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3日 星期一

用寫的說服各種人-筆記與讀書心得

書名的副標題是7步驟擺脫被老闆退稿同事誤解的高效工作術
這本書主要在分享如何有架構有邏輯的書寫商業文章
用寫的說服各種人

筆記
寫作流程:如何把input(情報資源)轉換成output(成果)
1.一句話寫出你想講什麼
2.將想法條列式出來
3.建立結構
4.潤飾
5.再重新讀一遍精煉文章

本書的內容架構
寫作技巧的全體概觀
整理思考
建立結構
撰寫草案
琢磨文章

寫作技巧的組成要素
儲存表現方法-字彙 修辭
基本技術- 理論句子的建立方法文章構成
流程-整理構想到完成文章的執行方式

寫作的目標
1.取得共同認知
2.引出期待的反應
3.留下期待的印象

流程步驟
1.建立訊息
問題即是差距 
to be 該有的型態  
as is 現狀 
用一句話表達清楚
全體訊息(想要說什麼) 期待的反應 想留下的印象
2.分析閱讀者
閱讀者是誰?有什麼立場
閱讀者對於背景,故事有多少了解?
閱讀者有怎樣的問題意識?
閱讀者喜歡怎麼樣的表現,和撰寫者的距離感是?
3.收集提議
條列式寫出來
寫在便條紙上
自由自在寫在白紙上
使用概要編輯器
把書當成是構想的幫手
收集所想到的事情
4.製作概要
輪廓
結構
大綱
避免太跳躍讀者無法理解
5.撰寫草稿
抱著捨棄的想法寫作
從零到一
後面再修正
6.推敲
一詞一意:對名詞的定義是否與讀者的認知相同
一句一構想
一段落一主題
7.重新撰寫

圖門模型
事實(數據) 證據 主張
數據:每天上班前一小時會到公司
證據:因為在做上工前的準備吧
主張:所以對工作很有熱情

讀書心得
這本書著重在如何架構一篇商業文章,增加工作效率
按照作者的SOP就可以寫出一篇容易理解的文章,個人認為對我最有幫助的三點
1.有架構的狀況下,先寫再修,先求有再求好
2.一詞一意,對詞彙的定義是否與讀者相同?怎樣處理作者與讀者對於同一詞彙認知不同的狀況?怎樣精準運用詞彙讓文章更容易閱讀及理解?
3.問題即差距,期待與現實之間的落差就是問題,如何認清現實然後了解期待與現實的差距,要做什麼才能解決問題?








2019年6月2日 星期日

刻意練習:原創者全面解析,比天賦更關鍵的學習法筆記與讀書心得及慢跑實務操作初馬破4

刻意練習筆記

刻意練習全書談的是透過正確的訓練和練習
運用大腦和身體神奇的適應力
創造出以其他方式無法擁有的才能

刻意練習全書4大重點

  • 比較一般練習法與目標練習法的差異
  • 定義什麼叫做心智表徵
  • 釐清大家對一萬小時法則的錯誤理解及運用
  • 如何在工作上及生活中運用刻意練習並進步

刻意練習:原創者全面解析,比天賦更關鍵的學習法


一般練習法VS目標練習法


一般練習法:技能一旦到達可接受的程度,動作成自然,再多花幾年練習也不會進步,想要進步應該要用目標練習法

目標練習法的四大特質

  1. 定義明確的具體目標
  2. 講究專注
  3. 需要回饋
  4. 要跨出舒適圈

如何突破瓶頸

一般來說克服障礙之道不在於更加努力,而是嘗試新方法

心智表徵的定義

心智表徵人人都有
頂尖專家與一般人的分野在於心智表徵的質與量

心智表徵較弱的人看來是隨機或混亂的一堆事物
但專家有能力看出其中的模式
在某主題投注的心力越多
心智表徵就越精細
理解消化新資訊的能力也越強

高度心智表徵的一項重要優勢:可以同時吸收考量更多資訊
刻意練習講求的正是發展出種種更高效率的心智表徵
讓你可以運用於你在練習的任何活動中
高品質的心智表徵可協助自我回饋
能以更有效的練習方式精進技能
增進該領域的能力

刻意練習和其他有目標的練習有兩大差異

  1. 該領域必須發展得相當成熟,評價該領域的能力要相對客觀,定位出目前的能力及接下來努力的方向,比方說音樂訓練
  2. 有個老師可以幫助學生改善表現或是以該領域頂尖專家的經驗為師

異數書中提到的<一萬小時法則>有所偏誤


異數書中提到的一萬小時法則是指,想要在多數領域中成為專家,必須花一萬個小時練習,這個一萬小時的數據就是異數作者引用刻意練習作者的研究結果。
但刻意練習的作者在刻意練習書中說明他的研究成果真正想傳達的是
  1. 只要訓練方法正確,人人都有極大的能力可以改善自身表現
  2. 你之所以必須投入一萬小時或更多時間練習,是因為與你比較或競爭的人,各個都投入了至少一萬小時或更大量的時間練習
重點並不在訓練一萬小時這個數據上面!

如何在工作上及生活中運用刻意練習

  1. 思考在該領域做對了什麼
  2. 該領域的常見錯誤
  3. 聚焦技能表現及如何精進
  4. 找個好老師給回饋

定義出刻意練習持續的理由停止的理由
增強自己的學習動機
撥出固定時間並排除其他事情
練習時間控制在大約一小時

邁向非凡的路線圖
產生興趣->變得認真->全心投入->開闢新路

如何解釋天賦?
智力對學會下棋和達到某個基本水準的快慢確實有所影響
但練習的質量最終對技能高低的影響更大
最後的勝利屬於更努力練習的人
而不屬於一開始靠智力或其他天賦佔上風者

用刻意練習打造全新的世界
老師在準備教案時
決定學生應該具備哪些能力
遠比決定應該具備那些知識有效

刻意練習讀書心得

我認為刻意練習這本書很適合這三類人閱讀

  1. 想要增加學習效率
  2. 教育工作者,不管是講師老師甚或是爸媽教養小孩
  3. 想增加某種技能,但是卡住不知道如何再學習精進

我自己是三種狀況都中,所以自認為看這本書收穫很大
目標練習的四大特質很清楚定義出要如何練習才會有效率
  1. 定義明確的具體目標
  2. 講究專注
  3. 需要回饋
  4. 要跨出舒適圈
這當中定目標,專注,跨出舒適圈大部分的責任在己
只有練習後需要有專家回饋這一塊是本身比較無法控制
針對這點作者其實講解了滿多狀況
有提到專家難尋...好老師難尋...
我想這也是再次證明好的老師真的是很有價值
能在練習後給予回饋並建議真的不容易
甚至有時候想找本好書幫助學習
但書中的概念也有可能是被誤用
比方說刻意練習書中就直接提出一個負面的案例
一萬小時法則的錯誤理解...
當然書中也有提到
好的心智表徵是可以給予自我回饋讓自己精進的
但是這需要有一定程度才做得到...

刻意練習這本書還有提到很多心智表徵的案例
比方說好的足球員可以預測接下來球場會發生什麼狀況
所以球應該要傳到哪裡要如何進攻等等
但是較差的球員就無法預測接下來的情況
簡單說球場的情況是固定且唯一的
但是隨著球員心智表徵能力的不同
球員能接受到的資訊
理解並預測後轉化為行動的能力是完全不同的

我想心智表徵這樣的能力
也能套用在職場上的溝通或商業談判
接受到的資訊明明相同
為何有經驗的溝通者就是能解讀出更多言外之意?
能在談判中凝聚雙方更多共識
尋求雙方更多的利益?
要如何刻意練習在職場上需要溝通的細節?如何訂定目標?

另外若是用刻意練習的觀念
套用在台北市健言社的學習模式的話
可以發現社團的學習完全吻合刻意練習的概念
定義明確的具體目標:講員-講評-主席-總評-講師
回饋:講評跟總評現場直接給予回饋
從這個角度看,或許這就是社團的口才訓練有用的原因吧!

刻意練習實務操作-馬拉松初馬破4

刻意練習書中有提到大腦與身體的適應力
說明身體的肌肉或心血管系統會因為練習而強化
剛好2019年年初設定的目標是希望能在訓練一年後挑戰全馬
因此就用跑步來刻意練習,實務操作驗證一下

一月初開始跑步,目標是準備5/18的半馬
前兩個月先了解一下跑步到底在做什麼
看很多書也小練一下
跑步類書籍筆記以及兩個月跑步心得
然後試著離開舒適圈訂出目標
知道要分體能,跑步技術,肌力三方面訓練
針對回饋方面,因為都自己跑,也不知道姿勢是否正確,就問問老婆,請老婆幫忙拍跑步姿勢
跑完之後檢視一下有沒有不應該痠痛的地方,是不是姿勢不正確?然後為了更了解身體狀況,買了跑步專用表看心率跟步幅步頻,再比對實際跑步時自己的感受,一項一項慢慢調整,以符合有目標的學習!
 

 





















四個多月練跑的過程中
為了了解當前的程度試著跑了兩次15K
一次盡全力跑,一次放鬆跑,都跑在80分鐘內
到了五月初想測試一下訓練的成果
跑了兩次10K,都在47分鐘內
本來想說比賽應該可以破2
甚至按照自己練習的成績,都很想拚150

沒想到人算不如天算
5/17還在擔心會不會大雷雨很難跑
到了5/18整個熱爆...
然後第一次跑沒經驗起跑時站太後面
前面3公里都在閃人超車...
心跳一下就衝到160以上
當下就知道成績會離自己期待的很遠
目標馬上改成無傷完賽就好
但這整個過程真的是很有趣~~
也稍稍能理解為什麼有這麼多人愛跑步~~
相信有這次的經驗後,下次會更好~~
熱爆的2019台北星光馬拉松


2020.3.24更新
初半馬挑戰sub 2失敗之後
除了繼續利用刻意練習中的目標練習法訓練
  1. 定義明確的具體目標
  2. 講究專注
  3. 需要回饋
  4. 要跨出舒適圈
設定全馬sub 4的目標
繼續練習並盡量紀錄每次訓練的狀況
按照刻意練習中說的給自己回饋
再加上吸取初半馬的教訓
  • 不要因為訓練成績符合目標就看輕比賽
  • 在起跑線盡量往前
  • 一開始被擋住慢慢跑別急,先慢再快

終於在2020.1.19的渣打馬挑戰初馬破4成功!


初馬破4



2019年6月1日 星期六

松浦彌太郎說:假如我現在25歲,最想做的50件事--筆記與讀書心得

松浦彌太郎說:假如我現在25歲,最想做的50件事讀書心得

這是我讀的第二本松浦彌太郎的書
第一本是只要我能跑,沒什麼不能解決的
松浦彌太郎的書讀起來很舒服
沒講太多大道理
就是他自己人生的體悟
假如我現在25歲最想做的50件事也是這樣的一本書
不說教,就是講講自己人生的經歷
以及為什麼要做這50件事
要完全實踐50件事情是困難的
但不失為一個參考的方向
假如25歲就能實踐這些事情,人生應該是非常精彩!

讀來自己比較有感的幾件事
  • 培養旺盛的求知慾,閱讀歷史書籍,因為幾百年來人類的本質沒改變!
  • 分辨清楚事實與意見的差異,區分事實與觀點也是學辯論的第一課
  • 鍛鍊觀察力,培養自己獨特的觀點
  • 越是微不足道的約定,越要遵守
以約定準時這樣的小事情來看
就會發現有的人會尊重雙方的約定
每次都會準時
但有的人就是比較隨便
並不能說遲到就是罪大惡極
但是隨著年紀增長接觸的人多了
才知道優秀的人太多
大家的能力都差不多的時候
我們要怎樣在細節上做出差異?
有時候單單是準時就決定了勝負

更進一步說
要怎樣讓鍛練過觀察力的強者觀察到你的獨到之處?
真的是很困難的課題
透過觀察,思考,分辨清楚事實與意見的差異,不要人云亦云
自然慢慢能培養出自己獨特的觀點!


假如我現在25歲最想做的50件事筆記

25歲時如果知道怎樣做會更好的三大要點:

  1. 絕大多數求才若渴的人隨時都在尋覓千里馬
  2. 人們隨時都在找尋能幫助自己的事物
  3. 收入多寡與帶給他人感動的質量成正比

松浦彌太郎說:假如我現在25歲,最想做的50件事


50件事:
1.以成為社會的齒輪為傲
2.累積「小小的成功」
3.訓練自己在三個月內成為領導者
4.養兵千日,用在一時
5.失敗有時能讓我們更強大
6.絕對不能替人作保
7.堅持每次只買一本最想擁有的書
8.學會4個步驟,輕鬆享受成果:觀察、學習、練習、實踐
9.隨時保有好奇心
10.深度探究喜歡的事物,培養自己成為專業人才
11.培養獨特觀點
12.養成列出十大清單的習慣,讓思考活絡
13.每天都要開拓新的人際關係
14.養成攜帶紙筆,隨手記錄靈感的習慣
15.成為別人心中的「不二人選」
16.讚美與道謝不是隨口說說,而要出於真心
17.思考不想做的事,從中找到自我的核心價值
18.結交能一起探索各種問題的朋友
19.留意措詞
20.越是微不足道的約定,越要遵守
21.爭鬥並不能讓你真的開心
22.別讓「異性關係」成為工作的絆腳石
23.適時去一下「洗手間」,緩解緊繃的情緒
24.不要單憑外表評斷一個人
25.打造自己專屬的發聲平台
26.不要輕忽百分之五的獲利
27.小勝美學
28.學會獨立
29.厚臉皮也是一種積極的表現
30.過分客氣反而失禮
31.培養旺盛的求知欲
32.模仿是塑造自我風格的重要過程
33.做好健康管理
34.「會議」是表現自我的大好機會
35.設法讓別人成為你最強的後盾
36.時常檢視工作狀況,決定優先順序
37.別忘了,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
38.星巴克是打工的首選地點
39.Apple」與「Google」不是唯一的就業目標
40.歷練5年,就可以考慮自立門戶
41.英文絕對是必備利器
42.景氣低迷的產業,反而更有創新機會
43.改變觀點,才能提升層次
44.建立自我品牌,迎來更多機會
45.別總是把「沒辦法」、「不會」掛在嘴邊
46.試著從上位者的高度看事情
47.每天至少閱讀兩份報紙,並比較報導內容的差異
48.鍛鍊觀察力
49.忠於基本原則
50.確立自我價值,時常自我革新



佳句

越是微不足道的約定,越要遵守
信用來自於每一個約定的累積,越是微不足道的約定越要遵守

培養旺盛的求知欲
若問我推薦什麼類型的書,我應該會推薦歷史類的書吧
為什麼是歷史類的書呢?因為我們可以從中學到很多事物
就算 追溯到好幾百年前,人類的本質還是沒什麼改變

每天至少閱讀兩份報紙,並比較報導內容的差異

刊載在報紙上的報導大略分為事實與意見兩種
因為報紙上刊載的意見不見得屬實
所以要是不閱讀兩種報紙的話
將很難分辨哪些是事實?那些純屬個人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