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紀錄開始的旅程
2018年,我開始寫這個部落格。
一開始只是想記錄讀書心得,
後來也寫下在學習性社團裡學到的各種技能。
那個社團的學習主題是口語表達與人際溝通,
因此我分享的內容自然也圍繞著「怎麼說、怎麼聽」。
隨著在社團的經歷越來越多,我開始發現許多矛盾。
比方說,有辯論評審明明知道我們表現更好,
卻說「怕對方太挫折」而給了同情分。
又比方說,在教導「傾聽、互動、尋找共識」的口語社團中,
仍有領導人遇事不溝通、用硬幹或情緒勒索處理公共事務。
甚至,有些教議事規範的講師不遵守開會規則;
教辯論的講師在課堂上強調「要區分事實與觀點」,
卻在討論公共事務時刻意模糊或扭曲事實以操控風向。
當我指出這些矛盾時,得到的反應不是討論問題該怎麼解決,
而是質疑我「為什麼要說國王沒有穿衣服」。
他們說被質疑很傷心,
但被言行不一欺騙的我,該怎樣面對這種情況?
只靠理性無法解釋的人性
那段時間我常在想:
為什麼這些事件——不管是辯論場上、社團裡,
甚至職場與人際關係中——
明明都不合邏輯,卻普遍且持續地發生?
這個疑問成了我往後幾年最深的學習動力。
我開始大量閱讀心理學與歷史。
在那個過程裡,我才逐漸明白:
不合邏輯的,不是世界,而是我自己。
理性告訴我們「讀歷史是為了不重蹈覆轍」,
但人們卻一次又一次犯同樣的錯。
前人說:「讀歷史就是讀人性。」
這句話我以前覺得抽象,現在覺得極其真實。
起心動念
這些年來,我持續把辯論相關的知識與經驗記錄下來。
原本只是為了提升自己的學習效率
後來也希望能留給孩子們一些參考資料,
當他們長大面對不同意見時,
能知道該怎麼想、怎麼問、怎麼選擇。
有一天,我發現自己的辯論文章被列入 Google 精選,
用辯論相關的關鍵字搜尋時常出現在第一頁。
那瞬間我既感動,也有些遺憾——
原來網路上真正系統的辯論內容,仍是那麼稀少。
既然如此,何不把這些辯論文章好好整理,
讓想學的人能循序漸進地理解辯論思維?
沒有動機,就沒有行動。
重新理解辯論的真正意義
在整理過程中,我重新閱讀了當年的學習資料、講義與筆記,
也看了許多以辯論為主題的書。
同樣談辯論,作者的角度卻大不相同。
像《Win Every Argument》的作者 Mehdi Hasan 著重於技巧與攻防,而哈佛辯論冠軍 Bo Seo 的《Good Arguments》更強調人際理解與共識。
那我自己呢?
我想寫的,是「能夠實際應用在生活中的辯論文章」,還有「能夠理解人的決策並不總是理性的」
辯論課教的是理性分析,
但真正影響人行為的往往是非理性因素。
這也是為什麼,
在網路時代尤其如此。
演算法推送同溫層、放大情緒;
自媒體為了流量,發言越來越極端。
這些現象都在提醒我——
理性不能解決所有問題,但不理解理性會讓問題更糟。
於是我問自己:
既然我看到這樣的現象,能做什麼?
答案是:
不只要寫邏輯與分析這種能能幫助人更清楚思考的方法,
還要寫出那些能讓人理解人性當中非理性的部分。
辯論表面上教人「怎麼贏」,
但更重要的,是教人「怎麼理解」。
理解不同立場、不同情緒、不同價值的存在,
回到初衷
這系列文章的初衷很單純:
我希望能讓辯論思維不只是課堂上的技巧,
而是生活中的思考工具。
讓孩子、學生、讀者,
都能學會在意見不同時,不急著爭對錯,
而是先理解彼此立場的根源。
當然,我們一定會遇到完全無法溝通的人。
但我始終相信——
只要有願景、有方法,
即使只有兩三個人想法與你相同,
也足以對一個團隊、甚至一個社群,
產生正面的改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