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健言社每一期的第十五周固定安排社長盃比賽
讓大家可以用參賽的態度好好檢視一下四個月所學
也可以一次聽到三位評審不同面向的講評
我認為這是一種很有效的學習方式
比賽名次是其次
重點在於準備上台的心態
若因為是比賽而更用心努力準備
相信收穫會比平時TM演講還多
學到東西才是重中之重
昨晚的比賽模式是半即席演講
賽前一週公布10道題目讓大家可以準備
上台前四分鐘從10題當中抽出一題
思考四分鐘之後上台開講
聽完15位講員的分享後
我一直在思考兩個問題
- 如果我參賽我會怎麼準備
- 如果我是評審我會怎樣評分
如果我參賽我會怎麼準備
我應該會針對每一個題目準備一個我自己的小故事
然後講出我的小故事跟主題的關聯性
這故事對我的啟發與改變
接下來我可以因為這些啟發或改變去做什麼
甚至呼籲大家跟我一起行動
行有餘力的話
想想自己的故事能不能更有特殊性及記憶點(畢竟是比賽)
設計一下破題
想一下強有力的結語前後呼應
甚至思考可以運用什麼道具
架構上應該就是
破題
自己的小故事90秒
啟發與改變60-90秒
結語30秒
在這些準備當中最困難的可能是10個小故事
其實在社團待了14年來看過許許多多不同演講
我常覺得大部分人都是很會講話的
只是有時候不知道要講什麼話
所以才會想來社團學口才
那麼演講的秘訣到底是什麼呢
舉個例子來說
我認為講演就像料理
料理時要有原料然後要有烹飪的技術把材料料理好
好的原料比方說和牛
只要簡單炙燒撒點鹽味道就很好吃
大部分人也都能夠接受
但如果材料本身就有一些缺陷
比方說苦瓜這種本身就帶苦味的食材(也有少數人喜歡苦)
好的料理技術可能可以降低他的苦味或是增加他的口感
但再怎麼料理還是會有一些人討厭它
演講其實也是類似的道理
好的故事就是好的食材
只要懂得演講的基本架構跟概念
有基本的起承轉合前後呼應
就類似料理時基本的炙燒撒鹽
那麼味道肯定就不會太差
大部分的人也都能夠接受
但是如果挑到不好掌握的故事
甚至是沒有故事
就好比挑到不好的材料
比方說苦瓜
這時候就算有再多的演講技巧
正式的服裝豐富的聲音語調生動的手勢
各種華麗的文字堆砌
本質上他還是苦瓜
能接受的人還是少數
所以內容跟故事性還是最重要的
至於要怎樣豐富自己的人生
我一直覺得在社團好好待著
認真地參加社務擔任各種幹部
自然就會產生很多故事
當然也可以參加外面其他社團或是大量閱讀
都是很不錯的方法
如果我是評審我會怎樣評分
我記得有一次我擔任社長盃評審的主題是即席演講
連評審也不知道題目......
我都不知道到底是對選手的考驗還是對評審的考驗了
外功聲音語調肢體語言等等還可以用相同標準給分
但內容是不同的題目要怎樣用相同的標準給分?
我自己最終評判的標準就三個
- 演講架構起承轉合破題前後呼應是否都具備了
- 演講的故事性啟發性有沒有讓我們有收穫或是更認識講者
- 演講的特殊性跟記憶點在參賽者當中是否突出容易讓人記住
前兩點大多掌握在講者自己本身的表現
第三點要跟其他人做比較
我想這也是比賽的不確定因素
我們不知道其他人可能講什麼
甚至我們也不知道每個評審個人的喜好
三個評審的喜好就更難猜測了
比賽有輸有贏都很正常
去思考過程中獲得什麼會比只看輸贏來得更有意義
尤其是不同的題目真的很難評輸贏
評審個人的喜好對於各項目的影響也會很大
純看內容的話昨天有兩個我很喜歡的故事沒進前三名
但這樣也很好
正因為有這種不確定性
我們才有機會更深入去思考求進步
有機會一定要參加社長盃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