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7日 星期六

學得更好(LEARN BETTER)-讀書心得與筆記

為什麼選讀這本書

學習如何學習類的書
一直是我最喜歡的主題之一
原因很簡單
學會更有效的學習方式太重要了
所以只要看到這一類別的書
我一定都會拿起來翻翻看

最近讀書會的主題是學習如何學習
在準備的過程中
把之前看過的這類書挑了好幾本重新看
有的是略讀
看看封面目錄及當初的筆記重點

有的則是整本重新看過
甚至想要補寫心得跟筆記
這本學得更好就是屬於這種情況

學得更好(LEARN BETTER)




印象深刻的三個重點

  • 架構清楚,由淺入深
  • 記資料不重要,用資料很重要
  • 連結,應用,回饋



架構清楚,由淺入深

學得更好全書把學習的方法分成六個章節:
  • 尋找價值
  • 設定目標
  • 提升能力
  • 延伸知識和技能
  • 形成關聯
  • 對知識的回顧與反思
全書的流程從學習一定要有動機
了解學習的價值
才會走上學習之路
接著要設定目標
分階段提升能力

新學習的能力需要跟自己本來的的能力連結
才有辦法學得更好
當學習遇到瓶頸之後
要知道怎樣得到回饋並反思檢討
雖然知道學習會有一些痛苦
但還是要一直擴大學習圈
學無止境

以上是我們在學習過程中一定會有的經歷
大部分學習如何學習類別的書都會談到這些點
但是這本書的優點在於循序漸進由淺入深
除了有一些實驗報告
也有作者Ulrich Boser自身經歷
先透過故事跟案例讓人想看
再穿插著一些分析跟應用
是很容易讓人想要一直看下去的一本書



記資料不重要,用資料很重要

書中有個實驗:
如果我們在參觀博物館的時候
用數位裝置為一幅畫拍了一張照片
我們就比較不可能記得這幅畫
因為我們的大腦會認為這幅畫已經被儲存在數位裝置了
我們可以找到它就好

當然書中也有提到其他案例
我們不再去記憶店家的地址跟電話
因為Google全都找得到

我看這段的時候聯想到兩件事
第一件事
我還記得網路跟手機還沒這麼盛行的時候
認識新朋友大家互相自我介紹
可能都會試著去背其他人的生日星座血型電話
但這些資料在現在已經可以用手機紀錄了
不需要用大腦
我們需要的能力是怎麼找資料
而不是記憶資料

第二件事
通常我自己上課是不太作筆記的
最多就記錄幾個關鍵字讓自己未來有個線索可以回想
根據作者在書中的說法作類比的話
如果在上課的時候做筆記
大腦會不會也認為上課內容被記錄在筆記本上了
所以我只要能找到資料就好
不需要記在大腦反而降低了我的學習效率?

以上純粹是我的推論
書中並沒有特別提到
但是書中有穿插的很多小測試
讓我們從幾個選項當中選一個相對正確的學習方式
大致上來說
看書時畫重點或抄寫的效果
都比不上自問自答或是寫試題實際測試

那麼抄筆記重要嗎?
我會傾向應該去思考並且找出自己的高效率學習模式
每個人的學習習慣可能會有不同
怎樣才會最有效率需要經過測試
比方說什麼時段最有精神記憶力理解力最好
需要什麼樣的環境?
一次可以學習多久等等
都是應該自己想辦法找出並創造高效率的學習環境

回到這兩件事情的原點
為什麼要記住其他人的生日跟電話?
為什麼上課要做筆記?

資料最終還是必須要拿來運用的
不管是紀錄在筆記本上,手機電腦裡
或是直接背下來
這個底層邏輯不會改變
而資料要怎麼使用
或是我們學會的新技能怎樣應用?
這也帶出本書後半段的重點



連結,應用,回饋

作者在書中有分享自己學習打球投籃的經歷
他本來是學校籃球隊板凳末端的球員
對自己很沒有自信
後來他找了個投籃教練教他投籃
在過程中一直給他投籃的具體建議
第一步要怎麼做第二步要怎麼做等等

除此之外
會跟他說專注於每個可以努力的小目標
把每一個細節做好
腳步的站位
接球,沉球,投籃
準備動作,投籃動作,後續動作等等
每個細節都慢慢去調整
總之要專注於過程而非結果
只要細節作好
最終一定可以提升投籃命中率

因為我自己也在打籃球
所以很能理解這段內容
但是一個能力的養成
中間有很多階段性任務要達成
我到底到什麼樣的程度了?
如果沒有一個有經驗的人帶領我
確實很難清楚自己目前的能力

錯誤評價是很常發生的事
其他人對於我過度吹捧或貶低
我對自己過度自信或自卑
沒辦法清楚定位自己在哪個位階
自然也無法知道下個階段要往哪邊努力
這也是為什麼這本書強調測試跟回饋的重要性



我可以如何應用這本書

作者說他在學投籃時
一直在想這件事跟他學習如何學習有何關聯
我們怎樣建立後設認知?
知道自己的學習地圖長怎樣
按部就班去執行
在過程中要一直測試並且回饋調整

在這種跨領域學習的分析歸納後
他慢慢發現學習這件事有一些基本概念可以相通
也就是本書的六個章節
他想透過本書傳達學習如何學習也是一種能力
而這種能力在這個快速進步的時代很重要
因為我們必須要一直學習

自己在學習性社團待很久
把書中的案例跟社團作比較
對一些現象真的會滿有感

沒有動機就學不下去
不知道可以學到什麼程度就會誤以為沒東西可以學
沒辦法得到正確的回饋指引方向給示範
成長可能就會受到限制
單單要靠自己給自己回饋真的很難

寫出快思慢想的作者康納曼曾說
如果他有一根魔法棒,他最希望能消除什麼呢
康納曼的答案是:過度自信

我想這也是為什麼在書的後半段
作者有提到過度自信這個概念
過度自信當然沒辦法學習

但同樣的
不夠自信也很難做事情
會不敢挑戰
其他人也不敢相信一個自信心不足的人
至於對一件事是否有足夠能力
我很喜歡愛因斯坦說的這段話:
如果你沒辦法簡單說明
代表你了解的不夠透徹

當我可以簡單說明一個主題
應該也代表我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學無止盡可以謙虛的繼續學習
但也要對自己有相當的自信
知道自己已經到達一定程度

透過不斷的測試
試著請求他人給予回饋或是自我評價
再將兩個結果作一些比較分析
除了可以知道自己的能力到什麼程度
也可以知道自己評價的能力到底如何
不斷的訓練這種能力
我想就是符合書中想傳達學得更好的概念



2024年4月19日 星期五

辯論系列文(5)心態篇:如何有效學習辯論?掌握後設認知,建立學習地圖

我也想當最佳辯士

很多人接觸辯論,是因為看了辯論節目。確實,辯論節目讓思辨變得好看、有戲劇張力,選手口條清晰、反應神速、氣場全開,看了誰不想當那個「一開口就贏全場」的人?

但現實是,節目是剪輯過的成果展示。你看到的每個「一語中的」,背後可能是數十次練習、上百條思路的推演。能上節目的每一位辯士都是身經百戰,拿過各種大大小小比賽的名次!節目上的最佳辯士令人嚮往!但節目呈現的是效果,學習需要的是歷程與方法!

因此,最佳辯士是很棒的目標,但若只是單純想模仿節目裡的表現方式,很容易流於空洞而沒有內涵!再更深一層思考,更會發現這不是短期能達成。所以成為最佳辯士固然很棒,但更重要的是,我們可以將辯論技巧延伸到日常生活與職場溝通。

例如,在工作中:

➤匯報專案進度時,運用辯論思維清楚傳達資訊,避免冗長且無重點的敘述。

➤與主管談判資源分配,以論點+論證的方式表達需求,使對方更容易接受你的觀點。

➤跨部門溝通時,透過傾聽與提問,釐清彼此需求,提升合作效率。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開始學習辯論呢?我認為需要回到這件事:你要學會看懂自己在做什麼? —— 這正是後設認知的開端。


學習如何學習的關鍵能力-後設認知

我們該如何開始學辯論?
關鍵不在於背誦技巧或模仿高手,而是要先「看懂自己正在做什麼」。這就是學習的轉捩點——後設認知。

所謂後設認知,是指你在學習的同時,也能觀察、反思自己的學習狀態。例如,你不是只在練反駁,而是知道:「我目前不擅長反駁,所以先專注聽懂問題」;不是只管講得大聲激動,而是設定目標:「這階段練的是控制語氣,而不是壓制對方」。

當你懂得掌握這種「邊學邊觀察」的能力,辯論就不只是技巧,而是認知的升級。

如果把學習比喻成旅程,那麼後設認知就像你手上那張地圖
不是告訴你怎麼最快通關,而是告訴你:你現在在哪、缺什麼、下一步要往哪裡。當你能回答這些問題,辯論就不只是技巧,而是認知進化。

後設認知就像你學習旅程中的導航,不只幫助你變強,更幫助你「知道自己為何會變強」。
學辯論,不是為了模仿節目裡那個氣場全開的人,而是為了打造屬於自己的表達風格與思考方式。當你清楚知道自己的起點、掌握進步的節奏、並設下有意識的練習目標,那你已經走在成為「真正厲害的辯士」這條路上了。再往前一步,真正厲害的人,不只是在舞台上贏得辯論,更是在生活中靈活運用辯論思維的人。


打造你的學習地圖:讓辯論進步有方向

學習辯論就像開啟一場旅程,你需要清楚知道:

起點在哪裡?
目標是什麼?
如何一步步前進?


步驟一:設定目標 – 到底要去哪裡?

想清楚你的學習目標(提升表達?想比賽?職場需求?)
分辨短期與長期目標(例如:一個月內能拆題+申論)
具體量化目標(能完成一篇申論?打一次比賽?)

步驟二:定位自己 – 知道起點在哪裡

評估自己的目前狀態(是否完全新手?有演講經驗嗎?)
釐清對辯論的初步理解(是節目印象?還是上過課?)
覺察自己的學習風格與優劣(表達強/邏輯強/情緒穩定度)
具備後設認知:我現在在學什麼?學到什麼程度?

步驟三:分階段練習 – 擬定學習路徑

基礎期:上課理解結構、常見題型與概念(需根解損)
建構期:練習寫申論、質詢設計,學會拆對方邏輯
演練期:實際參賽 or 模擬比賽,提升臨場與回應力
實用期:能用辯論思維解析日常議題、寫辯論筆記教別人


步驟四:自我回饋與修正 – 用關鍵字自我覺察

傾聽:能否在對話中辨識對方的核心價值與脈絡?
提問:詢問是為了了解?還是為了擊潰對方?
共識:能不能找出雙方都接受的想法跟提案?
盲點:有沒有掉入情緒化、偏誤或偷換概念的陷阱?

每個人的學習動機跟目標都不一樣,所以學習地圖並沒有正確答案,重點在釐清自己的需求,有的人追求有效率的學習,有人想要精益求精,清楚定義目標才有助於達成目標!

同時也要認知到每個人的天賦跟過去的經驗都不同,儘管都是學習同一件事,但起跑點可能不一樣,別人的狀態可以作為參考,但還是要回歸自己本身,了解自己的程度在哪裡,正確評估才有辦法學習,裝滿水的瓶子是無法再裝其他東西的

有了學習地圖會比較清楚知道要先學什麼,以及路程上可能會遇到什麼困難,還有可以隨時幫自己定位,看看自己的學習進度。

新手上路可能還不知道如何畫學習地圖,但是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很容易就能找到網路資訊或書籍,要從社群媒體找到有經驗的人問相關問題也相對容易,先具備後設認知,做了初步研究之後再來學習會更有效果!

等我們學習到一定程度之後一定要記得問自己:
我們是熟悉這件事?還是真正理解了?並且可以應用?
能真的把這件事說得很清楚並且讓別人聽懂嗎?
就像愛因斯坦說的:
如果你不能簡單說明,代表你了解得不夠透徹
一個好的學習者懂得透過這些方式來檢驗自己所學



🗺️我的辯論學習地圖

我從接觸辯論之後大概經歷過這些歷程:上課,看比賽,比賽,寫辯論主題文章,教課。十幾年的學習過程中陸續也看了很多邏輯推理,心理學,歷史類的書,讓我慢慢建立自己對於辯論的想法。

1️⃣設定目標 – 我要去哪裡?

我一開始學辯論的目標是想增加說服力,但慢慢發現需根解損的概念在日常生活當中會常常用到,就想把這個概念學好!
接著又發現論點論證推論的邏輯簡單易用,但還是常常在與其他人溝通的過程當中發現,並不是只要按照公式溝通,就能達成目標,後來搭配著看心理學和歷史類別的書,才發現溝通不只是理性,還要考慮情感,人性,還有各種思考偏誤!
對我而言,我從來沒有設定一個明確目標,只是覺得辯論這個思考方式太有趣!而且也可以用在各種領域,或許有趣才是最大的動機與目標!


2️⃣定位自己 – 知道起點在哪裡

由於工作職務是PM(Product Manager),邏輯跟表達是這個職務的重要指標,後來又在口語表達社團學習了好幾年,所以在學習辯論的這條路上,我的起跑點算是往前了幾步。我原先就知道一些職場上的溝通談判或是公眾表達的技巧,再學了辯論之後,發現很多道理的底層邏輯是相通的,比方說3分鐘演講為什麼只講一個故事一個啟發,因為太多故事太多啟發會變成沒有重點!辯論也一樣,申論可以講很多論點跟論證,但我們也會希望去蕪存菁!

有受過口語表達相關訓練很好,沒有也沒關係,起步慢一點,但慢慢學習一樣會發現道理相通,可以把辯論的邏輯應用到其他不同的領域

3️⃣分階段練習 – 擬定學習路徑

我剛開始學辯論時,基礎課程通常有 4-6 堂課,每堂 3 小時,這樣的時數足夠掌握基本概念。真正的挑戰,是如何持續應用課堂所學,這邊通常有兩種情況,一種是上完就結束,其實很可惜,辯論是一種思考工具,要熟練才有辦法運用;另外一種則是會繼續上課或參加比賽!

如果繼續上課和比賽,通常會接觸到更多不同老師,以我自己的經驗,在剛學辯論的那幾年累加起來,至少上過十幾二十個老師的課,雖然說內容可能大同小異,但也可以在過程中慢慢整理出自己的一套邏輯語言

每個老師有他自己喜歡的用字遣詞還有他對辯論的理解
有人喜歡談架構,有人喜歡談辯論技巧
唯有都接觸過才會慢慢釐清楚自己適合什麼

看比賽又是下一個階段的學習
評審有評審的喜好跟個人價值,評分的角度也都不一樣
有時候以為一面倒的比賽,也會有評審提出不同的觀點

看正反雙方在比賽場上交鋒也是很有趣的一件事情
有的隊伍邏輯架構很清楚,有的則是前後矛盾
但有趣的問題是,如果我知道我矛盾
我為什麼還要把矛盾的點講出來?

這正是我們思考上的盲點
所謂旁觀者清,但身在局中很容易產生確認偏誤
透過上場比賽可以讓對手跟評審去檢驗自己的論點
這是上課跟看比賽學不到的
我自己也是透過比賽
才知道我並沒有自己想像中的那樣冷靜

教課則是一種完全不一樣的角度
如果沒辦法簡單說清楚,代表了解的不夠透徹......
怎樣把學了幾年的課程整理成幾小時
讓學員能夠容易理解,最重要的還要能運用
整理資料準備課程大綱真的很花時間
但事後來看,正因為有花那麼多心力準備才會有收穫

從上課,看比賽,參加比賽,一直到教課,寫文章
在辯論的不同階段可以學習到不同的內容:

上課:掌握基本辯論框架,透過講師指導理解結構

看比賽:觀察評審角度、選手臨場反應,學習不同辯論風格

參加比賽:用實戰驗證整理資料能力表達力反應能力

教課、寫文章:拆解辯論技巧,將知識內化並回饋給學員

以上是我自己的學習地圖,我自己也是邊學習邊調整,對於辯論有興趣也未必要走一樣的路,畢竟每個人的目標都不一樣,所以學習這件事情上並沒有標準答案,也是僅供參考。

但我認為學習的本質是改變,不做任何改變等於無法學習,改變思維模式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我們除了設定好分階段的目標外,還是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帶入一些練習,會更有機會發現辯論的有用及有趣之處!



4️⃣自我回饋與修正 – 用關鍵字自我覺察


只有讀書能抵達的境界書中有個提問:為什麼要讀書呢?
因為讀書可以讓自己變成有深度的人!深度的人跟淺薄的人有什麼差別?他們即使是接觸到一樣的資訊,卻會有不同的認知!

舉例來說
為什麼有的人很懂得「看人」,有的人什麼都看不懂
接觸到一樣的資訊,卻有不同認知!
因為我們並沒有認真地觀察與覺察!

我們要怎麼樣去正確解讀其他人的辦事能力?
這部分其實也跟後設認知有異曲同工之妙
一般來說,辦事能力比較差的人遇到問題會被難倒
強一點的人遇到同一個問題可以解決問題
那麼更強的人會做什麼事情呢?
他會防範於未然,根本不讓問題發生
所以有時候真強者看起來很閒都沒在做事.....
導致於他的能力有可能被誤判
那麼我們具備辨識不同能力的能力嗎
能理解什麼結果對應到什麼程度?

觀察別人不容易,要覺察自己更難
以我自已的經驗來說,從不服來辯的鬥雞階段
到慢慢知道要傾聽尋找共識差異
一直到理解做事情可以想辦法用邏輯架構
但只要牽扯到人就必須考慮人性思考上的偏誤
要考慮情感與人格特質
都是好多年以後的事情了

但我認為這當中有幾個關鍵點可以作為判斷依據
可以讓我們知道自己大概到什麼程度了


🔎傾聽取代說服

我覺得剛開始學辯論,可以幫自己訂一個看起來相對容易達成的目標:練習傾聽

沒有人是笨蛋,每個人的判斷都有其依據,想要溝通的時候我們要做的應該不是說話,而是傾聽

我們要做的事情應該是要求自己,傾聽不同的聲音,聽聽其他人為什麼會下這樣的判斷?理由是什麼?是因為資訊不對稱?
還是因為價值觀的選擇?

傾聽也是蒐集資料的一種重要方式
很多時候我們只想說話,卻沒有去聽對方的回饋,溝通是一種雙方交流,如果只有單方向的講,是沒辦法互相理解的

很多溝通類別的書都教我們要傾聽
但我想也唯有辯論可以做到強制傾聽吧
為了要比賽時能質詢對方,一定要聽對方的申論內容
而且還要幫對方分析歸納重點,不仔細聽做不到這件事

要說話很容易,但靜下心來聽很難
有一句話說:我們用三年學說話,用一輩子學閉嘴
為什麼要閉嘴?閉嘴才能傾聽不同的聲音


🔎提問而非質問

當我能開始試著傾聽且換位思考,那麼接下來為了滿足我更多的好奇心,我應該要練習提問,而不是質問
提問是為了得到答案滿足好奇心
質問只是想駁倒對方

在辯論比賽當中有質詢的時間,目的當然是要攻擊對手
但是日常生活中大部分會跟我們有對話的人,家人朋友同事
或是公事上的合作夥伴,理論上都是長期合作的人
駁倒對方的用意是?
我們怎麼可能跟長期給我們挫折的人一起開心工作?

把情感因素列入考量之後,就能更清楚為什麼要提問而非質問
很多人都說學辯論當中,很困難的一個環節是學質詢學問問題
但其困難處也正是其最有價值的一部份

質詢可能很困難,但其實可以準備,而且有時候越簡單的問題
反而越難回答,越能接近事物的本質

有一次比賽的主題是核四廠是否應該商轉
我是正方,核四廠應該商轉
當時反方的論點之一是他們認為核能不安全所以不能商轉
我記得我當時問了:如果我方證明核能安全,您方還是反對核能嗎?
對方的回答:還是反對
我:也就是說不管核能安全或不安全,您都反對核能
對方:是

類似的概念還有一場討論廢除死刑的
我是正方,支持廢死
反方反對廢死的理由之一
是認為死刑有犯罪嚇阻力,可以嚇阻犯罪
那時我問了:假設死刑無嚇阻力,您還會反對廢除死刑嗎?
對方:還是反對
我:也就是說不管死刑有沒有嚇阻力,您都反對廢死嗎?
對方:是

我記得兩場比賽的笑果跟結果都大同小異
當辯論場上出現這樣的質詢題跟回答時挺歡樂的
比賽結果也很容易預期
難道我真的問出了什麼百年難得一見的題目
或是設計了什麼特別的陷阱?

沒有,我就問清楚支持或反對的理由到底是什麼
想要釐清而已

生活中其實也是這樣
有時候我們會想不清楚真正要去做一件事情的理由
我們是先射箭再畫靶
先確定我反對廢死了
才來找理由說因為死刑會有嚇阻力
但很可能根本沒有去找資料來佐證
甚至當人家問我如果死刑沒有嚇阻力時
我是否反對?我一樣反對阿

並不能說這樣不對
而是我們有沒有建立更嚴謹的思考模式
透過自己質詢自己的方式
問出影響決策真正的理由?

就像是查理蒙格說的
反過來想,總是反過來想
我們也可以試著反過來問
你贊成是因為XXX
如果XXX不能成立
你還贊成嗎?

如果你還贊成
表示XXX不是真正的理由
可以再多問問自己改變決策的關鍵理由到底是什麼?



🔎共識取代差異

沒學辯論前會覺得學辯論是要學會把不同意見輾壓
但慢慢的會知道不同意見都有其價值
可以透過傾聽跟提問,得到更多不同的資訊跟價值交流
那麼長期來看辯論還能提供什麼?

如果把辯論視為一種思考的方法
思考的目的是為了解決問題
那麼除了解決我自己的問題
還可以解決我們的問題

很多時候看似對立的命題
或看起來只能二選一的命題
其實是有所謂的替代方案跟妥協方案的

問題在於我們有花時間去溝通彼此的共識跟差異嗎
什麼事情是雙方可以讓步的
什麼又是不可讓步的

以最常見的辯論題目廢死來講
正反雙方難道都是無條件反對對方任何論點嗎?
我想大家也都知道不可能會這樣

大家通常會對一些東西有共識
犯錯一定要逞處這是共識
但處置的方式要什麼程度,這是差異

希望法律能嚇阻犯罪這是共識
但刑法要到什麼樣的強度才有效果?
被害人家屬的心情需要平復,這是共識
但怎樣才能被定義成平復?
死刑?罰款?

當選項不只是二選一
而是有替代方案這種可能性時
雙方有沒有可能凝聚出一個方案
能盡量的滿足大家的需求?
讓雙方能一起合作解決問題?



🔎思考盲點

我們常以為自己的判斷是理性的,但事實上,許多心理偏誤會悄悄影響我們的思考與決策。例如:

確認偏誤:當我們支持某個觀點時,會刻意選擇對自己有利的資訊,而忽略反面證據。比如,主管若偏好某種市場策略,可能會只找支持該策略的數據,而忽略其他可能更有效的方案。

錯誤歸因:當某位同事常遲到,我們可能會直接認為他懶惰,而忽略交通問題、健康因素等外部影響。

倖存者偏誤只關注成功者或倖存者的情況,而忽略了失敗者的數據,從而導致錯誤的結論。

如何避免這些偏誤?

有太多會影響我們認知與判斷的偏見,我能在理性思考的時候避開這些邏輯陷阱嗎?最好的方法是刻意檢視自己的思考過程,並詢問:「我是否忽略了其他可能性?」、「有沒有反面證據能挑戰我的立場?」

我一開始學辯論時,心中常常有個念頭,只要按照邏輯架構推理,找證據證明,按著公式思考,肯定沒有問題!
一直到後來才發現,原來還有確認偏誤這種情況,事實上這也普遍發生在我們的身邊,我們就是會找到自己的同溫層,社群媒體的演算法也會特別推送我們喜歡的主題!學會辯論也是學會避開思考盲點!


🗺️行動開始!建立你的辯論學習地圖

辯論是一種學習跳脫思考框架的方法,唯有持續練習,才能真正掌握這項技能。就像學習開車,考駕照練車時,路邊停車或倒車入庫要算轉幾圈方向盤,但慢慢掌握技巧,到熟練運用,成為熟練駕駛後,停車時眼睛大腦手腳會自動協調定位,辯論也是一樣,熟練後思考自然套入需根解損架構,並且懂得提醒自己避免各種偏誤!

總之,透過後設認知的學習方式把目標跟目前的能力定義清楚
自我反饋是否能真正傾聽,提問,找出共識與差異,隨著學習經驗累積,會知道我們要做的更多是雙向溝通,而不是單方面的說服。

現在就拿出紙筆,寫下你的學習地圖!
設定起點、目標、練習方法,並開始執行。
你準備好開始你的辯論學習之旅了嗎?
只要你掌握自己的學習路徑,成為真正的『最佳辯士』,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參考資料

2024年4月1日 星期一

只有讀書能抵達的境界-讀書心得與筆記

為什麼選讀這本書?

選書跟讀書的過程中
總是會好奇別人會怎樣挑書看書?
厲害的人對於閱讀的想法是什麼?
他們有何訣竅?

換句話說會思考比我更好的學習方法是什麼?
更高的閱讀境界會是怎麼樣?
關於閱讀我還能什麼做什麼?

基本上就是帶著這麼多的問號
來看這本只有讀書能抵達的境界
到底是什麼境界?

只有讀書能抵達的境界



印象深刻的三個重點

  • 網路文章與閱讀書籍的差別
  • 深刻的人與淺薄的人的差別
  • 2本,5本,與20本的差別


網路文章與閱讀書籍的差別

作者齋藤孝在書本的一開始就提出一個問題
網路文章跟資料那麼多
還有必要看書嗎?

作者認為我們在看網路文章時
其實很容易注意力不集中
看完一篇就會馬上再找下一篇
乍看之下能在短時間內看很多資料
但正因快速閱讀
導致沒辦法深刻地去思考跟分析讀到的內容

甚至這幾年很多資訊影像化
知識快速流過
代表可以不用腦
不用想像力不用思考
真的能讓我們理解吸收的內容就更少了......

讀書就不一樣了
如果是因為敬佩某個作者才看他寫的書
因為要解決問題而找書來看
自然會好好靜下心來閱讀
透過書跟作者好好對話

這種深刻的體驗才會變成感受和記憶
並且與自身的知識和經驗作連結
真正的把知識讀進大腦
而不是快速看過網路文章
但根本什麼都沒有吸收到

也唯有透過對話跟連結
好好體驗一本書
也去思考書對自己的影響
作者齋藤孝有提到
他會在面試時問對方一個問題
請對方介紹三本專業領域外
構成你本身素養的書

作者針對這個題目有個很有趣的回答
他說被面試的人應該要回答
三本太少了
請容我介紹十本!
對此我是完全認同!



深刻的人與淺薄的人的差別

作者認為深刻的人跟膚淺的人差別在素養
關鍵是抓住事物的本質,進而理解它
不管是溝通能力或認知能力
其實都是展現"我"是什麼樣的人

書中有個很容易理解的例子
當我們去便利超商買東西
跟超商店員交易後
沒有眼神交會的謝謝
就是一種淺薄的溝通

跟店員成為對話關係後
理解對方情況
關心對方的情況
說出真心誠意的話
這是一種較為深刻的交流
這時候雖然一樣是"謝謝"
但已經不只是表面上的謝謝
可能會是一個雙方深刻的交流
會讓雙方都有愉快的一天

除了溝通力之外
還有認知力的深淺之別
因為認知能力的不同
即使面對同樣的資訊
理解也會大不相同

關於這點我倒是有親身經歷
所以很有感受
曾經社團在安排課程的過程中
想要邀請我教某個主題
但是安排課程的團隊在討論的過程中
很明顯的分成兩派
一派是說沒看過我教類似主題
所以我不會教
另外一派則是說根據我其他課程的表現
可以推論我是可以教該主題的

其實我也不知道正確答案會是什麼XD
但這個案例剛好完美符合這本書中說的
即使面對同樣的資訊
理解也會大不相同
我跟這個團隊大部人認識的時間都是差不多的
交流的程度也是大同小異
但是為什麼面對同樣一個人
在評斷他的能力時
會有兩種完全不同的認知?

至於要如何提高認知力
當然也只有閱讀
閱讀擁有一流認知力的人所寫的書
我們的認知力也會愈磨愈光

書中其實也有提到
認知能力愈高的人
針對某種技能的細節描述就會越清楚
而這種深刻的認識一開始是在某個領域
但是隨著閱讀及經驗累積
會發現這種能力可以在所有領域相通

我很喜歡只有讀書能抵達的境界書中說的這段話:
擁有一流認知力的人會認為自己在做的事離終點還很遙遠
即便普通人覺得到達這裡就好了吧
已經可以看見未來
但愈是具有認知力的人
愈會覺得還有值得挑戰的事
他們對事物的認識是如此深邃
所以才能持續不斷的享受人生。


2本,5本,與20本的差別

為了提高認知力
讓自己從淺薄的人變成深刻的人
作者也提供了具體的經驗讓我們參考

他認為針對一個特定主題
從全然陌生的C級
就算是只讀了2本該領域的書
也可以達到有點熟的B級
連續讀5本就能讓自己變成相當熟的A級
讀差不多20本的話就能達到超級熟的S級
要到專家研究級要2000本!

其實20這個數字已經是大多數人都做不到的事情了
5本真的算是一個門檻
有好好閱讀分析
針對一個主題找到5本經典的書
會很容易從0分到80分
5到20本比較像80分到90分的過程
2000本......研究真的不容易......

對於一個主題的理解
一開始的概念跟架構
只要多看幾本書
大部分人都能快速抓出重點
我認為這就是俗稱的80/20法則
但是要專精
真的就是必須投入大量時間研究細節
試著去挖去那一點點的差異
也就是所謂的追求完美

作者在分析要讀多少書才能對一個新的領域有所認識
也符合了這個原則

當然對大多數人來說要一個領域讀20本很難
但作者在這邊也提到了
知識增長是等比級數而非等差級數
也就是說讀越多書
越懂得去連結應用
融會貫通
就會達到作者前面說的
了解事物的本質
很多概念就算是跨領域
還是可以拿來運用的



我可以如何應用這本書

這本書除了上面記錄的三點之外
也有提供了很多讀書的方法跟技巧
對我來說可以做的可以分成兩個步驟
第一個步驟
讀完書可以試著寫推薦文
推薦給誰看?
為什麼?
看完有何改變?
對自己的價值?
作者齋藤孝提供的這個方法
聽起來像是更全面的讀書心得

第二步驟則是說書
要深化思考對話是最好的方法
連結自身經驗
讀完就講給別人聽
我自己辦的讀書會就是為了這件事
實際操作的結果我認為對我很有幫助

其他閱讀方法

設定作者月
對某個作者有興趣
就在某個月都閱讀該作者的書
可以透過書來理解這個作者到底是怎麼樣的人
我想這也連結到作者說的
要去碰觸偉大人物的傳記跟書
去了解他們的人格
透過這個方式把自己跟大人物連結
理解大人物跟我們有什麼差別


閱讀文學作品
可使人掌握感受複雜情感
將複雜情感轉換成語言的能力
並與自己的經驗連結
比方說小王子這本書我相信是影響了非常多人
書中的這句:真正重要的東西是眼睛看不到的
我覺得對我來說就影響很大

正因為投入情感閱讀
才更能將書與自己做連結
也才會深刻理解!
才會達到作者說的
閱讀文學自然會對幸福有不同認識!


理科閱讀
理解科技發展讓視野變開闊
對值得驚異的事感到吃驚
其實是因為有文化素養


閱讀暢銷書
暢銷書會暢銷都是有其時空背景
建議在暢銷的時候讀
搭配當下的環境跟社會現象
會更理解為什麼會暢銷


閱讀經典
經典有其道理
能流傳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書
必然有其價值


閱讀困難的書
因為困難
所以才能提高閱讀時的專注
更能提升能力及深刻度

其他還有遇上書就讀
把偶然變成必然
乖乖讀別人推薦的書等等

作者在本書後半段分享了各種不同的選書方法
讓我們可以從不同的道路進入閱讀的世界
我很喜歡做作者在書中分享的:
寫出一流的書需要有才華
但讀書不需要才華
總之
讀書就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