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22日 星期三

辯論系列文(5)入門篇:事實,觀點與定義

你有認真讀書嗎?

大兒子讀小一之後
每週日早上會進行家庭會議
主要是想問問他這一週學到什麼
有什麼做得好的事情
有什麼事情可以改進?如何改進?
有沒有什麼目標?
帶著孩子練習回顧過去與展望未來

年紀還小的孩子需要一些誘因跟動機
因此也會在這個會議上引導他們思考
如果能把某件事情做好
可以有相對應的獎勵
至於要把什麼事情做好
想要什麼獎勵
我會讓孩子自己思考自己提案

通常孩子設定的目標是有乖乖吃飯跟睡覺
就可以換寶可夢卡之類的
或是認真讀書成績好可以買個小玩具
想要出去住飯店等等

但是什麼叫做認真讀書?
當我問小孩上週你有認真讀書嗎
小孩的回答通常是有
我的下個問題就是:多認真?
小孩:很認真!
我:什麼叫做很認真?
小孩:就是不認真的相反
我:那什麼叫做不認真?
小孩:就是讀書的時候跟弟弟講話
我:認真的話,能說一下每天大概讀多久的書嗎?
小孩:我不知道
我:那你能不能在日記本上每天記錄,下次就可以回答我了
小孩:好啦



事實,觀點與定義

客觀事實與主觀感受
這是思考跟溝通時要特別注意的兩個關鍵字
兒子有讀書是事實
很認真是他的觀點及感受
他對認真的定義是不認真的相反
不能說這個回答有錯......
但也不能說有回答

不過透過一次又一次的提問
也可以協助他釐清怎樣叫做認真
而我又是如何定義認真?
到底花了多少時間才能叫做認真?
有沒有一個客觀的數字讓小一生可以參考理解?

更進一步思考
時間不應該是唯一的標準
讀書時到底有沒有專心?
是否有用高效率的方法在學習?
對於學習的效果可能影響更大
但是這些詞的定義都很模糊(如何定義效率與專心?)
對小一的小孩來說可能還太難
不過至少可以開始試著去思考學習如何學習



定義是思考及溝通的基本功

大部分的情況下
我們都知道不要跟其他人吵什麼東西好吃
因為飲食喜好是很個人化的
但有時候會忘記把這樣的概念
套用到思考跟溝通的領域

如果我沒有學過辯論
我可能不會去問小孩對認真讀書的定義到底是什麼?
而是單方面的要求多讀書
只要求時間的數量
而非讀書的品質
但學過辯論後可以透過提問
了解小孩到底怎樣定義認真
釐清客觀事實的數據是什麼?
雙方的對於這個事實的觀點各是什麼?
對於這個詞的定義又有何差別?

同樣的案例在社團裡面也很常見
社團幹部:您有認真準備上台演講嗎?
新社友A:有
社團幹部:請問大概是怎麼準備?
新社友A:我有寫稿,練習了一兩次
社團幹部:好的,期待您的演講
結果上台之後很有可能因為緊張而忘詞

社團幹部:你有認真準備上台演講嗎?
新社友B:有
社團幹部:請問大概是怎麼準備?
新社友B:我有寫稿,練習了十幾次,也有自己錄影並且調整過
社團幹部:好的,期待您的演講
結果上台有極高的機率博得滿堂彩

A跟B都說自己認真準備
但雙方對認真準備的定義根本完全不一樣
透過提問除了可以釐清客觀的事實
對於認真準備的定義不一樣
也可以認知到大家的價值觀不一樣

透過提問釐清對於某個詞的定義
並不是要質詢問倒對方
或只是要說服對方順從我的觀點
我認為更有價值的溝通
應該是希望更進一步了解雙方在溝通時的客觀事實是什麼?
各自的觀點及定義又是什麼?
我們是不是在講同一件事?

你定義的很認真並不等於我的很認真
如果沒有事先定義清楚怎樣才是認真
等要驗收成果時
可能會造成與預期結果落差太大
產生更多的失望與爭執

定義清楚之後
可以有效降低雙方的溝通成本
甚至也可以在釐清的過程中知道
雙方的價值觀是不一樣的

上台前演練兩三次就可以了
對比一定要準備十幾次不然會很緊張怕丟臉
不管是哪個選擇都是可以的
但是我們可以透過事前對於"認真"這個詞的定義
理解到雙方的價值觀有所不同

工作上其實也是一樣的狀況
老闆跟員工各自是如何定義好員工這三個字
怎樣叫做有效率的工作?
怎樣叫做有把工作做好?
如果沒有事前好好的彼此溝通
雙方的認知肯定是有落差



是閒聊還是要解決問題?

釐清定義的同時也要拿捏好分寸
朋友間在閒聊的時候
問說上周去看電影好不好看
大部分人只會回答好不好

而不會說電影演了120分鐘
劇情90分
演員演技80分
結局0分

閒聊時不會問到太多數字細節
畢竟就是想聊聊八卦
交流一下放鬆心情
如果所有的溝通跟對話都要放進一堆數字
那麼其實是非常擾人跟惱人
所以在運用的過程中也要特別注意
到底是什麼樣的情境

我的小孩經過一段時間這樣的訓練
就很懂得在生活中運用事實與觀點
天冷的時候要求他們多穿一點衣服
他們會說天氣會冷
但我不會冷
你又不是我不知道我的感覺
我很熱!

基於冷不冷是他們自己的感受
也基於課題分離的概念
大部分的狀況下我會讓他們自己決定穿什麼
只是提醒他們出門時多帶件衣服
多了一個選項可以自己依照天氣調整穿或不穿
但作為爸媽聽到孩子這樣回答
真的不知道該高興還是生氣......

自己思考時可以要求更多數字
與人溝通時則要考慮對方感受
交流時是提問
但對方認為是質問
這樣肯定是不舒服的
溝通有很多細節
語言跟非語言的表達
語氣跟姿態都會影響對方的態度
必須理性的知道很多時候溝通是一件感性的事情

辯論入門的第一個重點事實,觀點與定義
說起來雖然容易
但如果能好好的執行
對於思考跟溝通就已經會有很大的幫助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