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30日 星期四

辯:說服、溝通與公開演說必讀,美國最強辯論名家的言語攻防密技-讀書心得與筆記

 🔎為什麼挑這本書?

整理辯論系列文章的過程中,我想知道:其他辯論者是怎麼教辯論、又怎麼讓技巧真正應用到生活中?
在多本參考書中,《Win Every Argument》是讓我感覺到值得紀錄的一本。作者 Mehdi Hasan 不只是辯論高手,更能把抽象的辯論技術化為人人可練的具體方法。

辯:說服、溝通與公開演說必讀,美國最強辯論名家的言語攻防密技



🗣️這本書在談什麼?

作者從自身實戰出發,系統地介紹如何分析問題、建構論點、與他人溝通。內容橫跨三個層面:
1️⃣ 基本功──如何兼顧理性與感性,善用數據、故事與幽默感。
2️⃣ 過招技巧──像是挑選戰場、三的法則、開場與結尾的設計等。
3️⃣ 檯面下的努力──那些你看不到但決定勝負的習慣。

全書用大量真實案例說明辯論的可操作性,不只是「會說」,而是「能讓人願意聽」。


☝️印象深刻的3個觀點

1️⃣強調感受而非只闡述事實
2️⃣只有白癡才不會在辯論時人身攻擊
3️⃣檯面下的努力



1️⃣強調感受而非只闡述事實
大多數辯論課都教我們區分事實與觀點,並盡量理性客觀。
但 Mehdi 指出——人從來不是理性的。
當情緒卡關時,再漂亮的數據也進不了心。
這句話讓我想到很多溝通失敗的場景:
有時我們輸的不是邏輯,而是「讓人感覺被理解」的能力。

Mehdi Hasan在書中把這個概念放在第一章的基本功
我覺得是非常好的
大多數的辯論課程或是一些談理性邏輯分析的書
沒有考慮到個人感受的這個變因
所以會讓溝通效果沒那麼好
這也連結到書中談到的另外一個概念


2️⃣只有白癡才不會在辯論時人身攻擊

作者在書中引用了哲學家湯姆懷曼(Tom Whyman)這句話

我們都被教導「不能人身攻擊」,但現實中它確實「有效」。
攻擊人可以快速引起注意、降低對方可信度、製造娛樂效果。
可問題是——當討論只剩攻擊,世界就失去了理性。

作者並非鼓勵人身攻擊,而是提醒我們:
要了解為何這種策略能影響人,才能真正防禦它。
了解手段 ≠ 使用手段。

知道情緒武器如何運作,才能在被情緒挑起時保持清醒。作者說各種書上面都教我們不可以人身攻擊
人身攻擊是不好的
但如果人身攻擊是不好的,他為什麼那麼有效?

我自己確實遇過一些人因為本身論述能力不好
沒辦法針對其他人提出的事情作討論
又不想調整自己的想法
那麼或許不討論事情而直接進行人身攻擊
不失為一種有效手段......

當然作者書中也有說
更好情況當然是既要攻擊人也要攻擊論點
老實說這邊就看個人選擇了

但是不討論事情只進行人身攻擊
我自己是沒辦法接受的
因為這就變相告訴人家我的論點有問題經不起討論
而且沒來由的攻擊人家
太沒品了
我真的沒辦法接受
當然也不會使用這種手段


3️⃣檯面下的努力

許多人以為口才是天分,但作者用自身經歷說明:
他的每一次成功辯論,都來自反覆的準備與練習。
若辯論能力是天生的,那市場上這麼多課程與書籍又有何存在意義?
現實是——有些人學得快,有人學得慢
但沒有人能跳過努力。


💪讀完這本書我可以如何運用?

我不太喜歡書名《Win Every Argument》。
因為在現實生活中,「都你贏,別人輸,誰要跟你合作?」
但我理解這是行銷語言:為了吸引注意。
整本書的內容其實更像是「讓討論更有效」的溝通書。

以這個角度來檢視這本書的話
我認為這本書確實很實用
從基本功談起
要知道受眾想聽什麼
要怎樣架構內容
要理性感性兼具
要努力準備等等
書中還有各種案例方便理解
從各方面來看
這本書的表現超乎我的期待

尤其是當我看到那句:
只有白癡才不會在辯論時人身攻擊
真的是噗哧一笑
另外一句:反駁廢話所需的能量遠遠超過廢話的能量
我認為也很經典
每個人都會遇到這種人吧
當然我也是不例外

那麼我會進行人身攻擊嗎
我不會選擇人身攻擊,我會選擇理解它、拆解它,然後用更高明的方式回應它。
但我們也要知道
有些人本來就沒有要跟你溝通
只是假裝要跟你溝通而已
溝通這件事還是有侷限性的!




2025年10月18日 星期六

辯論系列文(26)應用篇-從理性出發,最後學會理解人性

從紀錄開始的旅程

2018年,我開始寫這個部落格。
一開始只是想記錄讀書心得,
後來也寫下在學習性社團裡學到的各種技能。
那個社團的學習主題是口語表達與人際溝通,
因此我分享的內容自然也圍繞著「怎麼說、怎麼聽」。

隨著在社團的經歷越來越多,我開始發現許多矛盾。
比方說,有辯論評審明明知道我們表現更好,
卻說「怕對方太挫折」而給了同情分。
又比方說,在教導「傾聽、互動、尋找共識」的口語社團中,
仍有領導人遇事不溝通、用硬幹或情緒勒索處理公共事務。

甚至,有些教議事規範的講師不遵守開會規則;
教辯論的講師在課堂上強調「要區分事實與觀點」,
卻在討論公共事務時刻意模糊或扭曲事實以操控風向。

當我指出這些矛盾時,得到的反應不是討論問題該怎麼解決,
而是質疑我「為什麼要說國王沒有穿衣服」。
他們說被質疑很傷心,
但被言行不一欺騙的我,該怎樣面對這種情況?



只靠理性無法解釋的人性

那段時間我常在想:
為什麼這些事件——不管是辯論場上、社團裡,
甚至職場與人際關係中——
明明都不合邏輯,卻普遍且持續地發生?

這個疑問成了我往後幾年最深的學習動力。
我開始大量閱讀心理學與歷史。
在那個過程裡,我才逐漸明白:
不合邏輯的,不是世界,而是我自己。

理性告訴我們「讀歷史是為了不重蹈覆轍」,
但人們卻一次又一次犯同樣的錯。
前人說:「讀歷史就是讀人性。」
這句話我以前覺得抽象,現在覺得極其真實。



起心動念

這些年來,我持續把辯論相關的知識與經驗記錄下來。
原本只是為了提升自己的學習效率
後來也希望能留給孩子們一些參考資料,
當他們長大面對不同意見時,
能知道該怎麼想、怎麼問、怎麼選擇。

有一天,我發現自己的辯論文章被列入 Google 精選,
用辯論相關的關鍵字搜尋時常出現在第一頁。
那瞬間我既感動,也有些遺憾——
原來網路上真正系統的辯論內容,仍是那麼稀少。

既然如此,何不把這些辯論文章好好整理,
讓想學的人能循序漸進地理解辯論思維?

雖然從個人學習,家庭傳承,社會責任的角度來看
我都有充分的理由盡快完成這一系列的文章
但一直到最近
我才終於把拖了一年多的辯論系列文章整理完畢。
辯論中的「需根解損」,再次提醒我——
沒有動機,就沒有行動。


重新理解辯論的真正意義

在整理過程中,我重新閱讀了當年的學習資料、講義與筆記,
也看了許多以辯論為主題的書。

同樣談辯論,作者的角度卻大不相同。
像《Win Every Argument》的作者 Mehdi Hasan 著重於技巧與攻防,而哈佛辯論冠軍 Bo Seo 的《Good Arguments》更強調人際理解與共識。

那我自己呢?
我想寫的,是「能夠實際應用在生活中的辯論文章」,還有「能夠理解人的決策並不總是理性的」

我長期觀察到一個現象:
辯論課教的是理性分析,
但真正影響人行為的往往是非理性因素。
這也是為什麼,
即使人人都懂邏輯,社會依然充滿誤解與對立。

辯論課程或文章,如果不去說明跟解釋大腦先天的認知限制
溝通時只考慮理性客觀
而不考慮人本來就是會有主觀認知及個人喜好
這都會讓我們無法更全面的思考各種可能性
還有理解其他不同的想法。

在網路時代尤其如此。
演算法推送同溫層、放大情緒;
自媒體為了流量,發言越來越極端。
這些現象都在提醒我——
理性不能解決所有問題,但不理解理性會讓問題更糟。

於是我問自己:
既然我看到這樣的現象,能做什麼?

答案是:

不只要寫邏輯與分析這種能能幫助人更清楚思考的方法,
還要寫出那些能讓人理解人性當中非理性的部分。

辯論表面上教人「怎麼贏」,
但更重要的,是教人「怎麼理解」。
理解不同立場、不同情緒、不同價值的存在,

並在矛盾之中找到可以共存的路。
讓我們在理性與人性之間,找到更成熟的平衡。



回到初衷

這系列文章的初衷很單純:
我希望能讓辯論思維不只是課堂上的技巧,
而是生活中的思考工具。
讓孩子、學生、讀者,
都能學會在意見不同時,不急著爭對錯,
而是先理解彼此立場的根源。

當然,我們一定會遇到完全無法溝通的人。
但我始終相信——
只要有願景、有方法,
即使只有兩三個人想法與你相同,
也足以對一個團隊、甚至一個社群,
產生正面的改變。




2025年9月1日 星期一

辯論系列文(25)應用篇-辯論不是跟別人輸贏,而是與自己對話

辯論不是比賽,而是一種生活方式

辯論系列文從心態篇開始,接著有入門篇、進階篇、應用篇。一路下來,我分享了許多生活、工作、家庭與朋友間的經歷:有協調成功的例子,也有碰壁的時候。

現實裡的挫折,其實比成功更能凸顯辯論思維的價值。
公司承諾的專案獎金說不給就不給;孩子耍賴躺在地上,無論怎麼講道理都沒用;有些人面對白紙黑字的事實還能硬拗、答應的事情做不到還比你兇。這些場景,無論有沒有學過辯論,大家都會遇到,我也不例外。

那麼問題來了:對方根本沒有要跟你理性溝通,辯論還有用嗎?
當然有。辯論最大的幫助,不是讓你每次都說服成功,而是更快識別狀況。當對方不是來談理的,你能立刻調整思路,問自己:「再談下去,我到底能得到什麼?我的目的到底是什麼?」

馬可‧奧理略在《沉思錄》中一再提醒我們:

「如果你被某人的無恥行徑冒犯了,請立刻問問自己:這樣的人可能從世上消失嗎?答案是不可能。所以,別要求不可能的事發生,因為世上必定會有這種人。」

辯論思維同樣如此:當你意識到對方根本不是來討論問題的,就不必再期待「說理就能解決」。

他還提醒我們:

「如果你遇上的是個無賴、背信忘義者,或是任何行為偏差的人,你要想到這一點。因為當你告訴自己,世上總是會有這種人,你就能善待每一個人。被冒犯的時候,還可以再思考一件事:自然給了人類哪些能用來應對偏差行為的美德?」

這提醒我們,對方的行為或許令人討厭,但真正能決定你受不受傷害的,是你的心智。辯論能幫助我們辨識「哪些是外在不可控,哪些是自己可控」。我們無法控制他人的行為,但卻可以控制自己的反應!而這正是哲學與辯論交會的地方。

在另一段文字裡,他更進一步指出:

「一個愚昧的人做了蠢事,會對你造成傷害嗎?他這麼做意外嗎?你反而該想想自己是否有錯,因為你沒料到對方的行徑竟如此愚蠢。畢竟你有理性思考能力,能預期對方會犯下這種錯,但你卻忘了使用這項能力,還因為對方犯錯而大吃一驚。不過,當你指責別人忘恩負義時,請先反省自己。因為犯錯的顯然是你,你可能誤認這樣的人會信守承諾,也可能在釋出善意時並未付出全心全意,導致你的努力無法獲得完整回報。」

這裡其實就是辯論裡的「因果檢驗」:結果不好,是否因為一開始就判斷錯誤?合作對象若本來就靠不住,責怪他只是情緒宣洩;真正有建設性的,是檢討自己為什麼會選擇與他合作。

這些提醒讓我想到:辯論的本質,不是為了勝利或報酬,而是鍛鍊自己的思維與心智。當你懂得用辯論去理解人性、看穿局勢,這本身就是最大的收穫。

辯論思維帶來的觀察力以及邏輯因果關係,能幫助我們更快分辨出「什麼是真正的關鍵因素」?我們是否錯誤歸因了?

有哪一件事是非誰不可的嗎?對方真的那麼重要嗎?有無替代人選?

的因素影響很大,那麼一開始就要想辦法找到正確的合作對象;若答案是否定的,那就表示對方只是小配角,不該讓他左右全局。萬一失敗,問題是出在自己一開始的判斷,而非責怪其他人

辯論還教我們換位思考:一件事從不同角度、不同時間來看,意義完全不同。當下的失敗,可能只是成功過程裡的小波瀾。

最終,辯論不只是與別人爭輸贏,而是與自己對話。平時我們都說要誠懇、互信、友善,但真正遇到考驗,才會顯露出人的本性。每一次選擇與應對,都是在檢驗:你究竟是怎樣的人?

辯論,練習的其實不是如何擊敗對手,而是如何不被對手擊敗;不是爭一時之氣,而是鍛鍊一生的心智。




辯論的三大核心

輸贏會過去,唯有心智與經驗,會留下來。建立正確的心態之後,再次回顧辯論三大基本核心。它們不只是技巧,而是生活裡的思維訓練。


一、事實與觀點分離
許多爭執,其實不是「對錯之爭」,而是「立場不同」。事實可以被檢驗,但觀點往往夾帶了價值判斷。
還記得我在系列文裡寫過:有人抱怨「公司太壓榨」,有人卻說「這是成長的機會」。這裡誰對誰錯?

先將彼此溝通的語言翻譯一次,把「工時有多長」的客觀數據釐清,再來討論彼此之間對於長工時的定義是否相同?一天多少小時可以稱之為長工時?衡量的標準是什麼?最終再來討論「長工時是否值得」,彼此之間是用什麼價值觀來判斷?成就感?薪資?未來展望?

按部就班的釐清問題,辯論才有意義。否則,事實與觀點混在一起,只會讓討論繞圈。


二、共識,差異與利害權衡
很多時候,我們以為爭執是「你不懂我」,其實背後是「價值觀不同」。在工作上有人追求自由,另一個人追求穩定。價值觀沒有絕對對錯,卻會決定選擇的方向。

釐清事實與觀點是第一步,尊重不同觀點以及找出不同觀點當中的「共識」與「差異」是第二步。共識能當作合作基礎,差異則提醒我們,透過討論之後有沒有可能找出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替代方案

辯論在需根解損的思考架構下,第一個關鍵問題永遠都是改變的急迫性,需求性是什麼?本質上我們到底要解決什麼問題?

大部的人選擇工作都會說「錢多事少離家近」,但卻忽略這樣的工作機會可能非常競爭,壓力非常大,當然還有最關鍵的因素:我會因為這個工作得到成就感且非常快樂嗎?

辯論帶來的損益比較概念,可以隨時提醒我們,所有資源都是透過「交換」得到的,是有成本的,若決策時過度著重在形式而忽略本質,只想著「我全都要」,忽略各種有形無形成本,那麼很有可能變成一個短多長空的決策!



三、偏誤校正自我覺察

辯論不只是檢視他人,更是檢驗自己。大腦充滿各種思考偏誤:確認偏誤讓我們只看到支持自己的片面資訊,沉沒成本讓我們死守錯誤決策,情緒偏誤讓我們一時衝動無法理性決策。


辯論的練習,幫助我們在爭執中停下來,問自己:「我此刻的立場,真的是理性分析後的選擇嗎?還是受到偏見、情緒甚至是同溫層的影響?」


就像前文我寫過的:一次次的爭論,讓我發現自己並不是在說服別人,而是在照見自己——我是怎樣的人?我如何做判斷?我能不能在情緒之外,還保有思考的空間?


透過各種價值觀釐清,損益分析,思考方向不再是對錯二元,而是知道每一個選擇也代表著我到底是怎樣的人。挑選工作除了錢多事少離家近這些表面的條件之外,更應該去思考問題的本質,工作的目的到底是什麼?工作當中帶來的成就感,金錢,人際,到底哪一個項目對我而言是最有價值的?


這三大核心,讓辯論不再只是辯詞的交鋒,而是生活的鏡子。它幫助我們把混亂的衝突拆解成可理解的元素,最終看到:不論輸贏,辯論的最大收穫,是讓我們更清楚地看見人性,也看見自己。



從理解到實踐,行動的價值

讀到這裡,你可能會想:「這些道理我都懂。」
我自己也是常常這麼想!
但是當我遇到有人挑釁我、否認事實、甚至情緒勒索時,或是孩子各種無理取鬧,我也是常常控制不住情緒,沒辦法傾聽,也做不到認清事情的本質,理性的討論,找出雙方共同的目標願景!

辯論,不僅僅是一種思維模式,更應該是一種行為準則,不在於「懂了」,而在於「做了」。

下次遇到重大決策,或是各種爭議,請不要急著爭辯,而是試著停下來:先問,這是事實還是觀點?檢視自己的偏誤,找出真正的問題。這才是辯論最難、也最實用的功課。

隨時向自己提問:
為什麼要改變?問題的本質是什麼?
這是唯一解?有更好的方法嗎?有無替代方案?
雙方的共識與差異是什麼?
我必須付出多少代價?
我是否陷入各種思考偏誤?

「辯論,不是擊敗對手,而是鍛鍊出一個更清醒、能自我修正的自己。」


2025年8月15日 星期五

辯論系列文(24)應用篇-辯論思維不是萬能:遇到這3種情況,先冷靜再出招

一系列的辯論應用文章寫下來
分享過很多我自己親身的經歷
在大多數的狀況下
我們都可以用辯論學到的方法來思考及溝通
但是,這一套方法好用卻不是萬用
未必每一次都能產生正面效益
也是會遇到吃癟的時候
我自己就常常遇到這些情況:
  • 刻板印象與情緒掙扎
  • 「事實」無法驗證的困境
  • 過度簡化與去脈絡化的問題


刻板印象與情緒掙扎

我們接觸原本不認識的人
總是會透過詢問對方的學經歷,星座,血型,MBTI等等
用各種方式去幫對方分類
透過分類讓自己能更快速了解對方
這個方式算是一種捷思法
可以有效降低溝通時間
但也會降低準確度
畢竟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
貼標籤只能產生一個大方向但未必精準

用這樣的邏輯推導:學過辯論是一個正向的標籤嗎?
大部分人知道你學過辯論的話
會期待你理性客觀有邏輯
但學過辯論的人都知道
我們只是多了一套思考工具
知道要釐清事實與觀點
以及用需根解損的架構判斷要不要去執行一件事

然而,人不總是理性。
當陷入憤怒、哀傷,或在同溫層取暖時
我們也會忘記該換位思考。
更麻煩的是,有些沒接觸過辯論的人
認為辯論只是爭輸贏、吵架
甚至覺得學辯論的人很難搞。

從這個角度出發時
就可以發現學過辯論其實不僅僅會帶來一些正面的印象
也會有負面的刻板印象

確實,我也認識一些剛接觸辯論的人
會在日常生活中展現出爭論的特質
什麼都想要爭贏!非常有趣!(抑或非常惹人厭?)
我們會發現有些辯論初學者過度著重在話術
甚至為了「辯贏」而隱瞞事實,問東答西

因為大部分人不喜歡爭論
就算有能力看穿辯論初學者使用這些話術
也不會選擇清楚點出來
而是會選擇避開!

這種現象對於推廣辯論是非常不利的
因為有些人可能原本就對辯論有刻板印象了
當看到接觸過辯論的人是這種凡事爭論的表現
心中肯定會充滿問號?
這就是學辯論的人嗎?

實際上真的花時間研究辯論之後
一定會發現越了解辯論本質的人
越不容易跟別人起爭執!
事實只需要釐清,不需要爭議
觀點人人不同,互相尊重即可
當我們陷入情緒只想爭輸贏的時候
就沒有辦法用辯論的方式討論事情

好的辯論方式應該是釐清事實跟觀點
找出雙方共識跟差異
進而凝聚共同目標
成熟大人懂得溝通協調合作
不同價值觀的人該合作做事情就合作
但不需要當朋友,也不需要試圖改變對方

辯論的思考方式只是一種工具
還是要看操作者如何使用
而當我們陷入情緒只想爭輸贏
忘記要把思考工具拿出來使用時
有沒有學過辯論其實沒有差別!




「事實」無法驗證的困境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
這是莊子和惠子經典的辯論對話案例
與其討論莊子跟惠子誰對誰錯
不如想想生活中類似的場景——
例如工作或社團交辦的文件
你明明已經寄了,對方卻說沒收到
你明明口頭交代過,對方卻說你沒講過
更糟的是,有人會在出包後裝傻,說前面的人沒交接
因為這是最省事的卸責方式

在這個問題上可以分成兩個層次
事實層面可以討論有沒有寄、有沒有講
觀點層面則是「你說得很清楚,不代表對方理解得明白」。


我就遇過非常經典的案例
大部分的社團每隔一段時間幹部都會換一批人
大家會重新了解社團如何營運
還有學習怎樣提案開會
要遵守議事規範的規定等等

按規定會前要發會議通知與提案單
提案資料要有清楚的人事時地物
要用到哪些資源(人力,錢)需要什麼協助
讓大家先看資料、先思考,會議才有效率。
反之
臨場才補提案細節只會拖長時間、降低通過率
等於大家一起做白工。


正因為有這麼多考量
所以議事規範才會規定會前需要有開會通知跟提案單
若沒有按照規定很可能會造成會議決議無效

一般來說,資深的前輩還有前一任的幹部們
都會做到基本的資訊傳承
新上任的大多數幹部也都會按照規定辦理事務

但是
長期下來也會發現少數人無法按照規矩辦事
開會之前沒有按照規定給開會通知單
也沒有提案單......

不過畢竟大家都只是平行關係而非上下關係
很多時候也只能善意提醒
極少數人會一再發生同樣的狀況
總是不按照議事規範開會,不事前提供提案單!
當其他人提出疑問時
當事者的回覆通常是這樣:我不知道相關議事規則!

第一次說不知道還能理解
但是第二次第三次還說不知道
甚至已經上過議事規範的課程了
還是一樣回覆"我不知道"

那麼其他人應該要如何面對這種情境?
是要按照規定宣布會議無效?
還是大家一起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辯論的第一堂課是釐清事實與觀點。
事實很清楚:有告知、有提醒、有上課。
但要證明對方真的懂?
幾乎不可能——對方永遠可以說「我不知道」。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
我們無法證明對方真的知道!
辯論可以教我們區分事實與觀點
也可以教我們詢問並釐清狀況的方法
但是說當你問:大家都上過課,前輩也都有交接,應該知道有相關規定吧?
對方卻跟跟你說:我又沒有要跟你辯論,不要質詢我,我就是不知道!
那麼事情應該要如何進行下去?

這種時候,辯論思維派不上用場。
因為這已經不是釐清事實的問題
而是對方根本不想承認事實。
所以重點不再是證明事實
而是判斷此人是否願意被檢視
在沒有上下權責的社團或朋友關係中
硬質詢只會讓場面難看,不揭穿、默默遠離
反而是更好的策略。




過度簡化與去脈絡化的問題

辯論賽場上因為比賽時間限制
會把題目簡化成二選一,正方或反方,贊成或反對!
但現實問題往往牽涉更多條件。
一件事情會成立通常是因為同時滿足很多因素
從急迫性,根屬性,替代方案就有好多細節能夠討論
大多數的事情沒有限制得在一小時內下決定
而且還規定你不能改變立場!

比方說
怎樣才能過得幸福快樂?
每個人就會有不同的理由跟想法
絕對無法簡化成有錢就一定快樂
或者是沒錢就一定不快樂
而且每個人的定義還會隨著年紀跟遇到的事情改變
答案不是固定的!

當然,透過辯論的思維模式
我們可以試著定義怎樣才是有錢?
定義怎樣才是快樂?
每個人可以找出自己的最佳解
但無法把這個思考過程簡化成是非題

如果在面臨人生重大課題時
我們陷入非黑即白的二分法
抑或是找資料時只想依靠懶人包
而忽略了這些懶人包可能是被過度去脈絡化
有部分關鍵性的資訊可能被刻意隱藏
那麼錯誤的輸入也只能導致錯誤的輸出

蒐集資料以及判斷的過程如果過度去脈絡化
然後導致執行方案只能選擇做或者是不做
是會限縮辯論的功能性的

舉例來說
最近要進行的公投核能發電的題目:
您是否同意,第三核能發電廠經主管機關同意確認無安全疑慮後,繼續運轉?

核能是一個好大的題目!
目前已經可以看到各種論述
有贊成核能也贊成核三的
也有贊成核能但反對核三的
明明都是贊成核能
但在這個公投題目裡面選擇的答案會不一樣

當然反對也有反對的立場
無條件的反對核能是一種狀態
反對不安全的核能也是一種狀態

每個人對於安全」和「不安全」的定義都不一樣
要如何定義安全疑慮後可以運轉?

追根究柢
核能發電的根本問題還是電力需求
台灣到底需不需要這些電力?
如果不是用核能發電還有沒有其他可能性?
我們願意為了核能發電付出多少有形無形成本?
核能這麼大的題目與這麼專業的內容
只能選擇贊成或反對
把問題簡化成是非題
卻無法傳遞出支持或反對的各種理由
這樣的公投真的能解決問題?

辯論做為討論解決問題的一種思維模式
最終還是要回到問題的本質
我們這個執行方案到底要解決什麼問題?

討論問題的本質不僅僅是公投會遇到
工作場合上也會有類似情況
團隊當中總是會遇到有人以「創新」的名義
提出要試試看某種方案

但是他們只願意討論要做或不要做?
卻不討論方案到底能帶來什麼好處?
以及需要投入多少資源?
更不討論如何驗證這個方案是成功還是失敗?

彷彿只要用創新的名義就能獲得無條件支持
只想試看看卻拒絕被檢視
當遇到這樣的情況及溝通對象
辯論思維的需根解損也是派不上用場



辯論思維失效時的處理方式

辯論的思維方式很好用,在大多數的情況下都能運作
但它也會遇到失效的情境
這一篇文章主要分享三種常見陷阱

  1. 情緒化掩蓋理性

    • 情況:刻板印象、衝動、同溫層取暖時,工具會被丟到腦後。

    • 應對:先處理情緒,再進入辯論模式。可以先「停」一下,確保討論是在冷靜狀態下進行。

  2. 假性爭議無法釐清

    • 情況:對方明知事實卻裝不知、問東答西、睜眼說瞎話。

    • 應對:不要陷入無意義的事實攻防,轉向策略性迴避,或直接根據行為做判斷,而非等對方承認。

  3. 過度簡化與去脈絡化

    • 情況:問題被二分法切割、忽略本質與定義,導致方案檢驗無法進行。

    • 應對:主動補全脈絡,先釐清定義與條件,再討論要不要做。若對方不接受檢視,討論就不具備意義。




辯論的思考方式好用但不是萬用
這種思維模式是要拿來提醒自己避免思考盲點
而不是拿來要求其他人
因為辯論無法改變對手以及改變這種情況

但是當我們知道辯論的限制時
可以先改變我們對這些事情的認知
當我們看清這個局勢時
想清楚自己有沒有陷入思考偏誤
還有對手值不值的深交及合作
這才是學會辯論之後帶來的價值





2025年8月11日 星期一

擦網與擦邊,實力與運氣,球品與人品

孩子開始參加桌球比賽後
我常常帶著他們看比賽影片做賽後檢討。
跟中低年級的孩子覆盤是一件有趣又充滿驚喜的事
因為他們的理由總是天馬行空。

有一次對話是這樣的——
我:「你今天為什麼輸掉?」
孩子:「因為對方今天很賽!一直擦邊、擦網進球!」
我:「一場有幾球這樣?」
孩子:「兩球或三球。」
我:「五局三勝至少要贏 33 分,兩三球算『一直』嗎?」
孩子:「反正他就是一直賽!」
我忍不住笑:「那我們以後改成到處拜拜,靠擦邊擦網球贏比賽?」
孩子想了想:「還是要靠練球啦。」

雖然嘴上答應不怪運氣,但這種對話還是持續了好幾個月。好在抱怨的比例慢慢下降,孩子們開始願意談可控的部分——發球旋轉、落點、接發的準備——而不是全怪「運氣」。


從運氣球到球品

隨著比賽多了,我開始引導孩子發現——擦邊、擦網並不只是運氣,還牽涉到「球品」。
桌球球速快、球又小,有些擦邊球很難判斷。大比賽有裁判,不論判斷正不正確,都得尊重;小比賽則常由雙方自行算分。

尷尬的是:擦邊球若發生在對手球檯一側,對手更容易判斷,但他會誠實嗎?還是裝作沒看到,把分數算給自己?
大多數人會誠實,但偶爾會遇到「可能」不誠實的情況。說「可能」是因為有些球真的難判斷,但經驗告訴我們——有極少數人會為了一分裝死。

現在很多家長會錄影,球的轉向、觸檯聲音、甚至第一時間的表情都看得清楚,要騙過大家並不容易。


儘管如此,我們通常不會在場邊替孩子出面干預,而是讓他們自己處理,事後再討論:「球品即人品。贏很重要,但不值得用欺騙換取。」



運動場就是人生縮影

我從小喜歡運動,收穫很多:嘗試、挫折、克服、團隊合作、健康習慣……
有了孩子後,我希望他們也能從運動中學習,桌球就成了第一個起點。

我偷偷把專案管理的 PDCA 循環放進訓練:
P(Plan)設定目標 → D(Do)執行方法 → C(Check)檢查成效 → A(Act)調整改進。
而 PDCA 的第一步,除了設定目標還得正視現實。
運氣球、對手年紀大、練得久,這些可能是事實,但不能是全部藉口。比賽是實力說話,唯有承認弱點、正視不足,才能設定訓練目標持續進步。


情緒管理,比技術更關鍵

比賽中,運氣球、誤判、甚至對手不誠實,都不該成為情緒的引爆點。情緒一旦失控,失誤率會像雪球一樣越滾越大。

我會提醒孩子——發現自己情緒上來時,做個深呼吸,回想剛剛打得漂亮的那幾球,再專注回比賽。
有幾次孩子在落後時做到這點,最後竟反超拿下比賽,那份冷靜,比任何一次擦邊球都更值得驕傲。


球品與人品的真正考驗

沒有爭議時,大家的球品看起來都很好;當利益衝突出現,才會看到掙扎與選擇。
通過考驗,才是真正的球品與人品。
我們不必大聲批評那些不誠實的人,但可以選擇不與之深交。

運氣我們控制不了,但實力與人品,永遠握在自己手中。

2025年7月16日 星期三

誤信-為什麼理性的人會相信不理性的事-讀書心得與筆記

🔎為什麼挑這本書?

有時候會遇到一種狀況讓我無法理解
某些人要做決策時
明明客觀的事實很清楚
但是他們會忽略事實
用片面的證據做判斷
然後做一些錯誤的決定
為什麼這麼明顯的錯誤當事人不自知?
甚至有人提醒也不聽?

慢慢看了一些心理學的書
框架效應影響力,零偏見決斷法,快思慢想
對於人類認知才有一些了解
原來偏見才是常態!

所以我這幾年特別喜歡看心理學的書
必須要認知到人不理性
自己下決定時才能避開盲點
遇到其他人不理性時才知道如何應對......


誤信



🗣️這本書在談什麼?

本書作者丹艾瑞利是知名的心理學家
有多本心理學著作
我看過他寫的:誰說人是理性的,金錢心理學
都是非常有趣好入門的心理學
也非常實用!

但這樣的大學者竟然會成為陰謀論攻擊的對象!
這也是為什麼會有這本書的原因!

在Covid-19最嚴重的那幾年
丹艾瑞利作為認知心理學的重要學者
他會跟政府還有一些基金會合作
開會討論如何提升一般人注射疫苗的意願

但社會上也有一些反對注射疫苗的人
這些人會去蒐集資料證明打疫苗對身體不好
而且政府想要透過打疫苗蒐集人民的資料
藉以操控人民
而丹艾瑞利就是幫凶!
因此網路上就有很多攻擊丹艾瑞利的資訊

丹艾瑞利做為心理學家
對於這樣的狀況
一方面覺得被冤枉很無辜
一方面又很好奇
為什麼大家會相信丹艾瑞利是陰謀家?

這本誤信就是在這個時空背景下
作者與這些人互動之後寫下的紀錄



☝️印象深刻的3個觀點

1️⃣錯誤信念的四個因素
2️⃣障礙原則與昂貴訊號
3️⃣站出來否定陰謀論並不容易



1️⃣錯誤信念的四個因素

作者書裡用漏斗的概念來形容陷入誤信的情況
被四種機制篩選過後的人
比其他人有更高的機率相信陰謀論
這四種因素分別是
情緒,認知,性格,社會

情緒因素

作者在與這些陰謀論者互動的過程中
他發現這些人特別容易被情緒影響判斷
心情不好或是日常生活中遇到一些挫折跟壓力
都會讓這些人產生焦慮且降低他們理性判斷的能力

書中提供了一些研究資訊
讓我們知道處於匱乏心態會降低智商......
而且長期匱乏會導致習得性無助,壓力累加
讓人產生為什麼要被不公平對待的想法
既然努力沒有效果,心中滿是怒火
這時候就會想找個可以怪罪的反派人物
轉移焦點,藉此獲得慰藉
畢竟有問題的怎麼可能是自己!

所以這些人遇到壓力或是負面的事情時
很容易就會因為這些挫折開始責怪其他人事物
比起怪罪自己不夠努力
他們更容易創造出一個"大惡人"
都是大惡人的陰謀導致他們遭遇不幸!
當然,檢討他人而非檢討自己是正常的
但這就是陷入誤信認知的開始


認知因素

大腦為了降低耗能還有快速決策日常生活當中的瑣事
會有所謂的捷思法
總之有一些狀況我們不會深入思考而會直接行動
比方說穿鞋穿襪這種事情
我們根本不會思考先穿右腳還是左腳
反正就是習慣!

所以面對一些突然發生的狀況
我們也很容易陷入不思考
想要靠直覺決定事情!
甚至還有所謂的確認偏誤
我們會先設定好答案
再去找資料跟數據證明自己的答案正確

作者在被網路攻擊時
就發現他的演講被剪輯
影片內容被去除發言的時空背景跟脈絡
只擷取其中的一小段來證明他是政府施打疫苗的幫兇

當然認知的章節不免俗的一定會提到達克效應
作者在書中的標題直接寫:越無能的人講話越大聲
因為要正確認知自己的能力實在太困難了
而無能的人根本不知道自己無能
反而會以為自己很厲害
更想要發言證明自己很懂!

為了避免達克效應或確認偏誤的情況
作者在書中也給了一個很實用的建議
改變搜尋的方式
輸入與自己信念相反的關鍵字
不只要查疫苗引發自閉症
也要查疫苗不會引發自閉症
把兩種資訊交叉比對!
養成謙虛的習慣
不要以為自己什麼都懂


性格因素

在研究陰謀論者有哪些特質的過程當中
作者發現有一些性格的人
特別容易相信陰謀論
比方說過度自信者或是自戀者

「誤信」書中摘錄了《精解疾獲診斷與統計手冊)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對自戀性格的毛病下一個簡短的定義:
  • 呈現出普遍浮誇的模式。過度需要且過度要求讚美。
  • 過度誇大強調自己的重要性。誇大自己的成就與才能。
  • 期待被人肯定自己很優秀,卻沒有相對應的成就。
  • 內心充滿幻想,認為自己能不斷成功。
  • 覺得自己有權得到特殊待遇。缺乏同理心。
  • 會占別人便宜以達成自己的目的。

當我看到這段時覺得好寫實
不管從公領域或私領域
都能夠觀察到有這種性格的人
特別無法接受不同的聲音


社會因素

最後一個因素談到社會群體對這些人的影響
我覺得比較悲哀的事情是
當一個人滿足上面的三種因素後
特別容易陷入思考誤區

在作者的研究當中發現
落入錯誤信念的人在日常生活當中
因為不理性以及不容易溝通
而會被忽視與否定

但是他們在網路上的同溫層當中
在他們自己的社群媒體上的對話
對彼此都報以驚人的感激與愛戴

一旦進入這種情況
在這一推一拉的作用下
這些人就更難跳脫誤信社群了



2️⃣障礙原則與昂貴信號

大自然不容許空談,網路上卻可以空口說白話!
我特別喜歡書中有一段談大自然與網路社群的內容

作者舉了一個動物案例讓我印象非常深刻
在大自然當中動物求偶都有門檻
以雄孔雀為例
為了要帶著漂亮的尾翼在身上吸引雌孔雀
他必須有足夠大的力量支撐大而無用的尾巴
如果沒有足夠的力量
就很容易被獵食

同樣的雌孔雀可以利用能否支撐又大又美的羽毛
來判斷是否應該跟雄孔雀交配
將這種強大的基因往下傳承

為了傳遞這樣的訊號
是必須冒著生命危險的
在大自然當中有太多生物都必須承受這種風險
才有辦法傳遞這些訊號

在人類的世界一開始也是這樣
最直接的是武力,身材,臉蛋
慢慢地變成財富,權力
以上這些個人的條件
都會變成溝通時的一種武器
有越多的武器當然說服力越強

但是在這個網路時代
很多事情變成不一樣
網路匿名的特質讓我們有機會暢所欲言
這本來也是一種好事
但其他人很難知道發言的人到底是什麼角色?
在真實世界有何影響力?
是某領域的專家嗎?
講的東西是真的嗎?

在資訊爆炸的時代非常難求證!
這也讓容易陷入陰謀論的人
更容易因為片面的資訊被影響
同時也讓這群人更容易找到志同道合的夥伴......
一起陷入誤信當中......


3️⃣站出來否定陰謀論並不容易

作者在這本書中提出了他的假設
他認為容易陷入陰謀論的人
是因為情緒,認知,性格,社會等因素
他也提出了一些解決方式

他說這些人很多時候是因為家庭或環境壓力的影響
導致他們比其他人更容易陷入不理性的狀況
作者呼籲我們要更包容跟真誠地與這些人對談

對於大腦機制帶來的不理性
我可以理解與包容
但是當這些陰謀論會影響到我
甚至已經影響到整個社會了
這些人又無法理性溝通
我們要如何真誠對談?

我認為作者提出這樣的方法可能有用
但不符合人性
大部分人遇到這種不講理的人
應該都是避之唯恐不及

更進一步說
這種現實當中的隔離
在過去或許可以降低這些人傳遞錯誤訊息的機率
但網路世代讓這群人很容易在網路上找到同溫層

陰謀論的意見一放在網路上
就會呈現出極端想法是多數
因為陷入陰謀論的人會有偏執的情況
會認為自己是在幫助大家
一直想要貼文帶風向

作者認為真的有極端想法的人其實是少數
大多數人還是很正常
所以我們應該要勇於在網路上糾錯
避免錯誤的資訊被過度放大!

但一般人看到這些非理性討論
還有無法面對客觀事實的狀況
會想要跟這些人在網路上筆戰?
我想大部分人根本不會去做這件事吧
網路風向就會變成一面倒

作者自己在書中也說了
他做為陰謀論當中的受害者
他的朋友也知道他不是那種人
但實際上根本沒有什麼人主動跳出來幫他澄清
大部分都是私下鼓勵他......

當我們看到其他人面對陰謀論者的攻擊時
要站出來幫忙講話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也就是說作者雖然提出一些方法
但我認為這些方法比較適合用在還沒陷入誤信漏斗的人
如果已經陷進去了
真的是不容易爬出來......



💪讀完這本書我可以如何運用?

對於作者這樣的學術背景還要被"黑"
導致他要做研究然後寫下這本書
我覺得非常荒謬
但或許正因如此才顯得這本書更有價值

這個時代的資訊實在是太多了
在捷思法的狀況下
我們很容易就陷入思考的盲區
作者用四種因素來解釋陰謀論
情緒,認知,性格,社會

對我來說
因為之前讀了一些心理學的書
知道會有認知偏誤
但是對於情緒,性格,社會這三個因素
是因為這本書才有更進一步的了解

我特別喜歡孔雀開屏的昂貴訊號那一段
如果每個人都得為他自己的言行負責
那麼我們就不會看到那麼多不負責任的發言了
從這個角度來看溝通
就更能理解為什麼有些人交朋友時
不是那麼在意口條而是更注意人格特質了
要累積人品讓人信任並不是容易的事
必須要愛惜羽毛

書中特別提到了漢隆剃刀法則
這個法則的原意是指不要假設別人帶有惡意
所以對於別人的想法或決策
能用愚蠢來解釋的就不要用惡意來解釋

作者則是更進一步說明
不要用愚蠢這麼強烈負面的字眼
而是要知道人真的不理性
每個人都有機會陷入誤信的狀態
不是真的帶有惡意
可能只是因為壓力或情緒
或是人類天生的認知偏誤
才導致有一些不合理的判斷
對於這個看法我是認同的

書中提到了一些面對誤信者的方法
別急著否定對方
想說服對方得先無條件認同對方
帶著真誠與這些誤信者溝通等等
老實說我覺得並不容易
想要避開他們才是一般人的作法
但或許可以透過讀這本書
更理解他們為什麼會這樣
然後試著在他們陷入那個可怕誤信漏斗之前
好好溝通一下

當然如果沒辦法溝通也是合情合理
這時能做的事情應該是多找一些可以理性溝通的人
讓這些人都站出來表態
而不是坐視讓少數的聲音透過網路放大
一個失真的網路聲量
最終還是會影響到我們


2025年7月4日 星期五

辯論系列文(23)應用篇-沉默的代價:當人性遇上集體決策,誰來避免公地悲劇?

從短期到長期,從個人到團體

不管有沒有接觸過辯論
大家對於不同抉擇都會有一個基本認知
各種選擇都是有道理的
只是判斷標準與價值觀不同
所以選擇不同
但我們可以透過討論得到不同觀點
更全面的分析一個問題,再來決定作法
也可以學到換位思考理解他人

不過,這樣就夠了嗎?
有沒有可能現在看起來是理性的選擇
一段時間」之後卻傷害了自己?
甚至是傷害了團體?

短期來看正確,長期卻是錯誤的決策
對自己有利卻傷害了團體
最終所有人都要一起面對困境
有個名詞叫做公地悲劇
就是形容這種狀況

在公有草地上,大家都有權去牧羊
因為是公有地,大家不需要付出成本
更不會考慮未來
對個人來說,能養多少羊就盡量養
牧羊賺得錢都進自己口袋
這是理性思考後的最佳解

別人家的羊有沒有草可以吃
對我而言並不是那麼重要
也不是影響判斷的依據
大家都非常理性的思考
都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但可以想而知一段時間之後
當羊群越來越多
草消耗的速度大於生長的速度
最終公有地的草會被吃光
導致大家的羊都沒得吃死光光......



沉默的代價,集體的悲劇

以個人利益角度來看
自己的羊越多越好
但如果真的懂得換位思考
拉長拉遠用群體的角度觀察
相信一定有人知道應該要訂定規範
而不是讓所有人無限制的養羊
但為什麼沒人出來講?
公地悲劇真的只是寓言故事嗎?

我倒是看過一些類似的案例
有位老友曾經擔任社區管委會的委員
由於他過去沒有接觸過開會
不熟悉提案審查預算這些事情
常常會找我們幾個老朋友交流一下想法

最近他問了我們幾個問題
社區的監視系統有辦法換廠商嗎?
跟廠商交流的過程中
感覺廠商就是吃定管委會,很難配合!
社區園藝維護費用那麼高,但看不出來在做什麼
可以去議價嗎?
為什麼看起來很多費用都有討論的空間
但感覺各委員不是那麼在乎?

作為一位PM
標準答案當然是可以換廠商,可以議價
但問題在於這種公共議題
常常是有功沒賞,打破要賠
議價成功很棒,但並沒有實質獎勵
最多就是獲得一些個人成就感跟口頭讚美

但是當談判破裂,廠商萬一真的不幹了
那就慘了,得額外再花時間找新廠商
沒找到新廠商之前還得把社區的狀況維護好
不然鄰居們應該都會發飆!

在這種情況下,稍微損益分析一下就知道
談判成功,組織獲得利益,個人獲得極小利益
談判失敗,組織損失,個人則是極大損失
理性分析之後
這個局面當然不要去談最好
反正就維持現狀
現況大家都沒說話,維持平衡就可以
大家的錢,何必省著花用?
沒錢再大家一起出就好!
公地悲劇並不是愚蠢,而是人性!



當個人利益與公共利益衝突

以人性的角度當然是個人利益優先
但是當人人都只考慮到自己
最終也會影響到組織,然後再轉嫁到自己身上
只是說這些負面影響需要時間發酵
而出來叫大家不要只考慮自己利益的那個人
在第一時間就得承受許多壓力

如果有在參與社團活動
可能也會觀察到類似的情況
個人與公共利益是否一致?是否會產生衝突?
每個掌權者都會優先以公共利益思考嗎?

當個人掌握公有資源分配的權力時
我會妥善分配使用嗎?
我會把團體的社群網站拿來宣傳自己?
或是使用團體資源幫自己建立人脈?
比方說
用公款辦活動請吃飯?
或是辦活動時有需要主持人或講師
我會先找跟我有關係的人?
還是先找有能力的人?

資源有限時,選項之間就會互相衝突
能夠全都要當然很棒
但是當個人與公共利益衝突時
真的每個人都可以以團體優先嗎?

小至管委會,經營社團,大至政府
當需要討論資源分配的時候,就會有公地悲劇的問題
當我們批評政府預算浮誇的時候
我們有沒有發現自己身邊其實也常常遇到類似的情況
而我們又做了什麼?

對我來說這是一個多層次的問題
首先我們能不能看出這是各種不同價值觀的選擇
個人與團體的利益有衝突很正常
我們能不能看出選擇的價值標準是什麼

其次,很多決定在短期來看正確
長期卻是錯誤
公地悲劇是很標準的案例
經營社團或公司也可以看到類似的案例

公司CEO的為了要快速看到經營成效
增加自己留在CEO位置上的籌碼
很可能做一個產品大促銷
線上購物免運費,買一送一各種優惠
可以短期創造大量營收
但長期來看顧客可能會因為預期公司還會有促銷方案
就會等待促銷時才要消費
而低價促銷雖帶來高營收,卻也降低了毛利
整體來說真的有利於公司發展嗎?





看清局勢的人可以做什麼?

當我們學習了那麼多觀察思維的方法之後
具備推理能力可以推測未來可能發生什麼事
而這個推估結果是短多長空的
我們能做什麼?

首先我認為必須做好課題分離
短多長空是對誰而言?
如果會影響到自己
當然要好好思考如何面對如何決策

如果是其他人的選擇,且不會影響到我
那麼每個人都必須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很熟的親友可以點到為止就好
成人的世界只篩選不教育
改變其他人的想法是世界上最困難的事
很多時候只是講出客觀的事實就會讓人很討厭了
改變自己就好
不要試圖改變他人

萬一是團體事務
要先想辦法分辨出團體中能理性溝通的人
在學習辯論的過程中
我一直有一個疑問
邏輯本身並不難
分清楚客觀的事實跟主觀的感受
要下結論之前要有理由
掌握這兩大原則基本上就不會有大問題

但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溝通失敗經驗慢慢發現
人其實有不理性的一面
情緒帶來的壓力,導致無法冷靜思考
性格上的自戀,過度自信,無法傾聽不同聲音
稻草人謬誤,攻擊對手而非針對事情討論
不討論事情本身而是透過情緒勒索達成目標
確認偏誤,設定好答案再去找理由支持
有太多不理性的思考偏誤
都已經在行為經濟學,認知心理學得到證實

但我們怎麼知道自己已經陷入不理性的情況
我們又如何願意承認自己會不理性?
既然已經知道溝通對象可能有這種狀況
我們要做的應該是先釐清
找到理性的人跟他們討論事情的優劣

然後慢慢的累積志同道合的夥伴
一起創造能夠安心開口的環境
讓大家都知道公地悲劇是怎麼一回事
原來有一些損失是需要時間發酵才會產生
而且影響的不僅僅是個人
還會影響到團體



必須有人去做,其他人不配合也和你沒關係

從時間來看,短期正確不代表長期合理
從角色來看,個人獲利不代表團體無損
從思維來看,理性推論有時敵不過人性的軟弱。

有些人看見問題,選擇說出來,卻成了麻煩製造者
有些人明知不妥,選擇沈默,成了沉默共犯

而多數人,只是困在「不想被討厭」
與「想維持和平」的拉扯裡。

但如果沒有一個人先說話,問題終究會發酵
而那個被迫買單的,往往也是我們自己。

我們或許不能改變所有人,
但我們可以選擇:
要不要成為那個願意說出真話的人,
那個把眼光放得遠一點的人,
那個願意多看團體一眼的人。

從管委會到社團或公司的種種案例
都告訴我們要當那隻烏鴉的代價是很高的
但是真的只能靜靜看著公地悲劇發生嗎?
說到底個人的利益最終還是會與團隊利益連結起來
有時候該做的事情,還是必須去做
讓我想起被討厭的勇氣當中的那句話
必須有人開始去做,就算其他人不配合,也和你沒關係!

學會這些,是為了做出更成熟的選擇。
不是要你每次都當那隻被討厭的烏鴉,
而是當你有能力辨識危機、說出真話時
能有勇氣選擇「不沉默」

這也讓我聯想到亞里斯多德說的溝通三要素:
邏輯,情感,人格
有一些人講話特別有說服力
並不僅僅是因為他講話的內容條理清晰
或是他特別願意傾聽,具備同理心
而是他知道被信任是靠一次一次的行動累積
其他人也願意相信他的發言
並不是只為了自己,是為了大家共好





練習題】

  • 你曾經是否在團體中擔任「看見問題並提出」的角色?那次經驗有沒有帶來正向回饋?還是留下遺憾?
  • 如果你是一個初進團體的人,你會如何評估是否該發聲?有什麼風險指標?
  • 假設你發現一個政策短期有效、長期危險,你會傾向怎麼設計說服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