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29日 星期五

真正的快樂處方-讀書心得與筆記

為什麼讀這本書?

快樂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那麼快樂的處方是什麼?
這是勾起我讀這本書的第一個原因

另外關於本書的介紹也讓我很心動
作者Anders Hansen寫了超過兩千篇醫學論文
在瑞典與真確作者漢斯羅斯林齊名
真確這本書確實提出了很多不一樣的觀點
讓我很有收穫
跟漢斯羅斯林齊名的專家會寫出什麼樣的書?
也是引發我讀這本書的重要因素

真正的快樂處方


這本書談什麼?

這本書的快樂處方基本上就是:運動
想紓解壓力,運動
抗焦慮,運動
提升專注,運動
抗憂鬱,運動
增加記憶力,運動
提升創造力,運動
減緩衰老,運動
作者用不同章節解釋了上面的各種主題
每一篇都有很多相關的醫學研究來支撐這些結論

書中可以常常看到這樣的論述
在生物演化的機制當中
幾萬年的時間其實是非常短
所以人類的大腦跟身體
跟幾萬年前在非洲大陸上的智人並無明顯不同
導致於當初為了活下來而擁有的優點
在這個時代變成了缺點

比方說
當初在非洲草原為了生存
我們的身體演化就是好吃懶作
有過多的能量就是儲存成脂肪
避免沒有食物的時候餓死
到了這個不缺食物的時代
這樣的機制造成容易過胖且減肥很困難

或是當時我們為了避免被野生動物攻擊
演化出面對可能威脅的快速反應機制
當有不熟悉的人事物或場景
就會有攻擊發呆逃跑的身體反應
但到了這個相對安全的社會
已經不用害怕突然發生危險
可是基因裡的攻擊發呆逃跑機制還在
當我們要站在人群前面公開演講
就會變得害怕其他人注視的眼光

還有我們的身體跟大腦基本上是為了採集跟獵食而存在
當我們的身體不再需要勞動才能得到食物
那麼我們的大腦跟身體會產生什麼改變?

整本書差不多都在表達這樣的概念
只是會針對不同的主題有不同的研究報告
比方說為什麼運動可以減輕憂鬱症
運動對於專注力記憶力的影響
書中有滿滿的案例
作者也盡量把這些案例用比較生動有趣的方式呈現
是一本容易閱讀的科普書


我可以如何運用這本書?

由於我本身就是大量運動的人
一週平均籃球2-3天,瑜珈1天,重訓1-2天
所以我很清楚運動對我自己的幫助

那麼這本書對我來說有何用處?
大致上大概有兩個面向

第一個面向是再去思考並注意生物演化上的限制
很多身體的直覺反應在非洲大草原時代可以幫助我們活下來
但是在這個時代反而會傷害我們
要知道身體有這些限制
下一步才知道怎樣想辦法克服
以我自己最近很有感受的一件事來看
就是好不容易讀了這麼多體重控制的書
才慢慢真正理解身體就是容易儲存能量

為了身體健康這個目的
不可能用激進的方式增肌減脂
而是要透過慢慢的調整飲食
用緩慢的速度把體重跟體脂降下來
速度雖然非常慢
前後花了大約三年
但也透過這樣的方式把體脂從23%降到16%左右


第二個有趣的面向是
書中談到憂鬱症大部分還是透過藥物治療
作者並不反對吃藥
不過他說我們這個社會並沒有好好宣傳運動也可以幫助憂鬱症
這也是為什麼他要特別寫這本書

其實他認為吃藥搭配運動的效果是最好的
但是都沒有人在宣導
因為藥廠要賣藥要賺錢
會花大筆預算去行銷藥物
卻不會有人去行銷運動可以幫助治療憂鬱症......
宣導這件事就是增加賣藥的困難度
加上我想人就算知道運動很有幫助
真的大家就會動起來嗎......
留在我們基因裡面的懶肯定會發作吧

看到這一段其實我是很想笑
但是同時也覺得滿可悲的
其實在這個時代
不僅僅是運動不用錢
很多有用的知識也通通不用錢
透過網路就能找到這種資訊
甚至只要願意花幾百塊
很多很棒的知識已經被整理成有架構有方法好吸收的書

但就像卡片盒筆記法當中有提到
為什麼卡片盒筆記法這麼簡單
卻要經過這麼久才被廣為宣傳?
因為這個方法太簡單了
導致大家覺得他沒有用

其實人會有這類的想法很正常
就跟真確或快思慢想當中提到的
人的思考就是有偏誤
但也正因為如此
才要一直學習並一直提醒自己不要陷入這種偏誤
真的是不容易......







2023年9月18日 星期一

怡辰老師的高效時間管理課-讀書心得與筆記

這本書說什麼?

談時間管理的書很多
只看管理時間的概念的話
這本書並無特別之處
但我覺得這本書的價值
在於作者用心的分享而非說教
這些方法都是她具體實踐的心得
她自己的人生也因為這些時間管理的方法翻轉
我覺得這是這本書跟其他時間管理的書有巨大差異的地方
也是我覺得最值得借鏡的部分


我印象深刻的三個重點

  • 找到北極星
  • 找到神隊友
  • 累積專業提升效率


找到北極星

時間管理就是人生管理
這算老生常談了
作者在書中有提到可以寫下人生的50個目標來找出自己真正的北極星
我有試著要寫滿50個
很難!
沒有仔細思考真的寫不出來
但是如果試著去寫
就是逼著自己思考
就有機會找到北極星
當人生迷惘時
當時間不夠用時
看看50個目標
又有了方向


找到神隊友

人生大部分會遇到的問題都是老問題
也早就已經有解答了
問題在於我們有試著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嗎
以往遇到問題只能透過現實世界的朋友提問討論
現代的網路時代還可以找到很多虛擬世界的神隊友

同理
除了神隊友
這時代也有很多電子工具可以幫助我們解決問題
甚至是傳統的筆記本也可以做到很多事情
這些都可以幫助我們節省時間



累積專業提升效率

怡辰老師在書中分享了很多她自己的小故事
接觸各種行政職
當各種課任老師
在過程中慢慢累積自己的專業
除了做出自己的SOP可以快速完成事情
還要精益求精
除了建立自己的口碑
認識更多神隊友
也提升了自己的能力
有能力等於有效率
也等於節省時間



讀完這本可以做什麼

對於時間管理就是人生管理這句話
隨著年紀的增加越來越有感覺
雖然不想變老
但有些事情確實是因為隨著年紀的累積
而會慢慢有不同感受
比方說人生是減法不是加法
怎樣找到北極星
比方說是事情很多做不完
是事情真的很多很難
還是我的能力很弱......
別人處理同樣的事情到底要花多少時間?

不管是能力或成績
都是需要透過不斷的學習累積並改進
才有眼前的成果
比方說怡辰老師在書中也分享了她從年輕時為了賺稿費投稿
到了後來當上正式老師
長期記錄教學心得累積八年的部落格
最終出書的經歷

在此同時她還是三個孩子的媽
在她選擇要做什麼甚至不做什麼的時候
就是不斷地對準自己的北極星
健康第一家人第二
還想做其他的事情就調整自己的生活作息
早起吃掉最困難的青蛙
也讓我想起之前讀過的起床後的黃金1小時

我自己在讀的過程中
對於這些習慣的養成也很有感覺
去年開始僅僅是每天睡前用日記記錄當天最有價值的三件事
一段時間之後就發現生活品質變好了
因為這個習慣會讓自己每一天有意識的去做讓自己幸福的事情

這本書的副標題是
心態×概念×工具,打造恆毅力的人生複利心法
複利最重要的概念其實是時間
用每天維持的一兩個好習慣
維持個幾年
就有機會看到好的成果
自勉

2023年9月12日 星期二

2023.9.9台北市健言社講師認證評審心得,筆記及自我提醒

今年台北市健言社的講師培訓課程似乎是特別的不順利
招生不易加上想參加認證的人數較少
試教的時間也一波多折
一路上風風雨雨的
不過到了9月9號評鑑結束
最終在大家的努力之下完成了整個流程
主辦單位真的是辛苦了
但願參與其中的所有人都能有所收穫與成長

在今年的招生過程中看到一個說法讓我滿有感受的
來上講師班不只是因為想當講師
而是因為每個人都有機會當主管有機會帶團隊
也可以用講師班學到的方法去溝通
去帶領或是教育自己的團隊

講師班當然是可以學到這件事
畢竟在教育訓練的概念上
很多思考模式跟教學手法
概念上是相通的
而且如果是用這樣的思考模式
所謂的講師班
也可以被定義成教練培訓班主管培訓班

招生過程中雖然不順利
但是為了解決問題而去思考
進而稍微改變招生說法
馬上就會增加很多不同受眾
或許這也是挫折帶來成長的又一明證

今年我認為比較值得紀錄的有這三個
  • 受眾是誰
  • 動機,目標,方法,演練並檢驗
  • 主題,案例,演練題目的選擇

受眾是誰

關於受眾這個主題
是今年認證時我認為學員普遍都存在一些問題
授課時一定要先知道聽眾是誰?程度到哪?
今年大部分的學員設定的受眾都是社會一般大眾
但是有些主題的授課內容卻過於專業
有一些專有名詞一般人是聽不懂的
怎樣把專有名詞轉化成大部分人聽得懂的語言
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舉例來說
當天有一位在某領域非常厲害的學員
他在該領域拿到甲級證照
我自己因為事前有稍微去了解
知道該領域大部分人都只有丙級證照
少數人會有乙級
能得到甲級的都是神人等級了
但是如果在課程中不能把這種神級概念充分讓學員理解
那麼甲級就只是一個無意義的概念
專業領域中的專有名詞是為了讓專業人士之間在溝通時
可以降低溝通成本
但是當專業人員在跟一般人溝通時
就必須要把這些文字轉化成一般人容易理解的概念

回頭想想在我自己在接觸馬拉松之前
看到一堆人在追求全馬破三破四
在講步頻配速什麼的
對於有在跑步的人都能輕易理解這些名詞
但是對我這種初學者就是看不懂
一定要找了一些書做過一些功課之後
才知道這些名詞在講什麼

這些案例的背後都是一樣的道理
要針對受眾的程度適當的調整用語
如果30分鐘的課程設定的受眾是一般人
對於專有名詞的運用
一定要很小心


動機,目標,方法,演練並檢驗

一般談動機就兩個要素
給對方痛或給對方夢
上課的目標是希望學員學會方法後改變
而且是變好
但改變是需要先有動機
有動機再來談目標跟方法

有一些主題大家通常都會有很強的動機
比方說談判類或自我行銷類
這種都算熱門主題
其實不太需要去誘發動機
重點可以放在為什麼我可以教這個主題
但某一些相對冷門的主題
就必須要讓對方知道學了有什麼好處
還有為什麼我可以教你把這件事情做好
因為我知道怎樣幫你設定目標
然後我知道步驟
我們可以透過演練來做中學
透過演練我可以幫學員快速定位
並且幫助學員調整方法再把東西帶回家
其實整個授課流程簡化之後通常就是這樣

只要上過大量的課程
理論上都能自己慢慢拆解出這個基本架構
講師培訓課程通常也會教如何備課
還有課程大綱的編排及順序
但講師最困難的點在於怎樣評估受眾的能力
怎樣安排合適的演練讓學員有興趣操作
議題怎樣跟學員連結讓他有感?
怎樣現場演練給回饋
這些才是相對困難且最有價值的一塊

主題,案例,演練題目的選擇

今年的授課主題算是相當多樣化
不僅僅侷限在口語表達相關的課程
如果只針對口語表達跟溝通
我相信每個評審因為過去的經歷
對於口語表達上面都會有比較多自己的想法
但如果是像這次的跨領域
且準講師課程目標的設定上受眾是一般社會大眾
那麼對評審來說也不存在刻板印象
因為我們也是一般人
就是很單純的看運課的邏輯跟順暢度
當然還有課程中提供的案例跟演練題目
在這個邏輯下
挑對案例還有提供讓大家有感的演練題目
就是很重要的一環了

今年有兩個案例讓我特別有感
第一個是某講師教經營自媒體如何取名字
課程中有提到要成立自媒體一定要先想個好名字
她還用自己的取名變化導致追蹤數大不相同的案例讓大家參考
當然以她個人來說這是一個成功的測試
所以她有分析出取名可以用專業,職業,特色或是主題
把這當中的元素再加上名字
創造出一個有記憶點的自媒體姓名
在課程中有直接給具體的方法
演練的過程也都很順暢
也有給出其他成功的案例
我覺得都很好

但同時她也提到了老高的平台
我當下第一時間的反應是
老高的名字並不特殊
也沒什麼特別的記憶點
老高就是賣說故事能力的
跟他平台取什麼名字關係不大
甚至最近爆出抄襲事件後
他的觀看數還是跟以前一樣都兩三百萬
當然網路上很多人在試著解釋為什麼老高不受影響
但所有事情的結果本來就不是單純的一對一關係

同理
回來這個取名的邏輯
我認同課程中的取名方法好用
但我自己則是會更進一步思考
經營自媒體還有沒有更重要的因素?
找到正確的受眾
找到自己擅長的主題
持續的更新
我覺得這些都是很重要的元素
但這畢竟是30分鐘的課程
不可能發散的去講那麼多自媒體的經營
不過對我而言可以讓我想想經營自媒體的各種面向
也算是額外的收穫

第二個讓我印象深刻的案例
是另外一個授課主題
談的是概念圖筆記的方法
概念圖是透過類似心智圖的方式將資訊分類分層
方便記憶及理解
方法本身沒有問題
但演練的題目是類似教課書上的土石分類
讓學員把各種石頭分類
當然這個方法可以用在讀書
不過大部分學員其實都是社會人士了
如果是我在設計題目
就會想一下到底有什麼題目是跟這些學員有直接關聯的
透過這種題目跟學員直接做連結
也讓學員有更強的動機去演練

以這兩個例子來說
不能說舉例或演練有錯
而是說有沒有更好的選擇?
一樣的30分鐘課程
其實隨著人生歷練的增加
可能會越來越多題材可以運用
時間有限的情況下
但是我到底要選擇什麼題材
才會讓學員有感觸有動機有記憶?
這種選擇需要有材料
也要有選擇的判斷力
以及理解學員能力
才能給出剛剛好的內容
最近聽到某知名講師分享說授課不要太難
把程度訂在學員能力的半步之外就好
不過一堂課的學員那麼多
這個半步到底是誰的半步
真的是困難的選擇~~
但也是講師有趣以及有挑戰性的部分
值得好好思考








2023年9月4日 星期一

100歲的人生戰略-讀書心得與筆記

為什麼讀這本書?

某Podcasts主持人每次都會請來賓介紹他最推薦的三本書
由於該節目來賓都是大量閱讀且本身又有寫書的經歷
在這個條件下選出的三本書
我認為都是很有參考性的
都會盡量找來讀一讀

有一次來賓介紹了這本100歲的人生戰略
現在的平均壽命其實已經可以到80幾歲了
而且根據數據推估每過10年平均壽命還會再增加2歲
平均活到100歲看來是遲早會發生的事情
如果能活到100歲
跟只能活70歲80歲
人生的軌跡必然會很不一樣
我們應該要如何去設定我們的策略?
這本書就是在探討100歲的人生戰略

100歲的人生戰略



書中讓我印象深刻的部分

  • 不再是三階段式的人生
  • 人生中的三種資產
  • 政府,企業,學校分別要如何面對百歲人生

不再是三階段式的人生

長壽是禮物還是詛咒?
這本書一開始就問了這個問題
前幾年讀下流老人時
對於長壽未必是一種幸福有了初步認識
財務健全,身體健康
然後還要有自己的興趣嗜好
跟家人或朋友能有良好的互動
必須要滿足很多條件
才能享受長壽帶來的幸福
而不是詛咒
這本100歲的人生戰略
則是從更多面向來探討人生的策略

書中用了一個很有趣的案例
作者設計了三個角色
分別是70歲,45歲,18歲
不同的世代應該要如何規劃自己的人生?
又可能面對什麼問題?

70歲的人通常人生就是三個階段
教育,就業,退休
甚至很多人一輩子都在同一個公司工作
退休後到死亡的平均餘年可能不長
退休金制度也還能正常支付退休金

45歲的人剛好遇到科技跟醫療大進步
壽命慢慢增加
科技進步帶來的就業市場各種變化
全球化網路化導致商業競爭比以往更加激烈
公司倒閉跟換公司變成常態
然後還有少子化的問題即將開始發酵
退休金由於平均餘命增加
還有少子化帶來的稅收減少
可能會有問題

18歲的人可能從小已經習慣這個世界就是這樣劇烈變化
AI及各種科技日新月異
變化代表著需要學習及適應
那麼這個最有可能活到100歲世代
應該要如何去探索世界
如何規劃自己的人生?

作者用不同世代的人生軌跡
分別去假設他們會遇到什麼問題
這種手法會讓這本書更容易閱讀
不同世代本來就得面對不同問題
嬰兒潮世代出生的人
受過教育讀完書之後
一輩子很可能就是在一間公司做到退休
就是傳統三段式的人生

但目前這個世代
所有的事情都變化的太快
不太可能學校畢業之後就不再學習
有太多新的知識必須掌握
否則很難讓自己有競爭力
那麼不同的世代要分別如何面對這個問題?


人生中的三種資產

為了因應百歲人生
作者在書中用三種資產來幫助我們思考要如何設定人生戰略
  • 生產資產
  • 活力資產
  • 轉型資產
生產資產
偏向協助提升個人生產力競爭力
因而提升收入

活力資產
關於家庭友誼與身體健康等等
身心都健康才是幸福人生的關鍵

轉型資產
百年壽命會遇到很多轉變
人們必須要能夠自我探索
能運用人脈展開新生活

這樣的資產分類並不罕見
但好處是可以幫助我快速盤點自己的各種資產
思考接下來要如何面對及調整自己的人生策略

在討論資產當中有兩個段落讓我印象非常深刻
第一段是談到名聲
好名聲跟其他無形資產一樣
需要投資也需要時間
好名聲可以長期提供價值
但無法購買
而且瞬間就能貶值

要如何定義好名聲?
對我來說好名聲代表一種信任
當人家提到你
會認為這個人代表了很多關鍵字或是意義
相信可以把某件事情交給你
相信你講的話
相信你可以幫忙解決問題
或者是完全反過來......
要建立名聲很困難
一次又一次的證明自己的行動符合其他人的預期
但是可能某次的出大包就人設崩壞......
百歲人生
不可不注意

另外一段談轉型資產
談學習效率
我們要如何提供體驗式學習?
讓學生真的能快速驗證是否學會了?

因為個人有一些教學的經驗
對這個體驗學習也很有感觸
在這個時代有什麼資料是找不到的?
既然資料都找得到
為什麼要上課?
如果能有個環境能夠提供體驗
做中學並且快速給予回饋並調整
會比單方面的講授更有價值


政府,企業,學校分別要如何面對百歲人生

這本書除了從個人的角度探討人生戰略
也提到了政府企業學校要如何面對這個問題
書中談了一些勞工權益發展的歷史
周休二日現在看來是理所當然
但這是經過幾十年的努力
同理
如果人的壽命變長
世界的變動加快
我們需要不斷學習
也需要更多時間去挖掘人生當中不同的面相
需要維持身心靈的健康
這些都需要花時間的

政府方面
如何面對少子化
如何面對所有因為長壽帶來的財政稅收健康等等的問題

企業方面
全球化的競爭
網路及溝通方式的多樣化
很多工作不需要綁定員工在公司上班
甚至很多創意性質的工作是需要員工有更多的人生體驗
才能從大腦激發出靈感
而不再是單純機械性質的勞力活
工時等於產值
尤其是這兩三年來新冠疫情大爆發
更證明了這件事
那麼企業準備好了嗎


在學校方面
只學固有的知識早就不夠
新的東西一直出現
我們需要的是學習如何學習的能力
那麼學校有相關的教學嗎?

在能活到100歲的前提下
會產生很多新的問題
而這些解決的方式是什麼?
這本書也相當全面地從各種角度討論人類社會
應該要如何面對活到一百歲的情況


我可以如何應用?

這幾年FIRE財富自由的書很流行
FIRE比較著重在個人生涯規劃
而這本100歲的人生戰略
除了從個人也從社會的各個面向去考量
是相當全面的一本書
個人對於活到100歲要先有一個初步認知
才會知道接下來如何準備
要準備那些內容
書中提到的三種資產也是非常具體的方向

其他對我來說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三件事吧
第一點
因為大部分人很有機會活到100歲
理論上還有時間可以做很多事情
用100歲的時間跟80歲的時間設計人生
是不一樣的一件事

第二點
世界在變
必須終身學習
這也是書中談到的轉型資產

第三點
名聲很重要
需要時間去投資
不是那麼容易被發現
卻很容易破滅
要很小心很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