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6日 星期三

辯論系列文(8)入門篇:名詞解釋與定義(中)

在上一篇辯論系列文(7)主要分享了幾個關鍵字的定義
議題:可被討論,研議,具有複雜性的題目
論點:議論的觀點,贊成或反對的理由
論證:支撐論點的證據,最好是客觀數據
結論:由論點論證推論出結論
推論:從議題論點論證推導到結論的過程

在這篇想分享政策性辯題當中的需根解損定義
需:需要,急迫性,改變很好,不改變很慘
根:根屬性,因果關係
解:此執行方案真的具備解決力?有無其他替代方案?
損:損益分析,凡事皆有成本,都是價值交換

這四個字是政策性辯論時常常會聽到的
思考的時候也應該按照需根解損的順序
先設定目標才討論方法
如果連抵達目的能帶來什麼好處都還沒有想清楚
真的不需要討論用什麼方法前進......

以這樣的概念套用在生活中也是完全一樣
需要去學習口語表達嗎?
需要去買房子或談薪水嗎?
如果需要
首先要想的是為什麼需要?
到底想要解決什麼問題?
這就是需求性急迫性

確定有需求之後再來思考根屬
根屬性是什麼?
如果需求是希望加薪
那麼口才好必然就會加薪嗎?
根屬性談的是口才跟薪水兩件事之間有沒有因果關係?

很多時候因果並不是一對一
更多時候是一對多或多對一甚至多對多
比方最近特別熱門的黑白大廚
介紹菜色的口語表達能力當然重要
但是更重要的是廚師做菜的能力
所以如果廚師想加薪
應該努力鍛鍊廚藝?
還是努力鍛鍊口才?
當然能夠同時具備兩種能力最好
但是時間有限
怎麼找出影響力最大的關鍵性因素
然後去努力達成?

確定需求和根屬之後
解決力又是如何定義?
我所定義的加薪是有加就可以?
還是說希望加5千1萬?甚至更多?
如果口語表達改善後公司幫我加薪2千3千
這個金額對於我想要達成的目標到底有沒有幫助?
解決問題的程度真的足夠了嗎?

當然這邊也可以再次反推
如果目標明確就是為了加薪水
那麼除了口語表達或廚藝
有沒有可能有其他選項?
比方說自己開餐廳或是跳槽到其他薪水高的地方
抑或是兼差賺錢
透過這樣的自問自答
就可以慢慢讓思考更全面
提供更多選項再來下決定

關於需根解損的最後一個字"損"
其實才是辯論比賽時讓雙方能夠公平競爭的關鍵
損益比

有一部漫畫叫做鋼之煉金術師
書中特別強調一個概念:交換
所有的東西都是交換來的
不會無中生有

用辯論的邏輯思考也是一樣
薪水絕對不會無緣無故上升
肯定是有原因
能力變強了
工作的時間增加了
轉換公司
轉換工作內容
原因太多種
但是不管是哪一種一定都要投入成本
這種成本我們能不能接受?

大部分的難以抉擇不是因為要在對與錯之間做選擇
而是我們要如何在對與對以及錯與錯之間下決定?
利益與損害同時發生時
我們選擇的標準是什麼?
我們犧牲的東西比方說是時間
真的換來金錢了
那麼金錢跟時間之間的損益比較應該如何呈現
怎樣的交換才是有價值的?

結合上一篇的論點論證結論
還有這一篇的需根解損
就可以用一個簡單的表格引導自己用辯論的模式思考
比方說是否應該加入健言社?
表格條列如下:

論點/需要/急迫

論證/根屬/案例

解決力

損益分析/弊害

結論(題目執行方案)

好口才可以加薪

其他社友因口才變好,簡報變強,老闆幫加薪

每月加3000

薪水能力提升/但花更多時間工作及學習

加入健言社

認識朋友擴展視野

擔任幹部有機會跟更多人互動

練習與不同特質的人相處

擔任幹部無給職且花時間

加入健言社

工作太忙

每天工時超過12小時

訓練效果未知

訓練效果未知/若要提早下班去學習可能會影響到工作

不加入健言社

 

 

 

 

 

 

 

 

 

 

 

當然表格只有簡單列了三個論點
還可以條列更多不同論點
比方說培養領導團隊的能力
經營社團的能力等等

也可以反向思考
因為要投入很多時間
所以未必要加入社團
還有其他的培訓課程也有可能達成相同的效果
辯論作為一種比較全面的思維模式
就是能夠幫助我們有架構有方法的想出各種可能性
再從中選擇一項自己最喜歡的答案

當然這樣的思考架構也可以擴展
從需根解損的架構思考要不要買房子?
要不要換工作?
甚至要不要結婚生子各種人生當中的重大決定
都是可以透過這個思考模式好好想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