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2013年台北市健言社舉辦第一屆的講師認證之後
目前已經進入第九屆
今年因為遇到疫情
講師認證的課程跟考試都往後延
好不容易疫情終於被控制
社團也在2021.11.7把這個認證完成
一個活動要能長期每年舉辦
除了人才的培育及經驗的傳承
中間要經過多少風風雨雨跟考驗
還有多少夥伴的支援
真的是只有辦過的人才知道
但是辦完之後的所學所得
團隊一起分享的酸甜苦辣
還有助人走上講師之路的喜悅
這一切的一切都是最棒的體驗
講師認證評審一直是一個很有挑戰性的工作
也是非常好的學習機會
除了能短時間接觸到非常多不同主題的課程
也能聽到其他評審不同角度的點評
能接收到更多不同的觀點總是一件很棒的事
今年我自己記錄下來的學習心得重點整理
- 實體課程與線上課程的差異
- 課程的設計流程,峰終理論與記憶模式
- 演練回饋與調整課程難易度
- 簡報與道具
實體課程與線上課程的差異
線上課程逐漸取代實體課程已進行了好幾年了
越來越多的講師都錄製了線上課程
第一流的講師的影片可能只要付三千塊就能無限次觀看
甚至免費的影片也所在多有
本來已經在發生的事情
今年因為疫情的關係轉變的速度變得更快
各種分享線上教學的技術書籍也都出現了
如果事先備課的功夫夠詳盡
學員學習的動機夠強烈
線上課還是能夠達到幾乎等同於實體課的效果
線上課演練也可以用紙卡或另外開視聽房間討論
希望能達到接近實體課演練的效果
我也相信真有老師能做到
但是我們畢竟是人
看著電腦容易分心
換個角度說
講師在實體課上可以直接觀察到學員的反應與回饋
可以直接調整授課方向
但是透過線上比較難觀察到的學習的情況
小小的螢幕很難感受到對方是否能真正理解
實體課就很現實
講解內容大部分的人如果都聽不懂的話
場面會很冷清哀戚......
也因此可以更進一步說
實體課程中人與人直接互動產生的情感與記憶點
以及講師現場觀察調整的能力還是很難被取代
而這也應該是未來講師應該要特別培養的能力
畢竟最厲害的講師都在賣線上課程了
過去一流講師的實體課程還會有時間安排不出來的問題
第一流的老師吃剩下的餅乾屑
本來還多多少少有機會讓其他講師分到
但如果都轉成線上課,等於時間是不會被限制的
是一種全新的競爭模式
競爭對手甚至不僅僅是全台而是全世界的優秀講師
想走講師這條路更得好好思考自身優勢在哪裡?
課程流程設計,峰終理論與記憶模式
一般最常見的運課流程:
- 自我介紹,為什麼是我來教這堂課
- 誘發學習動機,學習這個主題有何好處
- 案例分析重點整理,關於主題有何成功案例失敗案例,拆解主要因素為何?
- 演練及回饋,實際演練,套用方法,觀看成效並給予指導反饋
- 總結,複習並加強此次授課想達成的目標
大部分的講師都是用類似的流程進行課程
這未必是最好的或是唯一的方法
但是這是很容易套用的方法
今年的認證講師在套用這個流程的過程中
在自我介紹,為什麼由我來講這堂課的部分都講得很好
比較可以再加強的部分是如何誘發學習動機
有沒有學習動機直接影響到學習效果
沒有動機就沒有效果
其實在健言社的體系裡
學員相對來說是比較主動在學習的
畢竟大家都是花下班時間來進修
上課時自然會積極主動,也有這樣的學習氛圍
也因為如此誘發動機這塊有時候會被忽略掉
但是如果轉換場景
學員是被逼著來上課或是對主題沒有興趣
一開場的誘發動機就很重要
一定要讓學員了解到學會這個主題有何好處
那麼這樣就夠了嗎?
我想還是不夠
既然學會這個主題這麼好
我已經誘發學員動機
為什麼學員還是沒辦法學會?
甚至常常覺得這個主題這麼難,我沒辦法克服
沒有信心也不願意試著了解克服困難
上課的時間就這麼浪費掉了
非常可惜!
其實學新東西一定會遇到困難
那麼這個難關是什麼?
老師能不能講解得很清楚
並且教會我們克服的方法讓我們得到老師說的好處?
如果能在一開始就說清楚有何好處?有何困難需要克服
克服困難的方式跟技巧又是什麼
讓學員不要那麼焦慮跟慌張
願意專心跟著課的流程走
我想好的開始至少是成功的一半以上
峰終理論與記憶模式
我們對於體驗的記憶主要取決與兩點
這段體驗當中的高峰還有最終的感覺
好與壞的比例或是好與壞的時間長短
都不會影響我們的記憶
換句話說
要留下好的課程體驗
要像戲劇一樣安排高潮
以及一個好的結尾
另外也可以按照記憶的模式去搭配
我們容易記住的狀況有四種
期初記憶,期末記憶,重複記憶,特殊記憶
把這些理性有邏輯有架構的的課程大綱
搭配感性的故事分享或案例演練與回饋
可以讓不同特質的學員都更容易進入狀況
演練回饋與調整難易度
一個班級不管是幾個人或是幾十個人
都會遇到相同問題
班上的學員程度不一樣
可能50分60分70分80分90分的都有
那麼老師要講到幾分才是洽當的?
要如何滿足大多數的人?
講太容易大家都沒有收穫
講太難大家又都聽不懂
這時候適當的演練或提問可以了解大家的程度
也能理解大家是否有把課程的重點聽進去
提問跟演練是講課時非常重要的工具
關於提問之前有分享一篇認證評審心得
簡報與道具
教課最重要的目標是學員學會這堂課所要分享的心態或是技巧
所有的課綱,簡報,道具,問答等等各方面的準備
通通都是為了達成目標所準備的工具
我覺得有這層認知之後
就會清楚知道如何運用各種工具
一定要有簡報嗎
如果對達成目標有幫助,那麼就使用
如果幫倒忙,當然不能用
什麼叫做幫倒忙
如果簡報資訊很雜亂反而影響學員吸收資料
或是對於簡報不夠熟悉,一直看簡報念資料等等
反而讓大家感覺講師不專業
那麼這樣的簡報就不能作為好的工具了
至於怎樣做出好的簡報?
今年看到一本一分鐘驚豔簡報術
真的是有驚豔到我
書中有很多詳盡而且能夠快速上手的方式讓我們調整簡報
很值得一看
總的來說
每次有機會擔任認證講師評審
都是很好的一次學習機會
能靜下心來再次思考怎樣才能夠稱為一位講師
真的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