 跑馬拉松的動機與心態
  • 跑步書籍推薦
  • 初期訓練概況
  • 初半馬體驗
  • 初半馬後的訓練
  • 初馬比賽策略
  • 初馬破4
  • 一年跑步心得

跑馬拉松的動機與心態建立

跑步這個活動已經流行非常多年
我自己一直到這兩年心裡才隱隱有個念頭
覺得人生中似乎應該挑戰一下馬拉松
但其實也只是想想而已
大部分的運動時間還是都在打籃球

剛好在2018年底的聖誕節交換禮物換到了一本
松蒲彌太郎寫的只要我能跑沒什麼不能解決的
看到作者43歲開始跑步時只能跑300公尺
到後面跑完馬拉松的整個故事
持續訓練享受跑步時的獨處
並認為失敗才能從中學習
追求跑步的美感等等

這本書其實是在談松蒲彌太郎自己的跑步哲學
43歲之前都沒在運動的人是怎樣經歷整個跑步過程
又是怎樣透過跑步思考學習並套用在人生其他事物
思考跑步的意義及動機真的是很重要的事情
當然跑就對了
但這本書對我來說是還是滿有啟發性的
思考過後我認為跑步對我有兩個意義
  • 跑步過程中的獨處與思考
  • 用一年的時間訓練並挑戰馬拉松
有了動機以及設定目標之後
除了自己跑步
就是看書學習怎樣跑步

跑步參考書籍清單如下:

  • 跑馬拉松絕對不能做的35件事
  • 跑步.馬拉松圖解聖經
  • 無傷跑步
  • 膝蓋痠痛自己可以救 : 神奇三招輕鬆做!90%膝蓋不適症二周內能好
  • 體能!技術!肌力!心志!全方位的馬拉松科學化訓練
  • 我想開始去跑步 : 跑步1年級生的13週訓練提案
  • 健身從深蹲開始 : 10大深蹲重訓全圖解
  • 就是愛挑戰!我的第一本路跑書 : 從選鞋、體態練習、防護運動、訓練計畫到挑戰馬拉松
  • 秒懂馬拉松入門 : 零門檻!最適合路跑新手挑戰全馬的完全圖解教練書
  • 征服30K!驚人的3軸長跑攻略
  • 練肌力就是練心,線條證明我可以
  • 跑步該怎麼跑
  • 跑步的科學 : 掌握關鍵數據,調校9大身體機能引爆動力鏈,讓你突破瓶頸,超越自己!
  • 我只想跑贏我自己
  • 市民跑者之王
  • 骨骼跑步法
  • 從走路開始全馬破4的路跑全攻略
  • 跑步及拉筋伸展100例
  • 你真的會跑步嗎
  • 旅跑日本
  • 只要我能跑沒什麼不能解決的

作為剛接觸馬拉松一年的人來說
這麼多跑步類書籍讀下來

我個人最推薦這幾本跑步訓練書籍:

  • 只要我能跑沒什麼不能解決的
  • 無傷跑步
  • 跑馬拉松絕對不能做的35件事
  • 體能!技術!肌力!心志!全方位的馬拉松科學化訓練
  • 從走路開始全馬破4的路跑全攻略
  • 市民跑者之王

初期訓練狀況

前幾個月主要是透過訓練跟紀錄來確認自己的程度
跑了兩個月之後寫了這篇跑步訓練參考書籍與兩個月跑步心得


初半馬之前的跑量,約500km


到五月初半馬之前跑了約500km
總之就是以不受傷的原則慢慢增加跑量
然後每次跑完都簡單紀錄一下訓練過程
  • 呼吸
  • 心跳
  • 步頻跟步輻
  • 跑速跟跑量
  • 調整跑姿
  • 身體的感受
  • 身體恢復的狀況
土法煉鋼就只能自己盡量給自己回饋
再看參考書籍慢慢調整跟修正
在這個階段有兩本書我覺得很適合初學者參考
  • 跑馬拉松絕對不能做的35件事
  • 體能!技術!肌力!心志!全方位的馬拉松科學化訓練

跑馬拉松絕對不能做的35件事

以不犯錯的前提分享了跑馬拉松基本概念
穿衣服找鞋子跑步的基本策略
這個不要做那個不要做
總之就是避免犯錯避免受傷
我覺得這件事對初學者很重要


體能!技術!肌力!心志!全方位的馬拉松科學化訓練

這本書則是提供了訓練的概念
跑步速度體能+跑步技術+肌力 三項能力整合後的整體表現

  • 體能:著重在有氧系統的訓練,越好的體能代表心肺功能越好,肌肉運用氧氣的效率越高,排乳酸的能力越強,一般透過不同的跑步速度及跑步距離訓練相關能力
  • 跑步技術:降低受傷機率的跑姿,有效率(省力+速度)的跑姿,利用馬克操以及實際跑步慢慢調整出適合自己的跑姿
  • 肌力:肌力越強,肌耐力越高,核心及全身肌肉訓練的越好,越不容易受傷,一般透過重量訓練加強
書中也有一些訓練課表跟跑力分析
幫助跑者定位自己的程度
以及接下來的訓練方向
如果時間有限無法大量閱讀跑步類書籍
只能挑一兩本的話
我推薦一定要看這本!

初半馬體驗

給自己設定的挑戰是一年左右完成全馬
然後在全馬之前跑1-2次半馬比賽測試看看
5/18有個台北星光馬拉松差不多是接近目標一半的時間
剛好有朋友要報名就一起參加了

台北星光馬拉松賽前設定要sub 2主要是因為三四月份訓練時
幾乎都是用5分速完成10km-12km
長距離測試15km也可以用73分跑完
那時候傻傻地以為半馬破2很容易
穩穩地跑應該是可以達成
沒想到5/18的台北星光馬拉松熱到爆炸
下午四點多的溫度是31度......

賽前雖然就知道溫度會對成績產生很大的影響
但是沒想到高低溫差別那麼大
加上沒有比賽經驗
在起跑點時站太後面了
前兩公里被卡住急著超車
繞來繞去浪費力氣
跑到後半段離自己一開始設定的145差了有點多
加上隔天還要出遠門玩十來天
想說還是穩穩跑完健康完賽就好
最終雖然差1分鐘sub 2
但這次期中考學到了
  • 事情沒有想像中容易......
  • 在起跑線可以盡量靠前避免被卡住
  • 被卡住也不要急,當熱身,先慢後快是比較合理的策略
  • 天氣對結果影響很大,尤其是溫度 







初半馬後的訓練

有了初半馬挑戰sub 2失敗的經驗之後
就知道不要把全馬看得太隨便......
初半馬到2020.1.19渣打馬大約8個月的時間
這期間差不多又跑了1000km

這跑量跟一些跑步魔人比較起來真的是幼幼班的跑量
但是自己就是紮紮實實時間到了就去練跑
然後認真地記錄訓練心得
再跟網路上查到的資料或是書上的資料作比對
看自己的跑姿,體能有沒有什麼可以加強的

這八個月當中有四五個月都很熱
練跑速度一直上不來
但是因為有了初半馬的經驗
知道等到天氣涼了速度自然就會回來
在維持健康的狀況下增加跑量打底就好

一直到進入冬天跑初馬之前
再測試了一次半馬約145完成
然後跑了兩次長距離25km
這時候對跑完全馬就已經滿有信心了
不要管時間應該是一定能跑完XD



訓練到這個階段

非常推薦這兩本跑步訓練參考書

  • 從走路開始全馬破4的路跑全攻略
  • 市民跑者之王
這兩本書帶給我的觀念
  • 練法很多種,找到適合自己的
  • 穩穩地練,全馬破4不是很難
  • 一週兩次重點練習,一次重視速度,一次重視長距離
  • 休息也是訓練的一環
  • 練習時狀況越好越不要拼命跑,保持興奮感到下次訓練!
  • 馬拉松是神奇的運動,比賽就是有可能跑得比訓練快
根據這些資訊
我自己也沒有特別跑什麼課表
總之就是累積跑量
該跑就跑
該休息就休息
後來又有機會看到一種叫做福澤式馬拉松訓練法
感覺就跟我的練跑法很類似

初馬比賽策略

12月跟1月測試了好幾次半馬
最快的145其他大多也在150上下
單純看數字換算的話
全馬有機會在345完成
但是半馬給我的經驗很不好
天氣影響滿大的
加上跑量看起來不太夠
所以設定的目標是健康完賽
如果跑的順再試試看破4

以這個目標設定策略的話
就是放鬆心情跑就對了
賽前換算一下
大約就是用5:20跑一公里的速度跑
每個休息站可以進去喝水休息30-60秒
也不需要能量補給
10km之後每個休息吃點香蕉跟餅乾就可以了

平常跑10km大部分都是這個速度或是在快一點
所以算是可以駕馭的速度
加上當天天氣真的是超適合跑馬!
沒什麼痛苦就順順利利的跑到30km
當下想破4應該沒問題了
還在遲疑要不要拚一下
但轉念一想很多人說35km會撞牆
還是繼續維持差不多的速度

果然到了36km突然覺得很累!
當下才能理解什麼叫做撞牆
什麼叫做跑一趟全馬等於三趟半馬......
但是可能是策略成功
前面一直有保留體力
雖然累但至少肌肉的狀況是ok
就是要很費力才能維持差不多的速度
就順順的把最後6km跑完

跨過終點線之前是有些感動的
雖然目標設定的很保守
不敢用力去衝成績
但畢竟是努力了一年挑戰sub4成功



初馬破4

一年跑步心得

在這一年的過程中看到了很多未曾想像的世界
像是練跑時一直被大哥大姊超車......
比賽時當然也是一樣的狀況
沒在跑步的時候會認為跑步沒什麼
真的練下去才知道要用5分速跑全馬
沒好好練過真的是做不到
沒接觸過的事情真的不能隨便評價
根本不知道人家做過多少努力......

更進一步說
當看到別人PO文寫馬拉松破4,甚至破3
有一大堆人在下面推文按讚的時候
除非是有練過跑步的人
不然根本也不知道破3要付出多大的努力
那麼這個按讚的意義好像就沒有那麼大?
就是單純捧場?
那麼這些稱讚對於跑者的意義又是如何?
我想這也可以引導我思考跑步這件事情到底有什麼意義?
成績又有什麼意義?
對每個跑步的人來說對於成績的定義一定都不一樣
但是思考過後我才更清楚知道初馬的目標是什麼
總之就是安全跑完,有機會破4就好

我還記得
跑渣打馬在30-35km之間看到有好多跑者跑不動
甚至在最後2k看到有女生邊走邊哭
說實在如果我沒有練跑一年
真的無法感受那種不甘願的感覺
對挑戰sub 4 的跑者來說
用5分速跑兩公里是滿簡單的
但是跑了40公里之後撞牆
就是只能跑6分速7分速甚至8分速
最後差一兩分鐘破4
真的很嘔!

另外一個比較大的收穫就是在這一年中
特別利用刻意練習書中提到的方式來訓練自己跑步的能力
刻意練習書中談到的目標練習法的四大特質
1.定義明確的具體目標
2.講究專注
3.需要回饋
4.要跨出舒適圈

除了第三點需要回饋的部分我是自己給自己回饋
效果可能比不上直接去跑班請教練教
但其餘的部分驗證下來應該還算是有效
接下來如果有學其他東西
也能套用看看













2020年3月22日 星期日

創意黏力學-讀書心得與筆記

讀書心得

創意黏力學的作者寫這本書的目的

就是要幫助讀者的想法被人理解牢記
並且有持久的影響
它會改變你的聽眾的觀念和行為

書中提到了六個容易被記住的關鍵字
簡單,意外,具體,可信,情緒,故事
除了這六點之外
我覺得最重要的就是知識的詛咒這個概念!
因為知識的詛咒會阻礙我們有效的溝通
何謂知識的詛咒?
知識的詛咒是一種認知偏差
指人在與他人交流的時候
下意識地假設對方擁有理解所需要的背景知識

當我們事先得到了知識
就無法想像缺乏這知識的情況
我們很難與他人分享我們的知識
因為我們無法輕易重建聽者的心理狀態

舉例來說
當商業科系或是商務人士背景的人在討論錢跟帳的事情時
大家都會有一個基本共識
管錢不管帳,管帳不管錢
對商科來說這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但是當我們跟非商科的人討論就不是這樣
必須要花時間解釋為什麼要錢帳分開由不同人處理
一起處理會產生什麼弊病
管錢同時管帳有可能被作假帳挪用金錢
分開管理可以降低風險
不要考驗人性!

這個商業知識的溝通就是知識的詛咒
也是造成溝通不良的因素之一

如何克服知識的詛咒

作者的方式是使用六大重點
簡單,意外,具體,可信,情緒,故事
我自己認為溝通過程中除了告訴對方怎麼做之外
還可以告訴對方做的過程可能會遇到什麼困難
以及如何解決困難
透過舉例可以盡量讓我們把想溝通的概念具體化
讓我們的心態跟條件比較接近接受訊息的人
比較容易同理對方
就比較容易說進對方心裡

創意黏力學六大重點


  • 簡單
  • 意外
  • 具體
  • 可信
  • 情緒
  • 故事











簡單

找到核心
讓觀念能黏得住有兩個步驟
第一步是找到核心
第二步是根據我們的六項原則清單將核心成功地轉換

一句好的引言能傳達許多訊息
在引言之後
其他資訊是以重要性之高下先後順序呈現
新聞從業人員稱之為倒金字塔結構
因為最重要的訊息在最上方

心理學家發現
人會被過度的複雜度和不確定性逼到做出不理智的決定
所以要盡量讓想傳達的資訊簡化

基模的概念
基模是我們記憶中預先儲存的資訊組成
如果有人告訴你他看到一部很棒的新跑車
我們心中立即浮現一個形象並充滿著一般的屬性
你知道跑車長什麼樣子
透過基模能幫助我們用簡單的材料建構出複雜的訊息

人們會想一上來就完全精準地告訴你所有一切
但其實他們應該做的是
只告訴你夠用的資訊
透過基模讓你能夠初步理解
然後一點一點增加
一次講太多對方無法理解的東西
又進入到知識的詛咒!

意外

找到要傳達的核心訊息後
想想訊息中違反本能的部分為何?
出奇不意的含意為何? 
為什麼事情並沒有早就如此了呢?
在批判和違反本能的層面上打斷你聽眾的預測機

我要如何才能引起別人注意-驚奇
我要如何能讓他持續下去-興趣


保持別人的注意可用懸疑開場
比方說土星的光環之謎
透過詢問光環到底有什麼特別?引發對於土星的興趣

好奇心之縫隙理論
在閉合縫隙之前我們必須先打開它
人性的自然傾向是向別人訴說事實
然而首先對方必須認識到自己需要這些事實
我們可以激誘他們來猜測結果
如此一來可以產生出兩個知識縫隙:會發生什麼事?我猜對了嗎?

具體

亞洲的教學方式會用具體而熟悉的東西帶入練習
教數學的時候透過買文具的概念學習加減乘除
讓學生容易理解這些生活常見的活動
也知道學會這些基本運算對生活很有幫助
這樣的教學方式利用了既有的基模也很具體

可信

大白鯊和鹿哪一種對生命的危害更大?
一年統計下來的數據因為大白鯊導致死亡的人遠少於鹿
但是因為大白鯊的概念太過驚悚
導致一般人過度緊張
而低估了開車撞到鹿所產生的事故風險

這種現成偏差使我們在預測某種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時
受到他在我們記憶中現成可得性的影響


我們會直覺地認為較容易想起來的事就較可能發生
大白鯊的故事及電影真的太令人印象深刻了!

我們用統計數據時
越少依賴實際數目字越好
數字告訴我們的是背後的關聯性
但要說明關聯性有比數字更好的方法
就像大白鯊和鹿的案例一樣
單獨拿出數據並不會增加可信度
因為人被情感影響了判斷力

所以我們看完數據後
可以透過道具讓感受具體化
比方說在冷戰期間
核彈的數字超級高
但是一般人對於數據並不會產生感受

書中有個案例
透過使用道具讓大家感受到核彈的可怕
用空水桶影射地球
BB彈影射核彈
當BB彈只有一顆
丟到水桶裡面會有一些聲響
但是並沒有太震撼的效果
如果一口氣在水桶裡丟一大堆BB槍彈
製造出大量的爆炸聲響
再用這種震撼度帶出和彈數字可能對地球造成的危害
增加感受與可信度!

換句話說
統計數據本身是沒有用的
是尺度和語境讓它們有用

這段的最後有提到
改造數據讓好多人有工作可做
缺乏道德而分析能力又強的人
只要用些扭曲手法


可以將手中任何統計數據改造成自己辯證的證據
對比現在各種的假消息假新聞
真的是無限噓唏!

情緒

運用聯想可以說是一種武器競賽
別人造一個飛彈
你必須造兩個
它要是獨特
你就得超獨特
透過這樣的方式激起情緒

書中有提到一個別跟德州胡來的案例
為了讓德州人不丟垃圾
拿出數據理性訴求是沒有用的
不如直接訴諸感性
讓德州人認為德州人不會亂丟垃圾
亂丟垃圾就是丟德州人的臉!
而達到整體不亂丟垃圾的狀態

但情緒聯想的武器競賽也有可能帶來麻煩
比方說運動精神
每個人定義的運動精神都不一樣
誰才是對的?
有可能因為這樣產生爭執

我們當然可以透過運動精神或是愛國心之類的情緒
來激起一些激情跟行動
藉此帶來一些影響力
但是在運用的過程中必須小心情緒失控
比方說別跟德州胡來本來只是希望大家都自我要求
但是會不會有過度狂熱者因為別人亂丟垃圾而去攻擊對方?

這段也有提到團體利益比起自身利益
往往是政治見解較好的預測標準
不是問對我有什麼好處而是對我的團體有什麼好處
其實人性並不總是只顧著自己

三種引起別人關心的策略
1.運用聯想(或者避免聯想)
2.訴諸自身利益
3.訴諸身分定位
但得小心知識的詛咒

每一場演說裡都該有個中心要件
也就是:這對你(們)有什麼好處?

故事

心靈雞湯故事的三大情節
挑戰情節
關聯情節
創意情節

跳板
跳板故事有一個優點就是能夠抵抗懷疑而產生信念
你提出某論點就等於暗地裡要聽眾評價你的論點
要是用故事你就能讓聽眾置身其中讓他們參與這個想法

心理模擬大約能產生實際身體練習的三分之二的效益
故事的第二個好處:啟發

跟模擬一樣 啟發能推動行動


總結

注意聽 —> 意外
聽懂而且記得住 —> 具體
同意/相信 —> 可信
關心在乎 —> 情緒
能夠起而力行 —> 故事

演說天分與讓內容有黏度的能力之間幾乎沒有任何關聯
黏力最高的講者都是用故事來辯論或是勾起聽眾情緒

高黏度構想的頭號敵人就是知識的詛咒
要傳達一個訊息有兩個階段
解答階段和告訴別人階段

解答階段
你運用你的專業知識來想出你要與別人分享的答案
問題在這裡
在解答階段對你有利的因素會在
告訴別人的階段回頭來反攻你

要解答你就需要專業知識
但你又沒法將專業知識和知識的詛咒分開
你知道別人不知道的
又記不得自己也還不懂的時候是何等感覺
因此到要分享解答的時候
你會以為聽眾都跟你一樣
知識的詛咒真的是在傳達資訊時要特別注意的一環




2020年3月16日 星期一

一週工作4小時-讀書心得與筆記

讀書心得

一週工作4小時一開始就提到
新富族的貨幣是時間與機動性
而不是一般常見的金錢
作者以時間運用為出發點
分享如何有效運用自己的人生及時間
以及透過將工作外包的方式提高自己的效率

作者在書中一直提出問題協助讀者釐清人生目標
比方說:

  • 如果退休不是選項,你的決定會有什麼改變?
  • 如果可以不用工作四十年,預先進行迷你退休?先享受但是延後人生計畫呢?
  • 真的有必要像奴隸一樣苦幹才能過著百萬富翁的生活嗎?

每一個段落的開場白都是在說明成為交易者的重要性
書中所定義的交易者應該要做的兩件事
1.改變規則
2.工作外包

一週工作4小時這本書主要分四大部分
  • 定義人生(Definition)
  • 排除旁鶩(Elimination)
  • 自動入帳(Automation)
  • 自由逍遙(Liberation)

  • 定義人生(Definition)

要如何定義自己的人生?
人生有很大一部份的時間都在賺取金錢
一週工作4小時的作者認為
我們透過工作把時間換成金錢
所以金錢不只是金錢同時也是我們的人生

人生如此寶貴要如何定義我們的人生?(金錢)
作者認為金錢的實際價值依你能操控的W因子而倍增
W因子包含了

  • 做什麼事 what
  • 何時做 when
  • 在哪裡做 where
  • 與誰做 who

新富族可選擇在不同的國家用更低的價格享受同樣的服務
換句話說我們可以透過改變規則
來讓我們得到相同的享受
相對收入比絕對收入重要
相對收入使用兩個選項:金錢與時間,通常是以時數計

作者在書中以他自己旅行的經驗為例
當他選擇在旅遊淡季去非歐美國家旅遊
住五星級大飯店
享受相同的服務
但是費用大大不同
所以他認為相對收入比絕對收入重要
我們可以透過改變規則讓金錢的效益最大化


  • 排除旁鶩(Elimination)

作者說他對於時間管理只有一個看法
就是別管什麼時間管理
這邊有一個很重要的概念
有效VS有效率
  • 有效指的是做接近目標的事
  • 有效率指的是以最精簡的方式執行特定任務

有效率卻不太有效是這個世界常見的模式

作者提供了八十/二十法則給我們參考
八十/二十法則:只做重要的工作,縮短工時
帕金森定律:縮短工作時間,只做重要的工作
每天問自己至少三次
我是在生產還是在活動?
我在虛構要做的事情好躲避重要的事嗎

學習在必要時難搞
求學時如此人生也是一樣
有了立場堅定的名聲
有助你獲得更好的待遇
不需每次都要爭取或哀求

書中這一段其實已經帶入很多談判的概念
80/20法則也是大家普遍能夠接受的觀念
但是這樣的方法為什麼不能夠被普遍運用
我認為很多事情需要人生有些歷練才有辦法更深入的思考
80/20法則的因果關係也未必那麼直接能夠被觀察出來
  • 我80%的問題與苦悶是哪20%造成的?
  • 我80%的期望與快樂是哪20%帶來的?

如果能那麼容易就找出20%
應該大部分的人都已經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了!
對於這整段的看法是
作者說的都沒錯
但困難點在於要執行80/20所具備的眼光跟能力
需要時間去培養
以作者本身的經歷來說
也是經過很多年的歷練才有這樣的能力
一週工作4小時


  • 自動入帳(Automation)

主要談兩件事

  • 工作外包
  • 創業

透過外包改變遊戲規則
用更低的薪資雇用其他人幫忙處理事情
把省下的時間拿來賺取更多的收入

另外就是在網路世界可以試著思考網路創業
藉由創業能夠得到被動收入
自然就能有自動入帳的效果

作者有具體分享一些案例
這段有談到訓練新富族最重要的技巧:遠距管理與溝通
包含外包時需要密集的溝通與談判
還有創業時要如何篩選利基市場

  • 自由逍遙(Liberation)

最後一段談到當我們能夠做到前面三項工作
就能讓自己遠端遙控事業
可以掌握自己的時間
甚至是準備一個3-6個月的迷你退休
到處去旅行或學習自己想做的事情

總的來說
從定義人生到改變遊戲規則我都認同
肯定要遵循80/20法則以及盡量把工作外包
但要做到這些事情需要具備的

  • 創業能力
  • 找外包的能力
  • 邏輯推理能力
  • 溝通能力
  • 談判能力

都要花時間磨練的!
沒有這些能力就要直接一週工作4小時
很困難!




2020年3月11日 星期三

如何成為講師?講師的條件,講師培訓認證與講師定位

又到了台北市健言社講師培訓開課的時間!
今年已經進入第八屆
過去七年下來累積超過40位講師通過台北市健言社講師認證
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回想起2013年有幸在台北市健言社擔任講師養成委員會理事
當時為了建立台北市健言社自己的講師認證制度
著實花了很多時間收集資料
試著了解不同團體的講師認證到底有何差異?
講師認證的價值到底在哪裡?
也詢問了許多職業講師是如何當上講師的?
希望透過這些資料能讓自己對講師這個領域有更深入的了解

在資料整理完畢後又有新的工作
設計講師培訓課程:找師資找場地找學員來上課
建立認證制度:設計認證的考試規則及評分標準還有找評審
還有最重要的是要讓學員願意參加講師認證考試

接下這個任務時以為很簡單
想說大家對於講師培訓都有共識
就是把資訊整理好
提案經過理事會同意後執行就好
從來沒想過這件事難度這麼高......
但或許也因為這樣
處理這件事情是我在台北市健言社12年以來
讓我覺得學到最多東西的一個案子

認證制度建立這麼多年下來
除了有機會在台北市健言社的講師培訓班擔任講師
也有機會擔任認證評鑑的評審
當然也在各種企業或團體教過一些課程
對於講師這個職業有一些資訊值得記錄下來讓自己留念及反思
也讓有志朝講師之路邁進的優秀人士參考

講師是什麼?
要當上講師需要具備什麼條件?
面對這麼大的題目
我覺得可以試著從這幾個角度來思考
  • 學習的本質與講師的價值
  • 講師的條件
  • 講師認證的本質
  • 講師培訓
  • 講師的風格及定位
  • 職業講師的職缺與工作機會
  • 職業講師在新時代的挑戰


學習的本質與講師的價值


很久以前邀請某領域頂尖的講師
該講師因為回饋公益性社團的緣故
在講師費上給予優惠,真的很感謝這位講師!
記得課程當天人山人海,知名講師魅力與實力同樣的驚人!
課程扎實易懂!
很多授課手法及課程的內容細節到現在為止都還印象深刻
課程間也確實遵守不做商業宣傳的協議
能走到最頂尖的講師真的就是大架構與小細節都能面面俱到!

過了一段時間又想邀請這位講師
不過這次有些細節沒談攏
但是這位講師還是用心幫忙安排了徒弟來上課
授課流程大致相同,當然功力深淺有差
但我想以學習效果來說差異應該不大

當時就在想兩位講師講同樣的主題
差異到底在哪裡?
差異應該不僅僅在於教學經驗以及講師費!
更進一步說
這樣的主題課程在專門研討班上課的學費高的可怕...
但是上網查資料也能學會類似的方法
那為什麼還會有人去專班上課?

當然不能假設花大錢的人怪怪的...
課程的廣度跟深度一定有差異
但那時對講師這份工作以及學習這件事開始有了全新的理解
講師的實力名氣講師費的多寡
都會對學習者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
學費越高越容易專心認真學~~畢竟都繳了大筆金額了
名氣越大的老師越要專心學~~一定能聽到學到什麼!
道理從知名講師口中講出來就是改變的力量
從阿宅口中講出來就會變成說教的力量

學習的本質當然在於把想學的東西學會
但是影響學習效果與動機的因素太多了!
而知名講師的價值就在於會讓學員有更強烈的動機學習!
並且轉化成行動


講師的條件


了解知名講師的價值之後
我想對於如何當上講師應該就會有比較具體的答案了
我個人認為想要當講師之前
應該先思考自己是否具備講師的四個條件
  1. 想授課的專業領域很強
  2. 了解教學的技術與方法
  3. 願意教人的心
  4. 能說服學員轉變想法進而實際行動

  • 想授課的專業領域很強
想當講師這個條件應該算是最基本的
要有某項能力或技能很強
讓學員願意跟你學習這項技能
這項技能的範圍非常廣
口語表達,談判說服,簡報技巧,聲音語調
各類運動,現在很流行的健身教練,跑步教練等等
先找到自己的專項

  • 了解教學的技術與方法
教學的技術與方法是很大的題目
從課前如何與窗口聯繫了解課程目標
了解學員的程度與需求
到實際如何設計課程架構?
從一開始的why me?為什麼我來講?我有何成功案例
到如何誘發學員的學習動機?
學習可能遇到的困難點?如何克服?
整堂課如何只強調大家能帶的回去的三大重點主題等等
如何透過演練得到回饋並現場給予學員建議
簡報的設計
音樂的安排
整堂課如何鋪陳及控場
太多太多可以學習的技巧
講師培訓課程一般都會著重在這個部分

  • 願意教人的心
好為人師喜歡分享是大多數人都會有的習慣
不牽扯到利益時一切都沒問題
但當講師變成職業
同樣的主題要一講再講,講上50次100次
每一次都還能保有同樣的熱情嗎?

更進一步說
授課會被課後評分也會被學員寫心得放到網路上
而這些評價會影響到後面的邀課狀況
看到正評當然很熱血很開心
但是當看到負評
還要能保持持續熱情就不是那麼理所當然的答案了

  • 能說服學員轉變想法進而實際行動
這當然是最難的
當講師的前三項條件基本上操之在己
但這樣是要有能力影響其他人的想法
想法改變還不夠
還要改變行為!


真的非常困難!
厲害的職業講師就是能夠充分具備這四個條件
而且還會不斷的精進!

講師認證的本質


2013辦講師認證那年有某個團體打電話給我
電話中說明他是某團體的講師認證負責人
他們的團體有初階以及進階的講師認證
他們的認證規則是要先通過初階認證才能考進階認證
然後他聽說我們課程辦得不錯
所以如果通過台北市健言社的講師認證
也可以直接去考他們的進階講師認證
雙方可以合作一下
電話中大家當然就是寒暄幾句,這事件也沒有後續
但自己心裡覺得有趣的點在於
如果沒有同時接觸過兩邊的講師
認證的規則及評審也大不相同的狀況下
要怎樣評價台北市健言社講師認證等於他們的初階講師?
而他們的進階講師認證肯定優於我們的一般講師認證?

在建立講師認證的過程中才讓我有機會深入思考
認證跟比賽的概念其實很像
不同的遊戲規則不同的評審會有不同的優勝者
但講師還是應該回歸講師的本質
最重要的工作還是引發學習動機
提供學習步驟,具體改變行為
多了厲害的職稱或證照對於開發新的學員會有一定程度的幫助
證照就是說服力的工具之一
講師的條件及本質是什麼並不會因為有無講師認證而改變...


講師培訓

如果已經思考過上面的問題
但還沒成為講師且對講師這個職業有興趣
我覺得可以試著從參加講師培訓課程開始
參加講師培訓的好處

  • 訓練教學的技術,驗證自己的程度
  • 認識志同道合的朋友,資訊交流
  • 有些培訓班會在通過認證後提供教學的機會
想成為職業講師真的需要舞台
講師培訓是一個相當不錯的途徑
我覺得能提供教學機會的培訓班是非常重要的
除此之外參加培訓可以因此認識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
或是藉由參加一些社團
比方說專門由職業講師組成的聯誼會等等
得到更多職業講師的資訊

講師的風格及定位

講師百百款,風格通通不一樣
就以口語表達來說
有專門教聲音手勢的
有教幽默風趣的
有條理表達的
有感性訴求的

擅長溝通的人分享聽,說以及提問的技巧
懂得談判的人分享談判說服
聲音語調好聽的人教聲音大小收放運用
擅長交朋友的人分享人際互動以及同理心
找到自己擅長的主題只是第一步
還必須在擅長的強項之外再加上教學的心態及技巧
並且不管在台上台下都以身作則

老師的風格不一樣
粉絲的特性也不一樣
喜歡A的可能就不會喜歡B
要滿足所有學員很難
但至少要試著了解到底自己的特色
以及這樣的特色可能吸引哪一種類別的粉絲
充分了解自己的受眾很重要


職業講師的職缺與工作機會


僅就我所知提供一些資訊參考
這個種類真的太多了......

  • 企業內部專職講師(只在單一企業授課)
  • 跨企業的企業講師(個人接案或與管顧公司合作)
  • 政府及學校機關
  • 人力銀行的講師職缺
  • 各種社團(健言社,青商會,扶輪社......)
  • 救國團或各地社大社團講師
  • 線上課程平台(Hahow之類)
說到底講師是與人互動的職業
更需要口碑幫忙行銷
剛起步很需要舞台
通常是靠朋友介紹或是參加的社團轉介
另外就是靠自己經營自己的部落格或臉書網路行銷
機會看起來很多
但是也非常競爭


職業講師在新時代的挑戰

犯錯與修正
人都會犯錯,講師也是人,當然也會犯錯
講師犯錯的可怕之處在於
會把一項錯誤的觀念在課程中分享出去
當然大部分的講師在發現錯誤之後會勇於修正
問題在於講師如何發現自己犯錯?有沒有人會告訴他?
比方說在演講領域我最常聽到的誤用就是73855法則
為什麼7/38/55法則會被誤用?
又為何沒有人會去提醒講師?
導致於這樣的誤用一直流傳下來?

記得有次在臉書上看到某知名講師分享了一項錯誤訊息
當下很想私下傳訊息提供一些不同角度的文章給他參考
但轉頭一想,我又不認識他,他更不可能認識我
事情就不了了之...
這件事給我的啟發是
自我進修以及自我檢驗對於修正有一定的幫助
但人畢竟有思考盲點
自己看不出來的時候,很需要旁邊的朋友幫忙
作為講師千萬不能讓朋友認為自己是聽不進去的那種人...
錯誤的資訊透過職業講師宣傳出去
這種事情真的很可怕

在上個世代想要得到資料的方式相對少
但是google時代的資訊相對容易取得
僅僅傳達資訊的這項工作在網路時代已經大量被取代
在這個時代講師如果僅僅是傳遞資訊是遠遠不足的
越來越多的人在討論21世紀的教育應該要具備4C

  • 批判性思考與問題解決(critical thinking and problem solving
  • 有效溝通(effective communication
  • 團隊共創(collaboration and building
  • 創造與創新(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記得十多年前大多數的講師在講課時使用的方式都是講授法
單方面的提供資訊
慢慢的有些講師會做出漂亮的投影片
然後開始在課程中帶入一些實際演練並現場給予回饋
現在則是越來越多遊戲化競賽化
甚至桌遊也都會融入課程之中
讓學員的五感都投入在課程氛圍
幫助學員快速吸收學習

時代在改變
職業講師的挑戰也越來越大
如何在課程中幫忙建立4C
怎樣從傳遞資訊到幫助學員提煉智慧是非常大的課題
想要當職業講師真的需要非常努力!














2020年3月4日 星期三

異見的力量:心理學家的7堂決策思考課-讀書心得與筆記

異見的力量讀書心得

當團隊在凝聚共識的過程中
多數派一定是正確的嗎?
少數派的異見有何價值?
這本異見的力量:心理學家的7堂決策思考課
主要就是在探討少數派的異見有何力量?
為什麼異見很重要?
這本書從以下幾個面向探討異見的力量
  • 異見有何價值
  • 多數派思考常見的盲點
  • 少數派能做什麼?

異見有何價值

  1. 打破盲從:當共識受到挑戰,人比較會獨立思考
  2. 異見能刺激更多元且較少偏見的想法
更進一步說
當有反對的聲音出現時決策就會改善
因為多數派必須再回頭思考真正支持共識的理由
而非受到其他人影響,人云亦云

異見的力量:心理學家的7堂決策思考課

多數派思考常見的盲點

所謂群眾的智慧
是只有在特定的情況下多數意見才有其優越性
如果是專業問題就未必如此
而且還要讓每個人獨立判斷不受他人影響
比方說法律或公共政策這類非常專業複雜的領域
多數人的意見就一定是較優的意見嗎?
相信我們都知道答案是否定的
但是當任務越難或越不明確
盲從的人就會越多
所以在這時候有不同的意見是很重要的
可以盡量避開思考盲點

很多書也談論到人其實很容易受到其他人的影響
我們尤其容易受到專家或是群眾的引導而做選擇
比方說影響力這本書就有提到
我們容易被這六種因素影響
  1. 互惠:先接受到好處之後,會想要回饋對方,即使得到與付出的不成比例,還是會受到影響
  2. 承諾和一致:已經承諾對方,就會希望言行一致,也希望自己一直以來的所作所為維持一樣的價值觀及行為模式
  3. 社會認同:會以大多數人的行為模式作為判斷標準,改變自己的行為迎合大眾
  4. 喜好:容易受到自己認識或喜歡的人影響
  5. 權威:傾向相信專家或權威人物說的話
  6. 稀有性:物以稀為貴,我們對限量供應的商品特別無法拒絕
而得到社會認同這一點就是在傳達這樣的概念
我們是有可能為了得到社會認同或是想跟多數人一樣
而被影響做了相同的決策
而這時候有人提出不同的想法
可以讓我們思考更全面

少數派能做什麼?

異見者要堅守自己的立場
提出不同看法的人不能舉白旗投降
也不能動搖信念
挑戰別人的意見需要勇氣
提出反對意見需要堅定的信念

但是當你表達與眾人不同的立場
質疑就會隨之出現
異見者不受喜歡
這時必須用真誠表達異見觀點

為了增加少數異見者的說服力
利用精心設計的語言與非語言行為非常重要
透過觀察找出潛在支持者

當人們屬於少數族群或是認為自己缺乏足夠經驗時
特別不願意挺身而出
另外打破多數力量的方法之一
就是讓團隊透過匿名的方式再次表達意見

關於堅持與妥協
對於少數派來說
太早妥協會讓異見者說服力降低
談判後期才妥協才會獲得最大效果

書中有提到十二怒漢這部經典的電影做案例
說明少數派如何透過堅持立場
不動搖信念
中間透過匿名投票找出新的支持者
最終翻轉團隊共識的過程

總之異見可以刺激發散式思考
讓我們採用多重途徑驗證思考模式是否正確
舉例來說
如果我們計算12+19=?
當我們第一次算出12+19=21
要驗算時如果還是用12+19=? 或 19+12=? 的概念在計算
多半還是會算出21
但如果我們用21-12=?來驗算
就有可能發現思考的盲區
透過異見的力量可以使團隊再一次
思考檢驗自己同意共識的真正理由
進而可以提高決策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