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1日 星期一

辯論系列文(12)進階篇-劃戰場:從比賽策略到人生選擇

在辯論比賽裡
最令人挫折的畫面莫過於這種情境
明明準備充足,句句有理,案例詳實
但比賽結束後
評審卻只記得對手講的內容
甚至還對你說:
「你們隊講得不錯啦,但整場都在回應對手,沒有重點。」
為什麼?我們真的比較弱嗎?
還是,我們根本沒有掌握對我方有利的戰場?

在資訊混戰中,贏家從來不是講最多的
而是能主導「什麼才重要」的人
你可能會想:這不就像媒體行銷嗎?
只講對自己有利的、模糊掉不利的,感覺有點心機
但從策略角度來看
劃戰場確實與媒體行銷有異曲同工之妙
皆是透過議題設定來影響受眾

在辯論場上,這不是欺瞞,而是一種策略安排
辯論雙方都可以劃戰場
評審也會針對雙方的攻防做判斷
差別在於
你是否能比對手更早、更清楚地決定「我們要在哪裡打仗」

不同的講師對於劃戰場會有不同的詮釋方式
劃定戰場,切割戰場,比賽策略,戰術戰略等等詞彙
其實講得都是同一件事
只是使用不同的說法
這對於初學者來說其實滿痛苦的
因為無形中提高了學習門檻

但是先不用太緊張
用什麼詞彙其實不是重點
重點是能用自己的方式把這些不同說法理解歸納
並用自己平常說話的語氣表達出來
總之,不管要用哪一個詞都可以
但我個人比較喜歡用劃戰場這種說法
來形容這種賽前擬定策略的行為


關於劃定戰場:策略性的主題設定

  • 定義:主動選擇對己方有利的討論焦點與分析架構。

  • 目的:將比賽的時間與注意力引導至己方擅長的內容,使對方難以發揮。

  • 生活應用:像是在討論中,你想讓對方接受你的建議,就會舉出「這個方案最省錢、最穩定」,引導大家聚焦在「省錢」這個價值上。刻意忽略便宜的東西可能品質較低!


在實際比賽中由於時間有限
雙方會試圖把討論集中在對己方有利的場域
這個策略稱為「劃定戰場」

以公共政策舉例:

  • 如果我方擁有大量證據證明當前缺電嚴重,我們就會想把戰場劃在「缺電事實」與「急迫性」這個議題上。

  • 我方將試圖讓對方認同「缺電」這一前提,接著進行論證:「既然缺電,核能是目前最有效的解法,其他方案都有明顯缺陷」。

這樣一來
整場辯論就在我方擅長的框架下進行
有利於爭取裁判認同。



為什麼叫做劃戰場?

初步蒐集資料並且整理之後
會有需根解損、有論點、有論證
資料看似齊全
但比賽時間有限 根本不可能每個點都講
甚至有些論點沒有說服力,還容易被反擊

劃戰場,簡單說就是汰弱留強
把火力集中在最能決勝負的地方
如果自己初步整理之後有十個論點
那就要挑出其中三個最具說服力的重點
比賽時主打這三點

同理,對手也會這麼做
他們會強打最有利的三個點
但這些優點的背後也藏著成本與代價
只是他們不會主動說出來
我們要做的,就是找出那些不利的點加以攻擊

比賽時間有限
希望留強汰弱爭取勝利
所以需要設定比賽策略劃定戰場
同樣的邏輯應用到日常生活場景
為什麼一分鐘電梯簡報,一分鐘自我介紹
這一類的口語表達模式會如此流行?
因為溝通也是有成本的
大家時間有限,注意力有限
都想直接聽到重點
這些溝通方式的背後邏輯都是一致的

舉例來說
還沒學會辯論之前
人們會在討論A的同時,也會帶出B,然後又談到C
這些不同的點會交織在一起
變成一個你來我往、你一言我一語的混亂局面

但是學會辯論劃戰場的思考模式後
我們會刻意切出A,B和C是不同層次的東西
並且主張A比較重要
這不是偷懶,也不是逃避,而是聚焦
因為當我們意識到討論是有成本的時候
討論越發散代表著溝通成本越高
那麼挑選重要觀點後再進行討論
就是一種提升溝通效率的篩選機制

總的來說
劃戰場的目的是主導比賽流程
讓所有比賽時間都聚焦在:
我方的優點、對方的缺點
如果整場都在這裡打仗
那贏的機率當然就大增
因為我們把戰場劃在自己有利的地帶




透過辯論學習劃戰場,有三個層面的好處:

  • 評審怎麼「接收」我們的內容?掌握 AIT,提升說服力
  • 換位思考,才能看見「對手的成本」-從攻防到協商
  • 幫助決策,聚焦核心條件,排除雜訊




評審怎麼「接收」我們的內容?掌握 AIT,提升說服力?

除了邏輯
我們也該理解評審是如何『接收』我們的內容
從比賽層面來看
透過需根解損建立基本架構
就能輸出具有一定說服力的內容
但如果只停留在邏輯完整
仍可能輸掉比賽

因為我們忽略了:人是怎麼接收訊息的?
決定勝負的是評審
即使受過訓練,評審也終究是人
會受到心理與認知習性的影響

例如:
  • 人會累,注意力有限(Attention)

  • 有既定價值觀與偏好(Interpretation)

  • 記憶會遺漏與扭曲(Memory)


所以,辯論不只是講邏輯
還要掌握人性在接收訊息的各種習性
人的注意力有限
有時候會在不經意當中遺漏重要資訊
還有成見導致選擇性吸收資訊
常見的比方說會因人廢言
甚至可能產生錯誤記憶的情況
再怎麼追求理性
也難以完全擺脫大腦先天思維模式的限制
還有情緒的影響

需根解損的基本架構
可以幫助我們快速產出一個80分的樣板
但不能認為我們只要有完整的需根解損就好
而是要考量辯論過程
除了自己要思考
還包括要跟其他人(尤其是裁判)溝通
既然牽扯到人
就要想辦法兼顧人性中的理性與感性

在比賽當中
要如何應用AIT(Attention,Interpretation,Memory)呢?
其實很簡單
重要的事情講三遍
對我方有利的論點跟論證
對對方不利的論點跟論證
想辦法一直講一直講一直講
講到評審記得
講到對手沒空反擊

因為評審的注意力與記憶會受到影響
我們必須透過不斷重複,把重點牢牢植入他們的大腦
讓我方優勢成為他們『記得的事』



換位思考,才能看見「對手的成本」-從攻防到協商

透過賽前評估對方的論點
並分析對方各種論點的優劣勝敗
最終一定會發現一件事:
每一個論點都會有相對應的成本
所有好處都是交換來的
對方如果只講好處而不講缺點
我們應該要試著去把要達成這個目標而要耗費的成本說出來

比方說學習這件事當然很好
但是要學習是有很多有形無形成本
學費,時間,環境,老師各種因素都會影響到學習的效果
在討論要不要學習時
不能僅僅討論好處而完全忽略要付出的心力成本

所以在設定辯論策略還有劃定戰場時
一定要注意一件事
對手當然會想要強調其執行方案的各種優點
我方的反擊則是可以放在這個方案有其成本
對手是否已經做過成本效益分析?
雙方可盡力在自己有利的戰場論述
想辦法吸引評審注意力

以比賽的性質來看
雙方當然會把重點放在自己有利的面向
但跳開辯論的框架
溝通的雙方就只能站在對立面嗎?
人與人的溝通過程中
只有支持或反對的二選一方案並不是唯一解

例如
在討論『應不應全面禁止補習』時
雙方的立場可能強烈對立
贊成補習的一方可以提供很多補習幫助成績的數據
但對手也可以提出很多補習的不利因素
補習需要費用,學生補習後就不專心上課等等

但如果跳脫要不要補習這個偏向執行層面的思考模式
試著去思考為什麼要補習?
補習到底是想要解決什麼問題?
如果雙方的終極目標都是提升學生素質
在這個共識的前提之下
也許能讓雙方從非黑即白的攻防當中
找出雙方都能接受的第三選擇(替代方案)

能做到這個程度的話
其實也可以視之為一次雙贏的談判
這也是很多人說學辯論可以幫助提升談判能力的原因




幫助決策,聚焦核心條件,排除雜訊

從生活應用層面來看
劃戰場可以訓練我們提高決策品質

我們想做一件事情的時候
可以列出很多理由說服自己去執行
但是當只能列三個甚至只能列出一個理由的時候
真正影響決策的關鍵到底是什麼?
這其實也是一種機會成本分析
劃清楚戰場,就能清晰取捨

舉例來說
想買一間房
可以考慮房價,大小,地段,報酬率,家人意見......
但條件越多就越難決定
能夠滿足全部的條件當然很好
但這在現實世界不成立......
在有條件的限制下
真正影響買不買決策的關鍵因素是什麼?

透過劃戰場的思維模型
我們能聚焦於:
「若這項條件符合,我就會買。」
「若這項條件不符合,我就不會買。」
例如,有人最重視交通,有人是未來增值空間
找到那個不可妥協的關鍵點
就是做出選擇的依據

求職也是
錢多事少離家近?發展性?人際關係?
就業條件全部都滿足我的需求的話
真是超理想的工作
但是大家肯定都清楚
這種工作多半很競爭很有壓力
因為優秀的人才肯定都會一起來爭取
這種可能面對的無形壓力以及高機率的高工時
很可能是我們一開始下決定時會忽略的......

這麼多的工作條件裡面
只要符合哪一項條件我就一定會去做?
是薪資,是發展性,公司同事是否好相處?
還是交通時間?
如果只能擇一你最不能放棄的是哪個?

當我只能選擇某項條件時
真正影響我做決策的關鍵點到底是什麼?
換句話說
劃戰場不只是在比賽裡面主導節奏
更是一種「從混亂中釐清關鍵」的能力
幫助我們從五花八門的資訊中
找到自己真正重視的核心

這其實也是一種思考『機會成本』的方式
把每個選項的核心成本與價值篩出來
聚焦在最重要的幾個條件上
這也是辯論在生活中實際應用的案例

無論是在比賽、人生決策或溝通談判
劃戰場不只是技巧
更是一種掌控局勢的思維
掌握它, 你就能在有限的時間與資源中
做出最有利的選擇

我們無法預測每一場辯論會遇到什麼對手
也無法預知人生每一次選擇的結果
但可以訓練自己,如何評估條件、安排優先順序
當大腦習慣了這種劃戰場的邏輯
就越能在混亂中理清局勢,在壓力中做出選擇

最後,回到最開頭那句話——
「你們隊講得不錯啦,但整場都在回應對手,沒有重點。」
也許評審不是在否定我們的努力
而是在提醒我們一件更重要的事:
辯論不只是回答問題,更重要的是定義問題




🎯 實踐引導

📌 練習問自己三個問題:

  1. 我希望對方記住什麼?

  2. 如果只能講一個價值,是什麼?

  3. 哪句話可以成為他願意相信的起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