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12日 星期四

辯論系列文(7)入門篇:名詞解釋與定義(上)

同樣的課程不同的感受

前陣子辯論課後學員來找我聊天
分享一些她在課程上的收穫
也聊到她上其它辯論課的心得
她說這次的課程很生活化
之前上其他老師的課程則是很多專有名詞
相對學習的難度比較高

聽到這樣的回饋跟評價
我當下回應說講師風格不一樣
教法不一樣
不同的學員感受度也會不同

不過我沒說的是過去在類似的場景
也有學員給我的回饋是課程太生活化了
他們希望有更多專業甚至是比賽技巧的內容
講師要一次滿足各種不同需求真的很難......

對我來說都是一樣的授課內容
對學員來說是不一樣的認知跟理解
這又回到辯論的第一堂課
要區分事實與觀點的差異

課程不管是生活化或專業化
甚至上課的目的是為了比賽拚搏
所以特別著重在比賽技巧
本身都沒有對錯之分
重點還是在學員自己本身來上課的目的是什麼?
想清楚目標再找出相對應的手段即可

我自己是上過很多不同老師不同風格的課程之後
才慢慢找出自己的喜好
所以我認為一開始學辯論
多接觸一些不同風格的講師是好的
經歷過的東西夠多
才有一個比較基準
未必能選出自己真正喜歡的東西
但是至少可以先排除一些自己討厭的

我也是透過很多年的嘗試
才清楚自己喜歡走生活實用路線
所以課程的架構,流程跟演練
就會盡量把生活當中的案例拿來運用
有的講師比較學院派
就會有很多專有名詞跟學術研究資料
沒有對錯
就是一種個人選擇而已



專有名詞的功能

課程中如果講解很多專有名詞
有一個優點是看起來很專業
人對沒接觸過的東西都會好奇
帶著好奇心就容易專心聽課
但反過來說
如果都在講專有名詞
也有可能讓人昏昏欲睡

除了展現專業度之外
回到專有名詞本身的功能性
不只是辯論領域有專有名詞
各行各業都有自己的行話

舉例來說
PM做產品
要問產品的交期多久
備品給多少
帳款月結幾天
RMA如何處理等等

會計上在談帳務
也會有現金流量表損益表資產負債表
應收應付帳款各種專有名詞

這些詞彙存在的目的
基本上就是降低溝通成本
利用少少的兩個字三個字
就可以快速跟其他人溝通
幫助雙方資訊同步
長期來看有這些專有名詞是好的
但對初學者來說
一次面對這麼多專有名詞
真的是一種煎熬
也增加了學習的門檻




辯論領域中的專有名詞

在教辯論一段時間之後
慢慢發現辯論當中有太多專有名詞
初學者有時候為了釐清名詞定義
就已經耗費太多精力跟時間
並且因此造成學習理解困難
所以後來只要是由我負責一系列的課程
我都會準備講義幫忙整理專有名詞相關資料



辯論常見名詞及其代表的意義

議題:可被討論,研議,具有複雜性的題目
論點:議論的觀點,贊成或反對的理由
論證:支撐論點的證據,最好是客觀數據
結論:由論點論證推論出結論
推論:從議題論點論證推導到結論的過程

舉例來說
這幾年一直在討論是否缺電?
這就是一個議題

結論是要討論出缺電還是不缺電
要下這個結論之前
一定要有前面的推論過程
我的論點跟論證是什麼?
有前面的思考架構
才能下結論

論點跟論證如何建立?
新聞報導工業區或住宅區跳電,這是事實也可以當成一種證據
用這個證據去支撐我們的論點
論點:有工業區跳電,這是我們認為缺電的理由
論證:新聞報導某年某月有10個工業區跳電1小時
結論:根據上面的論點及論證,推論出缺電的結論

但同樣的論點論證可以推導出完全不同的結論
論點:有工業區跳電"不"代表一定缺電,因為這是特例
論證:新聞報導某年某月有10個工業區跳電1小時,全台其他工業區都沒有問題
結論:所以不缺電

有時候只是增加一些事實論證
結論就會完全不一樣




不同的論點

也可以換個論點跟論證討論缺電這件事
論點:大部分個人跟公司都沒有遇到跳電的問題
論證:根據台電發電跟用電的數據,發電度數是大於用電數
而且並沒有任何新聞或數據顯示有大規模停電
所以推論出不缺電的結論

但是就算不缺電
也同意可能因為各種事故跟意外導致跳電
不過總之跳電跟缺電是兩種不同概念
不可以混為一談

當然這只是一個很粗淺的舉例
用意在解釋論點,論證,結論之間的關聯性
如果要好好討論是否缺電
這真的是很大的議題

比方說
缺電的定義是什麼?
有人認為只要備載電量超過一個數字就不缺電
有人認為跳電也是缺電
有人認為不能用條件去限制公司跟個人用電,否則就是缺電
也有人要求不能南電北送,不然就是缺電
甚至有人認為沒有便宜的電就是缺電
就跟沒有便宜的蛋就是缺蛋是同一個概念

再用長期統計的數據來看
到底跳電的影響區域,頻率跟時間是增加還是減少?
如果數據是增加,那很有可能是慢慢走向缺電的危機
如果跳電的相關數據都是減少,就沒有缺電的問題
相關的數據找出來
討論就會慢慢聚焦

缺電跟跳電的定義很可能每個人都不一樣
我們怎樣在一場辯論當中找到雙方都能夠接受的定義
爭論有沒有缺電本身並沒有意義
而是透過定義怎樣叫做缺電
數據上怎樣呈現?
如果真的有這些問題
大家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一起解決這個問題
這樣的討論才是辯論真正有價值的點

就像前一段時間台灣發生的缺蛋事件
到底有缺蛋還是沒缺蛋?
怎樣叫做缺?
如果真的缺蛋
有何替代方案?

不管是哪一種想法
先不討論對錯
至少在辯論這個平台上
大家都有辯論的基本功
就會先試著去釐清支持跟反對的論點是什麼
然後去檢驗論證的說服力

政府的統計數字理論上要比個人更有公信力
但是人性不是這樣運作的
我們更相信自己的感受跟朋友的經歷
所以也有可能誤把特例當成常態
透過學習辯論可以訓練我們知道每個人都有思考盲點
用理性的方式看感性的自己
試圖找出雙方的共識而非單純的想要駁倒對手
大家有機會透過討論做出一個更多人都能接受的決策
這才是辯論的功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