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7日 星期四

辯論系列文(9)入門篇:核心價值與替代方案:用辯論思維提升你的決策品質

在前兩篇文章中,我已經介紹了辯論中幾個核心名詞的定義:
  • 議題:可被討論,研議,具有複雜性的題目
  • 論點:議論的觀點,贊成或反對的理由
  • 論證:支撐論點的證據,最好是客觀數據
  • 結論:由論點論證推論出結論
  • 推論:從議題論點論證推導到結論的過程
針對政策型辯題,我也介紹了分析用的四個基本架構:
  • 需:需要,急迫性,改變很好,不改變很慘
  • 根:根屬性,因果關係
  • 解:此執行方案真的具備解決力?有無其他替代方案?
  • 損:損益分析,凡事皆有成本,都是價值交換

這一篇
我想聚焦在比賽中常用的四個術語:
申論,質詢,答辯,結辯
以及辯論應用中非常關鍵的兩個概念:
核心價值與替代方案



比賽環節的四個基本術語

在辯論賽中
不同的發言階段有其固定名稱與功能
熟悉這些術語能幫助我們更有效組織語言與策略

名稱定義簡述功能重點
申論發表己方立場與論點,提出論證與數據支持    建立論述主架構,爭取議題主場優勢
質詢向對方辯士提問,檢視對方論點與邏輯    發現漏洞、施壓、誘導對方承認前提
答辯回應對方質詢,捍衛己方論點    強化立場、澄清誤解、消除攻擊
結辯最後總結立場,整合回應與優勢    收尾關鍵、爭取認同

奧瑞岡333辯論制為例:

  • 正方一辯申論完後,由反方二辯質詢,正方一辯答辯

  • 接著反方二辯申論,由正方三辯質詢,反方二辯答辯

  • 所有人完成申論、質詢、答辯後,雙方各派結辯總結全場焦點

一篇標準的申論稿通常包含:

  • 論點1 + 論證1(例:數據、案例)

  • 論點2 + 論證2

  • 論點3 + 論證3

  • 結論(由上述推論而來)


例子:辯題為「安樂死是否應合法化」
正方申論可能如下:

「我們支持安樂死合法化,理由如下:

  • 病患持續痛苦且無藥可醫(論點)+ 醫療研究資料(論證)

  • 經濟負擔沉重(論點)+ 長照統計數據(論證)

  • 醫療資源分配不當(論點)+ 醫療系統分析(論證)
    因此,我們主張應合法化安樂死。」

反方質詢則可從「需、根、解、損」四構面進行挑戰:

  • :是否真的那麼急迫?比例多高?需求人數?

  • :這些問題真的是安樂死合法化能解決的嗎?

  • :有沒有其他方法?安寧療護可行嗎?

  • :會不會有道德風險?例如家屬與醫生聯手結束病人生命?


當所有人都完成申論,答辯,質詢
雙方安排結辯代表進行結辯
分析雙方整場比賽的共識差異損益比較
再由評審評分判定勝負





進階概念:核心價值與替代方案

關於核心價值

  • 定義:判斷利弊的準則,每個人或團體的偏好與信念。

  • 意義:理解雙方立場背後的「為什麼」,進而促進更深層的共識。

  • 應用:比方說「核能是否可行」爭議中,背後其實是「安全 vs 經濟」的價值取捨。

每個人都有其相信的價值觀
大致上來說我們都是依照價值觀去衡量事物的優劣
我們會根據事實加上價值判斷來下決定
大多數的時候
我們跟其他人的決策不同
基本上就是兩個因素
資訊不對稱 → 看到的數據不同 → 結論不同
價值觀不同 → 同樣的數據 → 做出不同決策

以「核能發電」為例:
  • 如果你重視經濟發展,你可能會支持核能,因為它供電穩定、成本相對低。

  • 如果你重視環境永續,你可能反對核能,因為核廢料處理與意外風險過高。

辯論中我們常說「要就事論事」
但事實上,很多時候我們在「就價值論事」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套評價事物的準則
這些準則會影響我們的選擇



關於替代方案

  • 定義:除了原方案之外,是否有其他方法能達到相同目標。

  • 意義:提升討論層次,檢視方案的獨特性與必要性。

  • 應用:生活中遇到不同意見時,不急著否定對方,而是一起尋找更好的方案。


在辯論的過程中
很常會提到一個關鍵字:替代方案
也有人稱之為相抗計畫
我個人認為這四個字是學習辯論的重中之重

學辯論要如何拿來生活中應用?
我認為與其他人的討論解決問題的過程
應該是類似這樣的情境:
我們發現了一個問題
我們希望能解決這個問題
你提出了一個方法
我們可以一起用辯論的方式檢驗你的方法可不可行?
假設不可行的話
有沒有其他更好的替代方案
可以幫我們解決問題?

辯論的核心不只是「反駁」
而是共同找出更好的解法
當我們在討論某個議題時
不是為了打倒對方
而是希望從不同觀點中找出最合適的處理方式
這時候替代方案(也稱相抗計畫)就變得非常重要

因為現實世界中事情往往不是非黑即白
有時候不是「要不要做」
而是「怎麼做更好」
學會提出或檢驗替代方案
才是真正能將辯論用於生活決策的關鍵

例如:

  • 對方提出「核能發電可解決缺電問題」。

  • 我方可質疑:「是否真有缺電問題?是否能以再生能源逐步取代?」

  • 若我方認為核能風險太高,就應提出「替代方案」,如風力與儲能技術的配套組合。




整合應用

當我們學會定義名詞
並且釐清事實與觀點,價值
然後用需根解損思架構思考
雙方都應該要持續自問:有無更好的替代方案?

如果我們進行一場關於「核能發電是否應推動」的辯論
就會出現以下幾種策略整合運用:
  • 定義戰:缺電是什麼?缺多少才算缺?現在缺還是未來缺?

  • 事實檢驗:提出發電數據、能源報告、案例比較

  • 價值討論:經濟重要還是環保更優先?能否兼顧?

  • 替代方案:是否有第三條路?例如再生能源搭配儲能?

在這過程中,學會思辨與提問,比單純說服更重要。




辯論思維的生活價值

在生活中,需根解損看似是一種說服策略:
「我強調我的方案有什麼好處,讓你比較容易接受。」
但如果只說有利資訊、隱藏風險,那就不是辯論,而是行銷

辯論真正的價值在於:

  • 幫助我們釐清資訊是否充分

  • 檢視選項是否呼應核心價值

  • 促進合作,而不是短期說服

畢竟,對方也不是笨蛋
長期關係中,「只有好處」的說法,往往最容易引發懷疑



總結:辯論不只是技巧,是思考的習慣

當我們能夠:

  • 定義名詞、釐清事實與觀點

  • 檢視價值觀與推論過程

  • 釐清核心價值、善用替代方案

那麼辯論就不再只是舞台上的比賽技術,
而是生活中幫助我們做出更好決策的一種思考習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