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3日 星期日

怡慧老師的原子習慣實踐之旅-讀書心得與筆記

為什麼讀這本書?

我自己看過《原子習慣》,相當認同書中建立習慣的四個步驟:提示、渴望、回應、獎賞。
讀完後,我也試著建立一些新習慣。比方說,每天睡前紀錄三件當天最重要的事。

一開始只是想追蹤,但養成習慣後,我發現:為了寫得出三件重要的事情,我會有意識地去思考時間花在哪裡。久而久之,我變得更主動安排每一天的重點,生活品質和效率也都提升了。

我自己被《原子習慣》影響很深,而這本《怡慧老師的原子習慣實踐之旅》吸引我的是——其他人是怎麼做的?
我抱著這樣的好奇心讀下去,意外地有不少觸動,特別是三個觀念:

👉 身分認同
👉 控制環境
👉 習慣是種田,不是打獵


怡慧老師的原子習慣實踐之旅


身分認同比行為改變更重要

這是一個簡單卻關鍵的觀念。
不是強迫自己運動,而是先建立「我是運動員」的身分認同。
當你相信「我是那種人」,行為就會自然跟上。

我自己長期運動,接觸籃球、重訓、瑜珈、跑步,對這點特別有感。剛開始只是興趣,隨著練習增加,卻總覺得卡關,進步有限。
我看了不少資料,也試過各種方式,但效果始終不理想。後來才意識到——原來問題不在技巧,而是「我是誰」。

我認定自己是個「愛好者」,所以對訓練結果可有可無;但當我把心態轉成「運動員」,整個訓練邏輯都不一樣了。
我開始問自己:「如果我是運動員、是教練,我會怎麼安排訓練?怎麼修正動作?」

這種轉變讓我更認真面對每一次練習,進步也變得明顯。這就像《心流》書中提到的:當一個挑戰剛好超過我們的能力,努力克服後會進入心流,感到真正的快樂。

沒想到只是改變對自我的定義,就能帶來這麼大的轉變。




控制環境比控制意志力更實際

書中提到一個上課儀式的例子:怡慧老師設計名片遊戲,讓學生輕鬆自我介紹,營造一個自然、放鬆、願意開口的環境。

這讓我想到自己的經驗。我長期教口語表達,也帶過小孩練習演講,非常清楚很多孩子其實是因為環境太有壓力才不敢說話。
但如果設計成遊戲,就能讓他們放下恐懼,主動參與。

有句話說得好:「言教不如身教,身教不如境教。」
有了孩子之後,我對這句話感受更深。我家小孩快10歲,現在會自己看書,除了我平常在閱讀、寫心得,也因為他學校同儕之間有閱讀風氣。

雖然目前他常看漫畫,但我相信「先求有再求好」,環境先搭建起來,閱讀自然就會慢慢深化。



習慣是種田,不是打獵

書中引用社交專家伊萬.米斯納的一句話:「社交更像種田,而非打獵。」

我覺得這句話拿來說習慣也很貼切。
打獵是一時的、看成果的;種田則是每天澆水、施肥、等時間發酵。
習慣的力量也是這樣——每天執行一點點,短期看不到改變,但長期下來卻能積累驚人的成效。

這幾年我寫下超過200篇讀書心得、持續運動、理解越來越多運動原理,回頭看,都不是因為哪一天做了什麼大事,而是每天都在「耕田」。

書中特別提到內向者建立社交網絡的例子。
重點不是你性格外向或內向,而是你能不能在自己舒服的節奏裡,穩定耕耘。

這點我很受啟發:任何目標,只要方向清楚,堅持就能慢慢開花結果。



結語:設計你的習慣系統

建立習慣,沒有標準答案。
每個人都可以根據「提示 → 渴望 → 回應 → 獎賞」這四個步驟,設計出屬於自己的習慣流程。

有時候,我們也可以透過小獎勵來提升行為動機。
但要特別留意:獎勵不能和習慣本身互相矛盾。
如果你目標是運動控制體重,或許買件喜歡的運動服會比吃一頓大餐來得合適。

養成好習慣,不在於硬撐、不在於壓抑慾望,而是在於「理解」自己的慾望。
當你願意設計一個友善的環境,讓好習慣更容易執行,再配合一次一小步、先做就對了的心態,習慣就不再困難。

2025年4月7日 星期一

納瓦爾寶典-讀書心得與筆記

為什麼讀這本書?

有太多人推薦這本書了
所以答案很簡單
買來看就對了
看看為什麼大家都這麼推崇本書作者
納瓦爾·拉維康特(Naval Ravikant)

納瓦爾寶典



這本書說什麼?

納瓦爾寶典是一本談人生談財富與幸福的書
書也簡單分成兩大章節
第一篇談致富
第二篇談快樂

關於致富

作者定義的很清楚
金錢不等於財富
在我們睡覺的時候持續幫我們賺錢的東西
才可以稱之為財富
而金錢只是一種支付工具
我們應該想辦法賺取的是財富而非金錢



創造財富的方法:將自已產品化與利用槓桿

納瓦爾認為要創造財富要先了解自己
找到自己獨一無二的特質
透過實務磨練出自己的獨特知識
再透過槓桿的方式將優勢擴大



商品化的過程

作者認為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
要想辦法找到自己的天賦
不要試圖去跟其他人比較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天賦與熱情
在這個專屬於自己的賽道上
自己是最強的
讓自己在某個領域成為被需要的產品
然後再透過槓桿將產品利潤最大化
書中提到的槓桿方式主要有三種
  1. 勞動力槓桿

    • 僱用員工或團隊來擴大生產力。

    • 透過他人的時間與技能來實現更大的目標。

  2. 資本槓桿

    • 使用金錢來賺錢,例如投資股票、創業資金、房地產等。

    • 需要財務資源,但能有效放大回報。

  3. 產品槓桿

    • 創造可大規模複製的產品,如軟體、媒體、自動化系統。

納瓦爾特別強調
現代最強的槓桿是軟體和媒體
因為它們能無限擴展
幾乎不需要額外成本
所以要想辦法利用軟體跟媒體

媒體行銷的概念也連結到書中另外一個重要觀念
要培養長期關係並建立信用
有好口碑自然就有更多機會
書中對於人際關係的描述很多
我特別喜歡納瓦爾在書中的一段話:
當你在做自己不會引以為榮的事情時
應該戒慎恐懼才對
因為那終究對你有害
人第一次這麼做時
我會提醒它們
但老實說沒人因此改變
之後我會直接跟他們保持距離
把他們從我的生活中剃除
我的腦中會浮現這句話:
你想要更靠近我,價值觀得要更好才行

這段話讓我理解到與其他人建立關係很重要
但不好的關係也要果斷放棄



零和遊戲與正和遊戲

人與人的合作過程當中有各種競合
納瓦爾在書中也介紹了兩種概念

零和遊戲

  • 指的是一方獲得,另一方必然失去的競爭模式

  • 這種遊戲的總收益是固定的,有人贏,就必定有人輸

  • 例如:

    • 撲克賭局:你贏的錢來自於別人輸的錢

    • 政治權力鬥爭:某人獲得權力,其他人就失去影響力

    • 低端的商業競爭:削價競爭、壟斷、剝削等,只是爭奪有限的市場份額,而非創造新價值


正和遊戲

  • 指的是所有參與者都能獲得收益,而非僅有一方勝出

  • 這種遊戲的總收益是可增長的,創造的價值比原本的總量更多

  • 例如:

    • 創業:一個成功的公司不只是讓創辦人賺錢,還能讓員工、客戶、投資人等都受益

    • 科技創新:開發新技術能讓全世界受益,而非只是搶奪既有市場

    • 合作共贏:建立長期關係、互相幫助,讓彼此都能成長與成功



對於正和跟零和遊戲
我自己最常看到的就是社團裡的案例了
上台的次數有限
每一期能擔任的幹部人數也差不多是固定的
也就是說資源固定
你分得多我就拿得少
很標準的零和遊戲
雖說規則上會盡量公平分配
但本質上資源就是固定的

不過社團裡面也會有人想辦法創造資源
開辦更多不同的課程
創造更多學習機會
這樣的概念就更接近正和遊戲

納瓦爾建議避免參與零和遊戲
因為它們通常會造成內耗
衝突與短期思維
這個概念很有道理

但分餅的能力跟生產更多餅的能力
本質上是完全不一樣的
創造的價值也完全不一樣
我想這也是為什麼納瓦爾要強調想要致富
必須要玩正和遊戲以及建立長期關係
要創造價值而非爭奪既有資源



關於快樂

本書的後半段都在談幸福與快樂
若要我用一個詞來統合的話
我認為這個詞就是理性佛教

納瓦爾所稱的「理性佛教」

是他對幸福與人生哲學的詮釋
融合了佛教的智慧與現代理性思維
他認為,幸福並不來自外在的財富或成功
而是來自內在的平靜與滿足。

「理性佛教」的核心概念:

  1. 幸福來自內在,而非外在

    • 減少慾望,不被外在條件控制幸福感。

    • 接受現實,不執著於控制無法改變的事物。

  2. 觀察自己的思維模式

    • 你認為的「事實」,不一定是真實。

    • 訓練自己跳脫「情緒化反應」,用理性思考問題。

    • 絕對誠實,對自己與他人誠實,才能獲得真正的自由。

  3. 專注當下,減少比較與競爭

    • 「快樂是覺得自己什麼都不缺。」

    • 與其和別人比較,不如專注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 透過冥想、閱讀、運動,提升內在穩定感。

  4. 長期思維,避免短視近利

    • 採取長期快樂的習慣,而非短期快樂(例如:即時享樂 vs. 持續學習)。

    • 複利思維:無論是財富、健康還是幸福,都需要時間累積。

  5. 真正的自由,是掌控自己的時間

    • 財富的目標不是買更多東西,而是讓你自由選擇生活方式

    • 最高級的富有,是擁有時間自由,可以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讀後感

雖說納瓦爾寶典的前半段都在談致富
但我認為這本書的真正重點是談快樂
尤其是理性佛教這個概念
作者先談致富只是因為有一些不快樂的情況是沒有錢造成的
所以他先教我們賺錢
他認為致富是一種技能
我們都可以學會這種技能
然後避免因為金錢的因素導致不快樂

可能是行銷需求或是其他人的看法不同
我在找資料時發現很多影音導讀這本書時
文宣上的重點都優先強調財富
而不是快樂
我認為這有稍微偏離作者原意
不過讀書本質上就是每個人跟作者對話
會有不同看法很合理
我們可以聽書或參加讀書會來幫助我們篩選書
但還是應該要自己看書

本書後半段則是進入到他真正想傳達的理念
如何找到自己的人生哲學以及理念
以及把時間分配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

納瓦爾在書中以他自己時間分配為例
既然他認為快樂大於健康大於財富
那麼他就不只要鍛鍊心靈
也要注重身體健康
所以每天早上就是先安排健身
接著再做其他的事情 
這件事也是我目前每天在做的事情
覺得健康很重要
就每天早上先想辦法花30-60分鐘去運動




其他我比較有印象的點
書中提到關於財富與商品化還有利用槓桿
講解了各種方式
我覺得寫得非常清楚
甚至也說到可能要花好幾年的時間才能達成
但只要達成具備這種技能
隨時都能賺到財富
有價值的東西真的需要時間來累積
要多點耐心

另外關於終身學習
作者說他從小在讀書館閱讀
所以養成閱讀與思考的習慣
也讓他有了今天的成就
書中有說如果只傳授給小孩一件事的話
那就是閱讀
這段讓我非常有感
也是我正在努力的事情

關於零和遊戲與正和遊戲
也讓我直接想到與其他人互動的情況
我們是在玩零和還正和遊戲?
是掠奪資源還是創造資源
透過閱讀而反思或許才會真的讓閱讀產生效用

書中會一直提出一些關鍵性的提問或金句
比方說
  • 你認為的不一定是對的
  • 絕對誠實帶來最大自由
  • 我從來不考慮我喜歡或不喜歡這樣的問題,我只關注事實,我思考問題的角度是,事實就是這樣或事實不是這樣
  • 快樂就是覺得自己什麼都不缺
  • 快不快樂的差別在於習慣不同
  • 你的習慣是增進你的長期快樂還是短期快樂
  • 問題越古老,答案存在的時間越長
總的來說
看完就很能理解為什麼有那麼多人推薦
就算讀完了
三不五時拿來翻看一下
把關鍵性的金句跟提問拿來思考一下
肯定都會對自己很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