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8日 星期五

台北市健言社教育訓練學習心得-啟動內在原力發揮百倍效益

這是內在原力第523場演講
但很可能每一場內容都不太一樣
大約一年半前因為參加小孩學校讀書會
有機會聽到愛瑞克老師的演講
當時印象非常深刻
所以就把整個演講過程盡量記錄下來

後來陸續買了愛瑞克老師的書:
內在原力,原力效應,內在成就
也看了一些其他場次演講的影片
發現每一場演講都有一些元素不一樣
可能是演講的順序改變了
可能是不同的小故事
或是提問互動環節調整
當然投影片的呈現也都不同了
雖然我沒聽過太多場
但應該可以推測出每一場都有調整的結論
這真的要有極大的熱忱跟能力
才有辦法做到




300場到500場之間的變與不變

老師在昨晚的課程上分享他一年大概會講170場
台北市健言社這場是第523場
所以往回推一年半的話
當初我在學校聽到的大概是第300場
在這200場之間
有什麼變與不變?



內在成就與以終為始主軸不變

生命影響生命
要找到自己的天命
找到自我實現的工作

愛瑞克老師一樣是分享他自己被嚴長壽先生影響的故事
以及他如何影響其他人的故事
比方說舉辦內在原力繪畫比賽
某次演講秀參賽者投影片時
發現獲獎的小妹妹在台下聽演講
請她當場秀圖畫
改變小妹妹的人生目標
也感動小妹妹的父母

被60歲的讀者感動
答應到台南下營用台語幫長輩們說書
並且在開場就投其所好
告訴這些長者演講內容是分享一些方法!
這些方法可以幫助兒孫輩過得更幸福快樂
誘發長輩們的學習動機!
生命影響生命!



金錢很重要
時間更重要
但專注力最重要
不管是要學習或是要演講教課
要慎選聽眾及創造環境
再厲害的講師跟演講者
都比不過一隻手機......
主動積極的聽眾對比被逼著來的聽眾
學習效果完全是天差地遠




外在成就與內在成就都很重要

兩者取得平衡就像跑步時可以左右腳交替前進
這樣才能跑得快跑得遠

如果只著重在外在成就
追求有錢有名未必一定快樂幸福
在這邊舉了幾個有百萬粉絲及千萬年收的網紅當案例
就算外在成就都有了
卻可能因為太著重在點閱數及外人的評價而得到憂鬱症
內在成就跟不上
變成長短腳一前一後跑不快跑不遠
不知道人生到底為何而戰
一樣沒有意義

所以我們要做的不是貶低外在成就
而是找到內在成就與外在成就的平衡
要去思考人生有三種工作
有償工作
無償工作
自我實現工作

要生活需要有收入來源
必須要有償工作
但是也應該投資時間在其他工作
因為無償工作跟自我實現工作帶來的快樂
是有償工作的好幾倍

演講過程中也有提到可以用年齡當成一個參考依據
現在是30歲就用30%的時間去做無償工作跟自我實現工作
年紀越大比重越高





希望遇到怎樣的人就去成為那樣的人

老師在演講中提到他大學畢業前遇到人生困境
每天只能到台大金石堂看書
但沒錢買書
所以當時很怕被趕出書店
常常在想萬一被趕出去
有沒有人可以出面幫幫他?
當店員在趕人時會不會有善心人跟店員說我買一本書送他
你不要把他趕出書店?

老師在當時很希望遇到這樣的一個人
但從來沒遇過
後來他就發願要捐書給偏鄉及窮困沒有辦法讀書的小孩
不要只是希望遇到怎樣的人
而是成為那樣的人

這邊也提到了捐書同時滿足了佛法上說的
財佈施,法佈施,無畏不施
捐書的功德真的不可思議~~




以終為始還有be->do->have

一般人思考是do->have->be
做什麼事情之後,擁有什麼,然後變成什麼樣的人
但我們應該要反過來想
應該要be->do->have
想要成為怎樣的人
所以應該做什麼事情
然後就會擁有什麼
其實就是以終為始的概念




300場到500場之間的變-時事梗,幽默感,新提問


時事梗

這幾天剛好有一場演講邀約爭議
承辦人誤傳一段話酸了某演講者
該演講者不只後來沒上台演講
還發文說了這件事的前因後果
後續引發大量討論
也看到很多人在討論這件事應該要怎樣處理比較好

前兩天我也看到愛瑞克老師在他的臉書分享
邀請他演講的各種單位有何差異
面對不同的場景
演講者跟聽眾心態上又是如何?
我很認同課程中跟粉絲頁上講的
如果要賺錢就不會去學校或圖書館演講了
但如果想要生命影響生命
就要去學校跟圖書館
這些地方就是人多!學生就是更有可塑性!

當然某種程度上台北市健言社也是公益性社團
學員的學習動機強烈!
收費這麼便宜!
人數也不算少!
學習效果其實不會輸一些專業的營利機構
對很多講師來說這邊是很棒的舞台
他們其實應該很願意來

不過在這邊待了這麼久的我常常在想
大部分的社友能充分理解這件事嗎?
很多講師來社團真的不是為了錢
但如果我們在決策時誤以為講師只會考慮錢
沒有考慮到其他條件
那麼就會錯失很多優秀講師
昨天因為有這個時事梗
又連結到講師費
讓我特別有感


幽默感

老師在臉書或書中多多少少都有提到他是比較內向的人
這樣的性格也展現在上次的演講當中
但這次聽講發現有一些改變
有一些故事是一樣的
但是細節上的呈現不一樣
多了一些自嘲多了一些幽默
還有一些比上次我看到時更外向奔放的演出




新提問

這次有道題目跟之前我聽演講時不一樣
老師請大家先回想讓自己很感動或懷念的人
再跟大家分享是誰以及為什麼?
大部分人都是講自己的親友
這答案其實並不令人意外
當下讓我驚訝的是老師提問的目的是告訴我們
通常我們感恩的人並不有名也不有錢
我們懷念這些人是因為他們陪我們走過一陣子
我們會記得他一輩子
幫助別人發光發熱這件事
並不需要有錢有名!




為什麼盡可能詳細地寫下這次演講?

記錄下這段並不是因為我覺得我有資格評論演講好不好
而是我想記錄下來
有老師可以這麼認真的去微調每一次的演講
很多細節的改變就可以看出背後的努力與用心

細節是什麼?
當大部分作者拿著一隻原子筆簽書時
昨天愛瑞克老師是自己準備毛筆
搭配兩個印章
就是不一樣!



待在社團久了
有時會聽到一種說法:
社團已經沒有什麼可以學的
每個人來的目標跟動機並不相同
所以我也沒有要去否定有人會這麼想

但我自己的想法比較像是這樣:
每一週的總評跟講師在舞台上呈現的所有東西
不管是架構跟細節
我都能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嗎?

好的演講有清楚的架構脈絡
有故事有感動
有提問有互動
有一些出乎意料特殊的記憶點
還有滿滿的細節
這些條件都創造出容易記憶這個結果

不好的演講跟授課
當然也都會有其缺點
而那些缺點我是不是有能力清楚識別出來
並且知道如何避免或改進?

我發現當抱持的歸零的心態
去跟其他人討論課程或是社務
想著有沒有更好的可能性時
其實整個過程都是學習

就像昨晚演講結尾老師分享的:
你所付出的都會回流到你身上
以我自己的親身經歷來看
這是真的

結尾時還有另外一句:
時間要投資在懂得感恩的人身上
這也是真的

當然如果沒有遇到足夠多感恩的人
我們也不應該抱怨,因為
希望遇到怎樣的人
就先成為那樣的人
要懂得感恩
而非把一切當成理所當然
也是一種很重要的內在能力!














2024年10月16日 星期三

辯論系列文(8)入門篇:名詞解釋與定義(中)

在上一篇辯論系列文(7)主要分享了幾個關鍵字的定義
議題:可被討論,研議,具有複雜性的題目
論點:議論的觀點,贊成或反對的理由
論證:支撐論點的證據,最好是客觀數據
結論:由論點論證推論出結論
推論:從議題論點論證推導到結論的過程

在這篇想分享政策性辯題當中的需根解損定義
需:需要,急迫性,改變很好,不改變很慘
根:根屬性,因果關係
解:此執行方案真的具備解決力?有無其他替代方案?
損:損益分析,凡事皆有成本,都是價值交換

這四個字是政策性辯論時常常會聽到的
思考的時候也應該按照需根解損的順序
先設定目標才討論方法
如果連抵達目的能帶來什麼好處都還沒有想清楚
真的不需要討論用什麼方法前進......

以這樣的概念套用在生活中也是完全一樣
需要去學習口語表達嗎?
需要去買房子或談薪水嗎?
如果需要
首先要想的是為什麼需要?
到底想要解決什麼問題?
這就是需求性急迫性

確定有需求之後再來思考根屬
根屬性是什麼?
如果需求是希望加薪
那麼口才好必然就會加薪嗎?
根屬性談的是口才跟薪水兩件事之間有沒有因果關係?

很多時候因果並不是一對一
更多時候是一對多或多對一甚至多對多
比方最近特別熱門的黑白大廚
介紹菜色的口語表達能力當然重要
但是更重要的是廚師做菜的能力
所以如果廚師想加薪
應該努力鍛鍊廚藝?
還是努力鍛鍊口才?
當然能夠同時具備兩種能力最好
但是時間有限
怎麼找出影響力最大的關鍵性因素
然後去努力達成?

確定需求和根屬之後
解決力又是如何定義?
我所定義的加薪是有加就可以?
還是說希望加5千1萬?甚至更多?
如果口語表達改善後公司幫我加薪2千3千
這個金額對於我想要達成的目標到底有沒有幫助?
解決問題的程度真的足夠了嗎?

當然這邊也可以再次反推
如果目標明確就是為了加薪水
那麼除了口語表達或廚藝
有沒有可能有其他選項?
比方說自己開餐廳或是跳槽到其他薪水高的地方
抑或是兼差賺錢
透過這樣的自問自答
就可以慢慢讓思考更全面
提供更多選項再來下決定

關於需根解損的最後一個字"損"
其實才是辯論比賽時讓雙方能夠公平競爭的關鍵
損益比

有一部漫畫叫做鋼之煉金術師
書中特別強調一個概念:交換
所有的東西都是交換來的
不會無中生有

用辯論的邏輯思考也是一樣
薪水絕對不會無緣無故上升
肯定是有原因
能力變強了
工作的時間增加了
轉換公司
轉換工作內容
原因太多種
但是不管是哪一種一定都要投入成本
這種成本我們能不能接受?

大部分的難以抉擇不是因為要在對與錯之間做選擇
而是我們要如何在對與對以及錯與錯之間下決定?
利益與損害同時發生時
我們選擇的標準是什麼?
我們犧牲的東西比方說是時間
真的換來金錢了
那麼金錢跟時間之間的損益比較應該如何呈現
怎樣的交換才是有價值的?

結合上一篇的論點論證結論
還有這一篇的需根解損
就可以用一個簡單的表格引導自己用辯論的模式思考
比方說是否應該加入健言社?
表格條列如下:

論點/需要/急迫

論證/根屬/案例

解決力

損益分析/弊害

結論(題目執行方案)

好口才可以加薪

其他社友因口才變好,簡報變強,老闆幫加薪

每月加3000

薪水能力提升/但花更多時間工作及學習

加入健言社

認識朋友擴展視野

擔任幹部有機會跟更多人互動

練習與不同特質的人相處

擔任幹部無給職且花時間

加入健言社

工作太忙

每天工時超過12小時

訓練效果未知

訓練效果未知/若要提早下班去學習可能會影響到工作

不加入健言社

 

 

 

 

 

 

 

 

 

 

 

當然表格只有簡單列了三個論點
還可以條列更多不同論點
比方說培養領導團隊的能力
經營社團的能力等等

也可以反向思考
因為要投入很多時間
所以未必要加入社團
還有其他的培訓課程也有可能達成相同的效果
辯論作為一種比較全面的思維模式
就是能夠幫助我們有架構有方法的想出各種可能性
再從中選擇一項自己最喜歡的答案

當然這樣的思考架構也可以擴展
從需根解損的架構思考要不要買房子?
要不要換工作?
甚至要不要結婚生子各種人生當中的重大決定
都是可以透過這個思考模式好好想想




2024年10月1日 星期二

台北市健言社50週年社慶訪談紀錄

今年因為台北市健言社成立50週年
除了有一些慶祝的活動
也有一些訪談跟邀請社友投稿分享社團的點點滴滴
讓大家能夠共同回憶並記錄美好的一段學習時光

因為曾擔任理事長這個角色
所以有機會被訪談
在事前工作人員很認真的準備了訪問大綱
  • 第幾期加入健言社?
  • 擔任理事長期間想傳達的經營理念及遇到的挑戰
  • 最印象深刻或感動的事
  • 印象特別深刻的人物
  • 參與社團之後最大的改變
  • 家人在擔任理事長期間有什麼想法
  • 用一句話代表理事長任期
  • 給予新進社友的建議

我自己看完這些題目
也跟著回想當初擔任幹部的點點滴滴
腦海中真的是浮現了好多畫面
但因為是訪談
回答前我想到了一個在健言社長期受訓後養成的習慣
先問自己幾個問題:
  • 受眾到底期待聽到什麼?
  • 大家不想聽到什麼?
  • 什麼內容對聽眾才有意義?

題目的設計某種程度上就是要讓我們講當初做什麼事情
但如果是五年前十年前做的事情
除非是有延續性
否則對現在在社團的社友來說
也不過就是自我吹噓而已......

畢竟有過半數的社友都待不滿一年
連兩年前的事情現在大部分在社團的人都沒有參與
何況講到十年前......
應該大家都會不想聽才是正常的

在這個前提下
我一直在想這個訪談到底要講什麼?
才對目前在社團的人有意義?
最終的內容主軸希望傳達這三個重點
  • 當初做了什麼並且延續到現在還在運用,這個是直接跟大家有關係的
  • 在社團的各個階段到底能學到什麼
  • 社團傳承的價值觀是什麼?當個人與團體利益衝突時,如何抉擇?



Q:
請問理事長是第幾期來到社團的?

A:
第109期



Q:
當時在做理事長這段時間
有沒有什麼特別想要傳給社友的經營理念?

A:
與其說經營理念
我覺得實際的情況比較類似這樣
那時候有一群社長從社長位置卸任
我們就想說我們還想在社團繼續學習
我們可以做什麼事情
可以個人也成長
然後社團也一起成長

所以那時候我們就討論說
如果只是停留在會內會的部分
其實上台的次數是有限的
我們不可能這些卸任社長一直去跟社友搶上台的機會
所以我們就想說那我們應該要做兩件事

第一件事就是說
我們怎麼樣一起把這個餅做大
然後第二個是我們怎麼樣把這個餅做公平的分配

所以在那兩三年的理事會的時間
我們大概做了一些事
比方說我們把上台的次數都要統計
就是所有人上台都必須經過統計
我們會知道說上台這件事至少是資訊是公開的
是公平的

當然還是會有人多
但是不管怎樣至少我們知道說誰多誰少
教育組就可以比較公平去分配這些事
然後我們把所有的幹部的權責都放到施行細則裡面
所以大家也能看到施行細則裡面
很多規定都是103年那一年去更改的

其他還有就是我們那兩年就做了社團的網站
所以協助招生

還有做講師認證
講師認證就是除了培養自己的講師
然後也輔導他們進到社團去做一些教育訓練的課程
然後一樣我們是希望說大家都公平去分享這個機會
所以所有人都會去統計這些次數

除了這個會內會
然後講師的認證講師班
也會有我們自己社團的老師去培訓
等於就是透過自己開課然後把餅整個做大
然後也透過統計的方式
讓大家可以去公平的去分配這些資源

然後那時候還有做奧瑞岡辯論
培訓我們自己好幾個辯論的講師
然後去比賽是讓所有人都一起去比賽
而不是說資深社友去
然後其他社友不能去

我們大家就做了這些事
就是希望說所有的人都可以公平的去分配到這些資源
而不是說我是資深的人
然後我就去把這些資源搶走
所以我會覺得說那時候我們大家就是一起做這些事
而不是說某個理事長或是某一年做了什麼事
而是說我們是有一段時間
然後有一群人持續的做了一些事
大概是這樣




Q:
那執行上有什麼困難嗎

A:
沒有(大家有相同的目標跟理念)



Q:
那在擔任理事長期間
有沒有什麼印象深刻或讓你感動的事情?

A:
我後來回想就那兩三年的時間
我自己印象比較深刻的反而是說
從第二屆到第三屆的時候
通常都會說下一屆誰要出來接理事長
那時候一開始是沒有人要接
所以我就想說那我可以來嘗試看看
結果後來理事會就在討論說我符不符合資格
因為我們社團是有個內規說理事長是要當過一年的理事
可是我那時候資格不符合

所以理事會他們就有很多的討論
有人會覺得說其實法規是可以的
但是我們內規是覺得說你必須要有一定的經驗
才可以去做這件事

總之就是討論很多次之後
大家都決定說我們社團有社團想要傳承的價值
所以總之就是我不能

當時很多人問我說你為什麼不去爭取
我就想說其實如果我要去當這個社團的領導人的話
我去拿一些規則去破壞這個社團原本的價值觀
我會覺得有點搞笑啦

我會覺得說那不符合我個人的價值觀
所以我那時候就想說好那既然已經決定了
那我就先當一年理事

我會覺得這件事對我印象很深刻
我覺得很多時候大家會說這個社團是幫別人發光發熱的
可是當你在這個位置上的時候
比方說那時候我個人利益跟社團的利益
可能是有點衝突的時候
那我們的抉擇是什麼?

所以我後來回想
為什麼當時可以做很多事
那是因為我覺得我們那時候一群人
我們做的事就是希望幫別人發光發熱

那我相信當初下這個決定
應該也影響了很多人對我的觀點
因為大部分人對我的想法應該是
我是很會談判很會去爭取自己的東西的人
但是為什麼那時候沒有去爭取?




Q:
我記得你是第四屆的理事長
然後有提到關於講師班的事情
那因為上一次我們採訪第三屆理事長的時候
他有說講師班是從第三屆開始
所以是三然後後來是四延續
然後奧瑞岡是從第四屆開始?

A:
講師班第三屆是第一次做認證
然後後來就是認證之後
其實社團一直有一些就是外派的機會
所以我們就把這個制度整個把它做完整
比方說外派是派誰去嘛
它總是要有個規範
總不能說我是理事長然後全部派我去
這樣不公平嘛

所以我們怎麼樣去做一個相對公平公開的制度
就是我們那時候就設計
理事長,教育理事,奧瑞岡跟講師認證的理事
他們去協調說那今天有什麼課程
他們去討論然後去安排
然後他們安排的人選後
每次理事會都應該公開說
所以誰被派了幾次幾次幾次這樣
奧瑞岡其實也是大概的意思啦
就是我們希望說所有人都可以去分享這個機會




Q:
印象深刻或感動的事?

A:
印象最深刻就剛才我講過啦
就大家在討論說
你是要去為了自己的位置去爭取這些東西
還是說其實我是去follow社團的傳統價值
所以這件事對我來說印象是最深刻




Q:
這個好像是在擔任理事長之前
那擔任理事長期間
有沒有讓你比較就是印象深刻的事

A:
我說真的我覺得沒有什麼讓我印象深刻




Q:
那這過程中有什麼特別人會讓你特別記得嗎
或者這一大段時間從你第四屆到現在
任何人都可以

A:
我覺得與其講個人
我會想說去形容一種特質好了
我很喜歡社團裡面有一群人
他們有一種特質
他們是外和內剛
意思就是說他們對其他的社友的交流跟互動
他們都是很溫暖的
可是他們其實很有他們自己做事的原則
應該這樣講
言必信行必果
也就是說他們答應別人的事
他們一定會做到

然後他們的價值觀
其實很大一部分是跟社團的價值觀是相吻合的
他們願意做中學
他們也願意去幫助別人成長
社團裡面有很多這樣的人
他們默默去把事情完成
然後他們也不需要去做很多事情讓自己曝光
或者是想要去搶那個舞台

社團有很多這樣的人
那我很喜歡跟這樣的人相處
所以你說我對哪個人有特別印象
其實我覺得沒有
而是社團有一群這樣子的人
然後我很喜歡這樣子的特質


Q:
特別像是誰讓你可以一個想到這樣子特質的嗎

A:
這個就不回答了

工作人員:
感覺剛剛那一段很適合剪預告XD




Q:
參與社團你覺得你有什麼比較大的改變嗎

A:
有一次有個社友問我
因為我要上台他當主席要訪談
然後他問我說你會怎麼樣形容你自己
我就說我其實我從來不去想這件事
但是我老婆會說我是一個很機車的人
後來我就把這段事PO在我的臉書上面
然後就引發熱烈的回響

那時候我就想說我到底是哪裡機車了
因為我在社團待了很久
有時候我都會找社友聊天
然後有社友他就給我一些回饋
他說為什麼我會覺得你機車呢
他說原則上大概就是
一方面邏輯不錯
一方面記憶力也不錯
所以當別人要跟我講話的時候
其實如果他講的話是矛盾的
或者是說他的行為跟他的言行舉止是搭不上的
那我都會用比較失禮的眼神看著人家

所以那些朋友就說其實你這樣子很不禮貌
他們有給這樣子的眼神一個關鍵字叫做嘲諷眼
就是說我看人之後有帶著嘲諷的意思
雖然我嘴巴不會去講
但是我是會嘲諷的
所以他們就說我很機車

可是慢慢的我覺得在社團待了很久
我會發現說其實每個人的個性能力都不一樣
我不應該用自己的標準去衡量別人
我覺得這是我在社團裡面學到的一個蠻重要的事

那另外一個我覺得學得比較重要的事就是
開理事會或者是說社團說決定所有事情的時候
基本上一定會有不同的聲音
因為我自己本身算是工作的因素
我都是做PM
所以我會很多的時間去跟別人去協調事情
所以我算滿擅長這件事

有時候我就會忽略了少數的聲音
可是因為在社團
我會常常有機會就是會聽到不一樣的聲音
那我覺得這對我來說是很好
後來我有看到一本書叫做異見的力量
異就是差異的異
就是你透過聽到不一樣的聲音
然後會讓你再更進步

所以我就覺得後面讓我有成長是異見的力量
它說你怎麼樣面對這個異見力量?
你還可以怎樣把事情做好?
我很喜歡他後面的結論叫做真誠的溝通
怎麼樣去發自內心的去跟人家真心誠意的把這件事處理好

我覺得這有點呼應就是
我剛講有一些外和內剛的人
他們是很有原則的
我們怎麼樣去跟這些很有原則的人好好溝通
我覺得這是我學到的東西



Q:
因為您跟夫人都是社長
後來你擔任理事長
在擔任理事長的過程中
家裡有反對嗎?
還是其實都滿支持的?

A:
其實我非常佩服我老婆
我進社團16年
前面的8年
其實我們是幾乎每個禮拜都進來
後面8年就是只有我進來
我比較像是逃難
因為家裡兩個小孩很吵
所以他在家裡照顧兩個小孩
我逃難

他在家裡就是很辛苦
我去社團還滿開心的
前面就是其實我們剛剛講的
我們全部的人一起做了一些事
因為有些時候我會比較直接
比較理性
講事實跟邏輯

但是她是比較屬於我剛剛講的
那種外和內剛的人
我們算是滿互補的
所以雖然我很多事很直接講
但是事實上我會知道她在後面擦很多屁股
社團裡面有很多這樣的人
我覺得她算是代表之一
她就是一直支持



Q:
有沒有一句話可以代表你的任期

A:
我覺得我們那一段時間
做的是比較像是價值傳承跟制度建立
所以我們會focus在把怎麼樣
社團做中學怎麼樣讓別人發光

然後在這個原則下面
我們去做了很多的制度
制度是因為這個價值觀而建立的
所以我們不會說去
為了要符合某些利益
我們就去測試說
其實這個制度行不行

我記得很多人會問我
比方說社團有四不
如果是我自己去宣傳我的東西
當然是不行

那我老婆能幫我宣傳嗎?
制度上是可以啦
可是大家知道這樣是不行的
所以我會覺得說我們那時候在講的
更多的其實是我們希望傳達的是理念
而不是制度
雖然我們也做了很多制度的事
可是我會覺得說重點還是在價值



Q:
所以聽起來那句話是

A:
價值傳承跟制度建立




Q:
最後也算是一直都有在參與社團
整個健言社的一直變化
那你有什麼想要對現在
或者是後來的這些後輩鼓勵或建議的地方

A:
我剛進社團的時候
因為社團在中山北路
外面有很多好吃的
我跟我老婆都是從基隆來台北
吃完好吃的再進去
進去之後就發現所有場地都佈置好了
後來自己當社長的時候發現
其實是有人去搬椅子

我老婆當社長
我自己當社長
後來又當理事長
然後她當教育理事
後來我們搬了很多椅子
我會覺得說那社團其實有這麼好的環境
其實不是理所當然

我覺得如果大家進來
要知道說我們至少可以做一個搬椅子的人
所以有一次有某個社長跟我說
謝謝志羽老師幫我搬椅子
我就覺得其實不用謝
那是理所當然應該做的事

然後如果對新社友進來的話
我覺得分三個階段吧
第一個階段是你要做一個勇於上台認真去吃餅的人
也就是說你就是積極去爭取那些訓練就對了
你不用去管說能不能安排
因為能不能安排其實是幹部會去處理的
你就是積極報名

我覺得第二個階段是
你可以去做一個分餅的人
你怎麼樣把這些資源公平的分配給所有的人
你就會發現說
你是吃餅的人跟分餅的人的角度是不一樣
你就會發現這中間會有很多的衝突
會有很多的交流
這些東西我覺得都會變成成長的養分
你會知道說有些人他是言行合一
有些人是說一套說一套

但不管
我覺得這個對於我們來社團就是訓練你
除了口語表達能力
大家都想說我來這邊是建立我的人際關係
甚至有人會覺得說
我可以訓練一些職場上的溝通的能力
那其實在這個社團都會看得到

我怎麼樣去訓練我去觀察別人怎麼做事
分餅的人到底是能不能公平分
那我怎麼去跟這些人去做溝通
好那這是第二階段

第三階段我們覺得可以做的就是
我怎麼樣可以把這個餅做得更大
那其實從16年前到現在
我們會發現說其實有些東西是
一開始只有會內會
然後後來就是有講師班跟奧瑞剛培訓
其實這過程中也有很多其他的課程
但是他並沒有變成一個常態化每年開課
比方說以前有講評班有總評班
然後有假日的職場素養的課程
有兒童口才班
然後有這個議事規範
就是有很多不一樣的課程

很多人都去嘗試過把社團上台的機會
或是各種學習的機會把它做大
那我覺得比較可惜的是說
這些東西後來並沒有被常態化
就是像講師班跟辯論課常態化

如果有人可以把這件事就是把它做常態化
我覺得那很不錯
那就代表說你在社團其實不同的階段
你可以做不一樣的事
那就回到我前面開始跟大家分享
就是我們這些卸任社長
我們可以怎麼樣把餅做大
然後把他做公平的分配



在把訪談從影音轉文字的過程中
測試了一些工具
科技真的很進步
再也不用邊聽邊打字了
18分鐘的訪談約5000字
如果沒有工具幫忙轉檔
無法想像到底要花多少時間
現在用相關的程式轉檔後
在把文字看過編輯即可
在這個時代懂不懂找好用的工具
真的是大大影響生產力

整理資料過程中讓我很有感的另外一件事
50年真的很長
不管過去做過什麼
對現在的人來說真的意義不大
那些經歷跟感動只有對當事人才有意義
我很喜歡最近看到的一段話:
不思善不思惡
我想以歷史的角度拉長看任何一個小節點
好壞真的意義都不大
也不需要給太多評價
重點在當下這些事情對自己產生什麼意義
這才是最重要的
安住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