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知識生產術讀書心得
我是因為前兩年看了10年後會留在書架上的100本書
才知道有勝間和代這位作家
當時看到她跟神田昌典討論閱讀這件事
覺得很有收穫,就把這本新知識生產術放進口袋名單了
到現在終於有機會看完!
這本2009出版的書以現在的觀點來看還是很有價值的
新知識生產術說穿了就兩件事情
- 怎樣在資訊洪流中看清1%本質的技術
- 有架構的產出新觀點
在Google剛興起沒幾年的那個年代
很難想像接下來的Facebook,Youtube,Podcasts 各種平台崛起
各種資訊爆炸,很多人都拿到網路話語權
當然也就驗證了書中講到的
怎樣在資訊洪流看清1%本質的技術到底多重要
因為資訊實在是太多了
看過好幾位喜愛閱讀的作家分享
他們喜歡去翻一些舊書驗證作者當初的預測或想法是否正確
以這個角度回看勝間和代寫書的新知識生產術
確實就能驗證這是一本很棒的書
以我個人來說
這本書更多的是在談如何學習這件事
找到真正有價值的東西,再把這資訊架構成新觀點
透過寫部落格,進而寫書
也要養成良好的生活態度,包含戒菸戒酒,長期運動等等
才有辦法長期執行這樣的習慣
書中讓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有幾點
- 必須主動將資訊分類,有用沒有,優質劣質等等
- 暢銷書因為以大眾為銷售主體,一般來說深度會比較不足
- 好書要自己找,越有價值越有深度的書,通常會賣比較貴
- 必須想辦法將資訊有架構的輸出,不管是透過筆記或部落格,當然能出書最好
- 資訊必須分享,Give,Give,Give,Give,Give!
這當中有一個很有趣的思考點
暢銷書是怎麼來的?
要讓大家都能看得懂,願意買
是不是就必須寫的相對淺顯易懂?
相對的如果寫書的受眾是專業人士
非相關專業的人自然不會買,也很難看的懂
就不可能變成暢銷書
以這樣去思考要如何挑出對自己會產生更大價值的書
確實是一種滿好的辦法
因為資訊實在太多了
有一個能提高得到高品質資訊的方法
都可以嘗試看看
以此這種模式引申思考
作者也很建議付費去上一些高單價的課程
或是付費取得資訊
當我看到這段
再比對現在各種線上課程
又更佩服作者預測這種趨勢的能力了
另外就是關於知識分享作者說的這段我也很有感觸
資訊並不會因為分享就減少
反而會因為分享而將人與人聯繫起來
並激起新的火花
所以就是Give,Give,Give,Give,Give!
新知識生產術筆記
作者勝間和代認為她自己生產力能提升的三個關鍵因素
- 技術因素:第一批青少年就開始使用資訊產品的世代
- 報酬因素:從事知識生產力多寡直接與薪資成果相關的工作
- 意志因素:要照顧三個女兒沒有時間,非得提高生產力不可
這本新知識生產術主要分七大主題介紹如何產生新知識:
- 自我Google化的方法
- 在資訊洪流中看清1%本質的技術
- 提升十倍效率的輸入技術
- 成果變為十倍的產出技術
- 從基礎支持知識生產的生活習慣技術
- 提升自己十倍實力的人脈創造技術
- 今天的五項新行動可以改變明天
自我Google化的方法
資訊就是貨幣
最早是擅長狩獵與農耕能力出色的成為領導者
接者是擅長製造業的人
未來則是擅長收集資訊,考察,產出的人成為領導者
愚者被智者不斷榨乾的危險時代
關鍵在於是否掌握具有價值的資訊
想要提高取得資訊的效率,首先要有問題意識
Give五次方法則,資訊不會因為給予而減少,要盡量分享
把架構,原理與原則組合成軸
提升知識生產的技術要有三者
學習原理與原則
學習遵循原理與原則的技巧,也就是個案
以個案為範本,在嘗試錯誤中找出自己的做法
在資訊洪流中看清1%本質的技術
- 架構力
- 深度智慧力
- 養成失敗力
- 以共享最佳實務做法分頭學習
- 發揮不了自己價值的部分又乾脆放棄
- 不要吝花買書錢,要讀好書
文章起承轉合就是一種架構
方便理解記憶
區分資訊的幾種參考方式
- 需不需要
- 優質或劣質
- 資訊做因數分解
- 區本本質性資訊與其他資訊
- 根據既有的架構創造出新的架構
透過這些方式架構出自己獨一無二的觀點
更進一步說就是所謂的深度智慧力
可以透過直覺,經驗,更有效率的架構及分享知識
to do list
not to do list
不僅僅思考要做什麼
不做什麼也是一種很重要的選擇
提升十倍效率的輸入技術
- 筆記型電腦
- 作業系統
- 輸入
- 資訊來源
- 感官
- 睡眠
心智圖:非常適合用來記錄學習,創意發想
類比與數位各有其好處
看需求做選擇而非偏重某一種
資訊來源
垃圾進垃圾出,必須更注意自己吸收了什麼資訊!
只要我們具備一種魅力
讓對方能夠在與我們共享資訊時也能獲益
資訊的好處在於
與再多人共享,他都不會減少
讀書投資法七原則
- 書是與作者間的對話,要以對話的心情去讀
- 即使不打算馬上讀也要先買,書不買就不會讀
- 五千日圓以內的書要毫不猶豫地買下
- 架好自己的主題天線後,就會自動看到需要的書
- 暢銷書固然易讀,內容卻未必扎實,好書要自己找尋
- 應該予以保存的書,占所買的書十分之一即可,重要的是把內容留在腦中
- 讀書時要用速讀技巧,速度優先,不做畫線或整理摘要等瑣事
要以與作者對話的心情去讀
文字只能傳達一部分意義
每個人看到相同文字很容易想像出不同的東西
如果聽演講,可以當場發問
也可以依照對方的聲音表情了解他想表達的事情
但讀書做不到這樣的事
因此不能只看字的意思
要先在腦中鮮明的想像作者是什麼背景的人
他寫書的訴求是什麼
再以與對方對話的心態去讀
暢銷書的內容都是以一般讀者為對象
都寫得比較易讀
因為不這樣寫的話
賣不到一百萬本
訊息越是聚焦
市場就越狹小
若從取得資訊的觀點來看
暢銷書未必是夠敏銳的書
別人越是敬而遠之的昂貴書籍
或許越是蘊藏著很棒的資訊在其中
多用眼睛以外的感覺器官,特別是耳朵
提高產出力的六種技術
- 創造自己獨有的產出,自己試著驗證輸入資訊
- 是者以言語表達自己學到的東西
- 養成經常把自己的學習成果轉換為數字的習慣
- 從自己的學習中篩選資訊,找到主軸
- 試著把自己的學習整合到部落格中表現出來
- 把自己的學習出版成書
從基礎支持知識生產的生活習慣技術
- 遠離抽菸喝酒等知識生產危險因子
- 養成有效活用零碎時間的習慣
- 確保睡眠時間,使其發揮整理資訊與消除壓力的功能
- 為養成知識生產的集中力,要培養體力
- 費心於對頭腦與健康好的飲食生活
提升自己十倍實力的人脈創造技術
- 資訊要Give*5
- 提升電子郵件的質量,擴大聯繫
- 活用郵件論壇等功能,成為人的聚集基地
- 巧妙的併用午餐聚會,平日花三天投資於午餐
- 尊重自己的溝通風格,以自己擅長的技巧創造中及人脈
今天的五項新行動可以改變明天
- 看清資訊的本質,要在腦中製作收納箱
- 為提升輸入力,要把好資訊當成腦的養分
- 為提升產出力,要全部寫在部落格裡
- 為維持知識生產,盡可能改善生活習慣
- 為創造知識人脈,要實踐Give的五次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