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31日 星期二

2024閱讀書單及我最喜歡的10本書

開始大量閱讀之後
發現很多講述提升學習效率類的書
都會提到輸出比輸入更重要
而且應該要把輸出的比例提高到大於輸入
原本我只是記錄讓我比較有感觸的書
後來因為想要提高輸出比例跟形式
在三年前開始自己主辦讀書會
2022辦了4場
2023辦了7場
2024辦了17場

讀書會跟寫心得有個很大的差別
寫心得可以慢慢琢磨
可以多次翻閱整理
甚至還可以事後修改調整

但讀書會除了要做同樣的事情
還要試著讓分享的內容有趣易懂
因為現場會馬上得到回饋
這代表必須要花更多時間準備
當然這也意味著更多的收穫!

我自己分享的方式
也在這三年之間慢慢調整
除了原本的條列式重點
也開始試著增加一點有趣的元素或故事
並且把書跟自己做更多連結

三年下來也辦了快要30場的讀書會
因為本來讀完書就會整理資料寫心得
要把因為參加讀書會額外投資的時間算出來的話
其實也不過平均一個月多花3小時
突然要有很大的改變或進步
其實是不太合理的期待
但是堅持著慢慢累積
事後來看30場的數據也是滿驚人




2024我最喜歡的10本書





自我成長類(16)


運動飲食(6)

  • 高效健身解剖書:熱銷3萬本!史上最完整!你最想知道的「體重管理飲食法則」與「肌肉成長運動戰略」
  • 台味便當
  • 從走路開始全馬破4的路跑全攻略(重讀)
  • 明天,要吃什麼好呢?:松浦彌太郎的私房美味手札
  • 最新壺鈴健身大全
  • 怎樣睡最健康

溝通表達(12)

  • 好好說話:粉絲破千萬!最強說話團隊教你新鮮有趣的話術精進技巧
  • 精準寫作:寫作力就是思考力!精鍊思考的20堂課,專題報告、簡報資料、企劃、文案都能精準表達
  • 「微表情」情緒心理學:破解「表裡不一」的人心假面,0.2秒洞悉對方本意
  • 矽谷流萬用敘事簡報法則:矽谷專家教你說好商業故事,解決每一天的職場溝通難題
  • 兒童口才一級棒
  • 精準傳達 : 外商顧問故意不談的秘密武器!這樣寫文章.用WORD,你做的報告.企劃.Email一看就懂!
  • 無往不利的簡報表達力:談判、說服、提案都有效的47堂說話課
  • 一聽就懂的重點表達術: 不只秒懂, 還能讓人自發行動的說明力
  • 簡報的藝術
  • 企劃書怎麼寫才會過關?:學會100條提案基本規則,寫出採用率100%企劃案
  • 成為有趣人的55條說話公式
  • 哈佛大學的思辯溝通術:世界辯論冠軍教你活用辯論技巧,快速產出觀點、加強說服力、化解衝突、創造利益最大化


經營策略(4)


心理學(4)

心理勵志類(8)

  • 要有一個人:澈讀22種人生,你的人生有無限可能!
  • 內在成就:成為你真正想成為的人
  • 原力效應:3步驟改變你的世界
  • 正念減壓的訓練:風行全球,哈佛醫學院、Google、麥肯錫、蘋果都在用
  • 改變人生的冥想習慣 :每天3分鐘練習, 找回自癒力, 看見強大的變化
  • 走出困難的冥想習慣 :化困難為機會的七種方法, 迎向人生新階段
  • 我可能錯了
  • 吃飯睡覺、工作閱讀,都是修禪


人文社科(15)

  • 飲食的哲學
  • 哲學是職場上最有效的武器
  • 史記的讀法:司馬遷的歷史世界
  • 呂世浩細說史記:入門篇(重讀)
  • 慷慨的感染力
  • 逆思維
  • 餘生:我的生命之旅與台灣民主之路(重讀)
  • 你是哪一型人? :最受歡迎的人格測驗MBTI大揭密
  • 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重讀)
  • 香氣腦科學:教你如何利用「香氣」刺激大腦,揭開情緒、學習、人際關係與病痛的60個腦內祕密
  • 張忠謀自傳上冊
  • 張忠謀自傳下冊
  • 兒童哲學工作坊:35堂給孩子們的哲學課
  • 把夢想的問號變成驚嘆號!
  • 做自己喜歡的事吧!卓君澤:力挺大膽追夢的你


自然科普類(4)

  • 為什麼要睡覺?:睡出健康與學習力、夢出創意的新科學
  • 糗大了!原來是大腦搞的鬼:神經科學家告訴你大腦「真正的秘密」,揭開複雜的運作原理
  • 遺忘本能:大腦內建生存機制,可以解開記憶桎梏,解放負面情緒,重啟認知與創造力
  • 氣味的奇幻力量: 撩撥情緒慾望, 左右行為反應的神祕第五感官

理財規劃(2)



親子教養(4)






2024年12月25日 星期三

2024回顧

今年算是近幾年來比較忙碌的一年
但突然要說自己真的做了什麼
好像又說不太上來......
記憶力真的是很不牢靠
還好有每天寫下三件重要事情的習慣
翻了翻每天的行程整理一下
一年下來還是做了一些滿有意義的事情
再次驗證有意識的覺察很重要
今年大部分的時間大概就是在這三個主題上面
  • 學習與成長
  • 家庭與教養
  • 運動與健康

學習與成長

上課的部分
進台北市健言社滿16年
一年平均上40堂課的話
16年超過600堂課

閱讀與心得的部分
2018年開始每年讀80-100本書
2018年開始每年寫大約30篇心得
今年還是維持差不多的數量
七年累積起來
大概讀了有600-700本書
學習心得累積起來也超過230篇

讀書會的部分
2022年開始主辦讀書會
當年辦了4場
2023辦了7場
2024辦了17場
加起來28場

一年要辦17場讀書會真的要花很多時間
難怪感覺今年很忙......
感謝一起參加的夥伴
時間跟地點都非常好配合
本來最困難的事情反而變成最好處理

要好好準備自己要分享的讀書心得真的很花時間
17場讀書會意味著準備17本書
今年特別重新讀了好幾本以前看過且特別喜歡的書
再把這些書拿來讀書會分享
重新看的過程還有整理後分享
覺得又有不同的收穫

讀書會三年來也慢慢調整分享的內容
除了條列式的重點
也試著加入一些故事
希望讓夥伴們更有興趣往下聽
事後回顧自己這些小小的進步
再次覺得辦讀書會很有價值

另外也整理一下授課的資料
發現教超過兩百堂課了
對我而言授課與其說是教
不如說是整理歸納自己所學
對自己的學習成長是很有幫助的

這些課程時數跟專業講師比較起來沒有什麼
但只要願意在某個領域持續經營
隨著時間過去自然就會累積出一些數字
很簡單的道理大家都懂
最難的就是行動跟調整吧......
但因為我個性奇怪
所以堅持對我來說反而很容易......

今年有好幾個朋友問我關於人生抉擇或職涯的問題
年輕時我都會直接給我覺得最棒的答案
但現在真的年紀大了
我又沒辦法為我的參考答案負責
畢竟不是我的人生......

我能分享的是應該思考但更重要的是行動
還有行動之後的調整
找到喜歡的事情就堅持下去
自然就會有我上面列下來的那些數字

數字可以帶來自信
也可以帶來說服他人的能力
行動並且堅持
慢慢就會累積出成果



家庭與教養

以前在讀傳記類的書時
並不會特別去注意當事人小時候的家庭環境跟時空背景
但現在看這類書時總是會去想一個問題
到底是什麼樣環境培養出一個厲害到可以出傳記的人?

今年底在閱讀張忠謀自傳時
特別注意書中談他小時候的事情
因為戰爭讓他在中國到處奔波的過程中拓展視野
高中畢業後爸媽幫他創造去美國留學的機會
到了美國又有家裡的長輩先幫他選擇讀一年哈佛
接觸除了學業之外的各種不同經歷
比方說音樂,人際互動,閱讀,哲學等等
接著再去麻省理工讀理工專業

當有意識的去讀這段時
就會發現爸媽對小孩的影響真的是太大了
爸媽是否有能力且刻意去栽培孩子
加上孩子本身的個性
大環境的磨練等等
都會影響到孩子將來的發展

雖說有太多因素都可以影響到孩子
但哪些是我可以做到的?
帶著這樣的疑問看書時
能學到且試著應用到自己身上的東西就更多了

回到我們家庭本身
對於孩子除了要求學業之外
我自己也會特別希望小孩擁有主動閱讀和運動的習慣
好在現在學校的學習面向都很廣
除了基本的學業
各種面向的活動都有

學業上兩個小孩運氣算很好
媽媽願意花時間陪寫作業幫忙準備考試
功課都還算有跟上
學校除了功課也有很多不同社團可以玩
甚至有些活動也會邀請家長參加
真的是跟我們以前很不一樣
也讓我們重溫一次小學生活......

運動的部分
今年開始兩個小孩都加入學校的桌球隊
但是有一段時間球隊練球的秩序很糟糕
怎樣都處理不了
後來導致教練心累請辭
所幸家長們同心協力
除了找到新教練
也輪流進球隊協助管理秩序
慢慢步上軌道

進去學生球隊幫忙管理秩序時
總是會忍不住想跟社團做比較
想知道目標是什麼
如何設定以及如何按部就班達成

但跟社團不同的是
下班會主動去社團的人
基本上都是有強烈學習動機
社團只要給步驟跟方法
給平台演練即可

小孩不一樣
可能是自己想練
或是單純想來玩
也可能是被逼著來
有的爸媽想要讓小孩多多嘗試不同活動
也有單純托兒的

爸媽的動機都不同
參加的小孩想法也各不相同
不同的目標要怎樣協調出最大的共識
真的是完全不同層級的挑戰......
這過程中也讓我增廣見聞了
參與的人那麼多
如果沒有好好溝通找出共識
球隊確實很難經營
也幸好家長們都很熱心協助
隨時保持溝通也能產生共識

閱讀的部分
孩子開始可以讀一些比較有深度的書了
家裡的各種書也是買好買滿
甚至是引導他們使用零用錢去買自己喜歡的書

因為自己想出國
也為了增加孩子的生活體驗
暑假的時候帶小孩去東京玩了一週
這可能是我有出國經驗以來最煩躁的一次......

要配合小孩的喜好安排行程
但過程總不會那麼順利
總是會在吃飯坐車趕行程的過程中
遇到小孩賴皮搗蛋的時候
當下跳出的念頭就是
我為什麼要花那麼多錢讓自己不開心
那種負面情緒是那麼的真實......

但隨著小孩慢慢長大
今年開始確實比較不需要一直提醒他們要
乖乖吃飯乖乖睡覺乖乖寫功課......
大致上來說慢慢能知道自己應該要負責什麼事情

也藉著出國的機會
讓他們知道出國的費用得慢慢存錢
零用錢不是每次都拿來扭扭蛋
也可以慢慢存起來
出國買寶可夢

甚至小孩也會開始在聊天的過程中
去思考到底要達成什麼樣的目標
才會有機會再出國旅遊
對我而言都算是教養小孩的一環吧

與小孩的相處過程中
除了人生的體驗大大的擴展了
很多時候並不是小孩成長
而是大人必須成長
要教小孩但又不能過度介入
分寸到底在哪裡?

要怎樣訓練小孩在課業,運動,玩樂之間取得平衡
又要怎樣在學校生活當中與其他人相處
不只是孩子的功課
也是為人父母的功課
真的很不容易
持續學習當中......



運動與健康

前幾年設定要開始調整投籃姿勢
讓自己慢慢找到比較好的發力模式
可以在比賽中投三分球
今年終於達成這個小小目標了
有沒有命中是一回事
但是至少敢投就是一種進步
希望還可以越練越準

有趣的事情是看到好幾本學習如何學習類的書
作者也是提到他們把提升投籃命中率當成目標
並且當成成功案例寫到書裡面
希望我也能在這件事上越做越好

過去幾年因為飲食控制加上重訓
讓體重來到66公斤左右
體脂16-17%
今年原本希望再降個1-2公斤
然後體脂也是降到15%左右
但今年沒什麼特別忌口
也沒有特別訓練
總之吃跟運動都跟之前一樣
所以一年下來體態也沒什麼改變
健身選手要練到那樣的身形
真的很不容易
現在是真真切切感受到了
明年應該要再比今年更努力一點點

練習瑜珈進入第三年
慢慢發現瑜珈不是小時候自已想的那樣......
以前總是以為瑜珈只是練習柔軟度
是低強度的運動而已

但是隨著接觸的時間長了
慢慢知道這是一種跟自己身體對話的過程
覺察自己身體可以如何運用
以及如何觀察調整自己的呼吸
知道自己身體的狀況
配合自己情況去做各種動作
並不是單純把動作的角度拉得越大越好......
再次透過接觸新領域
讓我知道無知的可怕

前些日子看到一則影片
談到人因為各種偏誤帶來的愚蠢行徑
影片分享了好多金句
當中有一段話讓我特別有印象:
看一個人嘲笑他一無所知的事
最能看出他愚蠢的程度
對我來說
這幾年當中因為接觸了馬拉松,瑜珈,甚至是烹飪
讓我知道原來事情不是我想的那樣

為了避免同樣的錯誤再次發生
明年當然還是應該要繼續大量閱讀
且不要輕易評斷自己不懂的領域
蘇格拉底說我唯一知道的事情就是我一無所知
雖然說是一句老話
但對我而言還是非常有用的提醒






2024年12月23日 星期一

12週做完一年工作:縮短工時x成果翻倍的高效成功法-讀書心得與筆記

為什麼讀這本書?

時間管理類的書對我大概有致命吸引力吧
就算已經看過很多這類別的書了
但看到還是想翻一下

不過比起想透過書獲得什麼
更像是複習與回想
然後提醒自己改變行為

畢竟這類書的架構上基本大同小異
大多是先談願景
再談時間管理要抓大放小先處理重要的事情
要規劃執行後檢討調整
這本書在這部分敘述
與其他時間管理的書沒有多大差別

但是在12週做完一年工作這個概念裡面
帶入dead line的想法
人會因為死線的壓力而要求自己
那麼與其用一年來看
不如把一年變成4個12週
這樣就會遇到4次死線
滿有趣的想法
也確實可以執行




印象深刻的幾句話

想記錄這本書基本上僅僅是因為以下三句話而已
  • choose to 取代 have to 
  • 傑出與平庸的差別
  • 所過的人生與有能力去過的人生
本書關於時間管理的要點
大部分在其他書都看過
但在翻閱這本書時
看到choose to 取代 have to 
卻是特別有感

每個人當然都是有選擇的
但我們有覺察這件事嗎
還是說大部分時候我們是迫於責任
導致於得做什麼事情?
不自己選就是讓別人幫你選
主動選擇總是比較好的
記錄下來提醒自己

書中談到傑出跟平庸的差別很小
短期來看可能就是每天幾十分鐘的差距
再加上每天每天時間的累積
慢慢就看得出分別

我覺得年紀輕的時候很難看懂這種累積
但現在年紀慢慢增長
加上這幾年慢慢累積一些讀書心得跟辦讀書會等活動的經歷
對作者說的東西真的很有感

並不是說自己特別傑出或付出什麼了不起的努力
說穿了也只是要求自己每個月看幾本書
寫幾篇心得
辦一場讀書會
以每天來看這些都不是特別難或特別花時間的事情
但是持續做個幾年
人生就會很不一樣

choose to 或是 have to 真的是自己的選擇
現在所過的人生以及有能力過什麼樣的人生?
真的是要靠自我覺察
時間管理管理的不是時間而是人生
想清楚這點
很多選擇會變得很容易


2024年12月4日 星期三

台北市健言社-邏輯思辨力-生活中的談判哲學課後心得(2024.11.28)

這一期社長跟教副來邀我講談判課時
我問了兩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為什麼會找我講談判?
我很久沒有跟社團的社友們談判了
畢竟已經不是社團幹部
不需要溝通協調達成什麼目標

就算有講什麼也是偏向提醒
或是傳達資訊讓大家知道一些事情過去是怎麼處理
至於要怎樣決策還是看當事者
基本上沒有什麼是我必須要談到或達成的事情

所以大部分社友應該都沒有跟我談判的經歷
要怎麼判斷我會不會談判?會不會教這個主題?
為什麼會想找我教這個題目?
得到的答案很標準~~
總之就是江湖傳言我會談判(誤)

第二個問題是這個課程的目標?
社長說希望可以透過這堂課
讓社友學會談判跟邏輯思考
然後也可以推廣社團的奧瑞岡辯論課
有了這個清楚的課程目標
我才會比較清楚如何安排課程

人生中第一次拿到講師費的授課主題就是談判
所以每次要講這個題目
總是會想起第一次備課講課的情景
當時是如何準備,講了什麼
如何引導演練等等

似乎都要透過這樣的儀式
才能再次確認談判的核心概念到底是什麼
還有釐清我想要傳達什麼
我不想一直講一樣的東西
但是每一次新的課程我能加入一點新的元素嗎?
與此同時還能掌握談判的本質
而不是為了創新而創新?
對我而言
失去解決問題本質的改變
為了改變而改變是沒有意義的......

談判的基本概念就那幾個
資源,交換,雙贏,替代方案
談判的對象是人
必須把人的情緒個性考慮進去

談判會有一些常見的地雷區
忘記談判的本質應該是要解決問題
忘記需要時間準備
要怎樣避開這些常見錯誤?

一小時的課程很難把這麼多東西安插進去
通常也都只能挑3個5個關鍵字講
然後帶演練讓大家加深印象

總之
考量到社長的課程目標
還有自己對於談判的一些想法
最終是整理成幾個關鍵字作為授課主軸
  • 開始與結束
  • 覺察與佈局
  • 備案與共識



開始與結束

談判是怎麼開始的?
當天開場我跟社友們說
我跟今天在場大部分的人都不會有談判的機會
因為我身上沒有各位需要的東西
各位也沒有我需要的
談判的開始通常是雙方有需求
且可以透過資源交換達成雙贏
這是從比較正向利益的角度看

但我們也可以反向思考
比方說我兒子跟我談判的方式就是製造痛苦
躺在地板上耍賴
讓我不得不跟他協調......

這樣的概念套用到工作上
除了拿工作成績去談待遇
也可以用離職或擺爛當條件去談
不是說一定要這樣負面
但是知道這些製造對方痛苦的手段都是可能的選項
對於談判有很大的幫助
要怎樣讓談判開始?
有時候並不是只有利益交換這種方式
製造衝突也是逼對方入局的一種手段

然後談判開始之後要注意什麼呢?
我認為要先判斷這是什麼賽局
關於賽局有好多不一樣的賽局
都會有各式各樣的玩法
但是在這堂課一小時的課程內
我只想強調:
零和賽局跟非零和賽局
有限賽局跟無限賽局

零和賽局是你輸我贏
雙方共同分食一個餅你多我就少
但是跳出零和
談判的世界會有更多可能性

如果勞資雙方只談薪水
那麼公司多拿員工就少拿
但加上一點點變因
把錢轉換成學習補助或是員工訓練
雖然公司一樣產生費用
卻可以期待員工因為學習後有所成長
再回饋給公司

談判雙方在這個模式下
一樣都會有一些收穫
雖然未必是一開始雙方最想要的資源
但跳出零和遊戲之後
多出了一些談判選項以及可能性
搞不好達到比原本更好的成果
這種共識雙贏一般比較不容易在零和賽局看到

有限賽局與無限賽局
會想從這個角度分享談判
是因為生活中大部分跟我們談判的人
都會陪著我們走過一段人生旅程
我們不會只跟這些人談一次
如果只談一次
可以用很多談判技巧
甚至是欺騙
反正就這麼一次

但正因為談判會持續發生
信任感就變得非常重要
這也連結到我這幾年很喜歡的一段話
亞里斯多德談到溝通三要素:邏輯,情感,人格

邏輯很重要
但談的對象是人
人都會有情緒
加上這幾年看了很多心理學的書
發現思考上很容易有些偏誤
大腦的運作方式並不是想要邏輯思考就能邏輯思考的
更常見的是快思慢想當中提到的系統一
反射性的直覺思考......

至於人格
那是過去言行累積之後帶給人的信賴感
信任需要時間累積
但一旦建立
跟身邊的朋友溝通就變得很容易



覺察與佈局

佈局這個詞看起來很難
但回歸基本概念的話
小朋友都知道怎樣運用

有一次我老婆帶著五歲小朋友去買麵包
小孩說要買巧克力麵包給我吃
我當然知道小孩想要分一口
但就算知道還是會買

這個談判案例為什麼會成立?
小孩平常有在觀察
知道爸爸喜歡巧克力麵包
他自己也喜歡
他知道買了爸爸一定會分給他
我知道他在算計這件事
但我還是會接受

覺察跟佈局很難嗎
邏輯上我們知道要做這件事
但實際上大腦的運作機制是懶得思考的
通常我們沒有養成時時觀察的習慣

而且很多時候
我們不了解其他人也就罷了
我們甚至會不了解自己在談判的過程到底想獲得什麼
什麼是真的重要的事情?
什麼又是可以讓步的?

我自己當PM做產品時就常常遇到這樣的情況
產品成本要低
品質要好
交期要短
付款時間要長
怎麼可能......
當這些條件彼此衝突時
對自己公司來說真的重要的是什麼?
不管是業務,PM,採購
這些都是日常工作每天遇到
公司的態度當然是全都要
但作為專案負責人要決策時
重要的是什麼?
上到談判桌前一定要搞清楚

對比到小孩身上
我反而覺得很多時候小孩都更會談判
因為他們很清楚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而且他們可以躺在地板上賴皮......



備案與共識

考試沒有100分會怎樣?
孩子在跟我討價還價的過程中問了這個問題
如果100分可以買一包大包的寶可夢卡
那麼95分能買小包的嗎?
所謂的替代方案不就是這麼一回事?

小孩一方面是天生性格敢要求
一方面是我們有意識的訓練他們要有談判思維
到底在這個談判的過程中
我們要解決什麼問題?
雙方的共識與差異是什麼?
雙方要投入什麼資源?

雖然是談判
但我們還是會在溝通過程中
告訴小孩成績不是最重要的
最重要的是考試前的準備
以及如何找到更有效率的學習方式
成績是結果
我們更著重在過程
成績只是一種檢驗方式
而這些溝通找共識

職場上或生活中的談判也是一樣
如果是零和遊戲
那麼只能是你輸我贏
但如果是非零和遊戲加上無限賽局
我們應該是一個團隊
我們的談判應該是要試圖去找出一些共識
盡量滿足雙方的需求
這樣才是比較進階的談判
而不是想要透過一些談判技巧佔便宜
詭計就算真的成功
那也只是一次兩次罷了

基於這樣的理由
最後課程的結語我用了這句話:
比起話術,人們更在意真誠
希望大家確實能感受到亞里斯多德的那三個關鍵字
邏輯,情感,人格

每個人的談判經驗可能不太一樣
但以我的經驗來說
人格特質確實影響很大
如果當天只能記得一件事的話
我很希望大家就把人格對於談判的重要性這件事帶回家



課後心得

最後想記錄一下這次課程我自己認為比較有趣的點
談判類的課程大家的出席率一向是特別高
跟講師是誰一向沒有太大關係
有些主題大家就是比較有興趣

這次也有大約50位社友一起上課
雖然這次的題目是生活中的談判
理論上應該比較輕鬆
我也特別設計一些跟小孩談判且比較有趣的案例
但大家還是好認真好嚴肅的上課
看到全場安靜專注的聽我我講小孩躺在地上耍賴
感覺還是很奇妙

安靜專注很好
在台上完全可以觀察到大家認真聽跟認真筆記
但氣氛跟我設定的不太一樣
所幸後來開始演練之後
有達到我想要的效果
要改變授課風格果然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但不管是哪種風格
重點還是希望大家有收穫能應用



2024年11月13日 星期三

金錢心理學-讀書心得與筆記

為什麼選讀這本書?

某次讀書會主題是理財相關
有夥伴分享這本書
聊到人們運用金錢的心態及一些案例
當時覺得有趣
聽案例也認為這本書應該很實用
就選來看了

金錢心理學



印象深刻的三個重點

  • 心理帳戶與沉沒成本
  • 公平性與費力程度
  • 儀式感和語言文字

心理帳戶與沉沒成本

作者在一開始就解釋了人很習慣把錢分類使用
這筆錢是生活費
這筆是娛樂費用
這筆是存款
每一筆錢都有各自的功用
心理上我們會覺得這樣很有規劃很有效率

但錢就是錢
其功能就是作為交換某種資源的工具
把金錢分類到不同心理帳戶
會讓我們對於金錢的本質產生誤會

除了心理帳戶的問題之外
還有其他心理上的思考偏誤也會影響我們的價值判斷
比方說我們會忽略沉沒成本
所謂的沉沒成本是指當我們要做新的決策時
之前投資過的時間或金錢等等各種資源
已經不會回來了
我們不應該要被這樣的沉沒成本影響

比方說
當我們買了一張演唱會的票但是不小心遺失了
這時候如果我們還想看演唱會
但還在猶豫的時候
我們判斷的依據應該是什麼呢?

重點應該放在這次花的錢能不能滿足我們的期待才對
已經遺失的票和花過的費用都不會再回來了
這些就是沉沒成本
但我們卻很容易被這個沉沒成本影響我們的心情
導致無法回到金錢的本質去思考這件事
錢就是錢
我要怎樣使用身上的錢來換到我喜歡的各種體驗?




公平性與費力程度

書中談到公平性時有分享一個最後通牒賽局
有一個實驗是這樣的
實驗的過程中把實驗對象分為提案者與回應者兩組
實驗單位把10美元交給提案者
並告知提案者跟回應者遊戲規則
提案者可以選擇給回應者10元以下的任何金額
若回應者接受該金額
則回應者拿走該金額
提案者拿走剩下的錢
賽局結束
若回應者不接受
則雙方都無法獲得任何錢

如果是理性合乎邏輯的分析
只要是提案者分出來的錢大於零
回應者都應該要接受
聊勝於無......
但實際上做實驗時
只要分出來的金額少於三分之一
大多數回應者會拒絕
太不公平了!
我們一起兩敗俱傷!

另外一個跟公平性很有關聯性的案例是談到費力程度
我們如何評估一項服務是否有價值?
假如我們不小心被鎖在自家門外
需要請鎖匠開門時
我們希望他要越快開門還是越慢開門?

關於這個案例我自己親身經歷過
有一次小孩不小心把房間喇叭鎖鎖住
請了鎖匠師傅來開門
問了價格
一般的喇叭鎖就是兩三百塊
師傅一分鐘就把門打開了
因為PM的背景
比較能理解技術是有價的
而且師傅也是隨叫隨到
說真的非常便宜
但這是很理性邏輯的判斷

有趣的是按照書中的研究報告
有一些人會認為當鎖匠只花一兩分鐘就開門
他們反而不開心~~
因為太輕鬆太不費力了
不應該收這麼多錢......

看到這個案例真的是會心一笑
我這幾年很喜歡讀心理學這類的書
因為這些書裡面會有一些實驗案例
在在告訴我們
很多時候我們的思考一點都不理性
就算了解有偏誤也未必能夠避免
但至少算是一個開始
我們不可能生活中的大小事都細細琢磨
但是當遇到重大決策時
就要提醒自己
我是否陷入什麼心理學上的偏誤了?
我真的有在理性思考嗎?




儀式感和語言文字

書中提到的案例很直覺
餐廳要怎樣布置場地
怎樣解說菜色
讓用餐人有不同的感受
進而願意花更多費用享受這些餐點及服務?

如果只談食材的成本
一般的餐點定價基本上就是看食材決定一切
但是正因為不同的描述改變人們的感覺
所以廚師的故事和餐廳的故事
透過場地布置及華麗的餐具堆疊出的情境
加上服務人員的專業介紹
食材的來源以及如何用心烹飪
於是乎餐飲就從簡單的吃飽
提升為一種享受
當然這樣的享受必須得花更多的錢
但是這樣的投資
很值得!

為什麼最近網飛的黑白大廚實境秀很紅?
如果把這本金錢心理學的概念套用進去
就會發現很有道理
劇中滿滿的儀式感跟語言文字包裝
東西看起來就真的很好吃
太吸引人了




我可以如何應用這本書

書中對於運用金錢的各種盲點都有具體的案例說明
是很容易閱讀跟理解的一本書
對於所謂的沉沒成本
我自己最直覺的就是趕快把手上的股票停損......
當持有股票的理由已經消失
不管該股票是賺是賠
都已經是過去的事情了
不應該影響目前的判斷

另外關於公平性還有費力程度
突然想到有一陣子社團來跟我邀課程時
主題都是輕鬆類別~~
叫閱讀一派輕鬆
撰稿輕鬆學
一聽就懂的邏輯說話術
似乎有部分人認為我可以用很簡單的方式快速分享一些主題?
抑或是需要這樣的題目吸引目光?

題目看起來簡單
實際上卻是要花很多心力準備
我自己是很少會去強調備課需要花非常非常多時間的
這本來就是理所當然要做的事情

但我也知道有些講師會花很多時間行銷
細細的說明自己為了這個課程做了哪些努力
把這概念套用到費力程度上
讀完這本書我確實比較理解為什麼需要做這些事
認真準備對講師是本分
但是透過費力準備的宣傳
可以讓學員更有賺到的感覺
搞不好因此增加學習動機
讓整個學習效果提升?

當然課程介紹如果再加上一些文字堆疊美化
再加上課程的儀式感
整套包裝下來可能就會讓學員覺得很有價值
等於一次套用多個心理學概念

不過再回到學習的本質上面
能不能學到東西才是真正關鍵的事情
講師付出多少努力根本不是最重要的
重點是講師讓我學會什麼
當然我們應該從專長知識經驗去判斷這件事是否有價值
而不要用對方得費力程度評斷價值
但實務上我們在挑選課程時
難道不會被這些課程主題或是講師的知名度影響嗎?

角色轉換一下
當我們在展現個人的專業時
也要知道人性上有此思考盲點
要做到讓人看到我們很費力很努力
對方才會因此覺得這樣的專業服務很有價值
總之
看得懂別人的套路
以及自己使用套路
目的是提升動機及讓對方有更好的感受

更進一步說
錢的本質到底是什麼?
很多重要的事情
我們根本不知道值多少錢
比方說一夜好眠值多少?
我願意用多少錢買?
健康跟幸福的家庭?
人際關係呢?
這些都是沒有標價的東西
但卻是人生當中最重要的幾件事

關於錢很奇妙的一點是
儘管我們不了解事物的價值
但金額是可以衡量的
也正因如此
我們在判斷事物價值時太過於簡化
只談錢......
錢是拿來交換資源的工具
但我們評估價值的方式經常與價值無關

作者在本書結尾之前分享的一段話我覺得總結了本書的重點:
金錢不是生活的最終目度
只是達成各種目標和目的的一項工具

對我而言
真的要想清楚如何運用這樣的工具
以及避開使用金錢時的偏誤







2024年11月9日 星期六

台北市健言社教育訓練學習心得-簡報設計力

原本在今年七月底的時候
會在台北市健言社分享一堂課
主題是架構簡報的邏輯力 
後來因為颱風的關係
這堂課就停掉了

剛開始會覺得很可惜
但仔細想想我已經認真準備過了
過程中也很有收穫
重點放在事前的準備能得到什麼會更有意義
上台其實是一種驗收
驗收的部分有發生很好
可以從其他人那邊得到回饋進而調整
沒有也沒辦法
颱風也不是我能控制的
對於不能控制的事情別花太多心思




這一期的社長對於簡報這個主題很有興趣
所以新的課表又安排了類似的題目:簡報設計力
邀請余建翰老師來授課

雖然都是簡報
但兩個題目方向不太一樣
余建翰老師說明得很清楚
一場簡報通常由三個主要部分組成
  • 邏輯架構
  • 簡報設計
  • 口語表達

他覺得邏輯架構是最重要的
邏輯架構是頭
口語表達是尾
先有頭才有尾
簡報設計則是為了提升表達力而存在
所以在三項裡面是最不重要的
不過昨天因為主題是簡報設計力
就會把上課重點放在這個部分

對比社團七月底開給我的那個題目
很明顯的就是放在邏輯架構
我覺得很湊巧的是
當初在設計那一堂課時
其中一個課程目標是希望大家要建立品味
要能判斷什麼是好的簡報?什麼是不好的簡報?
昨晚余建翰老師也問了同樣的問題
什麼是好的簡報?需要什麼條件?

很多時候其實我們都知道答案
只是不知道怎樣問問題
只要問對問題
自然就知道怎樣提升自己的能力

看到好的簡報時
好好的紀錄一下
講者的內容是如何架構
怎樣讓演講流程順暢又有記憶點
中間怎麼安排故事跟數據的比例
結論時如何呼籲行動
簡報檔案如何設計等等

當然也可以反過來說
看到一場不好的演講
犯了什麼錯誤?
我要如何避免?

上課有助於加快學習的流程
但最終能不能真正的自我覺察及改變
還是自己決定




其他收穫及重點整理

為什麼要有簡報?簡報的功能?

要以終為始
PPT就是一種幫助聽眾更容易理解的工具
所以設計簡報要以此為目標

我們在接受資訊時
會因為資訊的種類影響我們的認同感跟接受度
這也是為什麼需要簡報圖檔的原因
我們對於口說的內容接受程度是最低的
往上是文字,表格,圖檔,影音
當然最好能看到實體

當天老師用砂輪機舉例
我們要怎樣正確有效率介紹砂輪機的外觀與功能?
在口說,文字,表格,圖檔,影音,跟實體之間有何差異?
我想這個案例很清楚的解釋了為什麼需要簡報檔

當下我還有延伸聯想到社團的訓練為什麼要強調準備道具?
其實道理都是相通




Before after

當天有做一些示範
如何把一大段簡報文字檔
快速調整成幾個簡單的關鍵字跟圖檔
很直接的呈現效果




講到哪秀到哪

關於條列式重點
如果有五點
不應該一次五點全部秀出來
全秀會讓聽眾一直看檔案
注意力會走到講者前面
自然就不會注意聽
所以應該講到哪秀到哪

這部分算是我當天比較有感覺的部分
可能我長期以來做的簡報都是大圖大字
極少有一大串文字
所以我也比較不會在意講到哪秀到哪這件事
這樣的心態延伸到我上次準備的簡報課
我就不會把這個內容放在課程裡面
典型的思考盲點......




關於字型與圖片優化

不要使用預設的字型:新細明體
這樣沒有設計感
一般專業講師至少會用微軟正黑體
字體比較方正好閱讀

關於圖片可以用遮罩或糊化的效果
提升照片跟文字的質感




假如是我還會增加什麼內容?

一開始來聽這堂課時
我是有設定目標的
七月的課我是講邏輯架構
這次的課主軸是設計感
那麼在不同的主題下
會有什麼共同性或差異呢?

我覺得這堂課的定位是很清楚的
就是講怎樣設計排版
用文字或圖案讓簡報是加分的工具
幫助大家理解而不是出戲

關於設計的東西我覺得一小時的時間
能夠講到這麼這麼多又這麼細
還讓學員能記得
真的是很厲害
我的感覺這內容應該是三小時的課程濃縮成一小時版本
如果用這些內容搭配演練
基本上就是三小時完整簡報設計課程

如果還要增加什麼
我自己會想增加一些時間談風格一致性
還有顏色搭配
這兩個項目也是影響簡報設計很大的因素
這次課程有稍微提到
但我個人的感受是比重略少
不過這本來就是每個人自己的取捨
一小時要講到上面那麼多東西真的很難
要再增減什麼也只是我自己自問自答的一種學習方式
一樣是透過提問提升自己的學習效率

上次在準備簡報課時一直在想要用什麼句子當結語
後來忘記是在哪邊看到這句話
覺得很實在也很好記
必須確保簡報與聽眾有關
說著簡單
但要做到真的滿難的


2024年10月18日 星期五

台北市健言社教育訓練學習心得-啟動內在原力發揮百倍效益

這是內在原力第523場演講
但很可能每一場內容都不太一樣
大約一年半前因為參加小孩學校讀書會
有機會聽到愛瑞克老師的演講
當時印象非常深刻
所以就把整個演講過程盡量記錄下來

後來陸續買了愛瑞克老師的書:
內在原力,原力效應,內在成就
也看了一些其他場次演講的影片
發現每一場演講都有一些元素不一樣
可能是演講的順序改變了
可能是不同的小故事
或是提問互動環節調整
當然投影片的呈現也都不同了
雖然我沒聽過太多場
但應該可以推測出每一場都有調整的結論
這真的要有極大的熱忱跟能力
才有辦法做到




300場到500場之間的變與不變

老師在昨晚的課程上分享他一年大概會講170場
台北市健言社這場是第523場
所以往回推一年半的話
當初我在學校聽到的大概是第300場
在這200場之間
有什麼變與不變?



內在成就與以終為始主軸不變

生命影響生命
要找到自己的天命
找到自我實現的工作

愛瑞克老師一樣是分享他自己被嚴長壽先生影響的故事
以及他如何影響其他人的故事
比方說舉辦內在原力繪畫比賽
某次演講秀參賽者投影片時
發現獲獎的小妹妹在台下聽演講
請她當場秀圖畫
改變小妹妹的人生目標
也感動小妹妹的父母

被60歲的讀者感動
答應到台南下營用台語幫長輩們說書
並且在開場就投其所好
告訴這些長者演講內容是分享一些方法!
這些方法可以幫助兒孫輩過得更幸福快樂
誘發長輩們的學習動機!
生命影響生命!



金錢很重要
時間更重要
但專注力最重要
不管是要學習或是要演講教課
要慎選聽眾及創造環境
再厲害的講師跟演講者
都比不過一隻手機......
主動積極的聽眾對比被逼著來的聽眾
學習效果完全是天差地遠




外在成就與內在成就都很重要

兩者取得平衡就像跑步時可以左右腳交替前進
這樣才能跑得快跑得遠

如果只著重在外在成就
追求有錢有名未必一定快樂幸福
在這邊舉了幾個有百萬粉絲及千萬年收的網紅當案例
就算外在成就都有了
卻可能因為太著重在點閱數及外人的評價而得到憂鬱症
內在成就跟不上
變成長短腳一前一後跑不快跑不遠
不知道人生到底為何而戰
一樣沒有意義

所以我們要做的不是貶低外在成就
而是找到內在成就與外在成就的平衡
要去思考人生有三種工作
有償工作
無償工作
自我實現工作

要生活需要有收入來源
必須要有償工作
但是也應該投資時間在其他工作
因為無償工作跟自我實現工作帶來的快樂
是有償工作的好幾倍

演講過程中也有提到可以用年齡當成一個參考依據
現在是30歲就用30%的時間去做無償工作跟自我實現工作
年紀越大比重越高





希望遇到怎樣的人就去成為那樣的人

老師在演講中提到他大學畢業前遇到人生困境
每天只能到台大金石堂看書
但沒錢買書
所以當時很怕被趕出書店
常常在想萬一被趕出去
有沒有人可以出面幫幫他?
當店員在趕人時會不會有善心人跟店員說我買一本書送他
你不要把他趕出書店?

老師在當時很希望遇到這樣的一個人
但從來沒遇過
後來他就發願要捐書給偏鄉及窮困沒有辦法讀書的小孩
不要只是希望遇到怎樣的人
而是成為那樣的人

這邊也提到了捐書同時滿足了佛法上說的
財佈施,法佈施,無畏不施
捐書的功德真的不可思議~~




以終為始還有be->do->have

一般人思考是do->have->be
做什麼事情之後,擁有什麼,然後變成什麼樣的人
但我們應該要反過來想
應該要be->do->have
想要成為怎樣的人
所以應該做什麼事情
然後就會擁有什麼
其實就是以終為始的概念




300場到500場之間的變-時事梗,幽默感,新提問


時事梗

這幾天剛好有一場演講邀約爭議
承辦人誤傳一段話酸了某演講者
該演講者不只後來沒上台演講
還發文說了這件事的前因後果
後續引發大量討論
也看到很多人在討論這件事應該要怎樣處理比較好

前兩天我也看到愛瑞克老師在他的臉書分享
邀請他演講的各種單位有何差異
面對不同的場景
演講者跟聽眾心態上又是如何?
我很認同課程中跟粉絲頁上講的
如果要賺錢就不會去學校或圖書館演講了
但如果想要生命影響生命
就要去學校跟圖書館
這些地方就是人多!學生就是更有可塑性!

當然某種程度上台北市健言社也是公益性社團
學員的學習動機強烈!
收費這麼便宜!
人數也不算少!
學習效果其實不會輸一些專業的營利機構
對很多講師來說這邊是很棒的舞台
他們其實應該很願意來

不過在這邊待了這麼久的我常常在想
大部分的社友能充分理解這件事嗎?
很多講師來社團真的不是為了錢
但如果我們在決策時誤以為講師只會考慮錢
沒有考慮到其他條件
那麼就會錯失很多優秀講師
昨天因為有這個時事梗
又連結到講師費
讓我特別有感


幽默感

老師在臉書或書中多多少少都有提到他是比較內向的人
這樣的性格也展現在上次的演講當中
但這次聽講發現有一些改變
有一些故事是一樣的
但是細節上的呈現不一樣
多了一些自嘲多了一些幽默
還有一些比上次我看到時更外向奔放的演出




新提問

這次有道題目跟之前我聽演講時不一樣
老師請大家先回想讓自己很感動或懷念的人
再跟大家分享是誰以及為什麼?
大部分人都是講自己的親友
這答案其實並不令人意外
當下讓我驚訝的是老師提問的目的是告訴我們
通常我們感恩的人並不有名也不有錢
我們懷念這些人是因為他們陪我們走過一陣子
我們會記得他一輩子
幫助別人發光發熱這件事
並不需要有錢有名!




為什麼盡可能詳細地寫下這次演講?

記錄下這段並不是因為我覺得我有資格評論演講好不好
而是我想記錄下來
有老師可以這麼認真的去微調每一次的演講
很多細節的改變就可以看出背後的努力與用心

細節是什麼?
當大部分作者拿著一隻原子筆簽書時
昨天愛瑞克老師是自己準備毛筆
搭配兩個印章
就是不一樣!



待在社團久了
有時會聽到一種說法:
社團已經沒有什麼可以學的
每個人來的目標跟動機並不相同
所以我也沒有要去否定有人會這麼想

但我自己的想法比較像是這樣:
每一週的總評跟講師在舞台上呈現的所有東西
不管是架構跟細節
我都能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嗎?

好的演講有清楚的架構脈絡
有故事有感動
有提問有互動
有一些出乎意料特殊的記憶點
還有滿滿的細節
這些條件都創造出容易記憶這個結果

不好的演講跟授課
當然也都會有其缺點
而那些缺點我是不是有能力清楚識別出來
並且知道如何避免或改進?

我發現當抱持的歸零的心態
去跟其他人討論課程或是社務
想著有沒有更好的可能性時
其實整個過程都是學習

就像昨晚演講結尾老師分享的:
你所付出的都會回流到你身上
以我自己的親身經歷來看
這是真的

結尾時還有另外一句:
時間要投資在懂得感恩的人身上
這也是真的

當然如果沒有遇到足夠多感恩的人
我們也不應該抱怨,因為
希望遇到怎樣的人
就先成為那樣的人
要懂得感恩
而非把一切當成理所當然
也是一種很重要的內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