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5日 星期一

2023回顧

家庭:即將脫離幼兒園的雙寶

兩個小子即將滿6歲跟8歲
慢慢察覺到孩子真的會思考了
前幾天6歲的孩子問我怎樣才能自由?
我問他為什麼問這個問題
他說他看小動物都好自由
什麼事情都不用做

我覺得他問了一個好問題
自由是追求人生幸福很重要的指標之一
每個人的定義不一樣
但常常問自己什麼是自由
有助於得到真正的自由
對我來說
找到尊重我所有選擇的老婆
人生很自由
什麼事情都可以做
感恩~~

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
有一件事情很難處理
就是不能拿孩子跟其他人比較
這個其他人泛指同學跟爸媽.....
孩子進入小學之後這件事情變得更加困難

我的爸媽從小訓練我們所有事情自己決定自己負責
所以不管吃飯睡覺上學
我們都是自己處理
沒有叫起床,遲到自己負責
早餐就是自己烤土司泡牛奶
從來不會要求成績
那是我們自己的事情

但現在的小孩要幫忙準備早餐要接送要陪著寫作業
有時候不能理解為什麼要做到這樣
應該要讓小孩自己負責自己處理就好
但老婆說不能拿我跟小孩做比較.....
可以理解每個小孩成長的歷程速度不同
那麼自己的小孩到底應該用什麼樣的標準去要求他們?

不只是小孩學習
爸媽也得同時學習
把這些事情當成陪伴而不是責任與負擔
享受那些時光
人生似乎也會幸福一點


健康:中年男子的各種可能性

今年讀到很有啟發性其中的一本書:100歲的人生戰略
書中談到如果我們能夠活到一百歲
會有怎樣的規劃?
人類的平均壽命越來越長
100歲再也不是少數人瑞才能達到的歲數
書中談的面向很多
身體心理健康,個人財務,人際互動,成就感等等
當每個人的終點站是100歲時
很多計畫跟只能活到80歲應該是不一樣的

在這個概念下
年輕就養成的運動習慣就更不敢落下了
沒有健康的身體
活得越久
除了自己痛苦也帶給家人負擔......

這幾年除了籃球跟跑步
也接觸了瑜珈跟壺鈴
慢慢的除了體重跟體脂下降
發現體能也進步了
正常來說體能應該是隨著年紀而下降
但是對我們這種一般運動愛好者來說
身體基本上是沒有經過太多訓練
還有潛能可以開發
食品營養跟運動科學也一直都有新的研究報告出來
年紀對於運動的限制
似乎也不能再用過去的那種思維

當然很多時候在球場上還是會有力不從心的感覺
但換個角度想
籃球這項運動不只是靠體能
也得思考怎樣跟隊友配合打法
怎樣適應裁判尺度

去年改了投籃姿勢是比較偏向個人技巧的
今年打球的時候花了更多時間思考怎樣才能團隊配合得更好
當然以結果論來講
球隊的成績還算不錯
我個人的數據也進步了

這件事也給我很多感觸
很多時候要改變結果
不是只有一種方法
體能退步了
還可以思考怎樣提升球商
但如果覺得自己不能
沒有試著思考與改變
那就是真的不能了


成長:大開眼界的一年

最近讀松浦彌太郎的書:給四十歲的嶄新開始
書中提到在四十歲時可以盤點一下自己二十歲到四十歲的經歷
想想自己擁有什麼缺少什麼
什麼又是自己真的想要的
把自己身上的行李盤點整理後再出發

我試著回顧一下
發現過去這二十幾年接觸到的人跟事
真的也算多采多姿吧
PM要大量的接觸各種職務的人
在社團或兼職講師的工作也要接觸好多人
這幾年因為辦了讀書會
還有一些其他因緣際會
比方說到學校社團教課
年紀較小的高中國中國小生都接觸了

在這個回顧當中發現
我在處理事情的主導性真的很強
而身邊接觸的大部分人士
基本上都能跟我理性思考理性溝通
還能包容我的任性
作為老婆口中目標導向沒感情也沒什麼朋友的我
非常感謝大家的幫助及接納

到了這幾年我已不再是當事者
而是旁觀第三者的視角
有機會聽到一些當事人處理事情的分享
才發現原來溝通這件事情上
還有很多我沒遇過的問題......
原來我還是太淺了

在我原本的的認知裡面
不管是學校,公司或團體
都會有他本來就存在的遊戲規則
理解遊戲規則遵守遊戲規則
這些都是基本的
在我過去的人生經歷當中也是理所當然的事

但當我作為旁觀者時
聽到好多不同團體的不同人
都會有類似的說法:
你又沒跟我講規則
怎麼可以用規則要求我
各種暗示明示之後
對方還可以表示不懂
而且一副理所當然~~
我就不懂不行嗎
這樣到底是真的不懂還是假的不懂?

私下提醒無用之後
相關違規的事情拿出來公共討論
又變成其他人太直接
我好傷心
能不能委婉一點講
傻眼

其實事情發展成這樣
我終於能夠理解為什麼前幾年一些談情緒勒索的書賣得很好
當時看到情勒類的書大賣我都會想:憑什麼?
我就沒看過我自己或我身邊的人有在抱怨這種問題
(老婆迷之音:因為不能溝通的人你會離他們很遠)
一直到今年才發現這類書賣的好還是有他的道理在
因為確實有很多人會遇到這種情況
當然需要看書幫忙解決問題

也慢慢理解什麼是巨嬰?
為什麼會有人說中二病?
但說真的在大量接觸國小國中高中生之後
有時候也得為這些小朋友平反
因為很多小孩的行為其實很成熟
為什麼要把中二當成一個負面的形容詞
太不公平了吧

過去的經歷真的限制我的認知
我沒遇到不代表沒有
我現在終於知道什麼叫做
把無知當武器
講不贏就情勒

然後也對另外一個這幾年一直聽到的詞比較有感了
成熟大人溝通學
到底怎樣才叫做成熟大人
我想大人不是因為年紀
而是因為行為
能充分了解權利義務
勇於承擔自己的決策
不要只考慮自己也要考慮其他人感受
成熟大人
不容易~~

所以對我來說
今年是大開眼界的一年
也是在這段經歷之後
我突然發現我真的很幸福
也更能理解為什麼有一句話叫做無知即幸福
感謝我的無知~~



2023年12月7日 星期四

三塊錢的信用加值

茶金這部戲有一段情節讓我印象特別深刻
女主角開始協助父親經營茶生意後
父女間漸漸有些經營理念衝突
劇中有一段父女在爭執如何誠信的作生意
女兒認為為了增加產量趕上出貨
可以在茶葉裡面加一些添加物
而且這些添加物也是符合客人的規範
這樣可以提升生產效率以及提升產量
才能達成準時交貨
這樣才有誠信

爸爸認為不管怎樣,茶葉就是茶葉,不能有添加物
情願產量不足趕不上交期違約賠錢
也不能賣混茶
要賣真正的茶才是誠信
對我來說兩種方法都是有誠信的作法
那麼該怎麼選?

劇中郭子乾有段話讓我很有感觸
250萬?對你而言,日光跟你加起來,只值250萬?
從小我供你吃好用好穿好
讀最好的學校
只要是你想要的
我做父親的都盡量滿足你
今天你為了250萬
卻出賣了你自己
也出賣了日光的信用

看這部戲的時候一直在想
以前打工做麻老時
外公外婆是怎樣跟我們分享做生意的一些細節
我記得很清楚外婆很喜歡說
做生意不能偷人家秤頭
該秤一斤給人家就是要足夠一斤
而且要稍多,因為袋子是有重量的,秤也有可能有誤差
所以我記得在那個一斤麻老180塊的年代
常常是會把麻老秤到183塊給客人

外公則是常說
允人卡慘欠人
告訴我們承諾與誠信的重要

誠信這種詞要怎樣定義?
年紀大了以後慢慢發現這是一種自我要求的態度
外公外婆就是願意多付出多給
答應人家要做就是把事情做好做完美
而不是有做就好

秤180就不誠信嗎
秤183就比較誠信
萬一秤有誤差
客人拿回家用另外一個秤量180會不會變成179?
怎樣才能避免自己不小心變成沒誠信的人?
秤到183總是可以避免很多錯誤
三塊錢的信用加值
一種做完美與做完的區別
一個小細節就可以讓自己到達更高的標準

一個人的信用值多少錢?
或許真的要是劇中這種大老闆才能說出
你為250萬出賣了你自己
但沒有那些考驗
誰又知道自己的誠信值多少錢......
誠信這種東西差不多是人生中最機車的一種人格特質
得一直不斷不斷的信守承諾
像個玻璃杯一樣一輩子好好捧在手上
但只要掉落到地上一次
就沒有了

2023年12月6日 星期三

後悔的力量-讀書心得與筆記

為什麼選讀這本書?

我對自己的期許之一
就是不要對過去的決策後悔
希望過著不後悔的人生

但這本書竟然說後悔有力量
而且它還是2022年亞馬遜科學類最佳書籍
也引起了我的好奇心
後悔這樣的心情
背後有什麼心理學理論
有什麼行為科學?
讓我們可以因為後悔而變得更好?

後悔的力量



讀完這本書印象深刻的三點

  • 正面情緒與負面情緒的心理狀態組合
  • 至少心態與要是的心態
  • 七歲之後才懂得後悔

正面情緒與負面情緒的心理狀態組合

投資理財的時候我們會談到資產配置資產組合
透過不同的投資方式
比方說房產,保險,股市,債券,基金
還有這兩三年非常熱門的ETF
都是購過資產配置不同比例的方式
想要提高獲利降低風險
用組合的理財方式幫助我們得到更棒的人生

沒想到心理狀態也需要情緒組合
人生不能只有正面情緒
也需要負面情緒
透過正面的情緒讓我們能快樂地走下去
透過負面的情緒讓我們反省思考
怎樣調整自己的心態跟行動
才能讓自己成長並且讓自己擁有更美好的未來

在所有負面情緒當中
後悔是最常發生也最被看重的
那麼後悔可以帶來什麼幫助呢?
本書的作者Daniel H. Pink認為後悔有這三種功能
  • 後悔能幫助我們做更好的決策
  • 後悔有助提升表現
  • 後悔能深化意義
因為後悔所以反思
然後改善行為
提升表現與決策
相對來說是直觀的
但後悔為什麼能深化意義?

書中舉了一些跟家人相處的案例
年輕時沒有好好跟長輩相處
後來長輩離世再也無法互動
後悔沒有把時間花在跟長輩的互動
讓我們改變行為
並且去思考家庭互動的意義
正因為有後悔的感覺
才促成思考
而這樣的的感受是有意義的

所以說後悔乃人之常情
但後悔使我們更上層樓
正面情緒跟負面情緒對我們來說都很重要


至少心態與要是心態

書中有提到一個研究
通常運動比賽當中
銅牌比銀牌更快樂
客觀上來說
銀牌的表現已經比銅牌好
但人類的心智不是這樣客觀運作的......

對銅牌選手來說
只要表現再差一點
就沒有任何獎牌
所以銅牌選手會有一個至少我還有銅牌的心態

對銀牌選手來說
只要表現再好一點
就能夠拿到金牌
所以銀牌選手會有一個要是心態
要是我的表現再好一點
我就能金牌

書中其實有提到
我們很容易高估自己對某些事情的責任
承擔不必要的悔恨
要是我再更努力的話就能拿第一名的邏輯
很有可能是錯的
因為我們已經百分百付出了
也無法更努力
用要是心態要求自己
很有可能造成反效果

當然至少心態也不代表不能再進步
而是透過事後跳脫情境跳脫個人的角色
用旁觀者的角度去觀察
還有沒有可能更好?

我覺得這邊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視角
人不可能會客觀
跟其他人比也是比不完的
但能不能讓自己更享受那種情境
反思悔恨的心情能不能讓自己再進步
會比只是抱持著"要是"心態
對我們的人生更有幫助


六歲前無法理解後悔

對我來說
這可能是這本書最有意義的資訊
六歲前無法理解後悔
七歲之後具備後悔的能力,是學習推測
決策能力會突飛猛進

兩個小孩現在剛好五歲跟七歲
可以很明顯感受到差異
七歲的就是會去思考行動之後的狀況
什麼後果他可以承擔
什麼無法承擔
雖然常常還是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或行動
但可以感覺到他做錯事後會有一些後悔的情緒在

五歲的則是大多數的時候控制不了
做錯事也會想要推卸責任
不覺得是自己的錯

大器可以晚成這本書讀過
前額葉皮質要發展到25歲才算完成
也就是說在那之前有時候我們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
情感的控制力大於理智的控制力
可能讓我們做出很多會後悔的決定吧?
也才會有25歲慢慢進入成熟階段的說法

當然由於腦科學跟行為認知的相關研究都還很短
很多假設還沒辦法百分百被驗證
但是透過閱讀這些書籍
也讓我對大腦發展有一些初步認知
六歲才開始會有後悔的情緒
才會開始有比較理性的思維模式
會去反省跟檢討下次怎樣才會更好
要到25歲才算前額葉皮質發展完成
可以做為一個成熟的大人了
那麼在這期間對小孩就要多一些包容
因為大腦就是還沒長好......
這樣或許比較能接受小孩為什麼這麼不受控


讀完這本書的應用

書中有一段話說
不會後悔的人並非心理健康的完人
通常是嚴重疾病的患者
讓我印象深刻
也讓我了解到後悔對於人生的重要性

或許我自己定義的不後悔
是指在決策的當下已經竭盡全力
思考過各種可能性之後
在我的能力下
所能做的最好決定
所以我不後悔

但是如果過了幾個月幾年
當時空背景不同
當我的能力有所變化
那麼我還是不後悔嗎
可能也未必吧

但也正是透過這種時光旅行
可以讓我們進行反事實思維
去想想當初的決策
還有沒有辦法做得更好
這樣或許就符合這本書作者提到的後悔的力量
可以幫助我們做更好的決策

2023年12月1日 星期五

聰明人沒有不每天閱讀的

前兩天查理蒙格過世了
所以這兩天又很多人在討論他的書
也讓我又再次複習這本經典中的經典
書中值得一再回味的金句很多
其中有一句讓我印象深刻:
我這輩子遇到的聰明人沒有不每天閱讀的,沒有,一個都沒有

某次讀書會的主題是分享有關人生目標的書
準備的過程中思考了自己的過去現在跟未來
這輩子到目前為止被評價的幾個關鍵字
當中有一個是聰明

聰明從文字上解釋是耳聰目明觀察力好 
但我想大部分人定義的聰明是指邏輯推理好反應快記憶力佳
小時候確實學東西記東西很快
學業成績也還算不錯
常常可以聽到這個稱讚
當時也常常自以為聰明
後來上了高中才知道
我天賦還算不錯
但距離頂尖差得很遠
人果然都是要經過痛苦才會成長...

在這個痛苦成長的過程中
找了很多學習有關的書
怎樣增加學習動機啦
怎樣有效率的學習啦
後來慢慢地整理歸納
原來我只是剛好用了一些有效學習的方法
比方說課前預習啦
複習的次數很多次啦
或是吃飽睡好這種看似跟學習沒相關
但是卻對提升效率非常有幫助的生活習慣
都會對記憶力有很大幫助

事後來看
與其說聰明不如說用對學習方法
尤其是我們成長的那個時代
大部分的考試都跟記憶力有直接關聯
好的學習方法就加強了這種效果
那個年代對於這方面的研究可能還沒有這麼發達吧
我們就只能針對這樣的記憶能力考試能力稱之為聰明

但是隨著時代進步
這樣的記憶優勢遇到網路跟手機
聰明這件事也未必像以往那麼有用
大腦再會記東西
也比不上電腦跟網路
那麼聰明到底能幹什麼?

我覺得不可否認的
聰明除了在記憶上有優勢
反應跟觸類旁通
引用案例套用的能力上
也會很有優勢

但是同樣的
當過度鑽研案例跟規則
想運用聰明反應去鑽漏洞
對我來說那就不是一種聰明
而是一種小聰明甚至是賊聰明了

比方說當我規定我兒子只要乖乖吃飯就能累積一個圈圈
五個圈圈可以換一次吃餅乾的機會
他就會自動去推論
早餐一個午餐一個晚上一個
集滿五個之後吃餅乾也會跟我說
乖乖吃餅乾也能算一個圈圈
但問題是吃餅乾本身就是獎賞
給你獎賞之外還要給你一個圈圈......
有時候不得不佩服小孩鑽漏洞的能力

但這樣鑽漏洞的情況並不罕見
我們的生活圈跟工作圈也會有類似的狀況
比方說社團在競選職務的時候
因為對該職務有相關規範
有些人就會想辦法符合規範
另外則是有些人想盡辦法鑽規範漏洞
譬如規定要競選某職務要加入3期
那麼要滿3期才可以還是未滿3期也可以?
有的人的解讀是沒規範代表可以
有的人的解讀是沒規範代表不可以
總之
一個規範各自解讀.....
甚至誇張的還有我要選的時候可以放寬解釋
別人要選的時候則是要從嚴......
聰明嗎
或許吧
但大家都在看
只是不講~~

隨著年紀越來越大
我對找漏洞的想法也產生很大轉變
年輕的時候認為規則沒規定就是可以
對於自己找到規則漏洞可能會沾沾自喜

但是慢慢的經歷的事情多了
看的書多了
就會試著去思考為什麼要有這些規則
當我看到規則漏洞
我做的事情是鑽漏洞還是補漏洞?

我發現當我開始這樣思考之後
聰明可以延伸出好多個名詞
真聰明
假聰明
小聰明
賊聰明
聰明提煉出智慧

有時候判斷一件事情
真的不需要太複雜
從影響多少人的角度切入
從時間的角度切入
影響是短期中期還是長期?
從一個團體的核心理念切入
跟團體傳承下來的價值理念是否相符?
當無法下決策時
試著從這幾個角度問問自己
事情就會變得很簡單

那麼要做這些決策跟聰明有什麼關係嗎
聰明當然會有所幫助
但我想真正的核心還是在於懂不懂得問自己
決策跟規則的目的到底為了什麼?

所以我幾乎不會跟我的小孩說你們很聰明
甚至到學校跟老師會談的時候
老師跟我說小孩很聰明反應很快
我跟老師說請不要告訴他他很聰明~~
我希望他們可以做更深層的思考

可是就算已經知道要從聰明提煉出智慧
要全面性的思考過去現在未來,個人與團體
但是同樣的錯誤還是會發生
因為人性不會改變

所以我在猜想查理蒙格為什麼說
我這輩子遇到的聰明人沒有不每天閱讀的,沒有,一個都沒有
因為唯有透過閱讀才能隨時提醒自己
人性之脆弱及天生的思考路徑就是存在盲點
我們必須足夠聰明到知道大腦的缺陷
然後透過閱讀來解決這個問題
要從聰明提煉出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