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篇介紹了溝通流程的五個要素:「思考」「表達」「傳遞」「接收」「回饋」,是從發言者的角度思考,但問題來了,畢竟溝通是雙向的,就算我們把邏輯講清楚、語氣放柔和、舉例夠貼近,對方就一定能聽懂嗎?雙方就能達成共識嗎?
現實世界裡的溝通,往往沒有這麼理想。更常見的情況是——我們不是在表達觀點,而是在應對誤解、話術、甚至惡意操作。
過去學習辯論或溝通技巧,多半偏重說話者的角度,但這一篇我想從「接收者」的視角來談:當對方話術滿滿、情緒勒索、甚至根本不講道理時,我們還能怎麼應對?
不講道理的經典模式:你是不是也遇過?
有一種人,進入任何團隊都會挑戰規則。違規第一次說「我不知道」,第二次說「不小心」,第三次說「別人也這樣啊」,第四次開始控訴「你們為什麼針對我?」
當他發現自己講道理講不贏時,就會轉向情緒勒索、翻桌、操作輿論——只為了讓你閉嘴。
這種人我們應該都遇過,與他們溝通通常會遇到以下的情況:
1️⃣ 片面資訊帶風向:說一半,藏一半
有些人說話目的不在於溝通,而是操控。他只告訴你一半的事實,刻意遺漏會動搖你決策的關鍵資訊。
例如:主管說這份專案是「機會」,卻不提加班與無額外獎金;政治人物強調某項政策的利多,卻略過代價。
又或是媒體帶風向,故意只傳播部分資訊,只播報A打了B,卻沒交代A為什麼出手,如果是B先打A,A出手是為了自衛,大家對這整件事的認知就會完全不同,但只傳遞A打B的片面資訊,就是惡意帶風向。
當然也有比較不明顯的片面資訊,比方說社群媒體會根據演算法,傳播你喜歡的資訊,不傳播你沒興趣的主題,這也是一種片面資訊。
這個時代資訊太多太雜,我們會傾向不思考,想找懶人包,這都很正常,但只要多問自己兩個問題:有沒有其他可能性?有沒有不同的意見?就可以避免被誤導!
2️⃣言語操弄:用話術影響你思考
經典手法包含:
➤轉移焦點:問A答B,你問效率,他回情義
➤指鹿為馬:明明是拖延,卻說是「深思熟慮」
➤雙重標準:別人做叫墨守成規,他做叫創意無窮
➤刻意模糊定義,混淆事實與觀點,讓你無法聚焦跟回應
➤沒有立場,只會反駁:質疑對手,但也提不出任何解決方案
➤言行不一:說一套,做一套這類話術的本質,是逃避,是誤導,是想操控你的想法跟行為。
我就遇過不少案例,比方說在大多數的學習性團體當中,大家都會有個默契在,機會就是要讓給新人,雖然沒有規定資深的人不能爭取,但是大家有默契不要去跟新人爭,畢竟大家當新人時也是被照顧過,變資深了當然也應該把機會讓出來,是非常公平的一個做法。
但時不時總是會遇到要「轉譯」這種行為的人:我也有權利爭取,我的機會被搶走了,也沒有規定說資深的不能爭取!
當然,這些說法都沒錯!卻刻意忽略了兩件事:
➤故意不提自己當新人時被照顧的那一段!
➤也不講其他資深的人因為遵守默契,沒有出來爭取。
透過片面資訊,雙重標準,刻意模糊「公平」「權利」的定義
來佔大家便宜!其實會講出這種話術的人,何嘗不知道自己佔便宜?與他爭執有用嗎?不如用他的魔法對付他:
你說的都是對的,資深的人應該也可以跟新人競爭機會,不然不公平!我們大家開個會,提出討論,讓資深的人可以一起爭取!大家一起來,其他資深的人也不要讓機會給新人!然後你會發現,魔法很有效!最終還是繞回原點,機會要優先讓給新人!
3️⃣情緒勒索
但有時你可能會發現,就算你搓破對方的話術,還會有新的招式出現:
➤虛張聲勢:提高音量讓你退讓
➤攻擊人格:不談內容,只批評你是誰
➤不談道理,只講交情:你如果在意我,就會支持我
情緒勒索在生活跟職場中並不罕見,在各種談判的場合當中,有些人扮演白臉,有些人扮演黑臉,正因為有效,所以才被廣泛運用。
對手會想辦法在談判過程當中讓你感受到很痛苦,很緊張,導致我們很容易就放下原本的堅持。比方說,當我的孩子躺在地板上大哭說要吃餅乾時,這也是一種溝通談判,作為訊息接收者的我,實在很難拒絕!
我們不一定要使用這種招式,但當有人出招時,我們要看得懂!遇到時試著說:「我們可以用理性方式討論,而不是用情感壓力做決策。」或是先離開現場,讓雙方冷靜下來之後再討論
4️⃣自我偏誤:你真的聽懂了嗎?
做為接收者,前面談的是溝通者帶著刻意目的傳達資訊給我們時,我們應該如何面對,但有時候,問題不在於對方說什麼,而是我們怎麼解讀。接收訊息也可能產生偏誤:
➤確認偏誤:傾向聽到自己想聽的
➤投射偏誤:以為對方跟我們想法一樣
➤情緒反應:聽到刺耳的話就立刻反擊,忽略真正的訊息
溝通既然是雙向的,接收資訊的人也有接受資訊該盡的責任,前一篇有簡單提到水壺與水杯的概念,水杯要打開,不要有成見,先仔細聽,同步資訊,再給意見跟評價。
5️⃣價值判斷根本不一樣
最後,會有一種情況,溝通雙方已經把資訊釐清,文字定義清楚,但卻發現始終意見不和,誰也說服不了誰,那麼我們也可以靜下心來好好思考,真正的差異點到底在哪?
舉例來說,只要牽扯到公共事務,做事的人一定會遇到資源有限的問題,那麼資源要用在現在還是未來?平均用在群體?還是用在少數特別優秀傑出的人身上?作為資訊接收者,不管會不會被說服,至少要清清楚楚知道雙方主張的價值有何相同及相異之處。
價值判斷不同的案例很多,比方說:
➤教育 vs. 就業政策選擇:「政府應該優先投入技職教育,還是提升學術研究?」
➤企業資源分配:「應該投資在現有產品改良,還是投入研發新技術?」
➤公共政策:「應該提高稅收來改善社會福利,還是減少政府介入?」
甚至很多時候,各種胡言亂語跟話術都只是為了掩藏那個真正的理由,但我們能看得出來嗎?如果真的是價值觀不一樣,我們會發現其實誰都說服不了誰!
💡從傾聽與思辨中找回主導權
在資訊爆炸與立場分化的時代,「聽得懂」其實比「說得好」還更稀缺。
早期我遇到這類人,只有一種做法,不要對話,盡量遠離,避免被騙。但逃避不是辦法,在社會上走跳,多多少少都會遇到這樣的人,慢慢發現不講道理的程度有分輕重!所以也不需要一竿子打翻所有人。
生了孩子之後,對於溝通困難的感觸就更深了!很多時候很難跟孩子講道理!孩子控制不了情緒跟行為,總之就是先哭先鬧!因為他們的前額葉還沒發展好,所以更多的被杏仁核控制,情緒優先於理智!不能溝通實屬正常!也是在這個時間點我才發現中二病,巨嬰這些形容詞好生動,很多人的一些行為真的很像青少年,前額葉沒有繼續成長!
但回過頭來再看看我自己,我既然已經知道溝通過程中會遇到這麼多困難,那麼我有成長嗎?
我想在這長期的學習過程當中,我也學到了幾個面對這種情境的策略:
1️⃣辨識意圖:他想討論,還是想吵架?
➤真的不懂還是假的不懂?講一次不懂,講了兩次三次之後還是不懂?
➤對方是否願意被理解,也試圖理解你?
➤對話有沒有「推進」?還是只有無限反駁?
➤我們有共同的目標跟願景?想一起解決某個問題嗎?若大部分提問的答案是否定的,請記得:「不是每個人都值得你花時間溝通。」
2️⃣拆解語言:回歸事實、觀點與定義
➤這句話是事實陳述,還是情緒發洩?
➤有沒有清楚的立場與根據?
➤是否偷換概念或使用模糊語言?
➤除了反駁對手的提案,有無提出替代方案?像在辯論中拆解「需根解損」那樣,訓練你拆句子的敏銳度。
3️⃣適時抽離:不進入對方設定的戰場
➤做好課題分離,我們討論的目的是,解決你的問題?我的問題?還是我們的問題?
➤拒絕進入不平等對話的場域,是一種自我保護,認清並不是所有溝通都一定會有好的結果。
➤咆哮有效是因為你的退讓,與其抱怨對方,不如想想自己可以做些什麼!
如果對方持續情緒操弄、不願釐清事實與立場,那麼最有效的策略往往不是說服,而是遠離。
💡辯論訓練的受眾思維:不只是發言,更是接收
學辯論不只學說話,也學聽話。
➤學會懷疑:對每個說服你的人,自問:有無其他更好選擇?
➤學會質詢:提問,不是質問;釐清,不一定要反駁。
➤學會分辨:不是每一場對話,你都需要接招,都要有結果。提醒自己:時間寶貴,避免跟不講道理之人玩零和遊戲,減少負面情緒。世界很大,可以同時容納很多成功,我們可以跟其他人一起玩雙贏遊戲或正和遊戲!把時間留給值得你付出的人!
什麼樣的對話值得你參與?
我們都有機會面對混亂、模糊、情緒化的對話,很容易覺得:「我是不是該好好說清楚?」「要不要再多試一次?」當陷入這種情境時我們會陷入自我懷疑,但我們也應該相信大部分人是帶著善意在溝通交流,以下三個條件,能幫助你判斷「這場對話值不值得投入」:
1️⃣ 對方願意釐清定義,事實與觀點
願意講清楚立場與根據,不閃避問題、不轉移焦點。
2️⃣ 對方有共同的目標
彼此都希望問題被解決,而不是「吵贏就好」、「讓你閉嘴」或「讓你內疚」。
3️⃣ 對方願意接受回饋與修正
即使觀點不同,仍能尊重並嘗試理解彼此。
只要其中任一條件缺席,這場對話就可能只是情緒角力或權力遊戲。這時候,抽離不是逃避,而是成熟的選擇。
練習題:讓你成為更敏銳的接收者
✅ 家庭情境題:
你的孩子放學回來說:「我今天有很努力寫作業喔!」
請你用「事實」「觀點」「定義」三個提問角度,協助孩子釐清內容。例如:
-
今天花了多久時間寫作業?(事實)
-
哪一題最難?你怎麼解決的?(過程事實+觀點)
-
你覺得「努力」的標準是什麼?(定義)
觀察孩子的回應,思考他在表達什麼、你在聽什麼?是否對「努力」有一致認知?
✅ 職場情境題:
開會時,同事說:「你都不配合團隊。」
請你練習拆解這句話的成分,判斷其中是否包含話術或偏誤。例如:
-
這是事實還是主觀感受?(觀點)
-
哪一件事讓他覺得你不配合?(具體事實)
-
「配合」在他的定義裡是什麼?(定義)
-
這句話背後,是合作邀請,還是責任推卸?(意圖)
✅新聞拆解練習:每天閱讀一則新聞,嘗試辨識其中的話術或偏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