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的文章介紹了學辯論的動機與好處
但要怎麼從「理解」走到「實踐」?
看書與上課當然有用
看書與上課當然有用
但如果你想快速感受辯論的真實張力與魅力,
參加比賽,絕對是最強烈、也最有效的學習現場
參加比賽,絕對是最強烈、也最有效的學習現場
參與辯論活動這麼多年下來
有三個跟比賽相關的故事讓我印象深刻
- 比賽那天,我只說謝謝
- 理性與脾氣
- 名次還是體驗?
比賽那天,我只說謝謝-勇氣與努力
有一次去看辯論比賽
其中有一場賽事的正一
是一位大約六十歲的大姊
單單觀察她比賽前的準備動作
就能看出她非常的緊張
眼神很焦慮
身體也在抖動
手上拿著一張申論稿
嘴巴一直在默念
等她上台開始申論之後
就看她拿著那張小抄越念越快
眼神跟聲音語調都能傳遞出她想要趕緊唸完下台
演講的外功雖然顯示著緊張
但是申論的架構還算合理
基本應該要有的論點論證都有
好不容易等她艱辛的念完稿子
進入到反二質詢正一的環節
當反二問她第一個問題時
她僅僅回答了謝謝二字
接著反二又陸陸續續問了幾個問題
不意外的
所有的答辯都是謝謝
反二不知道怎麼問下去
只好結束他的質詢
等比賽進行到大姊負責質詢反二時
大姊上台說了句:我沒有問題,謝謝
然後就下台結束了她的這場比賽
這場比賽正方當然輸了
但當時我心裡反覆思索:
到底是什麼樣的契機,讓這位大姊願意站上辯論台?甚至可能也預料到比賽結果不會理想,
但她還是選擇參加了。
她明明知道自己準備不足、表現可能會很尷尬
也許這場比賽,對她來說
也許這場比賽,對她來說
不是為了輸贏,而是為了跨出一個很重要的第一步
她的隊友們,明知無法靠她爭取勝利,
卻依然支持她站上台,這背後是不是也藏著某種價值?
辯論不只是技巧的較量
也是勇氣的練習,是一種對話的邀請
有時候我們記住的,不是誰贏了比賽
是那個即使害怕,還是願意上台的人
對我來說
這場比賽的勝負早就不重要
而是讓我重新省思
為什麼要參加辯論比賽?
如果為了爭輸贏讓我們忘了對話的目的
就算賽場上贏了又如何?
理性與脾氣-情緒管理與自我覺察
我身邊大部分的朋友都認為我是比較理性的人
講話也沒有太多情緒
聲音就是平平的沒有什麼抑揚頓挫
談話的內容不太有情感交流
不會有八卦跟噓寒問暖
基本上就是目標導向
架構邏輯導向
這樣的個性基本上也不太會跟人家起爭執
如果不是人家避開我
就是我避開人家
所以大致上我都可以跟其他人好好說話
但這種狀態在某一次的比賽後破滅
我記得那次比賽在質詢跟答辯時
對手使出了各種賴皮招式
裝傻,表示聽不懂你的提問
要你再問一次,浪費你的質詢時間
逃避答辯,問A答B
無意義的內容故意一直重複講等等
總之
我是有點被激怒了
不自覺也就聲音越來越大
表情也越來越難看
事後,我看影片想要覆盤檢討
感覺到自己的風度真的不好
比賽有比賽的規則跟策略方法
對手使用這樣的策略有其目的
我能看清楚並破解嗎?
還是說我中招生氣跟著對手一起鬧
然後風度分數被扣分.....
如果不是那場比賽
我可能永遠不知道
在面對不講理的人時
我也會生氣激動
辯論讓我看見了平常不會看見的自己
也提醒我
不只要說得好,更要做個有風度的人
不只是說服對手與評審
也要學會穩住自己的情緒跟表達能力
名次還是體驗?-價值選擇的練習
又有一次
台北市健言社要參加友社之間的辯論比賽
當時辯論在社團內算是一種顯學
連續好幾年比賽都有一群人很熱血的參加
我們有一群小夥伴已經一起練習還有打比賽好多年
幾年下來大家對於比賽也都已經建立一些默契
就在大家想要一起好好努力拚個冠軍的那年
因為辯論培訓課程招生非常順利
除了我們幾個打過比賽的夥伴
還有好多沒有比賽經驗的新夥伴想要一起參加
甚至在比賽資訊公開之後
沒上過辯論課的社團新人也想一同參與
最後統計出來是有16位......
沒人要參賽是一種困擾
太多人要參加比賽則是奢侈的困擾......
大家為了這件事討論了很多次
也把從辯論學來的需根解損拿來分析這個問題
每一種決策的利弊得失到底是什麼?
如果為了拚名次
那麼限制有比賽經驗跟有上課的才能打比賽
在這規定下可以把有經驗的人集中成兩隊
這樣做的勝率最高
上台比賽的肯定都是有比賽經驗的人
但是這樣決策方式
似乎不太符合社團一直以來強調讓所有人做中學的核心價值
而且有權決策的相關人
做一個決策限制別人不能參加比賽
自己卻可以打比賽
似乎也說不太過去
有一些自肥的味道
另外一個可能的選項則是報5隊讓16個人都能打比賽
但我們推估主辦單位不會同意一個社團報名這麼多隊
另一方面報名這麼多隊就代表有些隊只有新手
只有新手到底怎麼打比賽?
所以考量到分工還有經驗傳承
實際上一隊至少要4-5人還是比較理想
如果可以報名3-4隊可能就是最好的結果
可惜最終主辦單位只讓我們報名兩隊
這意味著如果要讓16個人都上
每一隊要有8個人
以上兩個選項說穿了就是兩種價值的選擇
拚名次還是讓更多人有參賽的體驗?
追求個人榮譽還是團隊體驗?
辯論就是訓練我們在對與對之間選擇
最終大家考量到社團的核心價值是做中學
所以就按照慣例
沒有任何限制讓所有人都能參加比賽
核心價值建立之後
剩下的問題其實就都很簡單了
怎麼讓所有人都上場?
把有經驗的人分成兩隊
讓有經驗的人先闖關
等到晉級四強自己人對上的時候
可以一次讓6個新手上場比賽
以上是賽前模擬時最好的結果
最終那次很幸運的兩隊都闖進四強
比賽最後雖然只有兩隊參賽
卻有13人真正上場比賽與體驗
這不只是一次團隊合作的成功
更是一次深刻的價值實踐
我們用辯論技術來解決參賽問題
也用辯論精神來定義什麼才是值得追求的勝利
經過激烈碰撞後的價值選擇
才是真正的價值
三個故事帶來的啟發
如果只有上課跟看書辯論的需根解損搭配上實際案例我相信大部分人都能快速理解
但以我自己的經驗來看理解不等於實踐思考不等於表達說服更不等於有風度
只會說謝謝的大姊為什麼要參加比賽她參加比賽的動機及目標是什麼?我能不能觀察到其他參賽者願意上台的勇氣?
如果我沒有去參加比賽我很難知道自己要控制情緒才能清楚表達比賽是一時的但風度可以留下來
很多人在講學辯論的好處之一是團隊溝通但是到底要怎樣團隊溝通?什麼又是團隊作戰?我們社團組成的16人團隊各自有各自的目標與期待我們又要如何溝通協調凝聚共識?
想像自己已經學會跟理解很容易但是如果不去實際執行也都是紙上談兵而已沒有驗證就是不知道成果就像我誤以為自己可以好好說話但是比賽的時候風度不佳發現之後才慢慢調整
所以,如果你真的想學會辯論不妨從一次比賽開始那不只是場輸贏的遊戲而是一場場有笑有淚的心理試煉是最接近「真實世界溝通」的模擬遊戲
只會說謝謝的大姊為什麼要參加比賽
她參加比賽的動機及目標是什麼?
我能不能觀察到其他參賽者願意上台的勇氣?
如果我沒有去參加比賽
我很難知道自己要控制情緒才能清楚表達
比賽是一時的
但風度可以留下來
很多人在講學辯論的好處之一是團隊溝通
但是到底要怎樣團隊溝通?
什麼又是團隊作戰?
我們社團組成的16人團隊
各自有各自的目標與期待
我們又要如何溝通協調凝聚共識?
想像自己已經學會跟理解很容易
但是如果不去實際執行
也都是紙上談兵而已
沒有驗證就是不知道成果
就像我誤以為自己可以好好說話
但是比賽的時候風度不佳
發現之後才慢慢調整
所以,如果你真的想學會辯論
不妨從一次比賽開始
那不只是場輸贏的遊戲
而是一場場有笑有淚的心理試煉
是最接近「真實世界溝通」的模擬遊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