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挑這本書?
整理辯論系列文章的過程中,我想知道:其他辯論者是怎麼教辯論、又怎麼讓技巧真正應用到生活中?
在多本參考書中,《Win Every Argument》是讓我感覺到值得紀錄的一本。作者 Mehdi Hasan 不只是辯論高手,更能把抽象的辯論技術化為人人可練的具體方法。
在多本參考書中,《Win Every Argument》是讓我感覺到值得紀錄的一本。作者 Mehdi Hasan 不只是辯論高手,更能把抽象的辯論技術化為人人可練的具體方法。
🗣️這本書在談什麼?
作者從自身實戰出發,系統地介紹如何分析問題、建構論點、與他人溝通。內容橫跨三個層面:
1️⃣ 基本功──如何兼顧理性與感性,善用數據、故事與幽默感。
2️⃣ 過招技巧──像是挑選戰場、三的法則、開場與結尾的設計等。
3️⃣ 檯面下的努力──那些你看不到但決定勝負的習慣。
全書用大量真實案例說明辯論的可操作性,不只是「會說」,而是「能讓人願意聽」。
☝️印象深刻的3個觀點
1️⃣強調感受而非只闡述事實
2️⃣只有白癡才不會在辯論時人身攻擊
3️⃣檯面下的努力
2️⃣只有白癡才不會在辯論時人身攻擊
3️⃣檯面下的努力
1️⃣強調感受而非只闡述事實
大多數辯論課都教我們區分事實與觀點,並盡量理性客觀。
但 Mehdi 指出——人從來不是理性的。
當情緒卡關時,再漂亮的數據也進不了心。
這句話讓我想到很多溝通失敗的場景:
有時我們輸的不是邏輯,而是「讓人感覺被理解」的能力。
但 Mehdi 指出——人從來不是理性的。
當情緒卡關時,再漂亮的數據也進不了心。
這句話讓我想到很多溝通失敗的場景:
有時我們輸的不是邏輯,而是「讓人感覺被理解」的能力。
Mehdi Hasan在書中把這個概念放在第一章的基本功
我覺得是非常好的
大多數的辯論課程或是一些談理性邏輯分析的書
沒有考慮到個人感受的這個變因
所以會讓溝通效果沒那麼好
這也連結到書中談到的另外一個概念
2️⃣只有白癡才不會在辯論時人身攻擊
作者在書中引用了哲學家湯姆懷曼(Tom Whyman)這句話。
我們都被教導「不能人身攻擊」,但現實中它確實「有效」。
攻擊人可以快速引起注意、降低對方可信度、製造娛樂效果。
可問題是——當討論只剩攻擊,世界就失去了理性。
作者並非鼓勵人身攻擊,而是提醒我們:
要了解為何這種策略能影響人,才能真正防禦它。
了解手段 ≠ 使用手段。
知道情緒武器如何運作,才能在被情緒挑起時保持清醒。作者說各種書上面都教我們不可以人身攻擊
人身攻擊是不好的
但如果人身攻擊是不好的,他為什麼那麼有效?
我自己確實遇過一些人因為本身論述能力不好
沒辦法針對其他人提出的事情作討論
又不想調整自己的想法
那麼或許不討論事情而直接進行人身攻擊
不失為一種有效手段......
當然作者書中也有說
更好情況當然是既要攻擊人也要攻擊論點
老實說這邊就看個人選擇了
但是不討論事情只進行人身攻擊
我自己是沒辦法接受的
因為這就變相告訴人家我的論點有問題經不起討論
而且沒來由的攻擊人家
太沒品了
我真的沒辦法接受
當然也不會使用這種手段
3️⃣檯面下的努力
許多人以為口才是天分,但作者用自身經歷說明:
他的每一次成功辯論,都來自反覆的準備與練習。
若辯論能力是天生的,那市場上這麼多課程與書籍又有何存在意義?
現實是——有些人學得快,有人學得慢
他的每一次成功辯論,都來自反覆的準備與練習。
若辯論能力是天生的,那市場上這麼多課程與書籍又有何存在意義?
現實是——有些人學得快,有人學得慢
但沒有人能跳過努力。
💪讀完這本書我可以如何運用?
我不太喜歡書名《Win Every Argument》。
因為在現實生活中,「都你贏,別人輸,誰要跟你合作?」
但我理解這是行銷語言:為了吸引注意。
整本書的內容其實更像是「讓討論更有效」的溝通書。
因為在現實生活中,「都你贏,別人輸,誰要跟你合作?」
但我理解這是行銷語言:為了吸引注意。
整本書的內容其實更像是「讓討論更有效」的溝通書。
以這個角度來檢視這本書的話
我認為這本書確實很實用
從基本功談起
要知道受眾想聽什麼
要怎樣架構內容
要理性感性兼具
要努力準備等等
書中還有各種案例方便理解
從各方面來看
這本書的表現超乎我的期待
尤其是當我看到那句:
只有白癡才不會在辯論時人身攻擊
真的是噗哧一笑
另外一句:反駁廢話所需的能量遠遠超過廢話的能量
我認為也很經典
每個人都會遇到這種人吧
當然我也是不例外
那麼我會進行人身攻擊嗎
我不會選擇人身攻擊,我會選擇理解它、拆解它,然後用更高明的方式回應它。
但我們也要知道
有些人本來就沒有要跟你溝通
只是假裝要跟你溝通而已
溝通這件事還是有侷限性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