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19日 星期六

極簡閱讀-讀書心得與筆記

極簡閱讀讀書心得

這本書談什麼
作者趙周在一開始就問了一個問題
讀書有用?無用?
作者認為有用無用應該要看閱讀的目的
如果讀的是小說,詩集那麼本身就是為了娛樂而讀
就不用管讀書有沒有用

如果讀書是為了解決問題
不會燒菜就去讀食譜
會跟人家吵架就讀溝通類的書
書中的知識要拿來執行
以這樣的角度來看讀書就是有用

極簡閱讀以讀書是否有用為出發點
接著討論應該要如何閱讀實用類的書
以及讀完之後如何具體實踐改變行為
因為閱讀本身不能創造價值
理解跟記憶都不能創造價值
改變行為才能創造價值
而這本書主要就是在分享怎樣簡單的將書上的知識拿來應用

極簡閱讀



我讀極簡閱讀的三大重點

  • 學習者的不同境界
  • 便利貼學習法
  • 建構自己的體系

學習者的不同境界

作者趙周把學習分成三種境界
  • 初級學習者:原始人的學習狀態
  • 高級學習者:將推理用於個人生活
  • 學習促進者:積極主動的引導他人
在作者的定義當中
初級學習者的學習方式偏向記憶導向跟經驗導向
是透過遇到事件才試著學怎樣去解決問題
並不主動閱讀跟理解並積極的去解決人生的各種問題

高級閱讀者會在閱讀中提問
追問讀到的資訊
可能是追問自己過去的理念
追問這些資訊和自己有什麼關係
以及怎樣用這些資訊解決自己的問題

學習促進者除了用高級閱讀者的方式閱讀
還主動積極引導其他人也用相同方式提問思考
解決他人的問題

這本書希望我們成為學習促進者
而書中把這樣的人稱之為拆書家
我認為作者對拆書家的定義是指讀書並不一定要把全書讀通透
而是要把書中某個有用的資訊拆解下來應用
能拆書應用並用學習促進者的身分
主動積極去幫助其他人閱讀並解決問題
這種人就是拆書家
也是最有效率的一種學習方式

其實針對學習的層次這一整段
我覺得最有趣的是作者在解釋為何教育訓練比書貴
我很認同作者說的
當他成為企業內訓的講師後
其實就他教的東西
所有的核心知識都是透過讀書學來的
書也就幾百塊上千塊
但是去企業講課是幾萬塊
那麼他的價值到底是幾百塊還是幾萬塊

作者在書中做了一個簡單的算式做比較
讀書=核心知識+書面表達
培訓=核心知識+口語表達+X

X到底是什麼?
才會導致兩種學習方式有巨大價差
作者認為這個X是把書拆為己用的能力
而拆為己用還可以分三個項目
  • 思考經驗
  • 規劃應用
  • 現場演練
對於這樣的說法
我個人也是認同的
企業講師在授課現場
就是要能想辦法快速把自己的經驗
透過案例及演練傳承給學員
這當中最重要的事演練後給予回饋
並且改變學員的認知與行為
要想辦法連結經驗
教導如何應用
並且現場教練
期待未來改變行為

如果做不到以上這些事情
那麼這樣的課程和學員自己看一本書或是看線上課程有何差異

也是基於這樣的論點
作者在書中也稍微當了一下酸民
他說大多數學習類自媒體和所謂的知識IP之所以能流行起來
是因為有太多渴望學習卻未經啟蒙的頭腦

另一方面他也批評了所謂的乾貨文
乾貨文看起來都是重點
但是趙周認為學習能力的重要層次之一
就是對照資訊整理出上下文
轉化成對自己有價值的知識

我想在這本極簡閱讀中提出這些論點
還是很有道理的
有價值的筆記應該是自己主動創造的資訊
這種資訊才具備高度的個人相關性
換句話說
當我讀完一本書寫的讀書心得
對我來說是主動創造與作者的連結
對我個人來說是很有價值的
但是對其他閱讀我的讀書心得的人來說
充其量只能參考看看罷了
畢竟不管怎樣寫
這篇讀書心得就是精簡過的文章
沒有前後文
只留下我認為對我有價值的資訊


便利貼學習法

作者在書中提供了一個便利貼學習法
簡單來說只有三個步驟
  • 把書中的內容用自己的話寫下來
  • 這些內容與自己的關聯性
  • 未來可以如何應用
這三個步驟作者原本介紹的內容文字不是這樣的
我已經是修改作者的原話在用自己的話記錄下來
某種程度來說我算是把便利貼學習法內化了吧

用自己的話再說一次代表真的理解
把內容與自己連結才會有記憶點
去找出未來能如何應用
才能創造讀書的價值
真正幫忙解決問題
便利貼學習法雖然只有三個步驟
但是仔細思考可以發現
他有他的學理依據且方便應用


建構自己的體系

什麼叫做建構自己的體系?
其實我已經讀過非常多教我們如何閱讀或是如何閱讀的書
類似便利貼學習法這種做法
在這些書都已經多多少少有分享過這樣的概念
所以我並不認為作者是提出一個全新的概念
甚至作者趙周在書中花了很大篇幅說明的拆書家
我認為也並不是一個新的想法
但是我認為這可以視為是作者個人建構屬於他自己的體系

這麼做有何好處?
透過學習並歸納整理之後
作者創造並定義了拆書家這樣的詞
除了幫助他個人理解如何學習
也讓他去幫助其他人學習
當然因為具備這樣的能力
也讓他能成為企業講師,出書
甚至是成立拆書幫
到處分享如何透過閱讀解決問題

能做到這樣的境界
代表作者對於這個領域已經有很深入的了解
所以我也很認同作者說的
對成人學習來說
知識體系很重要
但重點不是把作者的體系搬進自己的大腦
而是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

讀完這本書我能做什麼?

或許就是作者說的
拆書不是找重點
而是找到書中能為我創造價值解決問題的部分

讀完極簡閱讀應該至少要能用便利貼學習法的三個步驟
快速思考一下
  • 這本書在講什麼
  • 與我有何關聯
  • 我能展開什麼行動


2022年3月18日 星期五

給兒子的18堂商業思維課-讀書心得與筆記

給兒子的18堂商業思維課心得

這本書說什麼?我為什麼選讀這本書?

有小孩之後常常想到教養問題
也會想要參考看看其他人如何教養小孩
這本書的作者林明樟老師是企管界有名的講師
本身又有很多創業的經歷
因此讓我想要了解這麼優秀的講師會怎樣教養小孩
這些方法當中有沒有哪些可以讓我拿來套用
抱著這樣學習的心態挑了這本書
給兒子的18堂商業思維課


給兒子的18堂商業思維課的三大重點

18堂課介紹了18個主題
每個主題都有其功用
說真的都是精挑細選出來的
教育這麼複雜的東西怎麼可能18堂課講完
不過要長篇大論的寫反而就不是那麼實用了
書只寫18個主題已經很精簡且方便套用
但如果只能挑選三個重點分享
我讀完想要記錄下來的是
  • 分清楚人生的可控與不可控
  • 用長期和機率的眼光做重大決定
  • 暖男與宅男要當哪一個

分清楚人生的可控與不可控

年紀越大越能感受人力之渺小
尤其是這兩年的COVID-19疫情
或是最近俄羅斯攻打烏克蘭的事情
在戰爭跟疾病面前個人的力量顯得微不足道
但是我們就因為這樣所以不去做任何努力?
人生不應該是這樣的

努力活著學習成長
有機會就幫助其他人都是可以試著去做的
工作或生活中事情進展不如預期
要思考的不是責怪別人
因為別人是不可控的
可控的只有自己

遇到挫折時應該要做的事情是思考自己還可以做什麼?
有沒有辦法事前設想其他人可能出錯或不幫忙的情況
下次遇到類似的問題要怎樣處理
唯有這樣才能磨練自己的能力

我很喜歡寧靜禱文:
請賜予我平靜,去接受我無法改變的。
給予我勇氣,去改變我能改變的,
賜我智慧,分辨這兩者的區別。

年紀越大
透過人生經歷所獲得的智慧
就是要拿來區別什麼是可控制可改變的
什麼又是不可控不可改變的
我會很希望我的孩子在年紀很輕的時候就理解這件事


用長期和機率的眼光做重大決定

我記得我以前去上佛法課
師父也傳達了類似的理念
為什麼我們會做出讓我們受苦的選擇呢?
因為我們常常只追求眼前沒有想到未來
印象中有聽到這樣的例子
吃美食的當下很幸福
但是如果是刷卡欠債才吃的到的美食
或是身體已經很肥胖不健康的狀況下吃過量食物
當下當然是很享受很開心
但是考量到未來對金錢跟身體的負擔
這種吃美食帶來的幸福跟樂趣就變成一種苦

衡量好不好的工具如果用時間來判斷
短期跟長期的答案不一樣的時候
我們應該看長還是看短?
人生真正重要的問題其實都應該要看長

類似的概念在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這本書當中也有提到
要用正確的工具去衡量自己的人生
不要把自己當成一間公司
把自己當公司就只會用賺多少錢來衡量自己
但人生應該要思考自己用天賦幫助了多少人
當思考的工具不一樣
選擇也會不一樣

用長時間去思考衡量一件事情
也會了解很多東西不是一蹴可及
需要按部就班的努力
這也聯繫到書中分享的另外兩個概念

一個是有目標意識的活出自己
有目標就會試著去努力
知道有一些事情需要時間去累積能力
有些事情需要等待時機成熟

另外一個就是要知道所謂的能力是有分層次的
同樣是做一件事情
至少就會有三種層次
比方說
連事情都做不好
單純把事情做好
把事情做到超乎大家預期的好
不同的層次對應到不同的能力
要先具備這樣的思維
然後透過各種經歷累積更高層次的能力


暖男與宅男要當哪一個

我自己跟暖男這個詞是連結不起來的
比較常被老婆說我是一個機車阿宅
機車是比較負面的說法
但能夠理性思考有很多優點
能做到相對客觀理性
有時候確實能夠因為夠冷靜所以少犯一些錯誤

但是與其他人往來如果純粹理性
少了一點情緒少了互動
也就少了人與人的溫度

能夠理性邏輯思考是一種優勢
能夠同時感性包容跟其他人溫暖互動
則是一種天大的優勢

能夠兼顧理性與感性
去思考要如何與其他人長期往來
這會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課題
在給兒子的18堂商業思維課當中
也有好幾個主題跟這個題目相關的
比方說
不要貪心的想拿起桌上的每一分錢
不貪心的幸運人生
真正的高手做的是供需之間的協調
這幾個主題講的其實都算同一件事
總之就是要懂得分享!
懂得分享有同理心
不要所有事情用理性判斷斤斤計較
自然就會是一個暖男


讀完這本書我可以做什麼

有幾堂課的主題都偏向心法
但心法其實要透過實務經驗才有辦法轉換成能力
讀完這些我能做什麼?
林明樟老師說他的小孩對腳踏車很有興趣
所以他引導小孩做網拍
把腳踏車的二手零件賣掉
透過這整個流程去磨練小孩的商業思維
網拍賺多少錢其實不重要
但是透過這過程卻可以啟發小孩對商業模式有一定的認識
等小孩在大一些
這件事就是我可以直接拿來運用的

2022年3月14日 星期一

最高休息法-讀書心得與筆記

最高休息法讀書心得

這本書談什麼

我們身體上的疲累可能只要睡覺休息就能夠恢復
但是心靈上的疲累應該要如何處理?
或更進一步地說,我們有覺察到我們的心累了嗎?
最高休息法這本書談的是如何透過腦科學以及正念的研究實證
讓我們可以讓大腦充分休息

這本書的作者久賀谷亮是精神醫療領域的專家
除了這本最高休息法
我還讀過另外一本不老的腦
兩本書都是透過虛擬的故事主人翁來介紹腦科學
不老的腦談的是我們應該如何面對老化
而這本最高休息法談的是大腦休息
不變的是兩本書都是用主人翁的故事引導我們慢慢了解腦科學以及正念
對我來說是讓我這樣的門外漢容易閱讀理解的方式
書中也有分享一些讓讀者可以具體操作的方法
是一本很實用的工具書

最高休息法


最高休息法三大重點

  • DMN(Default Mode Network)的概念
  • 正念的功能
  • 慈悲心與感恩

DMN的概念

所謂的DMN(Default Mode Network)預設模式網路
是指大腦內的腦內迴路會在大腦未進行有意識的活動時執行基本運作
換句話說
不管大腦有沒有思考
他就是永遠都在運作
了解DMN的概念之後
就可以理解為什麼會覺得心(腦)累
因為不管有沒有在思考
大腦就是在運作而且很耗能
大腦只占體重的2%,卻要消耗20%的能量
而DMN就是腦部最大的能量浪費者
人腦疲勞的真相也藏在這裡
這些疲勞會造成我們情緒上的問題或是減少思考判斷的能力


正念的功能

正念的定義是全心全意專注在當下發生的事
這麼做有何好處?
經過科學研究發現正念可以降低DMN的活動
那麼大腦就得以休息

這也是為什麼現在很多高科技公司流行正念
這些公司雇用了最傑出最聰明的人才
這些人才能有效率處理大量工作
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反而失去專注力
思考流程跳的太快
忘了覺察當下的感受
久了之後大腦疲累而不自知
反而就無法作更有效的思考

書中分享了很多種正念的方式,比方說
正念呼吸
坐在椅子上好好的感受吸氣跟呼氣
當產生其他想法或意識時
就把注意力放回呼吸

餐食冥想
注意感受食物的香氣與味道
食物進入口腔吞下喉嚨的各種感覺
想像成第一次看到這種食物

步行冥想
好好感受走路時上半身下半身肌肉的運作模式

身體掃描
身體平躺,感受身體被重力吸引,感受腹部呼吸
接著將注意力往下導向左腳尖
從左腳尖開始掃描,吸氣從鼻子進入,經過身體往左腳尖
吐氣時想像左腳尖的空氣經過身體從鼻子呼出
除了左腳尖之外也可運用到身體各部位

作者提到要改變大腦習慣最重要
這幾種正念的方式都很容易執行
在施行的過程中不做任何評判
主動將注意力集中在當下的經驗上
就算是五分鐘十分鐘都好
用建立習慣的心態
慢慢感受到正念的好處
也就容易持續去做

慈悲心與感恩

書中提到一個研究報告指出
就提高幸福度而言
和他人良好且穩定的連結
勝過健康程度等其他因素
那麼怎樣才能建立?

除了感恩之外
作者建議我們要有慈悲心
書中提到的慈悲心三步驟
  • 10分鐘正念冥想
  • 想像要憐憫的對象,並將注意力放在因此而產生的身體感覺與情感變化
  • 針對那個人默念,希望你能平安幸福健康快樂
大概能理解為什麼幸福與慈悲可以連結在一起
前幾年有一本書叫做世界上最快樂的人
一位仁波切經過機器驗證快樂指數在禪定當中大幅提升
所以被稱作世界上最快樂的人
佛教當中有很多正念,禪定,慈悲心的概念
以往這些感受只能透過親身體驗或是口耳相傳
而現在因為科技進步
經過機器驗證佛教修行的方式對大腦有一定的幫助
變成真正科學研究的結果了
我想這也是這本書為什麼會在標題寫腦科學X正念

讀完這本書之後我能做什麼

我喜歡書中提到超級馬拉松的案例
跑超級馬拉松的重點在專注於眼前的每一步的能力
其實這也是正念所要傳達的觀念
全心全意專注在當下發生的事
馬拉松42公里
超級馬拉松動輒50公里,100公里
跑的當下真的不能想太多
專注當下就對了
這也是我當初跑馬拉松獲得的經驗
不要去想什麼初馬破四
當下好好呼吸好好感受跑步這件事
自然就能慢慢完成

最近雖然沒有跑步了
但是有在練習瑜珈
當初跑步時建立這個概念對我幫助很大
而瑜珈這個運動又跟呼吸,正念等等概念有更多的相關性
感覺走過的路真的不會白費
看完這本最高休息法
也可以每天嘗試正念呼吸餐食冥想
好好安住當下
讓大腦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