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挑這本書?
有時候會遇到一種狀況讓我無法理解
某些人要做決策時
明明客觀的事實很清楚
但是他們會忽略事實
用片面的證據做判斷
然後做一些錯誤的決定
為什麼這麼明顯的錯誤當事人不自知?
甚至有人提醒也不聽?
慢慢看了一些心理學的書
對於人類認知才有一些了解
原來偏見才是常態!
所以我這幾年特別喜歡看心理學的書
必須要認知到人不理性
自己下決定時才能避開盲點
遇到其他人不理性時才知道如何應對......
🗣️這本書在談什麼?
本書作者丹艾瑞利是知名的心理學家
有多本心理學著作
都是非常有趣好入門的心理學
也非常實用!
但這樣的大學者竟然會成為陰謀論攻擊的對象!
這也是為什麼會有這本書的原因!
在Covid-19最嚴重的那幾年
丹艾瑞利作為認知心理學的重要學者
他會跟政府還有一些基金會合作
開會討論如何提升一般人注射疫苗的意願
但社會上也有一些反對注射疫苗的人
這些人會去蒐集資料證明打疫苗對身體不好
而且政府想要透過打疫苗蒐集人民的資料
藉以操控人民
而丹艾瑞利就是幫凶!
因此網路上就有很多攻擊丹艾瑞利的資訊
丹艾瑞利做為心理學家
對於這樣的狀況
一方面覺得被冤枉很無辜
一方面又很好奇
為什麼大家會相信丹艾瑞利是陰謀家?
這本誤信就是在這個時空背景下
作者與這些人互動之後寫下的紀錄
☝️印象深刻的3個觀點
1️⃣錯誤信念的四個因素
2️⃣障礙原則與昂貴訊號
3️⃣站出來否定陰謀論並不容易
1️⃣錯誤信念的四個因素
作者書裡用漏斗的概念來形容陷入誤信的情況
被四種機制篩選過後的人
比其他人有更高的機率相信陰謀論
這四種因素分別是
情緒,認知,性格,社會
情緒因素
作者在與這些陰謀論者互動的過程中
他發現這些人特別容易被情緒影響判斷
心情不好或是日常生活中遇到一些挫折跟壓力
都會讓這些人產生焦慮且降低他們理性判斷的能力
書中提供了一些研究資訊
讓我們知道處於匱乏心態會降低智商......
而且長期匱乏會導致習得性無助,壓力累加
讓人產生為什麼要被不公平對待的想法
既然努力沒有效果,心中滿是怒火
這時候就會想找個可以怪罪的反派人物
轉移焦點,藉此獲得慰藉
畢竟有問題的怎麼可能是自己!
所以這些人遇到壓力或是負面的事情時
很容易就會因為這些挫折開始責怪其他人事物
比起怪罪自己不夠努力
他們更容易創造出一個"大惡人"
都是大惡人的陰謀導致他們遭遇不幸!
當然,檢討他人而非檢討自己是正常的
但這就是陷入誤信認知的開始
認知因素
大腦為了降低耗能還有快速決策日常生活當中的瑣事
會有所謂的捷思法
總之有一些狀況我們不會深入思考而會直接行動
比方說穿鞋穿襪這種事情
我們根本不會思考先穿右腳還是左腳
反正就是習慣!
所以面對一些突然發生的狀況
我們也很容易陷入不思考
想要靠直覺決定事情!
甚至還有所謂的確認偏誤
我們會先設定好答案
再去找資料跟數據證明自己的答案正確
作者在被網路攻擊時
就發現他的演講被剪輯
影片內容被去除發言的時空背景跟脈絡
只擷取其中的一小段來證明他是政府施打疫苗的幫兇
作者在書中的標題直接寫:越無能的人講話越大聲
因為要正確認知自己的能力實在太困難了
而無能的人根本不知道自己無能
反而會以為自己很厲害
更想要發言證明自己很懂!
為了避免達克效應或確認偏誤的情況
作者在書中也給了一個很實用的建議
「改變搜尋的方式」
輸入與自己信念相反的關鍵字
不只要查疫苗引發自閉症
也要查疫苗「不會」引發自閉症
把兩種資訊交叉比對!
養成謙虛的習慣
不要以為自己什麼都懂
性格因素
在研究陰謀論者有哪些特質的過程當中
作者發現有一些性格的人
特別容易相信陰謀論
比方說過度自信者或是自戀者
「誤信」書中摘錄了《精解疾獲診斷與統計手冊)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對自戀性格的毛病下一個簡短的定義:
- 呈現出普遍浮誇的模式。過度需要且過度要求讚美。
- 過度誇大強調自己的重要性。誇大自己的成就與才能。
- 期待被人肯定自己很優秀,卻沒有相對應的成就。
- 內心充滿幻想,認為自己能不斷成功。
- 覺得自己有權得到特殊待遇。缺乏同理心。
- 會占別人便宜以達成自己的目的。
當我看到這段時覺得好寫實
不管從公領域或私領域
都能夠觀察到有這種性格的人
特別無法接受不同的聲音
社會因素
最後一個因素談到社會群體對這些人的影響
我覺得比較悲哀的事情是
當一個人滿足上面的三種因素後
特別容易陷入思考誤區
在作者的研究當中發現
落入錯誤信念的人在日常生活當中
因為不理性以及不容易溝通
而會被忽視與否定
但是他們在網路上的同溫層當中
在他們自己的社群媒體上的對話
對彼此都報以驚人的感激與愛戴
一旦進入這種情況
在這一推一拉的作用下
這些人就更難跳脫誤信社群了
2️⃣障礙原則與昂貴信號
我特別喜歡書中有一段談大自然與網路社群的內容
作者舉了一個動物案例讓我印象非常深刻
在大自然當中動物求偶都有門檻
以雄孔雀為例
為了要帶著漂亮的尾翼在身上吸引雌孔雀
他必須有足夠大的力量支撐大而無用的尾巴
如果沒有足夠的力量
就很容易被獵食
同樣的雌孔雀可以利用能否支撐又大又美的羽毛
來判斷是否應該跟雄孔雀交配
將這種強大的基因往下傳承
為了傳遞這樣的訊號
是必須冒著生命危險的
在大自然當中有太多生物都必須承受這種風險
才有辦法傳遞這些訊號
在人類的世界一開始也是這樣
最直接的是武力,身材,臉蛋
慢慢地變成財富,權力
以上這些個人的條件
都會變成溝通時的一種武器
有越多的武器當然說服力越強
但是在這個網路時代
很多事情變成不一樣
網路匿名的特質讓我們有機會暢所欲言
這本來也是一種好事
但其他人很難知道發言的人到底是什麼角色?
在真實世界有何影響力?
是某領域的專家嗎?
講的東西是真的嗎?
在資訊爆炸的時代非常難求證!
這也讓容易陷入陰謀論的人
更容易因為片面的資訊被影響
同時也讓這群人更容易找到志同道合的夥伴......
一起陷入誤信當中......
3️⃣站出來否定陰謀論並不容易
作者在這本書中提出了他的假設
他認為容易陷入陰謀論的人
是因為情緒,認知,性格,社會等因素
他也提出了一些解決方式
他說這些人很多時候是因為家庭或環境壓力的影響
導致他們比其他人更容易陷入不理性的狀況
作者呼籲我們要更包容跟真誠地與這些人對談
對於大腦機制帶來的不理性
我可以理解與包容
但是當這些陰謀論會影響到我
甚至已經影響到整個社會了
這些人又無法理性溝通
我們要如何真誠對談?
我認為作者提出這樣的方法可能有用
但不符合人性
大部分人遇到這種不講理的人
應該都是避之唯恐不及
更進一步說
這種現實當中的隔離
在過去或許可以降低這些人傳遞錯誤訊息的機率
但網路世代讓這群人很容易在網路上找到同溫層
陰謀論的意見一放在網路上
就會呈現出極端想法是多數
因為陷入陰謀論的人會有偏執的情況
會認為自己是在幫助大家
一直想要貼文帶風向
作者認為真的有極端想法的人其實是少數
所以我們應該要勇於在網路上糾錯
避免錯誤的資訊被過度放大!
但一般人看到這些非理性討論
還有無法面對客觀事實的狀況
會想要跟這些人在網路上筆戰?
我想大部分人根本不會去做這件事吧
網路風向就會變成一面倒
作者自己在書中也說了
他做為陰謀論當中的受害者
他的朋友也知道他不是那種人
但實際上根本沒有什麼人主動跳出來幫他澄清
大部分都是私下鼓勵他......
當我們看到其他人面對陰謀論者的攻擊時
要站出來幫忙講話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也就是說作者雖然提出一些方法
但我認為這些方法比較適合用在還沒陷入誤信漏斗的人
如果已經陷進去了
真的是不容易爬出來......
💪讀完這本書我可以如何運用?
對於作者這樣的學術背景還要被"黑"
導致他要做研究然後寫下這本書
我覺得非常荒謬
但或許正因如此才顯得這本書更有價值
這個時代的資訊實在是太多了
在捷思法的狀況下
我們很容易就陷入思考的盲區
作者用四種因素來解釋陰謀論
情緒,認知,性格,社會
對我來說
因為之前讀了一些心理學的書
知道會有認知偏誤
但是對於情緒,性格,社會這三個因素
是因為這本書才有更進一步的了解
我特別喜歡孔雀開屏的昂貴訊號那一段
如果每個人都得為他自己的言行負責
那麼我們就不會看到那麼多不負責任的發言了
從這個角度來看溝通
就更能理解為什麼有些人交朋友時
不是那麼在意口條而是更注意人格特質了
要累積人品讓人信任並不是容易的事
必須要愛惜羽毛
書中特別提到了漢隆剃刀法則
這個法則的原意是指不要假設別人帶有惡意
所以對於別人的想法或決策
能用愚蠢來解釋的就不要用惡意來解釋
作者則是更進一步說明
不要用愚蠢這麼強烈負面的字眼
而是要知道人真的不理性
每個人都有機會陷入誤信的狀態
不是真的帶有惡意
可能只是因為壓力或情緒
或是人類天生的認知偏誤
才導致有一些不合理的判斷
對於這個看法我是認同的
書中提到了一些面對誤信者的方法
別急著否定對方
想說服對方得先無條件認同對方
帶著真誠與這些誤信者溝通等等
老實說我覺得並不容易
想要避開他們才是一般人的作法
但或許可以透過讀這本書
更理解他們為什麼會這樣
然後試著在他們陷入那個可怕誤信漏斗之前
好好溝通一下
當然如果沒辦法溝通也是合情合理
這時能做的事情應該是多找一些可以理性溝通的人
讓這些人都站出來表態
而不是坐視讓少數的聲音透過網路放大
一個失真的網路聲量
最終還是會影響到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