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會說謝謝的大姊
有一次去看辯論比賽
其中有一場賽事的正一
是一位年約六十的大姊
單單觀察她比賽前在位置上的準備動作
就能看出她非常的緊張
眼神很焦慮
身體也一直在抖動
手上就是拿著一張申論稿一直在默念
等她上台開始申論之後
就看她拿著那張小抄照著念而且越念越快
總之眼神跟聲音語調都能傳遞出她想要趕緊唸完下台
演講的外功雖然顯示著緊張
但是申論的架構還算合理
基本應該要有的論點論證都有
好不容易等她艱辛的念完稿子
進入到反二質詢正一的環節
當反二問她第一個問題時
她僅僅回答了謝謝二字
接著反二又陸陸續續問了幾個問題
不意外的所有的答辯都是謝謝
反二不知道怎麼問下去
只好結束他的質詢
等比賽進行到大姊負責質詢反二時
大姊上台說了句我沒有問題,謝謝
然後就下台結束了她的這場比賽
這場比賽正方當然是輸了
但當時我一直在想
到底是什麼樣的情境會讓她願意出來比賽?
我評估她是沒有學過辯論
從她的回答方式大概也可以知道她應該是賽前被指導
只要上台按照小抄把申論唸完即可
申論完被質詢只要回答謝謝就好
而質詢的時間就直接放棄
在這場比賽當中看大姊其他隊友的表現
也能知道大姊的隊友是懂規則的
賽前肯定也知道比賽輸定
甚至我認為大姊本人也知道僵在台上只回答謝謝
是讓自己陷入一種很不舒服的情境
那麼不管是大姊本身還是她的隊友
為什麼還要參加比賽?
他們的動機是什麼?
名次還是體驗?
又有一次
台北市健言社要參加友社之間的辯論比賽
當時辯論在社團內算是一種顯學
連續好幾年比賽都有一群人很熱血的參加
我們有一群小夥伴已經一起練習還有打比賽好多年
幾年下來大家對於比賽也都已經建立一些默契
就在大家想要一起好好努力拚個冠軍的那年
因為辯論培訓課程招生非常順利
除了我們幾個打過比賽的夥伴
還有好多沒有比賽經驗的新夥伴想要一起參加
甚至在比賽資訊公開之後
沒上過辯論課的社團新人也想一同參與
最後統計出來是有16位......
沒人要參賽是一種困擾
太多人要參加也是......
當時是一位一起打過多次比賽的小夥伴負責承辦相關業務
因為是社團的公共事務
大家為了這件事討論了很多次
也把從辯論學來的需根解損拿來分析這個問題
每一種決策的利弊得失到底是什麼?
如果為了拚名次
那麼限制有比賽經驗跟有上課的才能打
在這規定下可以把有經驗的人集中成兩隊
這樣做的勝率最高
上台比賽的肯定都是有比賽經驗的人
但是這樣決策方式
似乎不太符合社團一直以來強調讓所有人做中學的核心價值
而且決策相關人做一個決策限制別人不能參加比賽
自己卻可以打
似乎也說不太過去
另外一個可能的選項則是報5隊
報名這麼多隊大家都能打
但我們推估主辦單位不會同意一個社團報名這麼多隊
另一方面報名這麼多隊就代表有些隊只有新手
只有新手到底怎麼打比賽?
所以考量到分工還有經驗傳承
實際上一隊至少要4-5人還是比較理想
如果可以報名3-4隊可能就是最好的結果
可惜最終主辦單位只讓我們報名兩隊
這意味著如果要讓16個人都上
每一隊要有8個人
以上兩個選項說穿了就是兩種價值的選擇
拚名次還是讓更多人有參賽的體驗?
辯論就是訓練我們在對與對之間選擇
最終大家考量到社團的核心價值是做中學
如果沒有做中學就不是台北市健言社了
所以就按照慣例
沒有任何限制讓所有人都能參加比賽
核心價值建立之後
剩下的問題其實就都很簡單了
怎麼讓所有人都上場?
把有經驗的人分成兩隊
讓有經驗的人先闖關
等到晉級四強自己人對上的時候
可以一次讓6個新手上場比賽
以上是賽前模擬時最好的結果
最終那次很幸運的兩隊都闖進四強
也讓大部分的新手都上場打比賽
最終16個報名比賽的人有13個上場比賽
團隊作戰與團隊共識
為什麼突然回想起這兩個故事?
過去幾乎每年中華民國健言社都會主辦奧瑞岡辯論賽除了透過比賽讓大家學習辯論
也可以透過比賽讓健言體系的各友社互相交流
這真的是除了金口獎之外
各社團的年度盛事吧
但前幾年因為疫情都停辦了
今年在中華民國健言社的理事長及承辦理事的努力之下
加上很多健言體系的前輩幫忙
又要恢復舉辦這個比賽
而且還舉辦了培訓課程
真的是很用心在籌備
不管是比賽或課程
找場地找老師找學員參賽者
當中要使用到的人力物力時間
都是非常驚人
箇中甘苦也真的是走過的人才知道
這次很榮幸在8/4時有機會被邀請去授課
主題是相對少見的團隊作戰與角色扮演
這主題少見不是因為它不重要
而是通常大家初學辯論
都是在學入門基本功
需根解損,申論,質詢,結辯到底是什麼
除非有很多堂課
不然不太會講到團隊作戰這個主題
但我卻非常喜歡這個主題
很多人在講學辯論的好處之一是團隊溝通
但是到底要怎樣團隊溝通
什麼又是團隊作戰?
在討論這個問題之前
我覺得前面的兩個故事真的給我很大的啟發
只會說謝謝的大姊為什麼要參加比賽
她參加比賽的動機及目標是什麼?
團隊的動機及目標又是什麼?
我們社團自己組成的16人團隊又有什麼動機和目標?
如果個人的動機目標和團隊不一樣
大家都沒有共識
到底要怎樣共同團隊作戰
而關於團隊目標又是誰說了算?
基於這樣的理由
8/4當天授課開場我就分享了這兩個故事
當然後面的課程也跟著大家做了很多演練
但如果我能決定大家課後能留下什麼
我最希望大家記得這兩個故事
透過辯論學會的方法去找出雙方共識
想辦法合作解決問題
而不是當一隻辯辯辯的鬥雞
這樣才是團隊合作與團隊作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