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6日 星期三

後悔的力量-讀書心得與筆記

為什麼選讀這本書?

我對自己的期許之一
就是不要對過去的決策後悔
希望過著不後悔的人生

但這本書竟然說後悔有力量
而且它還是2022年亞馬遜科學類最佳書籍
也引起了我的好奇心
後悔這樣的心情
背後有什麼心理學理論
有什麼行為科學?
讓我們可以因為後悔而變得更好?

後悔的力量



讀完這本書印象深刻的三點

  • 正面情緒與負面情緒的心理狀態組合
  • 至少心態與要是的心態
  • 七歲之後才懂得後悔

正面情緒與負面情緒的心理狀態組合

投資理財的時候我們會談到資產配置資產組合
透過不同的投資方式
比方說房產,保險,股市,債券,基金
還有這兩三年非常熱門的ETF
都是購過資產配置不同比例的方式
想要提高獲利降低風險
用組合的理財方式幫助我們得到更棒的人生

沒想到心理狀態也需要情緒組合
人生不能只有正面情緒
也需要負面情緒
透過正面的情緒讓我們能快樂地走下去
透過負面的情緒讓我們反省思考
怎樣調整自己的心態跟行動
才能讓自己成長並且讓自己擁有更美好的未來

在所有負面情緒當中
後悔是最常發生也最被看重的
那麼後悔可以帶來什麼幫助呢?
本書的作者Daniel H. Pink認為後悔有這三種功能
  • 後悔能幫助我們做更好的決策
  • 後悔有助提升表現
  • 後悔能深化意義
因為後悔所以反思
然後改善行為
提升表現與決策
相對來說是直觀的
但後悔為什麼能深化意義?

書中舉了一些跟家人相處的案例
年輕時沒有好好跟長輩相處
後來長輩離世再也無法互動
後悔沒有把時間花在跟長輩的互動
讓我們改變行為
並且去思考家庭互動的意義
正因為有後悔的感覺
才促成思考
而這樣的的感受是有意義的

所以說後悔乃人之常情
但後悔使我們更上層樓
正面情緒跟負面情緒對我們來說都很重要


至少心態與要是心態

書中有提到一個研究
通常運動比賽當中
銅牌比銀牌更快樂
客觀上來說
銀牌的表現已經比銅牌好
但人類的心智不是這樣客觀運作的......

對銅牌選手來說
只要表現再差一點
就沒有任何獎牌
所以銅牌選手會有一個至少我還有銅牌的心態

對銀牌選手來說
只要表現再好一點
就能夠拿到金牌
所以銀牌選手會有一個要是心態
要是我的表現再好一點
我就能金牌

書中其實有提到
我們很容易高估自己對某些事情的責任
承擔不必要的悔恨
要是我再更努力的話就能拿第一名的邏輯
很有可能是錯的
因為我們已經百分百付出了
也無法更努力
用要是心態要求自己
很有可能造成反效果

當然至少心態也不代表不能再進步
而是透過事後跳脫情境跳脫個人的角色
用旁觀者的角度去觀察
還有沒有可能更好?

我覺得這邊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視角
人不可能會客觀
跟其他人比也是比不完的
但能不能讓自己更享受那種情境
反思悔恨的心情能不能讓自己再進步
會比只是抱持著"要是"心態
對我們的人生更有幫助


六歲前無法理解後悔

對我來說
這可能是這本書最有意義的資訊
六歲前無法理解後悔
七歲之後具備後悔的能力,是學習推測
決策能力會突飛猛進

兩個小孩現在剛好五歲跟七歲
可以很明顯感受到差異
七歲的就是會去思考行動之後的狀況
什麼後果他可以承擔
什麼無法承擔
雖然常常還是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或行動
但可以感覺到他做錯事後會有一些後悔的情緒在

五歲的則是大多數的時候控制不了
做錯事也會想要推卸責任
不覺得是自己的錯

大器可以晚成這本書讀過
前額葉皮質要發展到25歲才算完成
也就是說在那之前有時候我們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
情感的控制力大於理智的控制力
可能讓我們做出很多會後悔的決定吧?
也才會有25歲慢慢進入成熟階段的說法

當然由於腦科學跟行為認知的相關研究都還很短
很多假設還沒辦法百分百被驗證
但是透過閱讀這些書籍
也讓我對大腦發展有一些初步認知
六歲才開始會有後悔的情緒
才會開始有比較理性的思維模式
會去反省跟檢討下次怎樣才會更好
要到25歲才算前額葉皮質發展完成
可以做為一個成熟的大人了
那麼在這期間對小孩就要多一些包容
因為大腦就是還沒長好......
這樣或許比較能接受小孩為什麼這麼不受控


讀完這本書的應用

書中有一段話說
不會後悔的人並非心理健康的完人
通常是嚴重疾病的患者
讓我印象深刻
也讓我了解到後悔對於人生的重要性

或許我自己定義的不後悔
是指在決策的當下已經竭盡全力
思考過各種可能性之後
在我的能力下
所能做的最好決定
所以我不後悔

但是如果過了幾個月幾年
當時空背景不同
當我的能力有所變化
那麼我還是不後悔嗎
可能也未必吧

但也正是透過這種時光旅行
可以讓我們進行反事實思維
去想想當初的決策
還有沒有辦法做得更好
這樣或許就符合這本書作者提到的後悔的力量
可以幫助我們做更好的決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