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22日 星期三

辯論系列文(6)入門篇:辯論入門第一課:搞懂事實、觀點與定義,讓你的溝通與思考更有力!

你以為大家講的是同一件事,其實定義根本天差地遠?

想法同但說法不同,就會產生誤解。常常,我們認為已經達成共識,卻在事後才發現:原來你說的「認真」和我想的「認真」根本不一樣!

不論是親子、職場、社團,只要是人與人之間的對話與思考,都需要釐清「事實」「觀點」「定義」。這一篇,我想從一個家庭故事說起,一起「搞懂」這件事。



📒從孩子學習開始:什麼叫做「認真讀書」?

大兒子讀小一之後,我們每週日早上會進行家庭會議,請他分享當週學到什麼,有什麼做得好的、可以改進的。這個過程也經常會接連到「獎勵」。所以他也會問,事情有做好,有認真讀書可以有什麼獎勵?

我:你有多認真? 孩子:很認真! 

我:什麼是很認真? 孩子:就是不認真的相反

看似已經回答,實際上卻不能幫助我們判斷是否達成「認真」的這個目標,也無法計算「認真」的程度。這時候,我開始帶著孩子分析:

你說的「認真讀書」,是按照什麼標準?

有沒有數字可參考? 例如:一天讀了多久時間?學了幾個字?

在讀書的過程中有沒有分心去做別的事情?

辯論中這稱作「質詢」,生活中則是「提問」。一次一次的提問,慢慢把雙方對認真讀書的定義都釐清,幫孩子從「觀點」變成「數據」。他說的「我很認真」,不再是簡單的自我感覺,而是有具體標準可參考的「定義」與「行為」。最終我們達成共識,每天讀書半小時是雙方都認同的認真讀書。

這樣的案例不只發生在家庭,其實職場上的溝通更常受限於定義不清!



👔職場上「認真工作」的定義可能也不一樣

在職場上,若沒有先釐清「好員工」的定義,勞資雙方也很容易產生期待落差。例如:

員工的定義:認為「好員工」是按時完成工作、不加班、不出包。

老闆的定義:則可能認為「好員工」應該積極找問題、主動優化流程、提升團隊績效。

當老闆評估員工時,若期待的是「主動創新」,但員工僅執行基本職責,雙方就可能出現分歧,影響職場氛圍與考核結果。

所以同樣的,在職場溝通時,可用提問來釐清:「對雙方來說,什麼樣的行為才算是好員工?」並建立具體可衡量的標準。

🧑‍🏫定義不同,認知就不同:簡報案例分享

定義的問題並不限於家庭與職場
在學校社團職場當中的公眾表達中也一樣常見

準備簡報的方式常常因人而異,而這種差異可能影響最終的呈現效果。以下是兩種不同的準備方式:

場景一
資深夥伴:您有認真準備簡報嗎?
簡報者 A:有
資深夥伴:請問大概是怎麼準備?
簡報者  A:我整理了內容,寫好簡報大綱,並快速過了一兩次。
資深夥伴:好的,期待您的分享!
結果上台時,簡報者A因為緊張,簡報呈現略顯混亂,缺乏流暢度,甚至忘了部分關鍵資訊。

場景二
資深夥伴:您有認真準備簡報嗎?
簡報者 B:有
資深夥伴:請問大概是怎麼準備?
簡報者 B:我除了整理內容,還反覆演練了十幾次,並錄影檢視自己的表達方式與簡報流暢度,修正了不清楚的地方。
資深夥伴:好的,期待您的分享!
結果上台時,簡報者B展現清晰、流暢的簡報,結構明確,成功吸引聽眾注意,獲得熱烈回饋。

兩人都說自己有認真準備,卻因「認真」定義不同,導致成果落差明顯。這就是『定義』沒有講清楚所產生的誤會

透過提問,我們不僅能釐清「客觀準備的事實」,也能理解「不同人的準備標準與價值觀」。

這樣的釐清過程,不是為了質問挑戰對方,而是為了確保彼此在溝通時有一致的認知基準。如果我們在計畫簡報內容時,事先定義「準備充足」的標準,例如:

至少練習 5 次,確保簡報流暢
能在 10 分鐘內精準傳達核心內容
提前演練,並獲得回饋後做修正

這樣的定義能幫助所有人調整期待,避免結果與預期落差太大,導致後續的失望或溝通困難。

溝通的成本,往往來自於定義的不清楚。 當我們在職場或社團討論時,若能提前確定「什麼才算準備充足」,就能讓成果更符合預期,也能減少彼此的誤解與摩擦。

當然也有可能在過程中發現,其他人的認真準備跟我的標準差距太大,這時候可能也要思考一下,關於「認真」,有標準答案嗎?誰才是對的?



定義事實觀點:思考與溝通的基礎

除了釐清定義,客觀事實與主觀感受,這是思考跟溝通時要特別注意的兩個關鍵字。兒子有讀書是事實,很認真是他的觀點及感受,應該要把這兩點確實區分開來!

雖然我們最後達成一天讀半小時書的共識,但其實時間不應該是唯一的標準,讀書時到底有沒有專心?是否有用高效率的方法在學習?對於學習的效果可能影響更大,再往更高的層次去思考的話,為什麼要學習才是更重要的事!
但是這些詞的定義都很模糊(如何定義效率與專心?)
為何要學習的題目對小一的小孩來說更是困難
所以我就沒有帶著他繼續往下思考!

但對成人來說,如果雙方對於認真準備簡報的定義不一樣,客觀事實是準備5次,雙方也定義清楚了,但A說這樣很足夠,B說根本不夠,那麼誰才是對的?

我很喜歡課題分離這個詞,這個詞可以用在這個場景,到底誰應該要為了這場簡報負責成敗?我們可以善意提醒,可以透過提問跟溝通釐清雙方的標準,但如果我們不是要承擔後果的人,有時候真的不需多言。

大部分的情況下,我們都知道不要跟其他人吵什麼東西好吃
因為飲食喜好是很個人化的,但有時候會忘記把這樣的概念
套用到思考跟溝通的領域!



從知識焦慮到釐清形式與本質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分分秒秒間都在產生各種資訊,影音自媒體,線上跟實體課程,各種書籍和文章。面對這種情境還產生的「知識焦慮」這樣的用語,泛指人們因為面對大量訊息,產生對自身知識不足的擔憂和焦慮感。當然也產生大量販售知識焦慮的各種課程!

有一次看到一個網路用語:「不明覺厲」
一開始看不懂,後來發現這個詞是這段話的縮寫「雖然不明白你在說什麼,但覺得很厲害」

它通常用來形容某些事物或言論,雖然不太理解其內容,但從表面或氣勢上感覺很厲害。這個詞語帶有一種幽默或略帶諷刺的意味。我想這個詞拿來販售知識焦慮,算是非常到位!

有大量的書籍或課程,創造了很多以往不曾看過的詞彙,用新詞去解釋一種現象,用這樣的方式創造了一堂課或是寫了一本書,但是仔細想想,這並不是什麼新的學問或知識!

回到學習的本質與定義,不管用了什麼厲害的字句或是形容詞,事情的本質不會改變,學過「定義」,有助於我們看清事物的本質,舉例來說,當我們想解決問題時,不管是用「傳統」的方法,還是用「創新」的方法,本質上都是要解決問題,透過文字的包裝,看起來很有吸引力,但本質上解決問題才是最重要的事!



情境分辨:閒聊 vs 解決問題

釐清定義的同時也要拿捏好分寸
朋友間在閒聊的時候
問說上周去看電影好不好看
大部分人只會回答好不好

而不會說電影演了120分鐘
劇情90分
演員演技80分
結局0分

閒聊時不會問到太多數字細節
畢竟就是想聊聊八卦
交流一下放鬆心情
如果所有的溝通跟對話都要放進一堆數字
那麼其實是非常擾人跟惱人
所以在運用的過程中也要特別注意
到底是什麼樣的情境

我的小孩經過一段時間這樣的訓練
就很懂得在生活中運用事實與觀點
天冷的時候要求他們多穿一點衣服
他們會說天氣會冷
但我不會冷
你又不是我不知道我的感覺
我很熱!

基於冷不冷是他們自己的感受
也基於課題分離的概念
大部分的狀況下我會讓他們自己決定穿什麼
只是提醒他們出門時多帶件衣服
多了一個選項可以自己依照天氣調整穿或不穿
但作為爸媽聽到孩子這樣回答
真的不知道該高興還是生氣......

自己思考時可以要求更多數字
與人溝通時則要考慮對方感受
交流時是提問
但對方認為是質問
這樣肯定是不舒服的
溝通有很多細節
語言跟非語言的表達
語氣跟姿態都會影響對方的態度
必須理性的知道很多時候溝通是一件感性的事情



辯論的第一課,就是釐清我們在說什麼

很多人以為辯論是在「戰勝對方」,其實第一課應該是:釐清我們在討論什麼。

當你能分清「這是事實,還是觀點?」、「這個詞我們彼此定義一樣嗎?」溝通就會變得更清楚、討論也會更聚焦。

別小看這個入門技巧,它不只適用在比賽,更適用在生活中的每一次溝通。從今天起,練習多問一句:「你說的XX,是什麼意思?」這就是邁向思考清晰的第一步!


類別 說明 特徵 例子
事實      可被觀察、驗證的資訊     客觀存在            「我今天讀書30分鐘」
觀點      對事實的評價、情緒或判斷     主觀感受            「我覺得我很認真」
定義      對詞語或行為的詮釋     雙方釐清            「認真=讀超過30分鐘且不分心」



實戰練習:幫自己建立「定義雷達」

讓我們試試看,從以下情境中,找出事實、觀點與定義的混淆點,並思考可以怎麼「提問」來釐清。

【家庭情境練習】

孩子回家後跟你說:「我今天在學校表現很好,老師還誇獎我很乖。」

請思考:

  • 哪些是事實?哪些是觀點?「乖」的定義可能有哪些版本?

  • 如果你是家長,你會怎麼提問來更了解孩子的意思?

提示練習:你可以問——「老師說你乖,是因為你有幫忙打掃嗎?還是因為你有專心上課?」



【職場情境練習】

主管對你說:「我覺得你這次專案做得不夠到位,細節要再加強。」

請思考:

  • 「不夠到位」是什麼?這是事實還是觀點?

  • 主管口中的「細節」可能有哪些?你要怎麼提問才能釐清具體標準?

提示練習:你可以問——「主管,方便請您舉一兩個細節例子嗎?這樣我下次可以對準您期待的標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