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30日 星期六

台北市健言社面面俱到好講評授課心得

在健言TM訓練體系當中有幾個主要的角色
  • 主席:類似主持人控場,掌握流程及訓練時間,迎新送舊,介紹每位成員
  • 講員:針對每一週的演講主題做3分鐘演講
  • 講評:聽完講員的演講後,針對演講內容,聲音語調手勢各方面給予建議,點出優點,針對可以改進的點具體提出建議或示範
  • 總評:針對全場教育訓練給予建議,尤其是講評
不同的角色可以訓練到不同能力
講員練演講能力
講評則是訓練傾聽,理解分析歸納並提供建議的能力
距離上次講授健言大補帖講評這個主題已經接近四年前
當時主軸是針對上台前以及上台時常會遇到那些困難
還有要如何克服這些困難

這次在準備授課時
心中一直有一個疑問:為什麼無法準備好講評?
每一週總評都會提點如何擔任講評
在台北市健言社官網上也有詳列如何準備講評
甚至每一期的學習手冊上也有講評的評判表格
理論上社友們可以按照表格分類去填寫
而且是每一週都可以在台下把自己當成講評試著練習
在這樣的客觀環境下
為什麼還是有些社友害怕上台講評

針對這個疑問的答案我自己認為知道與做到是兩件事
筆記本上寫得再多
老師在台上講得再精彩
就算我通通知道理解了
上台做不出來一樣是無用

所以做中學這件事就是台北市健言社最可貴的點
所有口才訓練都是讓大家實際演練
總之上台就對了

在這個大原則下
這次課程的架構就跟上次不太一樣了
會希望讓大家自己找答案
而不是直接給答案
於是上課的流程就變成
透過角色扮演分組討論
  • 講員想聽到講評說什麼?
  • 講員不想聽到講評說什麼?
  • 聽眾想聽到講評說什麼?
  • 聽眾不想聽到講評說什麼?
  • 總評想聽到講評說什麼?
  • 總評不想聽到講評說什麼?
先利用換位思考的方式讓大家理解不同的受眾想聽的東西不同
講員基本上想聽到具體建議及示範
聽眾想知道這個演講哪裡好哪裡還可以改進
總評則是希望能比較出不同的講評有何差異進而選出最佳講評
不同的角色雖然想聽的東西不一樣
但是還是有一些重點會相通
比方說大家都會希望聽到講評能具體點出優缺點
並且直接示範作法或是給予一個明確的學習方向

接著就請示範講員做演講三分鐘再請大家講評
第二階段一樣是透過六種不同角度講評
  • 講員外功有何優點
  • 講員外功有何缺點
  • 講員內功有何優點
  • 講員內功有何缺點
  • 跟上半場的TM最佳講員比較的話,有何優點
  • 跟上半場的TM最佳講員比較的話,有何缺點
演練過程當中每一組都能提出很多觀點以及建議
當然正常來說三分鐘的講評要講兩位講員
平均每一位分配到的時間不到兩分鐘
如果用這六個面向去講評
肯定會超過很多時間

但是這個演練的目的在於提供更多廣度與深度的思考點
也可以針對個人現階段的能力去講評
我是第一次上台當講評
那麼我就多講一些外功,內功少評一些
我有兩三次經驗了
那麼我可以減少外功,增加內功的比例
畢竟演講要進步最重要的還是內容

假設我已經很熟練了
那麼我可以把兩位講員同時拿出來比較
重點在凸顯出各自的優點
讓每個講員能找到自己演講風格
而不是一昧地模仿

說真的要講評面面觀確實很難
畢竟不管怎樣說時間就是不夠
但是透過這些分組演練
或許大家能知道更多面向的講評方式
也能找到適合自己的講評風格
勇於上台嘗試
唯有做中學才會進步





2022年4月12日 星期二

OGSM打造高敏捷團隊-讀書心得與筆記

OGSM打造高敏捷團隊讀書心得

我為什麼選讀這本書?

OKR書中講解了如何凝聚團隊目標
還有要集中心力執行和目標最有關聯性的3-5個指標
並且定期去檢驗是否達成
當時留下兩個疑惑
  • 如何定義什麼是最重要的事情
  • 如何具體執行
OKR做最重要的事比較像是提供一種概念
讓我們有一個大方向去探索可能性
但是並沒有細節
在這樣的狀況下看到OGSM打造高敏捷團隊這本書
有提到可以做到OKR做不到的事情
就想說可以讀看看這本書寫了什麼

OGSM打造高敏捷團隊

我認為書中的三大重點

  • 刺蝟原則
  • 具體的可行的OGSM一頁企畫書
  • OGSM不要與KPI連結


刺蝟原則

狐狸要欺負刺蝟要想盡各種辦法
而刺蝟只要把自己捲成一個圈圈
雖然刺蝟只會一件事情
但這件事也是最重要的事情
對我來說刺蝟原則剛好回應了我讀完OKR這本書的疑問
具體我們可以問自己這三個問題
  1. 我們對什麼事業充滿熱情
  2. 我們在哪些方面能達到世界頂尖水準
  3. 我們想靠什麼賺錢
當這三個問題能夠取得交集
代表我們有熱情能做出世界頂尖且能夠賺錢的產品
那麼這就是一間公司最重要的事情沒錯吧
透過這個刺蝟原則可以有一個較為具體的思考方向

刺蝟原則雖然在書中的應用是談公司定位
但是我認為也可以套用到個人品牌定位
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
但是同樣必須很清楚知道自己對什麼充滿熱情
什麼樣的能力特質是與眾不同且有競爭力
可以靠這個能力賺錢嗎?
其實類似的概念在行銷類的書或是個人成長類的書籍也都會提到
能夠交叉比對並拿來應用的話
對我自己的學習會很有幫助


具體可行的OGSM一頁企畫書

OGSM打造高敏捷團隊的作者張敏敏有提到OKR的缺點
  • OKR的思路轉折交代不清,跳躍式解說
  • 缺乏實際示範
  • 無法貫穿執行,只有兩層,並沒有談到往下發展,具體上如何執行
而OGSM可以補足OKR的缺陷
  • O(Objective):最終目的,願景,內在驅動力
  • G(Goal):具體目標
  • S(Strategy):策略
  • M(Measure):檢核

O(Objective):最終目的,願景,內在驅動力

最好要有畫面感,當我們成功時,我們看起來像什麼樣子呢?
可以在公司建立一個願景日,讓大家討論共同願景
但設定願景時要避免以下的常見問題
  • 願景是出於老闆私心
  • 關鍵字過於模糊

G(Goal):具體目標

要符合SMART原則
S:具體的(Specific)
M:可量化的(Measurable)
A:可達成的(Achievable)
R:相關聯的(Relevant)
T:有期限的(Time-based)

S(Strategy):策略

麥可波特在哈佛商業評論談什麼是策略
  • 什麼是你和別人不一樣的地方(差異化)
  • 同樣都是花錢,可是要如何做得比別人多而且還要更好?(突破成本疆界)
  • 都是在同一個產業,如何讓每個部門都清楚彼此職責且無縫接軌,完美分工?(心力最適化)
更進一步來說
策略是文字描述
策略是對資源選取使用的想法
既然是想法
不須具體到提出數字日期等資訊

策略視為資源的選擇
策略中的三大資源:人,錢,時間
資源的取捨是關鍵
比方說我們在思考哪些方法可以抵達車站
考量資源後,剩下那些選項?
這些選項就是策略

波特提醒
所謂策略就是透過定位,透過取捨,有效的使用資源
讓公司內每個人每個單位,成為同一系統內的高度運作環節
成就公司的競爭優勢

關於策略我讀完這段的想法是
擬定策略之前必須要盤點資源
而三大資源,人,錢,時間雖然有限
但也正因為有限才需要思考策略
如果資源無限的話
就不需要策略了

擁有多少資源決定了策略的彈性
但有資源也未必一定要做事情
所以另外一個很重要思考點是
決定不做哪些事情也是策略的一部份

M(Measure):檢核

我們是否按照計畫走?
需要設定檢核點確定進度


OGSM不要與KPI連結

KPI是很多公司拿來衡量員工績效的評估工具
工具本身的概念很好
數據化有一個客觀標準
可惜的是當個人利益與公司利益衝突時
人性常會因為要追求個人數據的最佳化
而犧牲了公司的利益
或是因為設定了錯誤的KPI目標
導致努力錯了方向

也就是說KPI可以使用
但是也不能完全只考慮KPI
在OGSM打造高敏捷團隊這本書也有提到
當公司希望變革改用OGSM一頁企畫時
高層主管躍躍欲試
但員工卻不敢變革
老闆看到變,員工看到革
因為員工會恐懼
且變革所牽動的溝通及變動
其實都是很大的成本
要小心不要把OGSM與KPI直接連結

以我自身的經歷來說
曾經在軟體公司想運作新制度(Scrum)也是困難重重
有的成員不愛講話或是因為對自己的口語表達比較沒自信
單單每天早上要花一分鐘報告這三件事情:
昨天做什麼?有沒有遇到困難?今天做什麼?
這樣看來制式固定的報告模式
就有部分成員要花很多時間適應

scrum團隊又比較不分職務
比較希望工作是主動去認領
有的人就會覺得是不是會被凹到爆炸
團隊的互助互信又要經過一段時間的磨合

以公司的角度來說
磨合需要時間
時間就是成本
但拉長時間來看
一個能互相溝通互助互信的團隊
是很有價值的


讀完這本書我可以做什麼?

有一些研究報告討論幸福感與薪資的關聯性
當然薪資越高員工就會感覺越有成就感越幸福
但是在這些研究報告當中有談到
在美國如果年薪超過7.5萬美元
再往上的話更多的錢已經不能帶來非常明顯的幸福感

在這個研究基礎下
要吸引優秀人才
當然錢已經不是最重要考量的因素
因此我也可以理解為什麼這本OGSM首先談的是公司願景及個人願景
當我有機會與其他人合作時
應該想的是馬斯洛需求裡面更高的層次
個人願景,社會尊重等等
而不是把重點放在金錢利益

另外也應該要更進一步思考
公司或團體好到底跟個人有什麼關係?
很多人認為跨團隊的同儕溝通讓人感到痛苦
彼此之間沒有職權
沒有人可以強迫誰做什麼事
也因此喜歡單打獨鬥
要怎樣讓大家願意合作
且相信合作是開心的
團體好等於個人好
這些都是需要花很多時間凝聚共識
而不是單方面的政策宣導
當我有機會跟其他人共事時
真的應該好好想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