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19日 星期二

一流的人讀書都在那裡畫線-讀書心得與筆記

一流的人讀書都在那裡畫線讀書心得

金庸倚天屠龍記書中張無忌練好九陽神功之後
練起各門派的武功都是如有神助
因為有強大的內力可以支撐招式
可能是受到金庸小說的影響
我讀書的時候也特別愛挑如何學習如何閱讀這類的書
先把學習的方法跟技巧這些內力學好
再把這些方法運用在其他各種主題
感覺好像比較有效率
這本一流的人讀書都在哪裡畫線也是一本這樣的書
主要是在分享一些閱讀的方法

一流的人讀書都在那裡畫線



這本書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三個重點
  • 評價就是理解
  • 不懂的事本來就該慢讀
  • 別看結果要看原因

評價就是理解

作者土井英司本身就是大量閱讀及大量撰寫書評的人
在這本書中他也提到他認為寫書評並不是在寫內容摘要
如果僅僅只是把一本書的書摘整理出來
而沒有運用及改變
作者認為這樣的書評是不需要的
應該著眼在說明自己從這本書吸收到什麼
觀念或行為是否因為閱讀而有所改變
書畢竟還是要拿來運用
所以作者說評價就是理解

對我來說也可以把兩個詞調換過來
正因為理解了才能夠評價
能列出書中的優缺點以及對自己的啟發與改變
代表能夠真正理解這本書
也才能夠好好評價這本書對自己是否有價值

可是再換個角度想
不管寫的是書摘或是作者定義的書評(評價就是理解)
都是非常個人的行為
是個人與該書的連結
書摘也可以是個人的重點整理並方便複習
書評很多時候建立在評論者個人的人生經驗之上
這些東西對於其他人來說
可能又是完全不同的感受與評價
直接評斷這樣可以這樣不行我覺得有點太過武斷
不管怎麼樣我覺得寫就對了
唯有讀完並書寫才能檢驗自己到底得到什麼
對其他人有幫助很好
沒幫助應該也沒關係吧

另外書中還有一段跟書評有關的敘述
我覺得很有趣
作者土井英司說一旦寫下後悔受騙的書評代表你是三流人
重點應該放在我們可以從暢銷書可以學到什麼
我對這個說法則是非常認同
應該要試著思考這本書為什麼會大賣
他的受眾是誰
反映了什麼社會現象
又使用了那些行銷策略
這當中的種種手法有哪一些我可以應用
再說直白一點
我具備看透這些行銷手法的能力嗎
我能具備複製這些手法的能力嗎
我有能力分析出為何這麼多人需要這本書嗎
如果從這些角度去看一本暢銷書
應該也會有很多不一樣的收穫


不懂的事本來就該慢讀

讀本來就懂的東西當然很快
對於原本不理解的東西閱讀速度變慢也是合理
這時候應該要花時間靜下心來好好思考
書中的重點是什麼
我到底又能學到什麼

作者在這本書當中提供了他讀書的方法
閱讀時如果一本書只能學到一件事
那這件事情是什麼?
我們要如何挑出這個重點畫線筆記
除此之外也可以在我們不懂的地方畫線標記
透過閱讀這本書或是另外查找資料把不懂的地方弄懂
當然同一本書對於每個人的重點都不一樣
不懂的地方也不一樣
肯定畫線的地方也不一樣
但這也不失為一種有效的學習方式
或許就是因為這樣
作者才把這本書取名叫做一流的人讀書當在哪裡畫線
這本書當中也有作者提供了一些範例
他讀的44本書各自在哪裡畫線
當然這種事沒有標準答案
就是參考看看其他人的觀點

另外針對讀書速度這件事
不同的書有不同的說法
比方說在雪球速讀法當中強調的就是速度跟次數
我想這也是一次大量閱讀同一類書籍的好處吧
可以把書中講的交叉比對
倒不是說要驗證誰是對的
而是能理解到閱讀的方式有這麼多
未必有真正的最好方法
但應該可以從這當中挑出相對適合自己的方法


別看結果要看原因

當看到這個段落時
我腦海裡第一時間跳出的是這句
菩薩畏因眾生畏果
有因必有果
這是理所當然
但是我們往往過度看重結果
沒有去思考是什麼原因導致這樣的結果
我們應該想辦法達成原因
結果自然水到渠成

作者在書中做了一個很好的譬喻
我們要找出保齡球當中的第一瓶
只要找出第一瓶擊倒第一瓶
拿到全倒的機率就會大幅增加
每一種專業領域都有他的第一瓶
我們要先把第一瓶找出來
然後有步驟有順序的去把各種條件達成
自然就會有好的結果

當然作者說來容易
實際上要找出第一瓶不是那麼容易
人生當中很多事情的因果關係不是簡單的一對一
是一果多因或一因多果
而這當中有些原因是我們可以控制的
有一些是不可控制的

比方說考試這件事
就算我再會讀
但如果考試當時遇到好幾個學霸
我可能也拿不到第一名
會不會遇到學霸也不是我能控制的
我可以控制的是我要不要讀書
這個案例還算把因果關係大幅簡化了
人生當中有太多選擇是被很多因素影響
工作面試男女交往買房
各種事情都不是那麼簡單就能找到簡單的因果對應關係

說真的我會對作者講的別看結果要看原因這麼有感觸
很大可能是因為我自己在教辯論
當中辯論當中有一個主題:根屬性
就是在談因果關係
其實可以在授課過程中
感受到大部分人比較少去思考這個領域的事情
好好思考的話未必一定可以把事情做的很成功
但是可以避免很多失敗
成功的條件常常是很多偶然湊合在一起
不容易複製
但是失敗的原因常常都是相同的
只要符合條件必然失敗


讀完這本書之後我可以做什麼

看過很多這類的書
我覺得很難去說這本書有什麼特殊價值
在這一類的書籍當中
這本書算是簡單易讀
書中的方法也可以快速拿來運用
但這也是建立在我個人的閱讀經驗上

看完之後真的有幫助的應該就是兩點
第一個是在記錄這本書的過程中
又稍微看了一下之前類似書籍的心得跟筆記
算是一種回顧整理分析比較
第二個則是在未來閱讀時有看不懂的地方
應該要慢下來
然後要相信評價就是理解






2022年7月12日 星期二

台北市健言社學習心得分享

最近在台北市健言社第148期12週的社長大選當週
上台分享擔任社長的成長與收穫
當社長已經是113期的事情了
台北市健言社社長任期是四個月
一轉眼已經過了十幾年前
真的是歲月如梭

這十幾年來我在社團學到
  • 不要把事情當成理所當然
  • 學會觀察細節,細節,還是細節
  • 人際互動褒貶褒
  • 不要自我設限
  • 各種角色扮演

不要把事情當成理所當然

當初在其他課程認識了社團某位社友
他說可以來台北市健言社學習與玩樂
並且認識許多新朋友
聽著他的介紹就進來了
一開始並沒有想要針對口語表達學習
畢竟工作上沒有公眾表達的需求
沒有需求就不會有動機
當時最主要想要進來社團看看大家下班後都在做什麼
大家又都在社團裡面做什麼
比較像是滿足自已的好奇心

除此之外
社團的位置在中山北路二段
是美食一級戰區
與其說每周四期待進社團學習
我覺得不如說是期待週四跟老婆的美食約會
每週四都很期待晚上可以吃什麼好料

社課是七點開始
但通常我們吃完晚餐已經七點初頭
一進教室白板椅子上課要用到的器材等都已經準備好
只要簽到學習聽課就好
也不一定要上台TM
所以常常就只是在台下聽其他社友演講
以及參加下半場的教育訓練
很少上台去演練
說真的跟去其他地方上課的差別不是很大

但是隨著加入社團的時間增加
慢慢擔任幹部甚至社長
才學會去觀察思考
場地不會自己就定位
都是有幹部提早抵達幫忙排椅子寫板書布置場地
上台的人員也要安排協調
想上台的人太多就要想辦法讓大家公平
想上台的人太少就要想辦法鼓勵社友上台
每周安排主席1人講評3人講員6人也是有很多聯繫工作
簡單講沒有什麼事情是理所當然的
都是有人在背後付出
那麼我能夠只享受不付出嗎
想想好像不能這樣
這也就開啟了我的社長之路

學會觀察細節,細節,還是細節

當社長之後才會去思考一整期的課程到底要如何安排
怎樣的課程才符合大部分社友需求
TM題目和課程難易度要如何設計
總評與講師要如何編排
邀請老師時要注意哪些禮貌
要多久前就提早約,時間快到了要提醒,事後要感謝
這幾件事情說來簡單
但能通通做到好也不是那麼常見
比方說題目設計太難
講員常常離題就會打擊自信
或是講師邀約過程中禮貌不周到
老師的感受就不是那麼好

上課的過程中要如何掌握時間
能夠準時開始準時結束
幹部何時能來協助布置場地
社務報告要如何進行才會吸睛

總之從每一週的兩小時四十分鐘的課程去觀察
再從一期16週宏觀的角度去看
甚至是年度的講師培訓及奧瑞岡辯論培訓來看
就會發現所有事情要做好都是滿滿的細節
有的人可以把事情做的很好
有的人可能需要一些提醒與協助
但是不管怎樣
在這個社團就是提供了這樣的環境
訓練我們的觀察力
也讓我們能夠實際執行測試自己的能力

更進一步來看
具備觀察細節的能力對於工作上及生活中有何幫助?
我想隨著年紀增長
理論上我們都有機會領導團隊
甚至挑選團隊成員
那麼我們要如何挑選自己的團隊成員
同樣處理一件事情
有的人會出錯然後解決不了
有的人會犯錯但是事後修正
有的人順順的把事情完成
還有的人可以把事情做到超乎預期
不同層次對應到不同能力
而能觀察出這些細節的觀察能力
也是需要透過訓練的
有時候未必要當社長
而是好好觀察每一位社長如何處理社務
我覺得單單這樣就能學習到很多東西
當然如果能實際操作就更好了
實際執行才知道很多事情取捨的兩難

人際互動褒貶褒

我的成長經歷算是比較順遂的
常常被稱讚鼓勵
累積小成功的人就會對自己比較有自信也願意試錯
敢問人家我哪裡做的不好(雖然有時人家為了我的面子未必會說真話)
錯了再調整修改就好
但是有一些人的自信比較不足也怕犯錯
那麼不接受任務自然就不會犯錯
我自己在擔任社長時才對這件事有真正的體會與了解
原來有一些人真的是很需要鼓勵
然後他們就會願意挑戰自我
針對不同個性還是有不同的溝通方式
這也是擔任社長後才確確實實領悟到這件事
大家都想要進步
有的人是可以把缺點直接拿出來討論
有的人要先鼓勵一下再給建議
學會更多的溝通模式
有機會跟更多人好好相處好好溝通

當然社團這麼多人來來去去
要怎樣交到朋友
我覺得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投入參與社團大大小小的活動
大家一起做事
透過做事互相溝通觀察
了解彼此的價值觀與差異
慢慢就有機會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


不要自我設限

這幾年在談論學習這件事很著重4C,分別是
  • Communicaction:溝通
  • Colleberation:團隊合作
  • Critical thinking:批判性思考
  • Creativity:創造力
而就我在社團這幾年的觀察發現
上台的TM訓練能學得到公眾口語溝通
擔任幹部能學到團隊合作,彼此包容,同理心,觀察力
社團有講師培訓課程
關於講師培訓可以參考這篇文章:
有辯論課程學邏輯思惟,學談判
訓練批判性思考能力
關於辯論可以參考這篇文章:
甚至安排會內會會外會的各種課程以及活動
或是設計上台演講的橋段等等
都是一種創造力的訓練
在台北市健言社社團能夠充分磨練各種能力
比較困難的在於大多時候我們都會先自我設限
就像我當初進來認為我只是來學口才的一樣......
如果只是上課而不擔任幹部
我想我也不會在這個社團待這麼久


各種角色扮演

進社團的第一步
個人的建議是先思考自己想學什麼
為什麼想學?有什麼目的?
學習的動機遠比學習的工具重要
再來就是社團有各種的角色
講員講評總評計時
理事長,理事,社長,組長等等
每一個角色都把他當成一種角色扮演
做什麼角色就盡全力把他做好
關於角色扮演這件事
在被討厭的勇氣書中有一句話我覺得講得很好
必須有人開始去做
就算其他人不配合也和你沒關係

台北市健言社是一個做中學的社團
不管是學溝通學團隊合作
想要學辯論學邏輯
都是要透過上台演練或是擔任幹部直接做中學
自己肯做肯學是最重要的
其他人是否配合真的不是那麼重要
甚至可以進一步思考
別人為什麼不配合我?
我有沒有什麼做得不夠好的地方所以其他人不配合我?
我還可以做什麼?

如果做事情的過程中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
能夠互相依靠互相幫助那很好
但假設我已經做到盡善盡美了
其他人還是不能跟我共事
那是不是因為我們價值觀跟理念不同
所以才沒辦法共識
這樣也沒關係
人與人之間就是需要透過共事才能有共識

再換個角度思考
當我有機會作為社團的領導者時
其他人願意follow我
是因為我的職稱呢
還是因為我真的提供了一個美好的願景與方案讓大家都能夠有收穫
等到我離開這個職稱跟這個角色後
其他人還願意聽聽我的意見跟想法嗎
還是會無視我因為我已經不是社長了?
這各種面向的思考其實可以幫助自我理解
我到底是怎樣的人
我是靠著我的本質跟能力跟其他人交往
還是只能靠外在的抬頭?

總之這是一個做中學錯中學學中覺的好地方
如果願意每周花個三小時待個兩三年
好好地扮演社團中的各種角色
肯定會收穫滿滿








2022年7月8日 星期五

台北市健言社148期社長盃課後心得

台北市健言社每一期的第十五周固定安排社長盃比賽
讓大家可以用參賽的態度好好檢視一下四個月所學
也可以一次聽到三位評審不同面向的講評
我認為這是一種很有效的學習方式
比賽名次是其次
重點在於準備上台的心態
若因為是比賽而更用心努力準備
相信收穫會比平時TM演講還多
學到東西才是重中之重

昨晚的比賽模式是半即席演講
賽前一週公布10道題目讓大家可以準備
上台前四分鐘從10題當中抽出一題
思考四分鐘之後上台開講
聽完15位講員的分享後
我一直在思考兩個問題
  • 如果我參賽我會怎麼準備
  • 如果我是評審我會怎樣評分

如果我參賽我會怎麼準備

我應該會針對每一個題目準備一個我自己的小故事
然後講出我的小故事跟主題的關聯性
這故事對我的啟發與改變
接下來我可以因為這些啟發或改變去做什麼
甚至呼籲大家跟我一起行動
行有餘力的話
想想自己的故事能不能更有特殊性及記憶點(畢竟是比賽)
設計一下破題
想一下強有力的結語前後呼應
甚至思考可以運用什麼道具

架構上應該就是
破題
自己的小故事90秒
啟發與改變60-90秒
結語30秒

在這些準備當中最困難的可能是10個小故事
其實在社團待了14年來看過許許多多不同演講
我常覺得大部分人都是很會講話的
只是有時候不知道要講什麼話
所以才會想來社團學口才
那麼演講的秘訣到底是什麼呢

舉個例子來說
我認為講演就像料理
料理時要有原料然後要有烹飪的技術把材料料理好
好的原料比方說和牛
只要簡單炙燒撒點鹽味道就很好吃
大部分人也都能夠接受
但如果材料本身就有一些缺陷
比方說苦瓜這種本身就帶苦味的食材(也有少數人喜歡苦)
好的料理技術可能可以降低他的苦味或是增加他的口感
但再怎麼料理還是會有一些人討厭它

演講其實也是類似的道理
好的故事就是好的食材
只要懂得演講的基本架構跟概念
有基本的起承轉合前後呼應
就類似料理時基本的炙燒撒鹽
那麼味道肯定就不會太差
大部分的人也都能夠接受

但是如果挑到不好掌握的故事
甚至是沒有故事
就好比挑到不好的材料
比方說苦瓜
這時候就算有再多的演講技巧
正式的服裝豐富的聲音語調生動的手勢
各種華麗的文字堆砌
本質上他還是苦瓜
能接受的人還是少數

所以內容跟故事性還是最重要的
至於要怎樣豐富自己的人生
我一直覺得在社團好好待著
認真地參加社務擔任各種幹部
自然就會產生很多故事
當然也可以參加外面其他社團或是大量閱讀
都是很不錯的方法


如果我是評審我會怎樣評分

我記得有一次我擔任社長盃評審的主題是即席演講
連評審也不知道題目......
我都不知道到底是對選手的考驗還是對評審的考驗了
外功聲音語調肢體語言等等還可以用相同標準給分
但內容是不同的題目要怎樣用相同的標準給分?
我自己最終評判的標準就三個
  • 演講架構起承轉合破題前後呼應是否都具備了
  • 演講的故事性啟發性有沒有讓我們有收穫或是更認識講者
  • 演講的特殊性跟記憶點在參賽者當中是否突出容易讓人記住
前兩點大多掌握在講者自己本身的表現
第三點要跟其他人做比較
我想這也是比賽的不確定因素
我們不知道其他人可能講什麼
甚至我們也不知道每個評審個人的喜好
三個評審的喜好就更難猜測了
比賽有輸有贏都很正常
去思考過程中獲得什麼會比只看輸贏來得更有意義
尤其是不同的題目真的很難評輸贏
評審個人的喜好對於各項目的影響也會很大
純看內容的話昨天有兩個我很喜歡的故事沒進前三名
但這樣也很好
正因為有這種不確定性
我們才有機會更深入去思考求進步
有機會一定要參加社長盃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