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6日 星期六

辯論系列文(3)心態篇-別再誤解辯論!這些錯誤觀念正在妨害你進步

華倫・巴菲特說過:「在錯誤的道路上奔跑也沒有用。」

大家都知道這句話的邏輯正確,但你是否也曾想過另一個層面的問題:

如果我知道這條路是錯的,我根本不會跑。 之所以努力,是因為我相信這是對的方向。

也因此,真正該問的是——為什麼我們會走在錯誤的路上而不自知?

達克效應:當自信來自無知

這個現象,心理學家鄧寧與克魯格早就提出解釋。 他們稱之為「達克效應」(Dunning-Kruger Effect):能力不足的人,往往無法正確認知自己的能力,反而更容易高估自己。

原因在於:判斷自己有沒有某項能力,本身就是該能力的展現。

桌球與辯論課:偏誤如何悄悄發生

我的兩個孩子都在打桌球,曾放一支影片給孩子看,內容是「打桌球十大常見錯誤」。 看完後,我問他們自己犯了幾個錯。

  • 小三的孩子說犯了 4 個
    小一的孩子說只犯了 1 個

這合理嗎?一個剛學不到半年、一個打了兩年,竟然自評結果小一比小三厲害?

在我看來,他們其實都犯了 6~7 個以上。甚至如果是專業教練來評估,錯誤數可能還更多。 這就是認知偏差的真實寫照。

辯論課堂的真實回應

又有一次,我到小學開設辯論課。 上課鐘聲一響,一群高年級孩子進來。

我問:「大家知道這是什麼社團嗎?」 他們回答:「我知道,吵架社!」

這一刻,大家一起笑了!

笑完我趕緊補充說明:「辯論不是吵架,更不是耍嘴皮子。懂辯論的人,更懂得避免無效爭吵。」


為何小孩會對桌球跟辯論有錯誤認知?
因為判斷自己某件事情有沒有能力本身就是該項能力展現
能力越差,判斷能力越弱,越容易高估自己

達克效應普遍發生在各種需要評估能力的情境之下
我們對於不了解的事物,常常會給予錯誤的評價!


講師誤解與沉默的群眾

不只是孩子會誤解辯論,許多大人對辯論也存在錯誤印象。我在一次口語表達課程裡,就親身經歷了這種情況。

那是一堂結構嚴謹、內容豐富的演講課。老師分享他參加過無數演講比賽的經驗,講到如何構思內容、鋪陳故事、與聽眾建立連結,從技巧到心法無所不包。身為聽眾,我由衷敬佩他在口語表達領域的功力與努力。

課堂進行到一半,有學員舉手提問:「老師,你怎麼看辯論這件事?」

老師微笑,語氣很自然地回應:「我覺得辯論不是一種好的溝通方式,因為大家都在爭論。」

這句話,讓我瞬間震了一下。

一方面,我知道這位老師在演講領域很有成就;但另一方面,我也知道這句話對辯論的理解是錯的。辯論並不是為了吵,而是為了釐清觀點、比較立場、建立共識。如果對辯論沒有實際接觸,就下結論,恐怕會誤導聽眾。


權威角色帶來的影響力

當下,我猶豫了一下要不要舉手澄清。但最後我選擇沉默——因為我不想讓場面尷尬。畢竟這是他的課,也是他的舞台。

可是我心裡有個聲音一直在問:如果其他學員從沒接觸過辯論,他們是不是就真的相信了這位權威講師的說法?這樣一來,一個錯誤的印象就被種下,還可能延伸成對學習辯論的抗拒。

我想起《影響力》這本書,作者羅伯特・席爾迪尼指出:「我們往往因為對方是『權威』,就降低了懷疑與思辨。」老師這個角色,本身就帶著權威光環,而我們的理性,往往會在權威面前沉默。

那天回家後,我反問自己一個問題——如果有學生問我一個我完全不了解的主題,我會誠實地說「不知道」,還是會試著模糊帶過?

老實說,我沒有百分之百把握我會選擇誠實。但這次的經驗,讓我對「講師責任」有了更深刻的體會!


這件事後來常常浮現在我腦中,讓我開始反思兩個問題:

第一,當我們對某件事了解不深時,是否容易因為直覺或他人一句話,就做出錯誤評價?
第二,當講話的人擁有權威光環時,我們是否更難保持理性與質疑?

如果是一個學過辯論的人,應該要立刻在心中跳出兩句話:
「這個說法的根據是什麼?」
「有沒有不同的觀點或反例?」

這正是我想分享的重點——辯論思維,就是一種幫助我們避免『達克效應』與『權威誤導』的訓練工具。

它不只是比賽技巧,而是一種讓我們學會停下來、懷疑、檢視的能力。
不輕信直覺、不崇拜權威,而是持續問自己:這是真的嗎?有其他可能嗎?

這樣的習慣,一旦內化成日常思考方式,就能大幅降低誤判的風險。因為我們不再只是被動接收資訊,而是主動檢視、分析與辨別。


先釐清,再開始學:破解十大迷思

但也許有些人從未接觸過辯論,腦中卻早已對它貼上了標籤。
「辯論就是吵架吧?」「那不就是一群人互嗆,看誰比較會講話?」如果你也曾有類似的印象,不用自責,這很常見!也正因如此,很多人一聽到「辯論」就退避三舍,錯過了這項極具價值的思考訓練。所以在深入談辯論的真正價值之前,我想先邀請你,一起來破解這些常見的辯論迷思——

  1. 辯論只是吵架:其實是用邏輯與證據探索議題,不是情緒對立。

  2. 辯論就是耍嘴皮子:重點在論點合理性,不是語速或詞藻多華麗。

  3. 辯論不需要準備:反應力重要,但資料蒐集與架構設計才是核心。

  4. 辯論只需表達,不需傾聽:事實上,傾聽對方才能回應得有力。

  5. 辯論是讓對方無話可說:真正的辯論是促進理解與共識,不是壓制聲音。

  6. 辯論者必須情緒冷靜:適當情緒表達反而能提升說服力與感染力。

  7. 辯論只適合外向的人:內向者也能藉由辯論提升思考與表達能力。

  8. 辯論只適用於政治或學術:其實能運用在職場、溝通、行銷與生活。

  9. 辯論者一定要相信自己所講的立場:正式賽事常分配相反立場,重點是思辨能力。

  10. 辯論無法應用於日常生活:事實上它能提升溝通品質與決策能力。

其實辯論十大迷思當中的辯論一詞,也可以替換成各種詞彙。要避免達克效應與權威影響,我們需要訓練自己的批判思考能力。可以從這些簡單的日常習慣開始:
  • 多角度思考:當看到一則新聞或網路文章時,試著找出不同立場的報導,避免只接受單方面資訊。

  • 反思自己的觀點:問自己『我相信這件事是因為什麼證據?這些證據是否足夠?』

  • 模擬辯論:與朋友討論一個議題,試著從相反立場來思考,訓練自己跳脫原有框架。


透過這些小技巧,可以讓自己在決策時更理性!
以我自己的經驗來說,我接觸瑜珈之前,也曾經認為這項運動強度很低,肯定很無聊!但請教有多年瑜珈經驗的朋友,還有實際接觸之後才發現,有些動作也可以做得滿身汗,自己身體控制的能力也不如想像中好,瑜珈除了身體上的控制,還要追求心靈,怎麼跟我接觸之前想像的都不一樣!

認知偏誤與成長的阻力

你是否曾努力向前,最終卻發現方向是錯的?
就如同華倫巴菲特說過:在錯誤的道路上奔跑也沒有用

如果你對辯論的印象還停留在「嘴巴快」、「嗆贏別人」, 那麼你可能正在錯誤的道路上奔跑。

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幫你停下來,看看方向對不對。

許多時候,阻礙我們成長的,不是努力不夠,而是認知錯誤沒被發現。也許你也曾經對辯論有所誤解,現在正是好好重新認識辯論的最佳時機!

破解誤解後,我們終於可以重新出發。那麼,辯論究竟能帶給我們什麼樣的幫助?下一篇,我想和你談談,為什麼學辯論,是這個時代最值得的投資之一。

延伸閱讀:辯論系列文(4)心態篇:學習辯論的八大好處:快速變動時代的關鍵思維能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