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台北市健言社的講師培訓課程似乎是特別的不順利
招生不易加上想參加認證的人數較少
試教的時間也一波多折
一路上風風雨雨的
不過到了9月9號評鑑結束
最終在大家的努力之下完成了整個流程
主辦單位真的是辛苦了
但願參與其中的所有人都能有所收穫與成長
在今年的招生過程中看到一個說法讓我滿有感受的
來上講師班不只是因為想當講師
而是因為每個人都有機會當主管有機會帶團隊
也可以用講師班學到的方法去溝通
去帶領或是教育自己的團隊
講師班當然是可以學到這件事
畢竟在教育訓練的概念上
很多思考模式跟教學手法
概念上是相通的
而且如果是用這樣的思考模式
所謂的講師班
也可以被定義成教練培訓班主管培訓班
招生過程中雖然不順利
但是為了解決問題而去思考
進而稍微改變招生說法
馬上就會增加很多不同受眾
或許這也是挫折帶來成長的又一明證
今年我認為比較值得紀錄的有這三個
- 受眾是誰
- 動機,目標,方法,演練並檢驗
- 主題,案例,演練題目的選擇
受眾是誰
關於受眾這個主題
是今年認證時我認為學員普遍都存在一些問題
授課時一定要先知道聽眾是誰?程度到哪?
今年大部分的學員設定的受眾都是社會一般大眾
但是有些主題的授課內容卻過於專業
有一些專有名詞一般人是聽不懂的
怎樣把專有名詞轉化成大部分人聽得懂的語言
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舉例來說
當天有一位在某領域非常厲害的學員
他在該領域拿到甲級證照
我自己因為事前有稍微去了解
知道該領域大部分人都只有丙級證照
少數人會有乙級
能得到甲級的都是神人等級了
但是如果在課程中不能把這種神級概念充分讓學員理解
那麼甲級就只是一個無意義的概念
專業領域中的專有名詞是為了讓專業人士之間在溝通時
可以降低溝通成本
但是當專業人員在跟一般人溝通時
就必須要把這些文字轉化成一般人容易理解的概念
回頭想想在我自己在接觸馬拉松之前
看到一堆人在追求全馬破三破四
在講步頻配速什麼的
對於有在跑步的人都能輕易理解這些名詞
但是對我這種初學者就是看不懂
一定要找了一些書做過一些功課之後
才知道這些名詞在講什麼
這些案例的背後都是一樣的道理
要針對受眾的程度適當的調整用語
如果30分鐘的課程設定的受眾是一般人
對於專有名詞的運用
一定要很小心
動機,目標,方法,演練並檢驗
一般談動機就兩個要素
給對方痛或給對方夢
上課的目標是希望學員學會方法後改變
而且是變好
但改變是需要先有動機
有動機再來談目標跟方法
有一些主題大家通常都會有很強的動機
比方說談判類或自我行銷類
這種都算熱門主題
其實不太需要去誘發動機
重點可以放在為什麼我可以教這個主題
但某一些相對冷門的主題
就必須要讓對方知道學了有什麼好處
還有為什麼我可以教你把這件事情做好
因為我知道怎樣幫你設定目標
然後我知道步驟
我們可以透過演練來做中學
透過演練我可以幫學員快速定位
並且幫助學員調整方法再把東西帶回家
其實整個授課流程簡化之後通常就是這樣
只要上過大量的課程
理論上都能自己慢慢拆解出這個基本架構
講師培訓課程通常也會教如何備課
還有課程大綱的編排及順序
但講師最困難的點在於怎樣評估受眾的能力
怎樣安排合適的演練讓學員有興趣操作
議題怎樣跟學員連結讓他有感?
怎樣現場演練給回饋
這些才是相對困難且最有價值的一塊
主題,案例,演練題目的選擇
今年的授課主題算是相當多樣化
不僅僅侷限在口語表達相關的課程
如果只針對口語表達跟溝通
我相信每個評審因為過去的經歷
對於口語表達上面都會有比較多自己的想法
但如果是像這次的跨領域
且準講師課程目標的設定上受眾是一般社會大眾
那麼對評審來說也不存在刻板印象
因為我們也是一般人
就是很單純的看運課的邏輯跟順暢度
當然還有課程中提供的案例跟演練題目
在這個邏輯下
挑對案例還有提供讓大家有感的演練題目
就是很重要的一環了
今年有兩個案例讓我特別有感
第一個是某講師教經營自媒體如何取名字
課程中有提到要成立自媒體一定要先想個好名字
她還用自己的取名變化導致追蹤數大不相同的案例讓大家參考
當然以她個人來說這是一個成功的測試
所以她有分析出取名可以用專業,職業,特色或是主題
把這當中的元素再加上名字
創造出一個有記憶點的自媒體姓名
在課程中有直接給具體的方法
演練的過程也都很順暢
也有給出其他成功的案例
我覺得都很好
但同時她也提到了老高的平台
我當下第一時間的反應是
老高的名字並不特殊
也沒什麼特別的記憶點
老高就是賣說故事能力的
跟他平台取什麼名字關係不大
甚至最近爆出抄襲事件後
他的觀看數還是跟以前一樣都兩三百萬
當然網路上很多人在試著解釋為什麼老高不受影響
但所有事情的結果本來就不是單純的一對一關係
同理
回來這個取名的邏輯
我認同課程中的取名方法好用
但我自己則是會更進一步思考
經營自媒體還有沒有更重要的因素?
找到正確的受眾
找到自己擅長的主題
持續的更新
我覺得這些都是很重要的元素
但這畢竟是30分鐘的課程
不可能發散的去講那麼多自媒體的經營
不過對我而言可以讓我想想經營自媒體的各種面向
也算是額外的收穫
第二個讓我印象深刻的案例
是另外一個授課主題
談的是概念圖筆記的方法
概念圖是透過類似心智圖的方式將資訊分類分層
方便記憶及理解
方法本身沒有問題
但演練的題目是類似教課書上的土石分類
讓學員把各種石頭分類
當然這個方法可以用在讀書
不過大部分學員其實都是社會人士了
如果是我在設計題目
就會想一下到底有什麼題目是跟這些學員有直接關聯的
透過這種題目跟學員直接做連結
也讓學員有更強的動機去演練
以這兩個例子來說
不能說舉例或演練有錯
而是說有沒有更好的選擇?
一樣的30分鐘課程
其實隨著人生歷練的增加
可能會越來越多題材可以運用
時間有限的情況下
但是我到底要選擇什麼題材
才會讓學員有感觸有動機有記憶?
這種選擇需要有材料
也要有選擇的判斷力
以及理解學員能力
才能給出剛剛好的內容
最近聽到某知名講師分享說授課不要太難
把程度訂在學員能力的半步之外就好
不過一堂課的學員那麼多
這個半步到底是誰的半步
真的是困難的選擇~~
但也是講師有趣以及有挑戰性的部分
值得好好思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