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日 星期六

辯論系列文(1)心態篇:辯論跟我想得不一樣

哪種人會想要來學辯論?

通常想學辯論的人可以大略分為兩種
一種是覺得自己邏輯不好
想要透過學辯論練習找資料
試著分析歸納
找出有說服力的溝通方式
慢慢建立自己的自信還有說服力

另一種是好勝心很強
自信心也很強
常常想要證明自己是對的
自己的意見跟其他人不同時
一定要說清楚講明白
總之不服來辯
我承認我是這種

但不管是哪一種人
初學辯論通常會學到口語表達能力
同時也會學到理性思考邏輯分析能力
避免非理性思考
講出前後矛盾的話
理性客觀的邏輯力很重要
清楚表達的溝通力也很重要

到這邊為止
學習辯論大概能有什麼收穫都還在我預期之內
但某次辯論比賽之後卻讓我大吃一驚


有評審不講理

我有一次參加辯論比賽
五位評審當中前四位判了我們隊伍獲勝
而且每一張成績都是贏約二十分
二十分的差距在辯論場上算是很大了
所以四位評審判我們大勝
就會期待五位都判我們獲勝

但第五位評審判我們小輸兩三分
當下我倒也沒有什麼特別的感受
已經有四個評審判我們大勝
第五位評審不管是判我們大勝,小勝,或小敗
我覺得都是合理
能理解每一位評審本來就會有自己的觀點跟喜好
不可能只有一種標準答案

如果第五位評審判我們大敗
我可能會很驚訝
但我也不會去質疑裁判
畢竟不管怎樣比賽是由我們獲勝了
何況只是小敗
所以當下我想的只是趕快找夥伴
檢討剛剛的比賽還可以改進什麼?
怎麼樣把申論跟質詢內容做得更好

但人生就是這麼有趣且無法預測
我們隊伍在討論時
判我們輸的那位評審走過來小小聲跟我們說:
他也覺得我們贏了
但為了顧及對方顏面
所以判他們小贏

蛤?
你知道你在說什麼嗎?
這就是我當下心中的想法
但基於尊重與禮貌
口頭上我是說謝謝老師的建議與回饋


學習辯論的關鍵時刻

當時我並不知道這就是影響我學習辯論的關鍵時刻
這件事太令我震撼了
所以事後我一再推敲為什麼評審跟我講這個?
第一種可能性就如評審所說
他也認為我們贏了
但要為對方保留面子
避免對方挫折感太重
以後不學辯論了

隱藏沒講且想傳達的
應該是怕我們誤會他做為評審沒辦法正確評判
所以跟我們說明解釋一下
但既然我們沒主動提出質疑
他也不好意思講得太明

這種可能性很溫暖
也還算合理
我也是可以接受的
比賽輸贏有時候沒那麼重要
而是大家能持續學習
賽後大家交個朋友互相交流
不是只為了比賽輸贏
真正的揖讓而升下而飲
很好!

但同時我也在想
評審的角色不就要公平決定輸贏?
要中立理性客觀
為什麼會帶著這麼感性的成分在評判?
萬一五個評審當中只要有三個這麼暖
我們這隊不就輸了嗎......


第二種可能性
評審評分當下真的覺得是對方贏
只是事後發現其他評審都判我們大贏
他卻判我們小輸
會不會顯得他的判斷力跟其他人有差距?

所以當下趕緊臨時想個說法
就說怕對方太難看
不只給了對方辯友一些顏面
給我們這隊一個交代
也讓自己有台階下
似乎是一個三好的方案
這是把人心形容得很負面的一種假設
機率很低但也不能說不可能

那麼在這種假設下
用這個說法真的三好嗎?
真的有給自己台階下?
還是反而傷害了自己當評審的中立性?
而且從頭到尾我都沒有去質疑過評審為什麼判我們輸
不要做太多解釋
會不會反而會是更好的做法?

我既不是那位評審
也沒辦法知道他內心真正想法
這樣的思考反饋最終也不會有什麼正確答案
兩種說法各自有優缺點
我一再復盤這個局也只是想透過案例思考並從中學習

這也是辯論常遇到的問題
對跟錯之間是不需要選擇的!
對與對之間如何選擇?
錯與錯之間如何選擇?
選擇的理由是什麼?
我們能不能透過辯論的思考模式
找到更多可能選項或替代方案?
讓自己有個不後悔的選擇
這才是辯論有用以及迷人之處


不講理也合理

對我來說這個經歷就是我學辯論的轉折點了
一直以為辯論只要理性思考
學會邏輯分析歸納
就能在溝通上無往不利
但誰說人是理性的?

評審是人
也會有不是那麼理性的時候
很可能像他說的
在不影響勝負的狀況下
給對方一些情感上的正面鼓勵
讓對方願意繼續學習辯論
而不是讓比賽一面倒
導致對方太過挫折以後不想接觸辯論
這樣的說法也很有說服力!

這段經歷啟發了我想要研究人為什麼不能理性思考?
為什麼很多時候我們會帶著情緒做決定?
更誇張一點是不思考就做決定!
為什麼會有這種情況?
而且是常態發生?
甚至一些學辯論的人也會有這種症狀
如果有沒有學辯論都一樣不能理性思考
那幹嘛還要學辯論?


不思考才正常

抱著對學習辯論的各種疑問跟不確定性
慢慢的看書上課找答案
某一天看到一則減肥相關資訊
多思考能減肥!
有這麼蝦的事情?
我心裡產生更多的問號!

這資訊也提供了相關的研究數據
大腦只佔體重的2%
但是耗能佔20%
是人體中非常消耗能量的器官
多思考可以讓大腦消耗更多能量
所以可以減肥!
看數據跟推理好像真的有這麼一回事!

然後還有一個減肥的資訊
試著解釋人類為什麼會懶得動以及懶得思考?
因為身體活動跟思考都會消耗大量熱能
但遠古時代人類取得食物並不容易
所以我們會傾向保留能量導致我們不喜歡思考跟行動

經過長時間的生物演化之後
熱愛運動跟熱愛思考的人都因為熱量攝取不足死掉了
傳下來的基因都是懶得動懶得思考的
而且基因傾向把熱量轉化成脂肪
讓人體可以儲存能量以備不時之需
所以我們容易變胖
但是減肥很困難
好像還真的有點道理......
但真的是這樣嗎?
我一樣充滿了疑惑......


邏輯與直覺

減肥的底層邏輯基本上只有一條
消耗熱量大於攝取熱量
一個這麼簡單清楚的數學算式
為什麼還是有那麼多人減肥失敗?
生物演化難道就是真正且唯一的原因嗎?

在研究為何不能理性思考的過程中
廣泛的看了各種類別的書
才慢慢找出屬於我的答案

心理學家康納曼博士寫得快思慢想
解釋了大腦運作可以分成系統一跟系統二

系統一屬於直覺思考
系統二屬於邏輯思考
各自有各自的功能
為了增加反應速度與節省能量
很多日常生活習慣都會自動使用系統一
比方說
我們根本不用思考喝水時用右手拿杯子還是左手拿杯子
穿鞋先穿右腳還是左腳?
我們自然而然會把事情做好
直覺思考又快又好

考慮要做什麼工作?
做這個工作要花多少時間?
可以獲得多少效益?
要計算評估一下
邏輯推理一下
但要進入系統二
要耗費心智能量
而且比較慢

因為系統一跟系統二先天的差異
所以我們很容易遇到問題時
會不經思考就用系統一的直覺去處理事情
但系統一真的不好嗎?
我們也不可能每次喝水都要去注意自己是哪隻手拿杯子吧

也就是說大腦發展成這樣
肯定是有意義的
快思慢想各有其功能
我們應該要思考的是
我在處理重大的事情時
是使用系統一還是系統二?

在這邊也點醒了我一件事情
我們確實有些時候根本不思考
比方說看到好吃蛋糕的時候
先享受再說吧

秦始皇統一前後的差異

後來看了呂世浩老師寫的一場歷史的思辨之旅系列書
講的是秦始皇統一六國前後的歷史事件
秦始皇統一之前因為有遠大的目標
所以能禮賢下士
所有的行為舉止思考的都是怎樣才能統一天下?
就算在過程中被羞辱了
為了達成目標還是可以忍耐而非翻臉

但統一之後天下所有東西都是我的
按照老師的說法是慾壑難填!
作為始皇帝開始各種倒行逆施
只要我想要
什麼都可以
簡而言之就是從克制自我感情的絕對理性
走到完全被自我情緒控制......
短短幾年就從極盛走到滅亡

也就是說
大腦除了有時候不思考就用直覺做事情
還會有時候被情緒控制住
做出一些完全不理智的行為


成為一個兼具感性與理性的辯論人

十九世紀的哲學家黑格爾說過:
人類從歷史學到的唯一的教訓
就是人類沒有從歷史中吸取任何教訓

在我探究為什麼不能理性思考的過程當中
慢慢能理解為什麼有這句話
歷史會一再重演是因為人性不會改變
人性當中有太多思考的限制跟盲點
但我們並沒有發現

甚至很多時候只用簡單的二分法把人分成理性跟感性
然後試圖只用講道理的方式去影響其他人
或只想透過說故事的方式去感染其他人情緒

但是當我們學過辯論
同時讀過一些心理學的書跟歷史書
更深入的了解人性
我們可以試著把辯論的思考方式當成工具
一方面理性思考
一方面也能明白只要是人就會有情緒
人會有認知偏誤
不可能永遠都理性思考

也要能理解
每個人有他自己的價值觀跟理念
就像判我們輸的評審
是為了鼓勵對手繼續學習比賽而下這個決定
也是很正面積極的一種想法

不服來辯追求的不應該是辯倒對手
而是透過交流提問
了解對方選擇的原因跟理由
進而凝聚雙方共識
一起合作解決問題!
我想這才是辯論最有價值的部分
也是我一開始學辯論時從未思考過的部分
辯論跟我想的很不一樣



參考書籍

快思慢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