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讀這本書?
社團朋友加上一些大量閱讀的作家都有分享這本書
推薦這書中的方法很適合在學習的時候運用
並且也幫助寫作
所以想讀讀書中分享的方法
我讀完這本書印象最深刻的三件事
- 簡單到大家以為沒有用的方法
- 大腦喜歡這樣學
- 做就對了
簡單到大家以為沒有用的方法
書中先說明了卡片盒筆記的創造者如何運用這種方法大量創作
以及這種方法的便利性
在這過程中本書作者穿插了一段假設
為什麼這麼有用的方法過了這麼久才被廣傳
當中有一個推論是因為這個方法太簡單了
簡單到大家以為沒有用
所以就沒有人特別去研究這種方法
看到這段其實很有感
因為幾乎每一週進台北市健言社上課
主題當然都是跟口語表達相關的
聽久了自然會對這個主題的底層邏輯有個概念
溝通說到底還是思考傳達傾聽理解回饋
理性邏輯思考表達之外
也要知道人是感性的
要有情感要有故事連結
其實溝通方法大致上就是以上的內容架構
萬變不離其宗
底層邏輯其實都是一樣的
但是老師上課會只講這些概念嗎~~
不會~~
因為大部分人的第一直覺就是
事情有這麼簡單嗎
簡單是不是代表沒用阿
所以為了要吸引大家的注意力
講師要開場吸睛
課程流程要順暢
要有簡報影片
要有演練回饋
甚至要把內容轉化成口訣幫助記憶
最好還要來個結尾金句
這整個過程似乎把簡單的東西複雜化?
那麼學習口語表達的目的到底是什麼?
會不會在複雜化的過程當中忘了目的
反而變成講師的一場個人秀?
但換成學員角度思考
如果上課的內容沒有這些形式上的複雜
會不會在第一時間覺得這東西我都會
講師沒料?
假設在談判課程上
把內容架構簡化到只上幾個關鍵字
談判就是蒐集彼此需求
交換資源
達到雙贏
談判要有耐心
然後要準備替代方案
了解雙方的性格及心理狀態
那麼學員會怎樣看這堂課?
其實談判前如果能準備清楚這些資料
七八成就能談的好
但上課真的能這樣嗎?
我覺得從複雜到簡化的這個過程中
很像愛因斯坦說的
如果你沒辦法簡單說明
代表你了解的不夠透徹
但殘酷的現實是講師或許已經了解的很透徹
大部分人卻是因為不懂來學
而判斷老師懂不懂這個主題也是需要能力的
這其實就是心理學上談到的達克效應
那麼在一堂課當中要怎樣讓學員快速感覺到老師是內行的?
有時候就變成必須要有一些偏向形式上的教學手法
而偏離教育的本質吧
以這幾年很流行的遊戲化教學的技術來說
重點在遊戲化還是教學?
目的是什麼?
以我的認知目的還是教學
遊戲化只是達成教學目的的手段之一
透過遊戲化提升學習動機
教學目的絕對不會是設計一個有趣的遊戲
回到卡片盒筆記這件事情上
為什麼他會被認為太簡單而無用?
對比講師上課的手法
也只能說會有這樣的想法很正常
不過對我來說這是一個很有趣的思考切入點
大腦喜歡這樣學
這本書帶入了一些學習跟創意的概念
比方說可以透過外部的工具(卡片盒筆記)幫助思考
我們在專注模式的時候會只想找答案
在發散模式才會產生創意
而卡片盒筆記讓我們更容易進入發散模式
這個概念在大腦喜歡這樣學這本書也有大量的說明
卡片盒筆記書也有提到大腦的注意力有限
針對一次性可以完成的工作
工作如果沒有完成或沒寫下來要做這件事
大腦分不清楚事情到底有沒有完成
大腦會被這樣的事情佔據
無法有效率的思考
也就是俗稱的蔡加尼克效應
所以要透過寫下來
或直接把事情完成的方式
讓大腦放空
唯有讓大腦不要放置太多無用的資訊
大腦才可以真正的思考
真正的創造及寫作
也就是說透過卡片盒
我們可以把大腦都拿來思考
到底要如何聯想連結與運用我們已知的知識
不管是生活中突然冒出新點子的靈感筆記
閱讀或思考後產生的讀書筆記
甚至是經過整理思考提煉出來的永久筆記
都可以視為是一種幫助提升學習效率的一種具體做法
做就對了
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
看了好多人在分享使用這個筆記法的心得
甚至也看到線上課程
本質上我認為願意分享
願意用輸出的方法來學習
都算是一種卡片盒筆記法的運用
是一種很好的做中學
但同時我也會想
到底是哪一些人會在看完書後(或是沒看過書)
還會去上課?
不管是上課或看書或是看其他人的分享
肯定都能學到一些東西
再更進一步說
資訊爆炸的時代
不管是任何主題
只要有心去找答案
網路上或書籍上都會有很多很棒的答案
然後各種主題的線上課程也雨後春筍般的一直出現
在達克效應的限制之下
我們對於一個不熟悉的主題到底要怎樣判斷哪個資訊是對的?
哪個講師是好的?
學習說穿了
也就是找到動機,設定目標,
運用方法,按部就班往上爬罷了
就像這本書一開始講的
卡片盒筆記看起來很簡單
導致大家認為沒用而無法被推廣
但我認為除了方法簡單
書中並沒有提到困難的點
我認為這種方法困難在於
怎樣長期執行然後邊做邊調整
PDCA是一個非常簡單的概念
但實際執行卻非常困難
能長期執行這件事真的很難很難
但如果開始第一步
我覺得在這個過程中一定會慢慢有收穫
看完這本書我比較能理解為什麼這樣的方法會被推崇
因為有太多概念都符合大腦的學習機制
可以讓學習效率提升
也可以讓我們更容易輸出文章
很難想像經過幾年的累積
這已經是我的第200篇心得
沒想過可以寫這麼多篇
但真的是收穫滿滿
開始的第一步很難
堅持也很難
但做就對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