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讀這本書?
我自己看過《原子習慣》,相當認同書中建立習慣的四個步驟:提示、渴望、回應、獎賞。
讀完後,我也試著建立一些新習慣。比方說,每天睡前紀錄三件當天最重要的事。
一開始只是想追蹤,但養成習慣後,我發現:為了寫得出三件重要的事情,我會有意識地去思考時間花在哪裡。久而久之,我變得更主動安排每一天的重點,生活品質和效率也都提升了。
我自己被《原子習慣》影響很深,而這本《怡慧老師的原子習慣實踐之旅》吸引我的是——其他人是怎麼做的?
我抱著這樣的好奇心讀下去,意外地有不少觸動,特別是三個觀念:
👉 身分認同
👉 控制環境
👉 習慣是種田,不是打獵
身分認同比行為改變更重要
這是一個簡單卻關鍵的觀念。
不是強迫自己運動,而是先建立「我是運動員」的身分認同。
當你相信「我是那種人」,行為就會自然跟上。
我自己長期運動,接觸籃球、重訓、瑜珈、跑步,對這點特別有感。剛開始只是興趣,隨著練習增加,卻總覺得卡關,進步有限。
我看了不少資料,也試過各種方式,但效果始終不理想。後來才意識到——原來問題不在技巧,而是「我是誰」。
我認定自己是個「愛好者」,所以對訓練結果可有可無;但當我把心態轉成「運動員」,整個訓練邏輯都不一樣了。
我開始問自己:「如果我是運動員、是教練,我會怎麼安排訓練?怎麼修正動作?」
這種轉變讓我更認真面對每一次練習,進步也變得明顯。這就像《心流》書中提到的:當一個挑戰剛好超過我們的能力,努力克服後會進入心流,感到真正的快樂。
沒想到只是改變對自我的定義,就能帶來這麼大的轉變。
控制環境比控制意志力更實際
書中提到一個上課儀式的例子:怡慧老師設計名片遊戲,讓學生輕鬆自我介紹,營造一個自然、放鬆、願意開口的環境。
這讓我想到自己的經驗。我長期教口語表達,也帶過小孩練習演講,非常清楚很多孩子其實是因為環境太有壓力才不敢說話。
但如果設計成遊戲,就能讓他們放下恐懼,主動參與。
有句話說得好:「言教不如身教,身教不如境教。」
有了孩子之後,我對這句話感受更深。我家小孩快10歲,現在會自己看書,除了我平常在閱讀、寫心得,也因為他學校同儕之間有閱讀風氣。
雖然目前他常看漫畫,但我相信「先求有再求好」,環境先搭建起來,閱讀自然就會慢慢深化。
習慣是種田,不是打獵
書中引用社交專家伊萬.米斯納的一句話:「社交更像種田,而非打獵。」
我覺得這句話拿來說習慣也很貼切。
打獵是一時的、看成果的;種田則是每天澆水、施肥、等時間發酵。
習慣的力量也是這樣——每天執行一點點,短期看不到改變,但長期下來卻能積累驚人的成效。
這幾年我寫下超過200篇讀書心得、持續運動、理解越來越多運動原理,回頭看,都不是因為哪一天做了什麼大事,而是每天都在「耕田」。
書中特別提到內向者建立社交網絡的例子。
重點不是你性格外向或內向,而是你能不能在自己舒服的節奏裡,穩定耕耘。
這點我很受啟發:任何目標,只要方向清楚,堅持就能慢慢開花結果。
結語:設計你的習慣系統
建立習慣,沒有標準答案。
每個人都可以根據「提示 → 渴望 → 回應 → 獎賞」這四個步驟,設計出屬於自己的習慣流程。
有時候,我們也可以透過小獎勵來提升行為動機。
但要特別留意:獎勵不能和習慣本身互相矛盾。
如果你目標是運動控制體重,或許買件喜歡的運動服會比吃一頓大餐來得合適。
養成好習慣,不在於硬撐、不在於壓抑慾望,而是在於「理解」自己的慾望。
當你願意設計一個友善的環境,讓好習慣更容易執行,再配合一次一小步、先做就對了的心態,習慣就不再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