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7日 星期六

學得更好(LEARN BETTER)-讀書心得與筆記

為什麼選讀這本書

學習如何學習類的書
一直是我最喜歡的主題之一
原因很簡單
學會更有效的學習方式太重要了
所以只要看到這一類別的書
我一定都會拿起來翻翻看

最近讀書會的主題是學習如何學習
在準備的過程中
把之前看過的這類書挑了好幾本重新看
有的是略讀
看看封面目錄及當初的筆記重點

有的則是整本重新看過
甚至想要補寫心得跟筆記
這本學得更好就是屬於這種情況

學得更好(LEARN BETTER)




印象深刻的三個重點

  • 架構清楚,由淺入深
  • 記資料不重要,用資料很重要
  • 連結,應用,回饋



架構清楚,由淺入深

學得更好全書把學習的方法分成六個章節:
  • 尋找價值
  • 設定目標
  • 提升能力
  • 延伸知識和技能
  • 形成關聯
  • 對知識的回顧與反思
全書的流程從學習一定要有動機
了解學習的價值
才會走上學習之路
接著要設定目標
分階段提升能力

新學習的能力需要跟自己本來的的能力連結
才有辦法學得更好
當學習遇到瓶頸之後
要知道怎樣得到回饋並反思檢討
雖然知道學習會有一些痛苦
但還是要一直擴大學習圈
學無止境

以上是我們在學習過程中一定會有的經歷
大部分學習如何學習類別的書都會談到這些點
但是這本書的優點在於循序漸進由淺入深
除了有一些實驗報告
也有作者Ulrich Boser自身經歷
先透過故事跟案例讓人想看
再穿插著一些分析跟應用
是很容易讓人想要一直看下去的一本書



記資料不重要,用資料很重要

書中有個實驗:
如果我們在參觀博物館的時候
用數位裝置為一幅畫拍了一張照片
我們就比較不可能記得這幅畫
因為我們的大腦會認為這幅畫已經被儲存在數位裝置了
我們可以找到它就好

當然書中也有提到其他案例
我們不再去記憶店家的地址跟電話
因為Google全都找得到

我看這段的時候聯想到兩件事
第一件事
我還記得網路跟手機還沒這麼盛行的時候
認識新朋友大家互相自我介紹
可能都會試著去背其他人的生日星座血型電話
但這些資料在現在已經可以用手機紀錄了
不需要用大腦
我們需要的能力是怎麼找資料
而不是記憶資料

第二件事
通常我自己上課是不太作筆記的
最多就記錄幾個關鍵字讓自己未來有個線索可以回想
根據作者在書中的說法作類比的話
如果在上課的時候做筆記
大腦會不會也認為上課內容被記錄在筆記本上了
所以我只要能找到資料就好
不需要記在大腦反而降低了我的學習效率?

以上純粹是我的推論
書中並沒有特別提到
但是書中有穿插的很多小測試
讓我們從幾個選項當中選一個相對正確的學習方式
大致上來說
看書時畫重點或抄寫的效果
都比不上自問自答或是寫試題實際測試

那麼抄筆記重要嗎?
我會傾向應該去思考並且找出自己的高效率學習模式
每個人的學習習慣可能會有不同
怎樣才會最有效率需要經過測試
比方說什麼時段最有精神記憶力理解力最好
需要什麼樣的環境?
一次可以學習多久等等
都是應該自己想辦法找出並創造高效率的學習環境

回到這兩件事情的原點
為什麼要記住其他人的生日跟電話?
為什麼上課要做筆記?

資料最終還是必須要拿來運用的
不管是紀錄在筆記本上,手機電腦裡
或是直接背下來
這個底層邏輯不會改變
而資料要怎麼使用
或是我們學會的新技能怎樣應用?
這也帶出本書後半段的重點



連結,應用,回饋

作者在書中有分享自己學習打球投籃的經歷
他本來是學校籃球隊板凳末端的球員
對自己很沒有自信
後來他找了個投籃教練教他投籃
在過程中一直給他投籃的具體建議
第一步要怎麼做第二步要怎麼做等等

除此之外
會跟他說專注於每個可以努力的小目標
把每一個細節做好
腳步的站位
接球,沉球,投籃
準備動作,投籃動作,後續動作等等
每個細節都慢慢去調整
總之要專注於過程而非結果
只要細節作好
最終一定可以提升投籃命中率

因為我自己也在打籃球
所以很能理解這段內容
但是一個能力的養成
中間有很多階段性任務要達成
我到底到什麼樣的程度了?
如果沒有一個有經驗的人帶領我
確實很難清楚自己目前的能力

錯誤評價是很常發生的事
其他人對於我過度吹捧或貶低
我對自己過度自信或自卑
沒辦法清楚定位自己在哪個位階
自然也無法知道下個階段要往哪邊努力
這也是為什麼這本書強調測試跟回饋的重要性



我可以如何應用這本書

作者說他在學投籃時
一直在想這件事跟他學習如何學習有何關聯
我們怎樣建立後設認知?
知道自己的學習地圖長怎樣
按部就班去執行
在過程中要一直測試並且回饋調整

在這種跨領域學習的分析歸納後
他慢慢發現學習這件事有一些基本概念可以相通
也就是本書的六個章節
他想透過本書傳達學習如何學習也是一種能力
而這種能力在這個快速進步的時代很重要
因為我們必須要一直學習

自己在學習性社團待很久
把書中的案例跟社團作比較
對一些現象真的會滿有感

沒有動機就學不下去
不知道可以學到什麼程度就會誤以為沒東西可以學
沒辦法得到正確的回饋指引方向給示範
成長可能就會受到限制
單單要靠自己給自己回饋真的很難

寫出快思慢想的作者康納曼曾說
如果他有一根魔法棒,他最希望能消除什麼呢
康納曼的答案是:過度自信

我想這也是為什麼在書的後半段
作者有提到過度自信這個概念
過度自信當然沒辦法學習

但同樣的
不夠自信也很難做事情
會不敢挑戰
其他人也不敢相信一個自信心不足的人
至於對一件事是否有足夠能力
我很喜歡愛因斯坦說的這段話:
如果你沒辦法簡單說明
代表你了解的不夠透徹

當我可以簡單說明一個主題
應該也代表我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學無止盡可以謙虛的繼續學習
但也要對自己有相當的自信
知道自己已經到達一定程度

透過不斷的測試
試著請求他人給予回饋或是自我評價
再將兩個結果作一些比較分析
除了可以知道自己的能力到什麼程度
也可以知道自己評價的能力到底如何
不斷的訓練這種能力
我想就是符合書中想傳達學得更好的概念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