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5日 星期五

辯論系列文(24)應用篇-辯論思維不是萬能:遇到這3種情況,先冷靜再出招

一系列的辯論應用文章寫下來
分享過很多我自己親身的經歷
在大多數的狀況下
我們都可以用辯論學到的方法來思考及溝通
但是,這一套方法好用卻不是萬用
未必每一次都能產生正面效益
也是會遇到吃癟的時候
我自己就常常遇到這些情況:
  • 刻板印象與情緒掙扎
  • 「事實」無法驗證的困境
  • 過度簡化與去脈絡化的問題


刻板印象與情緒掙扎

我們接觸原本不認識的人
總是會透過詢問對方的學經歷,星座,血型,MBTI等等
用各種方式去幫對方分類
透過分類讓自己能更快速了解對方
這個方式算是一種捷思法
可以有效降低溝通時間
但也會降低準確度
畢竟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
貼標籤只能產生一個大方向但未必精準

用這樣的邏輯推導:學過辯論是一個正向的標籤嗎?
大部分人知道你學過辯論的話
會期待你理性客觀有邏輯
但學過辯論的人都知道
我們只是多了一套思考工具
知道要釐清事實與觀點
以及用需根解損的架構判斷要不要去執行一件事

然而,人不總是理性。
當陷入憤怒、哀傷,或在同溫層取暖時
我們也會忘記該換位思考。
更麻煩的是,有些沒接觸過辯論的人
認為辯論只是爭輸贏、吵架
甚至覺得學辯論的人很難搞。

從這個角度出發時
就可以發現學過辯論其實不僅僅會帶來一些正面的印象
也會有負面的刻板印象

確實,我也認識一些剛接觸辯論的人
會在日常生活中展現出爭論的特質
什麼都想要爭贏!非常有趣!(抑或非常惹人厭?)
我們會發現有些辯論初學者過度著重在話術
甚至為了「辯贏」而隱瞞事實,問東答西

因為大部分人不喜歡爭論
就算有能力看穿辯論初學者使用這些話術
也不會選擇清楚點出來
而是會選擇避開!

這種現象對於推廣辯論是非常不利的
因為有些人可能原本就對辯論有刻板印象了
當看到接觸過辯論的人是這種凡事爭論的表現
心中肯定會充滿問號?
這就是學辯論的人嗎?

實際上真的花時間研究辯論之後
一定會發現越了解辯論本質的人
越不容易跟別人起爭執!
事實只需要釐清,不需要爭議
觀點人人不同,互相尊重即可
當我們陷入情緒只想爭輸贏的時候
就沒有辦法用辯論的方式討論事情

好的辯論方式應該是釐清事實跟觀點
找出雙方共識跟差異
進而凝聚共同目標
成熟大人懂得溝通協調合作
不同價值觀的人該合作做事情就合作
但不需要當朋友,也不需要試圖改變對方

辯論的思考方式只是一種工具
還是要看操作者如何使用
而當我們陷入情緒只想爭輸贏
忘記要把思考工具拿出來使用時
有沒有學過辯論其實沒有差別!




「事實」無法驗證的困境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
這是莊子和惠子經典的辯論對話案例
與其討論莊子跟惠子誰對誰錯
不如想想生活中類似的場景——
例如工作或社團交辦的文件
你明明已經寄了,對方卻說沒收到
你明明口頭交代過,對方卻說你沒講過
更糟的是,有人會在出包後裝傻,說前面的人沒交接
因為這是最省事的卸責方式

在這個問題上可以分成兩個層次
事實層面可以討論有沒有寄、有沒有講
觀點層面則是「你說得很清楚,不代表對方理解得明白」。


我就遇過非常經典的案例
大部分的社團每隔一段時間幹部都會換一批人
大家會重新了解社團如何營運
還有學習怎樣提案開會
要遵守議事規範的規定等等

按規定會前要發會議通知與提案單
提案資料要有清楚的人事時地物
要用到哪些資源(人力,錢)需要什麼協助
讓大家先看資料、先思考,會議才有效率。
反之
臨場才補提案細節只會拖長時間、降低通過率
等於大家一起做白工。


正因為有這麼多考量
所以議事規範才會規定會前需要有開會通知跟提案單
若沒有按照規定很可能會造成會議決議無效

一般來說,資深的前輩還有前一任的幹部們
都會做到基本的資訊傳承
新上任的大多數幹部也都會按照規定辦理事務

但是
長期下來也會發現少數人無法按照規矩辦事
開會之前沒有按照規定給開會通知單
也沒有提案單......

不過畢竟大家都只是平行關係而非上下關係
很多時候也只能善意提醒
極少數人會一再發生同樣的狀況
總是不按照議事規範開會,不事前提供提案單!
當其他人提出疑問時
當事者的回覆通常是這樣:我不知道相關議事規則!

第一次說不知道還能理解
但是第二次第三次還說不知道
甚至已經上過議事規範的課程了
還是一樣回覆"我不知道"

那麼其他人應該要如何面對這種情境?
是要按照規定宣布會議無效?
還是大家一起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辯論的第一堂課是釐清事實與觀點。
事實很清楚:有告知、有提醒、有上課。
但要證明對方真的懂?
幾乎不可能——對方永遠可以說「我不知道」。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
我們無法證明對方真的知道!
辯論可以教我們區分事實與觀點
也可以教我們詢問並釐清狀況的方法
但是說當你問:大家都上過課,前輩也都有交接,應該知道有相關規定吧?
對方卻跟跟你說:我又沒有要跟你辯論,不要質詢我,我就是不知道!
那麼事情應該要如何進行下去?

這種時候,辯論思維派不上用場。
因為這已經不是釐清事實的問題
而是對方根本不想承認事實。
所以重點不再是證明事實
而是判斷此人是否願意被檢視
在沒有上下權責的社團或朋友關係中
硬質詢只會讓場面難看,不揭穿、默默遠離
反而是更好的策略。




過度簡化與去脈絡化的問題

辯論賽場上因為比賽時間限制
會把題目簡化成二選一,正方或反方,贊成或反對!
但現實問題往往牽涉更多條件。
一件事情會成立通常是因為同時滿足很多因素
從急迫性,根屬性,替代方案就有好多細節能夠討論
大多數的事情沒有限制得在一小時內下決定
而且還規定你不能改變立場!

比方說
怎樣才能過得幸福快樂?
每個人就會有不同的理由跟想法
絕對無法簡化成有錢就一定快樂
或者是沒錢就一定不快樂
而且每個人的定義還會隨著年紀跟遇到的事情改變
答案不是固定的!

當然,透過辯論的思維模式
我們可以試著定義怎樣才是有錢?
定義怎樣才是快樂?
每個人可以找出自己的最佳解
但無法把這個思考過程簡化成是非題

如果在面臨人生重大課題時
我們陷入非黑即白的二分法
抑或是找資料時只想依靠懶人包
而忽略了這些懶人包可能是被過度去脈絡化
有部分關鍵性的資訊可能被刻意隱藏
那麼錯誤的輸入也只能導致錯誤的輸出

蒐集資料以及判斷的過程如果過度去脈絡化
然後導致執行方案只能選擇做或者是不做
是會限縮辯論的功能性的

舉例來說
最近要進行的公投核能發電的題目:
您是否同意,第三核能發電廠經主管機關同意確認無安全疑慮後,繼續運轉?

核能是一個好大的題目!
目前已經可以看到各種論述
有贊成核能也贊成核三的
也有贊成核能但反對核三的
明明都是贊成核能
但在這個公投題目裡面選擇的答案會不一樣

當然反對也有反對的立場
無條件的反對核能是一種狀態
反對不安全的核能也是一種狀態

每個人對於安全」和「不安全」的定義都不一樣
要如何定義安全疑慮後可以運轉?

追根究柢
核能發電的根本問題還是電力需求
台灣到底需不需要這些電力?
如果不是用核能發電還有沒有其他可能性?
我們願意為了核能發電付出多少有形無形成本?
核能這麼大的題目與這麼專業的內容
只能選擇贊成或反對
把問題簡化成是非題
卻無法傳遞出支持或反對的各種理由
這樣的公投真的能解決問題?

辯論做為討論解決問題的一種思維模式
最終還是要回到問題的本質
我們這個執行方案到底要解決什麼問題?

討論問題的本質不僅僅是公投會遇到
工作場合上也會有類似情況
團隊當中總是會遇到有人以「創新」的名義
提出要試試看某種方案

但是他們只願意討論要做或不要做?
卻不討論方案到底能帶來什麼好處?
以及需要投入多少資源?
更不討論如何驗證這個方案是成功還是失敗?

彷彿只要用創新的名義就能獲得無條件支持
只想試看看卻拒絕被檢視
當遇到這樣的情況及溝通對象
辯論思維的需根解損也是派不上用場



辯論思維失效時的處理方式

辯論的思維方式很好用,在大多數的情況下都能運作
但它也會遇到失效的情境
這一篇文章主要分享三種常見陷阱

  1. 情緒化掩蓋理性

    • 情況:刻板印象、衝動、同溫層取暖時,工具會被丟到腦後。

    • 應對:先處理情緒,再進入辯論模式。可以先「停」一下,確保討論是在冷靜狀態下進行。

  2. 假性爭議無法釐清

    • 情況:對方明知事實卻裝不知、問東答西、睜眼說瞎話。

    • 應對:不要陷入無意義的事實攻防,轉向策略性迴避,或直接根據行為做判斷,而非等對方承認。

  3. 過度簡化與去脈絡化

    • 情況:問題被二分法切割、忽略本質與定義,導致方案檢驗無法進行。

    • 應對:主動補全脈絡,先釐清定義與條件,再討論要不要做。若對方不接受檢視,討論就不具備意義。




辯論的思考方式好用但不是萬用
這種思維模式是要拿來提醒自己避免思考盲點
而不是拿來要求其他人
因為辯論無法改變對手以及改變這種情況

但是當我們知道辯論的限制時
可以先改變我們對這些事情的認知
當我們看清這個局勢時
想清楚自己有沒有陷入思考偏誤
還有對手值不值的深交及合作
這才是學會辯論之後帶來的價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