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內在原力第523場演講
但很可能每一場內容都不太一樣
大約一年半前因為參加小孩學校讀書會有機會聽到愛瑞克老師的演講
當時印象非常深刻
所以就把整個演講過程盡量記錄下來
後來陸續買了愛瑞克老師的書:
內在原力,原力效應,內在成就
也看了一些其他場次演講的影片
發現每一場演講都有一些元素不一樣
可能是演講的順序改變了
可能是不同的小故事
或是提問互動環節調整
當然投影片的呈現也都不同了
雖然我沒聽過太多場
但應該可以推測出每一場都有調整的結論
這真的要有極大的熱忱跟能力
才有辦法做到
300場到500場之間的變與不變
老師在昨晚的課程上分享他一年大概會講170場
台北市健言社這場是第523場
所以往回推一年半的話
當初我在學校聽到的大概是第300場
在這200場之間
有什麼變與不變?
內在成就與以終為始主軸不變
生命影響生命
要找到自己的天命
找到自我實現的工作
愛瑞克老師一樣是分享他自己被嚴長壽先生影響的故事
以及他如何影響其他人的故事
比方說舉辦內在原力繪畫比賽
某次演講秀參賽者投影片時
發現獲獎的小妹妹在台下聽演講
請她當場秀圖畫
改變小妹妹的人生目標
也感動小妹妹的父母
被60歲的讀者感動
答應到台南下營用台語幫長輩們說書
並且在開場就投其所好
告訴這些長者演講內容是分享一些方法!
這些方法可以幫助兒孫輩過得更幸福快樂
誘發長輩們的學習動機!
生命影響生命!
金錢很重要
時間更重要
但專注力最重要
不管是要學習或是要演講教課
要慎選聽眾及創造環境
再厲害的講師跟演講者
都比不過一隻手機......
主動積極的聽眾對比被逼著來的聽眾
學習效果完全是天差地遠
外在成就與內在成就都很重要
兩者取得平衡就像跑步時可以左右腳交替前進
這樣才能跑得快跑得遠
如果只著重在外在成就
追求有錢有名未必一定快樂幸福
在這邊舉了幾個有百萬粉絲及千萬年收的網紅當案例
就算外在成就都有了
卻可能因為太著重在點閱數及外人的評價而得到憂鬱症
內在成就跟不上
變成長短腳一前一後跑不快跑不遠
不知道人生到底為何而戰
一樣沒有意義
所以我們要做的不是貶低外在成就
而是找到內在成就與外在成就的平衡
要去思考人生有三種工作
有償工作
無償工作
自我實現工作
要生活需要有收入來源
必須要有償工作
但是也應該投資時間在其他工作
因為無償工作跟自我實現工作帶來的快樂
是有償工作的好幾倍
演講過程中也有提到可以用年齡當成一個參考依據
現在是30歲就用30%的時間去做無償工作跟自我實現工作
年紀越大比重越高
希望遇到怎樣的人就去成為那樣的人
老師在演講中提到他大學畢業前遇到人生困境
每天只能到台大金石堂看書
但沒錢買書
所以當時很怕被趕出書店
常常在想萬一被趕出去
有沒有人可以出面幫幫他?
當店員在趕人時會不會有善心人跟店員說我買一本書送他
你不要把他趕出書店?
老師在當時很希望遇到這樣的一個人
但從來沒遇過
後來他就發願要捐書給偏鄉及窮困沒有辦法讀書的小孩
不要只是希望遇到怎樣的人
而是成為那樣的人
這邊也提到了捐書同時滿足了佛法上說的
財佈施,法佈施,無畏不施
捐書的功德真的不可思議~~
以終為始還有be->do->have
一般人思考是do->have->be
做什麼事情之後,擁有什麼,然後變成什麼樣的人
但我們應該要反過來想
應該要be->do->have
想要成為怎樣的人
所以應該做什麼事情
然後就會擁有什麼
其實就是以終為始的概念
300場到500場之間的變-時事梗,幽默感,新提問
時事梗
這幾天剛好有一場演講邀約爭議
承辦人誤傳一段話酸了某演講者
該演講者不只後來沒上台演講
還發文說了這件事的前因後果
後續引發大量討論
也看到很多人在討論這件事應該要怎樣處理比較好
前兩天我也看到愛瑞克老師在他的臉書分享
邀請他演講的各種單位有何差異
面對不同的場景
演講者跟聽眾心態上又是如何?
我很認同課程中跟粉絲頁上講的
如果要賺錢就不會去學校或圖書館演講了
但如果想要生命影響生命
就要去學校跟圖書館
這些地方就是人多!學生就是更有可塑性!
當然某種程度上台北市健言社也是公益性社團
學員的學習動機強烈!
收費這麼便宜!
人數也不算少!
學習效果其實不會輸一些專業的營利機構
對很多講師來說這邊是很棒的舞台
他們其實應該很願意來
不過在這邊待了這麼久的我常常在想
大部分的社友能充分理解這件事嗎?
很多講師來社團真的不是為了錢
但如果我們在決策時誤以為講師只會考慮錢
沒有考慮到其他條件
那麼就會錯失很多優秀講師
昨天因為有這個時事梗
又連結到講師費
讓我特別有感
幽默感
老師在臉書或書中多多少少都有提到他是比較內向的人
這樣的性格也展現在上次的演講當中
但這次聽講發現有一些改變
有一些故事是一樣的
但是細節上的呈現不一樣
多了一些自嘲多了一些幽默
還有一些比上次我看到時更外向奔放的演出
新提問
這次有道題目跟之前我聽演講時不一樣
老師請大家先回想讓自己很感動或懷念的人
再跟大家分享是誰以及為什麼?
大部分人都是講自己的親友
這答案其實並不令人意外
當下讓我驚訝的是老師提問的目的是告訴我們
通常我們感恩的人並不有名也不有錢
我們懷念這些人是因為他們陪我們走過一陣子
我們會記得他一輩子
幫助別人發光發熱這件事
並不需要有錢有名!
為什麼盡可能詳細地寫下這次演講?
記錄下這段並不是因為我覺得我有資格評論演講好不好
而是我想記錄下來
有老師可以這麼認真的去微調每一次的演講
很多細節的改變就可以看出背後的努力與用心
細節是什麼?
當大部分作者拿著一隻原子筆簽書時
昨天愛瑞克老師是自己準備毛筆
搭配兩個印章
就是不一樣!
待在社團久了
有時會聽到一種說法:
社團已經沒有什麼可以學的
每個人來的目標跟動機並不相同
所以我也沒有要去否定有人會這麼想
但我自己的想法比較像是這樣:
每一週的總評跟講師在舞台上呈現的所有東西
不管是架構跟細節
我都能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嗎?
好的演講有清楚的架構脈絡
有故事有感動
有提問有互動
有一些出乎意料特殊的記憶點
還有滿滿的細節
這些條件都創造出容易記憶這個結果
不好的演講跟授課
當然也都會有其缺點
而那些缺點我是不是有能力清楚識別出來
並且知道如何避免或改進?
我發現當抱持的歸零的心態
去跟其他人討論課程或是社務
想著有沒有更好的可能性時
其實整個過程都是學習
就像昨晚演講結尾老師分享的:
你所付出的都會回流到你身上
以我自己的親身經歷來看
這是真的
結尾時還有另外一句:
時間要投資在懂得感恩的人身上
這也是真的
當然如果沒有遇到足夠多感恩的人
我們也不應該抱怨,因為
希望遇到怎樣的人
就先成為那樣的人
要懂得感恩
而非把一切當成理所當然
也是一種很重要的內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