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25日 星期日

在錯誤的道路上再努力也抵達不了目的地-錯誤認知與達克效應

前幾天在台北市健言社的TM訓練當中聽到總評分享這句話:
在錯誤的道路上再努力也抵達不了目的地
原文可能是巴菲特說的:在錯誤的道路上奔跑也沒有用?
邏輯上當然大家都知道是這樣
但當下我腦海中浮現的是我怎麼知道我錯了?
基本上我如果知道這件事是錯的
我還拼命努力去做當然很奇怪
正因為我認為自己是對的
所以才會繼續拼命努力想達成目標
那麼為什麼會有錯誤認知?
為什麼在錯誤的路上奔跑?

我想到了達克效應這個詞
是由心理學家鄧寧跟克魯格透過研究之後發現
能力不足的人會高估自己的能力
換句話說就是會自我感覺良好
為什麼會有這種狀況?
因為判斷自己某件事情有沒有能力本身就是該項能力展現
好饒舌的一句話......

舉實例來說
判斷自己有沒有幽默感本身就需要有幽默感的能力才有辦法正確判斷
而沒有幽默感的人本身就因為沒有判斷能力而錯誤認知
很容易誤以為自己有幽默感
判斷自己寫程式的能力高低本身也需要很有寫程式的能力才有辦法正確認知
所以可能寫程式的能力很差卻誤以為自己很會寫

與這種過度自信對應的還有一個名詞叫做冒牌者症候群
本身實力很強卻自我懷疑自信不足
明明有能力卻因為冒牌者症候群不敢爭取機會
或是畏畏縮縮導致其他人也對你沒有信心
不管過度自信或自信不足都是不好的狀況
那麼要怎樣正確認知?
達到真正了解自己目前的程度並且在正確的道路上努力
我認為可以試著從這幾個面向去思考並執行


  • 專注於事實
  • 我可以改變什麼
  • 更高的層次是什麼
  • 異見的力量
  • 跨領域應用


專注於事實

什麼是事實?
我今年有一個很好的親身經歷可以分享
一直以來我認為自己打籃球外線算不錯(自我認知)
常一起打的球友也認為我算滿準的所以都叫我射手(客套話加上他人認知)
可是當我換一個場地打球
半場變成全場,隊友全換,對手每一場都不一樣
甚至還有裁判這個以往很少遇到的因素
自己想像中的跟實際上打出來的數據完全不同

那麼我自己是怎樣去面對這個認知與現實的差異?
我習慣先思考可控制的是什麼?不可控制的是什麼?
操之在己的部分
外線為什麼不準?
看了影片跟照片才發現自己投籃的姿勢是有問題的
簡單說發力的整個流程不是很順暢
力量的傳導不順自然就會降低投籃穩定度
全場的跑動比半場多體力消耗大準度降低

然後全場的跑位要求也不一樣
跑錯位置是拿不到球的
在這整個過程當中的事實是什麼?
投籃的姿勢跟投籃的命中率
都有拍照有影片有數據統計
跑錯位置跟隊友重疊的部分也都有影片有真相
可以相對客觀的去觀察並試著調整

不可控制的部分
比方說裁判
有時候真的會認為裁判偏頗
尤其是打球本來就會有很多肢體碰撞跟視覺死角
多多少少都會有一些誤判
但是裁判真的是刻意的嗎?
如果覺得裁判是針對我們
心態被影響自然也會影響到球技發揮

但是事實是什麼呢?
實際看了一下每一場比賽吹判犯規的次數
其實我們球隊犯規的次數相對是少的
甚至拿到罰球的次數是高的
我們球隊有兩個球員累積的罰球數都在聯盟前十名
(其中一個是我,說好的射手呢?怎麼都是切入要犯規......)
全聯盟有16隊其實這樣的數據算是裁判給我們很多罰球了
看數據跟憑感覺其實傳達出來的是完全不同的訊息
裁判可能未必能百分百準確
但至少應該沒有太偏


我可以改變什麼

當看照片發現自己投籃發力不效率之後
就能理解為什麼以前三分線投不到
接著開始找各種投籃教學影片學習
然後自己投籃練習時有機會也會錄影
然後做個對照比較
一年下來之後投籃姿勢改變了
花了一年的時間才讓球在出手時左移約10公分而已......
應該要再更左邊一點力量才更容易從腳帶動到手上
錯誤的投籃認知已經在身上二三十年......
習慣真是一件可怕的事情
就算知道要怎樣調整還是很難改
不過最近看homecourt統計的練習命中率確實有上升了
以前因為發力不順暢導致三分球投不到的問題也有一些改善
當然練習要轉換成實戰還是另外一件事
但是至少算是一種試著進步的新嘗試
而且實際上我也沒有花更多時間在練球
只是用相對好的投籃方式練習
真的是正確與錯誤道路的選擇......




2021年底,球在肩膀上方



2022年底,球往身體中心移動約5-10公分




針對裁判的問題也是一樣
看數據其實裁判並沒有特別針對誰
但是確實每一個裁判有自己吹判的尺度
有的裁判就是吹得緊會摸毛犯規
有的尺度吹得鬆因為他認為打球會有碰撞正常
怎麼樣在每一場比賽之前看到裁判時
就想一下這個裁判的尺度如何
怎樣在今天的比賽當中運用這個尺度
我覺得會是比抱怨裁判更好的做法
抱怨裁判影響自己的心情
甚至也會影響隊友的心情
有沒有可能因為一直抱怨造成裁判不爽而真的吹偏了?

其實這樣的概念很難嗎?
我覺得沒有仔細去思考過都很困難......
畢竟以前打球犯規都自己喊的
沒有這麼正式有裁判
自然也不會去想這個層次的問題
我記得自己有一段時間打全場有裁判時都會一直抱怨裁判......
但隨著年紀增長遇到的事情多了
更懂得要去換位思考

這幾年有時候自己也會擔任一些口語表達比賽的評審
更能了解每個評審當然會有自己的喜好
但是也會盡量做到公平
也是因為有這種種經歷
才回想到以前看NBA時
有的球員說會在球賽一開始把防守強度加大一點
想辦法去確認裁判這一場的吹判尺度
真的是很有道理
雖然我們是歡樂聯盟
但是如果除了打球外
還有一些策略上的應用
也能增加打球不同層次的樂趣

更高的層次是什麼

當自己能客觀的從數據觀察事實
並且慢慢在正確的道路上努力之後
就會去思考更高的層次是什麼
我覺得有機會看到更強的隊友或對手
尤其是可以透過影片回放去觀察他們的跑位跟出手選擇
是很有趣的一件事
你會看到五十幾歲的球員就是懂得在對的時機跑到對的地方
拿到球就直接出手而且命中率很高
這是跟我自己練投不一樣的境界
之前讀完心流這本書之後其實一直有在留意一件事情
我要怎樣提升做一件事情的樂趣?
心流的概念是你要做稍微超出自己能力範圍的事情
有挑戰性並且克服之後所帶來的樂趣是非常大的
但如果不知道所謂更高的層次是什麼?
自然就不知道努力的目標及方向

我覺得這個時代的好處是因為資訊很發達
每個人都可以很容易找到資訊
但是同樣的
我到底要怎樣找到對的資訊
我有沒有能力判斷什麼是對的跟好的資訊
這些資訊跟我有什麼關聯
這又連結回去達克效應了

我自己的經驗是至少可以試著去設想目標與次第
終極目標是等級10的話
那麼有沒有辦法透過一些客觀的方式幫自己定位清楚
我現在到底是等級3或等級5?
我要到下一個等級跟目前這個等級的差別在哪裡?
只要目標跟定位清楚
自然就會知道要如何努力
當然有時候只靠自己找資料不容易正確的認知(畢竟有達克效應)
那麼問到有經驗的人就很重要
我覺得這也是為什麼講師或教練重要的原因
網路時代大家都可以找到很多資料來幫助自己學習
但是正確的目標跟定位很難
找到對的人請教也很難......
可是同樣的換位思考
正因為這件事這麼難
才能夠顯示出講師跟教練的價值
如果不能因材施教
不能針對學員設定目標給予各階段的具體建議
那麼跟學員自己google找資料有何不同?


異見的力量

既然找到對的資料跟找到對的人都這麼困難
有沒有什麼容易執行的策略?
這幾年讀了這麼多各種不同類別的書
還真的有一本書有提到一種容易執行的方式
就是異見的力量這本書當中提到的
找到反對自己意見的想法
不管反對的意見有無道理
只要有反對的意見
就可以逼迫自己檢討自己決策的理由是否合理
以及有沒有更好的可能性?
當然要做到這件事至少要讓人家覺得我是可以接受不同意見的
如果每次有人提出不同的意見
而我只是不停地反駁沒有任何反思
幾次之後自然就不會有人想給我想法跟建議了...

當然作為異見者
也必須是真心誠意地提出不同看法
否則若被當成為了反對而反對
那麼對於提高決策品質也是沒有幫助
而這些異見不管是對個人的進步或是團隊的溝通
都會有很大的助益

其實換個角度表達
所謂異見的力量其實就是辯論的思考方式
不要預設立場
要試著從各種角度切入
找論點找論證
說真的概念不難
困難的點在於心理狀態的控制
要承認自己在錯誤的道路上真的是最難的第一步......


跨領域應用

雖然在錯誤的道路上再努力也抵達不了目的地
但是如果對於達克效應這樣的錯誤認知有初步的認知
知道要專注於事實
把重點放在自己可以改變的地方
並試著找到可以參考的資料跟好教練讓自己變得更好
就算找不到也是可以常常想著異見的力量
那麼在這個思考模式下
就可以開始試著把這樣的想法大量跨領域應用
像我自己就是把這個概念用在籃球上
其實工作中生活上還有很多東西可以套用
比方說
當自己需要承辦活動時
就可以思考好的活動到底有哪一些具體優點?
有哪一些事實?
如何定義活動品質高低
收費金額的高低
活動的損益
參加人數的多寡
活動之後的回饋(正反都要有)
當然如果其他人也有舉辦類似的活動就更好了
可以更客觀的比較
目標不是要跟其他人輸贏
而是要透過比較思考自己有沒有更好的可能性
如果只是憑感覺而非憑藉事實就判斷自己非常好
那麼就是斷了自己的成長之路...非常可惜

相反的
若能更客觀地找數據佐證
傾聽別人不同的建議
試著追求更高的境界達到心流
也是一種很幸福的狀況
只是過程中一定要注意
大前研一曾說過的一句話:
邏輯思考的基礎在於累積事實但是大多數的人是不忠於事實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