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30日 星期一

淺談臉書行銷-誰知道一年後的臉書演算法會變成怎樣?

前陣子接了一堂行銷課
備課過程中看了幾本臉書行銷的書
也從網路上蒐集整理了一些資料
上完課簡單記錄留念
但最殘酷的是這資訊現在或許還有用
可誰知道一年後的臉書演算法跟觸及率會長怎樣......
我想這也是為什麼到目前為止
行銷類的書我還是最喜歡行銷大師法則-永恆不變22誡
工具會隨著時代演進而改變
但重要的概念心法學會了就是終身帶著走

本文重點
1.釐清行銷的目的以及挑選的工具
2.臉書演算法
3.臉書觸及率


釐清行銷的目的以及挑選的方法工具
行銷的概念已經演變成非常複雜
而且各行銷大師的定義也不盡相同
在這邊希望將行銷定義盡量簡化方便理解

若將行銷定義為:幫助開發市場幫助銷售有關的一切行為(紅色大圈圈)
那麼這些協助開發及銷售的行為中有一個類別叫做:網路行銷(綠色圈圈)
除了網路行銷當然還有口碑行銷,飢餓行銷,關係行銷,社群行銷...各種分類
網路行銷當中有一類別叫做臉書行銷(紫色圈圈)
紫色圈圈就是這篇文章的主題









先釐清臉書行銷的定位之後
或許對於臉書的演算法以及觸及率就不會那麼患得患失吧?
畢竟臉書行銷就是行銷的方法之一而已啊(誤)


臉書演算法

簡單說你的臉書上面會顯示什麼文章
都是經過計算的
演算的目的是希望使用者能留在臉書越久越好
所以演算的參數當中當然會包含你的喜好
你越喜歡看什麼內容臉書就丟越多相關的訊息給你
你不喜歡的慢慢就會被篩選掉...
這樣到底是好還是不好?

我們只能試著假想演算法如果不篩選貼文的話
當我們加了超多朋友追蹤了超多粉絲頁之後
我們的臉書頁面會發生什麼事?
肯定是爆炸多的訊息,當中會有很多我們根本不想看的
不想看的越多,就越容易離開
所以臉書當然要避免這種情況
演算法也確實有它存在的意義

我們除了被動接受演算法提供的資料
臉書也提供了一定程度的自我選擇機制
我們可以搶先看,可以取消追蹤等等看起來擁有主導權的選擇
但大抵還是逃不出演算法
這當然是厚厚的同溫層
這當然造成我們的確認偏誤
在使用臉書蒐集資訊時,要特別注意這把雙面刃


臉書觸及率

前幾年因為臉書帶來的大量流量
讓經營粉絲頁的小編們都很開心
但是多年下來小編們廣告買得不夠多
這讓臉書很不開心(誤)
近一兩年臉書大改前面提到的演算法
讓粉絲頁貼文出現的機率大大的降低
觸及率到底有多低?
這是沒有標準答案的提問
但是自然觸及率5-10%是比較常見的說法
甚至還有看到2%的說法(參考:數位時代的高效行銷)
2%的意思是一個100萬人的粉絲頁PO一篇文章
一開始的自然觸及人數是2萬......
這麼低的觸及率自然哀鴻遍野阿...

為了眾多小編的生存
也有許多臉書行銷專家分享了很多方式試著提高觸及率
以及教大家避免踩到臉書的地雷而降低觸及率
以下有一些大原則:





其實簡單把這些方法分類
還是可以發現大原則是一樣的
  1. 臉書希望使用者留在這個平台而非跳出平台
  2. 希望增加人與人的互動,在演算法評價中,深層互動(分享或留言)比單純按讚更有價值
  3. 假的互動會被扣分,比方無意義的讓粉絲tag朋友或+1之類的,想欺騙演算法是不可以的

總的來說
稍微了解演算法及觸及率也會對臉書有更進一步的理解
當看到某些小編的某些行為也就會略懂略懂而發出會心一笑
也算是這次備課不錯的收穫!


參考書籍
  1. 數位時代的高效行銷
  2. Facebook互動行銷 : 社群口碑經營新思路+廣告投放如何有成效, 想做好臉書行銷, 操作心法就在這!
  3. 掌握社群行銷 : 引爆網路原子彈
  4. 直播行銷革命
  5. 爆紅直播主的經營密碼 : 掌握吸睛關鍵,人氣收入無上限!

這幾本書當中最推薦數位時代的高效行銷,作者:解聰文
書中講解行銷的概念非常清楚
也有網路行銷的實務經驗
更難得的是敢說真話
書當中提到了數位廣告的詐騙勾當
每年造成數十億美元的損失
這也是我想分享這篇文章的主因
行銷的世界變得太複雜進入的門檻變得太高
一般人根本難以理解
想買廣告也不知道如何買以及如何驗證廣告有效...

比方說這數十億損失來自
  • 位置不對的廣告
  • 違反用戶意志的獎勵廣告
  • 打斷賞閱的惱人廣告
  • 電腦大軍詐騙出點閱量
  • 廣告成效歸因詐騙
  • 自吹自擂的反社會廣告
為什麼業主得花大筆的銀子買無用的廣告
然後消費者再為這些廣告買單...
行銷真的是很深的一門學問!
但不應該變成一種詐騙手法且消費者還得幫忙付廣告費

或許當社會大眾對於網路行銷
以及臉書演算法有一定程度認識之後
這類浪費資源的網路行銷模式的規模能夠縮小吧?



2019年9月29日 星期日

奧瑞岡辯論之路-將不甘心轉化為成長的養分

奧瑞岡辯論賽初體驗

回想剛接觸辯論的那幾年
我並沒有實際參與比賽
當時就是上上課,看看練習賽交流賽
感受一下明明說好辯論不吵架
為什麼一上台正反方還是在大小聲
感受一下說好評審是一張白紙的
但是一講評每個評審都有自己特殊喜好
偏重論點論證推論的
偏重海報的
偏重規則的
偏重口條而輕內容的
口味都不一樣

當然
在相對小的機率下
也會遇到跟神一樣的評審
一種神是架構清楚深入淺出的辯論之神
一種是神之語言我聽不懂
不管是哪種神
作為觀眾的心情都是喜悅的
看戲的就是看戲的
重點是心情要保持愉悅
看完戲要記得拍手


老婆參戰
一段時間之後老婆開始打比賽
我才開始跟著花大量的時間找資料整理資料
跟著討論論點論證
討論攻防戰術
設計質詢題目
時間大把大把的投入
每次練習賽後都要把評審問倒才甘願(誤)

就在(自認)一切準備充分
比賽開場對方一亮出論點的當下
大腦叮咚一響!中了!
果然如我們所預料
對方這套路只要根據沙盤推演過的手法即可一一破解
這場面先贏一半阿!

結果質詢時對方就問東答西開始惡逃
後面更是不按照牌理出牌
導致沙盤推演的招式一招也使不出來
繞了半天只好回頭試著鞏固自己有利的論點
在一陣兵荒馬亂之後終於打完比賽

當時我作為啦啦隊心中的盤算是
評審應該怎麼聽也聽得出來我們準備得更充分吧
雖然過程略有瑕疵
沒有表達的很精準
但小贏應該還是可以接受的
結果評審宣布我們輸了的那當下
心中真的是只有三個字:不甘願
作為旁觀者都這麼嘔了
辯士心中的不甘更是可想而知!
但當時真的不長眼...
記得在回家的路上
還在跟老婆討論整場比賽怎樣進行會更好
老婆冷冷地說:那麼會講自己來打阿!
只會在台下講有什麼用!誰信你!
兩個輸了不甘願的人在當下互相激勵(X)傷害(O)
就帶著這份不甘心一起準備次年的比賽!


婦唱夫隨
準備比賽的過程大同小異
但是就像老婆說的
上台比賽的感覺真的不一樣
從資料的理解到台上清楚表達
從個人表達到團隊共識
每一段都是一個門檻
所幸靠著夠多的練習賽一一克服了

最終在正式比賽時
我有上場的三場比賽拿下三連勝
評審分數都是大勝二十幾分
經過一年的努力
終於可以反駁老婆那句:那麼會講你來打阿!
我想這三場比賽應該就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三場比賽吧!

過了這麼多年回想起這一段
還是不能理解當初為何夫妻之間要互相陷害?
但是如果能好好轉化不甘願的心情
似乎真能創造一股驚人的成長力量










2019年9月8日 星期日

姿勢決定你是誰-讀書心得及筆記

姿勢決定你是誰讀書心得

姿勢決定你是誰書中寫的這一段
應該是最精準的說明了作者在這本書想傳達的理念:
本來就沒有的天份與技巧
並不會因為展現權力姿勢就突然得到了!
沒有就是沒有!
但是權力姿勢可以幫助展現最真實最犀利最無畏最放鬆的自己

你運用你肢體的方式就是你個人權力的來源
讓你能展現最佳狀態的那種關鍵權力,那是鑰匙
可以打開桎梏你(你的能力創意勇氣乃至於寬容)的枷鎖
它不會賦予你原本不具備的技巧與天分
而是幫助你把你已經擁有的揮灑出來
它不會讓你更聰明或學識更豐
但它讓你更有適應性
心胸更開闊
它不會改變你
它讓你成為你自己

對我個人來說姿勢決定你是誰書中最重要的三點
  • 有權力者與無權力者的差異
  • 社會權力與個人權力
  • 輕推自己一下:高權力姿勢

有權力者與無權力者的差異

書中提到不管是人類或自然界的生物
會把心理的狀況投射到肢體語言
有自信佔上風的權力者會擴大自己的肢體
相反的
自信不足害怕或是緊張的無權力者就會縮小身體

在台北市健言社上課常常有機會觀察到類似的案例
有經驗的講者有自信,眼神環顧四週,肢體動作大,表現好
而第一次上台的講者
可能比較沒自信,眼神看上方,手不知道放哪
心理影響了姿勢
最終影響了整體的演講表現
無法呈現真實的自己!

雖然說內在的情緒會影響外在姿勢
那有沒有可能外在的姿勢也能影響內在情緒?
姿勢決定你是誰這本書就是在探討
內在與外在是否可以互相影響?
假設是可以的
我們有沒有可能因為展現了高權力姿勢(放大身體)
讓我們更有自信
不會因為緊張而表現不好?

以演講來說
是否可以在演講之前先做一些高權力姿勢
演講時移動可吸引注意力且佔據更多空間
都是權力的展現
除了占取實體上的空間
也要占取時間
比方說說話時接納停頓語速緩慢
慢下來是個很強大的動作
避免企鵝手臂等等
透過這些佔領空間跟時間的手法給予自己自信
並呈現出最佳狀況

社會權力與個人權力

姿勢決定你是誰的書中定義:
社會權力控制別人-控制別人狀態與行為的能力
個人權力控制自己-控制自己

社會權力本身是向有限的資源 
不變的道理是它有賴對別人產生某種控制力

個人權力的特質是從別人的主導性中解放出來的能力 
它源源不絕跟零和遊戲不一樣
人生目標目標應該放在個人權力而非社會權力
作者說:
權力並不一定使人腐化
權力也會淨化

關於權力我只相信權力會揭露人心

對我來說這本書提到社會權力與個人權力的意義:
學會高權力姿勢的最主要目的並不是去控制他人
應該追求的是自己的進步,展現自己的最佳狀態
在與人互動的過程中
有時候太刻意的高權力姿勢很容易帶來反感


輕推自己一下:展現高權力姿勢

如何展現自己的最佳狀態:輕推自己一下
這段主要談到可以透過權力姿勢讓自己更接近最佳狀態
概念很類似學習的王道當中所談到的
啟動專注模式並提高思考品質

一些具體作法
  • 擴張胸腔,讓肩膀向後
  • 深呼吸
  • 超人姿勢
  • 開放式手勢
  • 不只佔據空間,也可佔領時間,說話時放慢
  • 透過想像自己的肢體正呈現全力姿勢

透過這些具體做法
對於進入最佳狀態會有很大幫助
但我想重點還是要回到作者對最佳狀況的定義
它不會賦予你原本不具備的技巧與天分
而是幫助你把你已經擁有的揮灑出來
高權力姿勢僅僅是幫助我們呈現內在自我的工具之一

姿勢決定你是誰筆記


表達最真實最犀利最無畏最放鬆的自己
展現出最佳狀態

想像自己事後毫無遺憾
因盡了全力而心滿意足
無論結果如何
展現出最佳狀態

了解並能夠自在的表達自己
真實想法,感受,價值觀與潛力的一種狀態
當我們感覺處於最佳狀態下
我們的發言,臉部表情,手勢與動作也會最佳
他們會同步聚焦
而那種內在的整合和諧,是顯而易見又會引人共鳴的
因為他是真實的
那是讓我們有說服力的原因


姿勢決定你是誰

最佳狀態是從相信與信任你自己的故事而來
及你的感受,信念,價值觀與能力

展現出最佳狀態
自信而不自大

熱情,自信,自在的熱忱
展現出最佳狀態會帶來某種同步現象
情緒思維身體表情和行為都必須和諧

不要專注在你給別人的印象
要專注於你給自己的印象
做好後者可以強化前者

展現出最佳狀態,跟外向一點關係都沒有

找到最佳自我的問題
哪三個詞最足以形容你這個人
你在哪種獨特面向之下,能夠感到最快樂,表現最好
回想特定的時候,不管是工作時或在家中 
你正以感覺自然而正確的方式行動 
你現在可以怎樣進入那種狀態?
你有那些獨有的優點?你如何運用它們?

在進入可能受到考驗的情境之前
我們可以透過重申真實最佳自我中
我們最看重的部分來降低焦慮
因為你連結到自己的價值觀 特質和強項
相信你自己的故事

參與連結整合專注
要求員工思考並寫下它們可以把什麼獨特的東西帶進工作?

當別人無視自己存在的時候 
人們最難展現最佳狀態

準備非常重要
不過到某個程度時
你必須停止準備內容
開始準備心態
你必須從你要說什麼轉移到你要如何說

最佳狀態會讓你傾聽他人
幫助他人感覺更有力量讓他們也進入最佳狀態

當我們見到不認識的人 會迅速自問兩個問題
這個人我能信任嗎-->親切感
這個人值得我尊敬嗎-->能力
通常不是親切感比能力好就是能力比親切感佳
而不會兩者相等
從演化的觀點來看
我們重視親切感優於能力
對於生存而言是否值得信任比較重要

傾聽時
你會受人信賴
你會取得有用資訊
你會把別人視為個體甚至是盟友
你會研擬出別人願意接受甚至採納的解決方案
人們感覺受到傾聽也會比較願意聆聽

有時無聲便是最強的雄辯-展現出自己的最佳狀態 
不做解釋,不假修飾
讓它去說明一切

冒牌者症候群
當我們覺得自己是騙子時
我們會感到不協調,心神耗弱,極度沒說服性

冒牌者經驗會與某些個性特質與經驗伴隨出現
最普遍的因素是恐懼失敗
誰最害怕失敗:已經有所成就的人
那些神通廣大最不可能是冒牌貨的人
殘酷的諷刺是這樣的
成就無法驅趕冒牌者的恐懼
事實上,成功還會讓情況更糟

大多數人或許永遠無法擺脫感到虛偽的恐懼
我們只是在他們降臨時想辦法破解它
一個一個來

權力會啟動心理上與行為上的進取系統
當我們感覺有權力時會感覺自由
一切都在掌握之中
我們會將事情理解成機會而不是威脅

無權力感-->抑制系統
把事情理解成威脅而不是機會

社會權力控制別人-控制別人狀態與行為的能力
個人權力控制自己-控制自己
社會權力本身是向有限的資源 
不變的道理是它有賴對別人產生某種控制力
個人權力的特質是從別人的主導性中解放出來的能力 
它源源不絕,跟零和遊戲不一樣

權力通常展現在無意識的層面上
意思是他會在我們不知情的情況下被啟動,像開關一樣
而且會在我們沒察覺的情況下影響我們的思維感受與行為

感覺有權力使人積極主動
有責任感的權力就是自信而不自大

權力並不一定使人腐化
權力也會淨化
關於權力我只相信
權力會揭露人心

當我們感覺有權力
我們會讓自己變大
當我們覺得有權力 我們說話較慢 我們不匆促 我們不怕停頓 
我們覺得有權占用這段時間

我們不想與故意彰顯主導性的人交流
在社交場合 壯大自己會使別人渺小
這只會讓彼此更難建立和諧親密的關係
我們想要擁有相當於對方的權力
而不是擁有勝過對方的權力
我們想要看起來自信又放鬆
而不是竭盡所能去主導
目標是親和
不是恫嚇

我不是因為快樂而唱歌
我因為唱歌而快樂

我們發展最佳狀態所需要的工具
就內建在我們身體中
其中之一基本到我們幾乎忘了它的存在-呼吸

過度使用手機會影響姿勢
而這個無權力姿勢會損害生產力與效率

想像有權力姿勢也助於進入最佳狀態
在某種程度來說
每天都是一個挑戰
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擺出有權力姿勢

改變人們行為最好的方式
也許不需要或要求他們在態度或喜好上做出重大改變
而是隱約的幾乎難以察覺的把人往健康的方向輕輕推進

大多數人認為我們的態度決定於我們的行為
但是態度與行為之間的因果關係很有可能是反向運作-我們的行為決定了我們的態度













2019年9月7日 星期六

窮查理的普通常識-筆記與讀書心得

窮查理的普通常識讀書心得

我會用這一段話來總結窮查理的普通常識這本書:
這本書主要在討論如何獲得正直幸福善良的人生!
總之就是努力讓自己配得上這樣的人生!
學習學習再學習
這個概念搭配書中一段讓我印象深刻的幾句話:
找到好配偶的最佳方法是什麼呢?
唯一知道是你首先必須值得擁有好配偶
因為從定義上來說
好配偶可絕不是傻瓜-->完全同意!


我認為窮查理的普通常識書中最重要的三個概念
  1. 必須擁有橫跨許多學科的模型
  2. 逆向思考
  3. 只在自己的能力圈內競爭

必須擁有橫跨許多學科的模型

查理蒙格在窮查理的普通常識中提到了鐵鎚人效應
在手裡拿著鐵錘的人眼中,世界就像一根釘子
我們擁有的專業是一項工具,可以用這項工具解決問題
但是無法用一項工具解決所有的問題

大多數人試圖以一種思維模型來解決所有問題
而其思維往往只來自某一專業學科
但你必須知道各種重要學科的重要理論
才能洞察問題本質
以上這段就是在形容鐵鎚人傾向
我們擅長的專業或工具會限制我們的思考模式
但是當我們擁有跨領域思維模式時
可以避開鐵鎚人傾向

換句話說必須學習所有學科中真正重要的理論
並在此基礎上形成所謂的普世智慧
不能只靠一種思維模型
必須在腦中擁有一些思維模型
靠這些模型組成的框架來整理間接直接的經驗

查理蒙格認為這些學科包含了
數學/會計學/硬科學/工程學/統計學/心理學/微觀經濟學
查理蒙格提醒一個使用認知工具的人也應該瞭解其侷限
而且必須注意要掌握跨領域知識需要客觀態度!
還有心理學上有很多大腦思考盲點
應該利用確認清單協助確認沒有犯不應該犯的心理認知錯誤
透過學習這些學科以及確認清單
釐清自己的能力圈
正確的決策必須侷限在自己的能力圈內!


逆向思考

查理蒙格智慧語錄:
只要懂得妒忌,怨恨,反覆無常,意志消沉,不屑客觀
不從其他人的經驗學習
保證可以輕鬆擁有悲慘的一生

查理蒙格認為與其思考如何才能成功
不如思考怎樣做才會失敗!並且避開!
假如你告訴我會死在什麼地方,我這輩子都不會靠近那地方!
執行一件事的時候
先弄清楚別做什麼事
再考慮接下來要採取的行動
比方說試著思考:
人生要如何才能變得痛苦?
企業如何衰敗?
投資為何失敗?

書中還有好幾個如何讓自己過著悲慘人生的逆向思考
  • 要反覆無常,不要虔誠的作你正在做的事
  • 當你在人生戰場上遇到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挫折時,請就此一蹶不振吧
  • 盡可能的從你的自身經驗獲得知識,盡量別從其他成功或失敗的經驗廣泛地吸取教訓,不管他們是古人還是今人
總之關於這一整段反過來想,說真的是有點酸人的意味
但殘酷的就是反思我自己就算知道要這樣做
常常還是做不到......


只在自己的能力圈內競爭

查理蒙格智慧語錄:
你必須弄清楚自己的本領
如果要玩那些別人玩得好,自己卻一竅不通的遊戲
那你注定一敗塗地

你不必非常出色,要在很長很長的時間內
保持比其他人聰明一點點就夠了
查理蒙格一再強調成功的訣竅是去做一些簡單的事
而不是去解決難題
所以這段話與其說要比其他人聰明
不如說不要犯錯即可!
但是不犯錯談何容易......



窮查理的普通常識


這本書對我的啟發跟影響

窮查理的普通常識是很值得看的一本書!
以跨領域思維模型來說
邏輯不好真的只是邏輯的問題嗎?
還是也有心理學上認知的問題?
邏輯是透過資料來推理出結論
但是當心理認知偏誤
老是只參考個人喜歡的資料
那麼推論出來的結果自然是有所偏誤的...
所以要克服這個問題
不能僅僅從邏輯學上解決
還得了解一下心智運作的模式

對於逆向思考也很有感受
不接受任務也是執行任務的一種
與其接了任務做不好
不如一開始就不接任務
還不會被扣分...
體現在交友互動上
就是不要輕易做承諾
答應了就要想辦法做到
要了解自己的能力圈是非常困難的事情
所以查理蒙格才說要一直讀書學習...
讓自己成為配得上正直幸福快樂的人生

書中還有查理蒙格的一個小故事讓我印象很深
他說他當律師的時候很矛盾
他到底應該要期待他的客戶是很糟糕的人
所以會一直用上他的法律專業?
還是應該希望他的客戶是很棒的人,用不上他?
他說他不喜歡這樣的狀態
所以就轉職了

我很喜歡這本書結尾說的
獲得智慧是一種道德責任
必須堅持終身學習
然後再把這樣的智慧往下流傳
如同查理蒙格書中說的:我的劍留給能揮舞的人
查理蒙格留下的這本普通常識正是智慧之劍!


窮查理的普通常識書摘及筆記

投資績效來自於不斷尋找更好思維方式
關於投資我們有三個選項
  • 可以投資
  • 不能投資
  • 太難理解
這種篩選過程需要很強的自制力
而且會造成長時間沒有明顯的行動
不行動的原因可以參考賽馬賭注的贏家

投資原則檢查清單

  • 風險評估
  • 獨立思考
  • 準備,廣泛閱讀學習
  • 謙虛,只在自己的能力圈行事,承認自己無知是智慧的開端
  • 嚴格分析,運用科學方法和檢查清單
  • 配置,正確的配置資金
  • 耐心,克制好動的傾向
  • 決心,當機會出現,果敢行動
  • 改變,適應變化並不斷的修正
  • 專注,別把事情搞複雜,注意原來要做的事

激勵機制
投資者和投資經理考慮的不同
決定行為的是決策者的激勵機制

年輕人在工作中應該有三原則
  1. 不賣自己不會買的東西
  2. 別為你不尊敬不親派的人工作
  3. 只跟你喜歡的人共事

想在生活中進步可靠是至關重要的
如果想要成為好的思想家
就必須養成跳脫界線的思維習慣

在多數情況下要說服一個人
從這個人的利益出發是最有效的

實用思維的實務思考

  1. 簡化問題的最佳方法是先解決那些答案顯而易見的大問題
  2. 唯有數學才能揭示科學的真實面貌
  3. 只會正面思考問題是不夠的,你必須從反面思考
  4. 最好的最實用的智慧來自基礎的學術知識,但有一個極重要的前提:必須以跨領域的方法思考
  5. 真正的大效應也就是魯拉帕路薩效應,通常在幾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才會出現

我們如何培養飛行員與外科醫生?

  1. 給予全面知識足夠在飛行中所需一切
  2. 不只為了考試,還能同時處理兩三種互相交織的複雜危險情況
  3. 要正向也要逆向思維
  4. 接受各門學科訓練,把錯誤操作可能性降到最低
  5. 養成核對檢查清單的習慣
  6. 經常使用飛行模擬器複習
但為何不把這種學習方式廣泛運用在各領域?

有效市場理論是有瑕疵的
太過信奉經濟學中理性人的假設
對心理學中的愚蠢人理論則所知甚少
人類跟旅鼠一樣
在某些情況下都有集體犯傻地傾向

經濟學的缺點

  1. 致命的自閉,鐵鎚人症候群,過度強調某些可以量化的因素 而忽略更重要卻沒有數據化的因素
  2. 沒有採用硬科學基本的全歸因治學方法
  3. 物理學崇拜:過度相信有效市場理論
  4. 太過強調宏觀經濟學
  5. 經濟學的整合太少
  6. 對心理學的極度無知及其造成的負面後果
  7. 不夠重視後果的後果
  8. 不夠重視撈灰金的概念
  9. 不夠重視美德效應和惡行效應
信任能讓資本主義運轉的更好-查理蒙格

兩種思維方式對我們幫助很大

  1. 反過來想
  2. 熱中蒐集誤判例子

富蘭克林:
如果你想說服別人,要訴諸利益,而非訴諸理性
但過度強調激勵機制也有缺點
因為激勵機制也會帶來的偏見

心理傾向的思考系統在生活中的用處
好處大於壞處
不然不會存在大腦

基本心理學知識非常有用

  1. 卡爾布勞恩的五何溝通法
  2. 飛行員訓練中隊模擬器的使用
  3. 戒酒組織的制度
  4. 醫學院中的培訓方法
  5. 美國制憲大會的規則:絕對保密的會議,最終投票之前所有的投票都不記名,大會結束前隨時可以重新投票,但對整部憲法只投一次票
  6. 祖母規則,祖母激勵機制
  7. 哈佛商學院對決策樹的強調
  8. 嬌生公司所用類似驗屍的做法,審視已經完成的併購案,將預測和結果進行比較
  9. 達爾文避免確認偏見的方法,雙盲試驗法
心理學檢查清單
結合經濟學和心理學

查理蒙格分享的25種常見心理誤導

  1. 獎勵和懲罰超級反應傾向
  2. 喜歡/熱愛傾向
  3. 討厭/憎恨傾向
  4. 避免懷疑傾向
  5. 避免不一致傾向
  6. 好奇傾向
  7. 康德式公平傾向
  8. 羨慕/忌妒傾向
  9. 回饋傾向
  10. 簡單聯想誤導傾向
  11. 簡單的、避免痛苦的心理否認
  12. 自視過高傾向
  13. 過度樂觀傾向
  14. 被剝奪超級反應傾向
  15. 社會認同傾向
  16. 對照誤導傾向
  17. 壓力影響傾向
  18. 易取得性誤導傾向
  19. 不用就忘傾向
  20. 毒品誤導傾向
  21. 衰老誤導傾向
  22. 權威誤導傾向
  23. 廢話傾向
  24. 師出有名傾向
  25. 魯拉帕路薩傾向-數種心理傾向共同作用造成極端後果的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