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8日 星期五

為什麼聰明人會做蠢事-讀書心得與筆記

為什麼聰明人會做蠢事讀書心得

書名跟封面的介紹有些辛辣
但我讀起來覺得還好,內容沒有封面介紹看起來得那麼酸
我認為作者大衛羅伯森真的想解決的問題是為什麼人會做蠢事
但一方面這樣的書名沒有爆點
另一方面又酸了所有人
好像就不是那麼理想的行銷手法了
雖然我自己是愛好本質大於形式的人
但有時候現實也是挺殘酷的
沒有適度形式上的行銷
也很難去引發人的興趣去發掘你的本質

我覺得這本書最有趣一段話就是這句了
論點不需要有邏輯,只要有說服力就行了
這其實解釋一個常見的問題
我們喜歡看懶人包,喜歡聽KOL的話
但是當這些資訊受到刻意誤導
或是這些因為確認偏誤,動機型推理
導致論點不是那麼嚴謹客觀
那麼這句論點不需要有邏輯,只要有說服力就行了
也正正說明了走錯方向的聰明人對群眾的危害
能力越大影響力越大
也必須要更小心

而這本書在處理心理學上的偏誤
給了好多的建議
我認為最有用的就是
保持智識上的謙遜跟好奇心
還有讓團隊發表不同意見
好好嚴格檢視不同的觀點
而這樣的方法不就是辯論嗎?
原來又是一本被心理學耽誤的辯論書阿

但是更進一步說
書中這些非常理性客觀的方法大家都知道
卻常常無法運作?
最近我倒是遇到一個案例充分詮釋了這種狀況
前陣子在學校教辯論課的時候
帶學生練習區分事實與觀點
有趣的是
大部分的情形大家都能分得清楚
這個東西是牛肉是事實
牛肉好吃或難吃,是觀點
可是接著的發展出乎我意料之外
營養午餐難吃是事實還是觀點?
竟然八成的學生都說是事實

已經按部就班從牛肉跟好不好吃去訓練區分事實與觀點了
但是一談到營養午餐大家都覺得難吃
馬上回到原來的思維模式難吃是事實
三分鐘前的練習馬上遺忘

大家都認同的狀況下觀點就會變成事實嗎?
還是應該說大家的觀點達成了一個共識,但他還是一個觀點
有時候一字一字去推敲字詞的定義
就能把溝通做得更精準

這件事情給我一個很好的經驗
盲點之所以是盲點
就是看不見,然後會陷進去
我們還是會習慣用舊有的思維下判斷
不管是學生或是我個人其實都一樣
就算剛剛給你看答案了
還是會答錯
這就是為什麼聰明人會做蠢事吧
理智上我們知道要客觀
但實際上人畢竟還是主觀的

也因為這樣經歷讓我解決心中一個大疑惑
按照我過去學習談判與辯論的經歷
學到後面我會覺得辯論跟談判是有公式的
辯論說簡單一點就是需根解損
談判講的就是蒐集資訊交換雙贏,替代方案,動機,耐心
關鍵字真的不多
但是為什麼有時候我還是無法確實執行
我還是會心情浮動無法按照既定的SOP做事情?
原來就是心有定見,真正的答案看不見
公式人人都懂,但是人心不懂
我們應該處理的是心理問題而不是資訊問題
好的心理素質才有辦法支撐我們照表操課
心情一浮動,什麼談判前要搞清楚自己想要什麼
就都拋到九霄雲外去了......
這本為什麼聰明人會做蠢事真的好看
看完對思考的面向廣度跟深度會很有幫助



為什麼聰明人會做蠢事


為什麼聰明人會做蠢事筆記

我自己會把這本書可以分成四個重點方便自己吸收理解
  1. 傳統上我們是如何定義聰明人?如何測量智力?
  2. 傳統智力測驗的限制以及如何演進到三元智力理論
  3. 思考的盲點以及聰明人做蠢事的案例
  4. 如何克服這種思考盲點

我們是如何定義聰明人?如何測量智力?

特曼在二十世紀初發明了智力測驗
並利用智力測驗篩選學生
測試的內容我想大部分人都做過吧
邏輯推理,圖形空間分析,記憶力這類的題目
特曼認為智商高的學生未來的成就也會比較高
這邊就不討論為什麼要用社會成就當成一個衡量標準了
總之要衡量就會需要一個參考依據
而這個智力測驗想要衡量的是智力與社會成就是否有直接的因果關係
越高的智商代表越高的社會成就嗎?

當然後來經過長期的追蹤發現
被定義為高智商的學生未必會有更高的社會成就
就算智商高的學生有成就的比例稍微高一些
但是並不存在顯著的差異
這樣就產生了新的問題
除了特曼智力測驗定義出來的高智商
還有什麼事情是我們不知道而會影響社會成就的?


傳統智力測驗的限制以及如何演進到三元智力理論
隨著時代以及實驗方法的進步
慢慢發現如果僅僅把智力測驗限制在圖形分析或是邏輯推理這樣的領域
似乎是沒辦法充分解釋大腦的智力差異
畢竟每個人的強項並不相同
也有一些人的強項是在繪畫,運動,語言等等不同的領域
也一樣很有社會成就
因此到了1980年代就有了多元智力理論
認為智力不僅僅侷限在邏輯分析
在各種領域也會因為智力高低而影響學習的效率
比方說藝術,運動,語言,人際關係各種面向
可以更全面的解釋每個人的天賦不一樣

但或許這樣的多元理論因為太複雜也不容易理解
這本書比較多篇幅是介紹了羅伯特史坦伯格三元智力理論
  • 分析智力:分析邏輯推理的能力
  • 創意智力:發明,想像,設想的能力
  • 實用智力:規劃與執行,用務實的方式克服人生那些麻煩又不明的問題

其實這本書介紹到這邊
已經定義本書提到的聰明人通常指的是分析智力比較高的人
而所謂的蠢事
比較像是沒有辦法用實用智力處理問題解決問題
那麼為什麼實用智力出了狀況?
為什麼分析智力高的人沒辦法實用智力也高呢?

思考的盲點以及聰明人做蠢事的案例
關於思考的盲點在心理學上有很多專有名詞及案例
書中介紹了幾個常見的狀況
  • 快思慢想-系統一跟系統二
  • 確認偏誤和動機型推理
比方說
在快思慢想這本書裡提到的系統一和系統二
系統一就是自動化的快速直覺的反應
系統二要慢下來專注思考
人遇到狀況有時要快速反應,就用系統一
有時候可以慢下來思考
但人性傾向不思考!習慣自動化
這樣很可能產生問題

或者是我們會因為確認偏誤
或是帶著動機去推理
導致於我們只能看到我們已經有所偏好的資料
而忘記參考不同立場的資料

以上這些都是一般人就會產生的問題
而這種狀況在聰明人身上有可能會更嚴重
因為這些人聰明人對自已更有信心
也更懂得找資料用資料
更懂得舌戰群雄為自己辯解
最終造成更嚴重地確認偏誤
而其他人也會因為相信這些聰明人
而不敢給予發自內心的建議......
最終導致慘案發生

這本書當中提到好多案例
我比較有感的就是賈伯斯得到癌症但是卻使用民俗療法
還有愛迪生在處理直流電交流電的案例
越聰明越容易被蒙蔽
越聰明越懂得找資料支持自己的論點
有時候這些事情很難評斷絕對的是非對錯
但作為討論案例
思考一下
如果還有一次重來的機會
我們有沒有可能把這件事做得更好一點
我想這就是讀書跟case study的功能吧
而這也是這本書對於實用智力的解釋
以及我們應該培養這樣的能力

如何克服思考盲點

書中對於克服思考盲點的答案
在我看來就是實用智力這四個字
實用智力主要是著重在能否判斷自身優缺點
並找出最佳的克服辦法?把事情處理好
當然把事情或工作處理好
自然社會成就就有機會比較高
從這個角度來看
這就更適合解釋智力與社會成就的關聯性

書中也介紹了幾種培養這種能力的方法
  • 智識上的謙遜
  • 知識上的好奇
  • 成長心態
  • 外語效應
  • 正念
  • 群眾的智慧

這些方法都是老生常談
但是卻是最有智慧的作法
可以讓自己的思維不偏誤
但這種能力最難培養
幸好目前很多大學學校已經運用案例分析的方式
帶著大家探討商業案例或是歷史事件
來培養學生具備這方面的能力
時代在進步
學習的方式也在改進
真的是很不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