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選讀這本書?
某次讀書會主題是理財相關
有夥伴分享這本書
聊到人們運用金錢的心態及一些案例
當時覺得有趣
聽案例也認為這本書應該很實用
就選來看了
印象深刻的三個重點
- 心理帳戶與沉沒成本
- 公平性與費力程度
- 儀式感和語言文字
心理帳戶與沉沒成本
作者在一開始就解釋了人很習慣把錢分類使用
這筆錢是生活費
這筆是娛樂費用
這筆是存款
每一筆錢都有各自的功用
心理上我們會覺得這樣很有規劃很有效率
但錢就是錢
其功能就是作為交換某種資源的工具
把金錢分類到不同心理帳戶
會讓我們對於金錢的本質產生誤會
除了心理帳戶的問題之外
還有其他心理上的思考偏誤也會影響我們的價值判斷
比方說我們會忽略沉沒成本
所謂的沉沒成本是指當我們要做新的決策時
之前投資過的時間或金錢等等各種資源
已經不會回來了
我們不應該要被這樣的沉沒成本影響
比方說
當我們買了一張演唱會的票但是不小心遺失了
這時候如果我們還想看演唱會
但還在猶豫的時候
我們判斷的依據應該是什麼呢?
重點應該放在這次花的錢能不能滿足我們的期待才對
已經遺失的票和花過的費用都不會再回來了
這些就是沉沒成本
但我們卻很容易被這個沉沒成本影響我們的心情
導致無法回到金錢的本質去思考這件事
錢就是錢
我要怎樣使用身上的錢來換到我喜歡的各種體驗?
公平性與費力程度
書中談到公平性時有分享一個最後通牒賽局
有一個實驗是這樣的
實驗的過程中把實驗對象分為提案者與回應者兩組
實驗單位把10美元交給提案者
並告知提案者跟回應者遊戲規則
提案者可以選擇給回應者10元以下的任何金額
若回應者接受該金額
則回應者拿走該金額
提案者拿走剩下的錢
賽局結束
若回應者不接受
則雙方都無法獲得任何錢
如果是理性合乎邏輯的分析
只要是提案者分出來的錢大於零
回應者都應該要接受
聊勝於無......
但實際上做實驗時
只要分出來的金額少於三分之一
大多數回應者會拒絕
太不公平了!
我們一起兩敗俱傷!
另外一個跟公平性很有關聯性的案例是談到費力程度
我們如何評估一項服務是否有價值?
假如我們不小心被鎖在自家門外
需要請鎖匠開門時
我們希望他要越快開門還是越慢開門?
關於這個案例我自己親身經歷過
有一次小孩不小心把房間喇叭鎖鎖住
請了鎖匠師傅來開門
問了價格
一般的喇叭鎖就是兩三百塊
師傅一分鐘就把門打開了
因為PM的背景
比較能理解技術是有價的
而且師傅也是隨叫隨到
說真的非常便宜
但這是很理性邏輯的判斷
有趣的是按照書中的研究報告
有一些人會認為當鎖匠只花一兩分鐘就開門
他們反而不開心~~
因為太輕鬆太不費力了
不應該收這麼多錢......
看到這個案例真的是會心一笑
我這幾年很喜歡讀心理學這類的書
因為這些書裡面會有一些實驗案例
在在告訴我們
很多時候我們的思考一點都不理性
就算了解有偏誤也未必能夠避免
但至少算是一個開始
我們不可能生活中的大小事都細細琢磨
但是當遇到重大決策時
就要提醒自己
我是否陷入什麼心理學上的偏誤了?
我真的有在理性思考嗎?
儀式感和語言文字
書中提到的案例很直覺
餐廳要怎樣布置場地
怎樣解說菜色
讓用餐人有不同的感受
進而願意花更多費用享受這些餐點及服務?
如果只談食材的成本
一般的餐點定價基本上就是看食材決定一切
但是正因為不同的描述改變人們的感覺
所以廚師的故事和餐廳的故事
透過場地布置及華麗的餐具堆疊出的情境
加上服務人員的專業介紹
食材的來源以及如何用心烹飪
於是乎餐飲就從簡單的吃飽
提升為一種享受
當然這樣的享受必須得花更多的錢
但是這樣的投資
很值得!
為什麼最近網飛的黑白大廚實境秀很紅?
如果把這本金錢心理學的概念套用進去
就會發現很有道理
劇中滿滿的儀式感跟語言文字包裝
東西看起來就真的很好吃
太吸引人了
我可以如何應用這本書
書中對於運用金錢的各種盲點都有具體的案例說明
是很容易閱讀跟理解的一本書
對於所謂的沉沒成本
我自己最直覺的就是趕快把手上的股票停損......
當持有股票的理由已經消失
不管該股票是賺是賠
都已經是過去的事情了
不應該影響目前的判斷
另外關於公平性還有費力程度
突然想到有一陣子社團來跟我邀課程時
主題都是輕鬆類別~~
叫閱讀一派輕鬆
撰稿輕鬆學
一聽就懂的邏輯說話術
似乎有部分人認為我可以用很簡單的方式快速分享一些主題?
抑或是需要這樣的題目吸引目光?
題目看起來簡單
實際上卻是要花很多心力準備
我自己是很少會去強調備課需要花非常非常多時間的
這本來就是理所當然要做的事情
但我也知道有些講師會花很多時間行銷
細細的說明自己為了這個課程做了哪些努力
把這概念套用到費力程度上
讀完這本書我確實比較理解為什麼需要做這些事
認真準備對講師是本分
但是透過費力準備的宣傳
可以讓學員更有賺到的感覺
搞不好因此增加學習動機
讓整個學習效果提升?
當然課程介紹如果再加上一些文字堆疊美化
再加上課程的儀式感
整套包裝下來可能就會讓學員覺得很有價值
等於一次套用多個心理學概念
不過再回到學習的本質上面
能不能學到東西才是真正關鍵的事情
講師付出多少努力根本不是最重要的
重點是講師讓我學會什麼
當然我們應該從專長知識經驗去判斷這件事是否有價值
而不要用對方得費力程度評斷價值
但實務上我們在挑選課程時
難道不會被這些課程主題或是講師的知名度影響嗎?
角色轉換一下
當我們在展現個人的專業時
也要知道人性上有此思考盲點
要做到讓人看到我們很費力很努力
對方才會因此覺得這樣的專業服務很有價值
總之
看得懂別人的套路
以及自己使用套路
目的是提升動機及讓對方有更好的感受
更進一步說
錢的本質到底是什麼?
很多重要的事情
我們根本不知道值多少錢
比方說一夜好眠值多少?
我願意用多少錢買?
健康跟幸福的家庭?
人際關係呢?
這些都是沒有標價的東西
但卻是人生當中最重要的幾件事
關於錢很奇妙的一點是
儘管我們不了解事物的價值
但金額是可以衡量的
也正因如此
我們在判斷事物價值時太過於簡化
只談錢......
錢是拿來交換資源的工具
但我們評估價值的方式經常與價值無關
作者在本書結尾之前分享的一段話我覺得總結了本書的重點:
金錢不是生活的最終目度
只是達成各種目標和目的的一項工具
對我而言
真的要想清楚如何運用這樣的工具
以及避開使用金錢時的偏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