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28日 星期五

每天最重要的2小時-讀書心得與筆記

每天最重要的2小時讀書心得

這本書的副標是

神經學家教你5種有效策略
使心智有高效率表現,聰明完成當日關鍵工作
我讀完認為全書重點不在每天要花2小時做重要的事
而是我們怎樣在做事情時都能讓心智處在最高效率的情況
作者神經學家Josh David在這本書中解釋自己的專業
說明大腦運作的機制
大腦不是電腦,沒有辦法24小時不停地工作
而且隨時都維持一定的效率
大腦會因為情緒跟環境的影響而有高低起伏
作者透過這本書讓我們理解大腦運作的模式有何先天上的限制
還有如何順著這種限制調整自己的工作習慣
才能更有效率的運用自己的時間
這本書基本上沒談到什麼如何取捨重要或不重要的事情
而是告訴我們如何在充分理解大腦心智模式之後
提高我們的工作效率

每天最重要的2小時:神經科學家教你5種有效策略,使心智有高效率表現,聰明完成當日關鍵工作



每天最重要的2小時書中提到的5種有效策略分別是
  • 辨識每個決定點
  • 管理心智能量,善用好情緒與壞情緒
  • 調整對抗分心的方法,學會放自己一馬
  • 掌握運動和飲食的訣竅
  • 動手打造好的工作環境

辨識每個決定點

這當中最重要的概念就是大腦其實有自動導航
我們會很自然的去執行事情
自然而然地穿衣服,喝水,吃東西
我們不需要思考就能很直覺的把這些常做的事情完成
這樣的目的為了節省耗能
因為思考是很耗費能量
而在古代要取得熱量不像現在這麼容易
因此大腦是不喜歡思考的
所以我們常會不加思索的做事情
為了避免這種情況
我們就必須提醒自己每次在執行新的任務時是有選擇權的
而不是悶著頭做
所以第一步是了解自己可以做選擇
進而做正確的選擇

管理心智能量

另外每個人的忍耐力是有限度的
比方說
要壓抑吃甜點的慾望時會耗用心智能量
等心智能量都用完可能就無法自制
反而造成對甜點的暴飲暴食
或是增加對其他事情的慾望
要了解自己的情緒
不管是好情緒壞情緒都可以透過引導給自己帶來正面的力量
比方說就算是憤怒也可能會激勵自己
很多運動員在比賽中就是用憤怒來鼓舞自己
讓自己有更傑出的表現
所以我們可以試著利用正面或負面的情緒

此外作者也提到正因為心智能量有限
我們也可以執行一個叫做策略性不稱職的方法
工作上或生活中有太多緊急但不重要的事情
處理這些事情都會消耗我們的心智能量
而我們透過學習理解大腦運作的方式
可以事先擬定策略
策略性的放棄不重要的事情
把心智能量留給真正重要的工作

調整對抗分心的方法

大腦容易分心的機制也跟演化有關
在遠古時代我們如果沒有注意到環境的改變
或是飛禽猛獸的接近等等
可能一下子就會遭受到生命的危險
所以我們必須分心
必須去注意身邊的各種改變及訊號
在古代這件事情是生存所必須
但是在現代可能就會影響我們工作
我們既然已經知道大腦有這樣的機制
就可以試著創造出比較好的環境
比方說安靜,沒有噪音,不會被打擾的工作地點
把可能造成分心的雜物都移開
這就是第五點提到的創造環境

掌握運動和飲食

運動有助於思考以及專心
並且讓心情愉悅已經是非常多科學研究證明的結果
這本書也有特別把運動及飲食的重要性點出來
相關的研究很多
這本書也沒有什麼特別的不同
但是這兩件事情確實很重要
所以就寫在這邊紀錄一下
要提升工作效率
有時候就是把一些老生常談做好就好
但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每天最重要的2小時這本書
主要是教導我們時間管理跟如何提升工作效率
之前看過類似時間管理書起床後的黃金1小時
是用很多成功者的案例說明如何安排這1小時
而每天最重要的2小時則是說明為什麼要這樣做的背後科學因素
兩本書一本講原理,一本講案例
搭配著看應該會有不少的收穫





2021年5月24日 星期一

創意提問力-讀書心得與筆記

創意提問力讀書心得

這是一本教我們如何提問的書
書中想強調提出好問題自然就會有好答案
但是問題來了
如果我們都認同提出好問題的重要性
那為什麼大部分的狀況下我們不敢提出問題?
或是無法提出好問題?
作者在這本書中提出了這個疑問
並且引導我們去思考是什麼限制了我們?
導致我們不敢提出問題

而針對這個提問
作者用兩個層次來回答
首先作者認為因為我們沒有創造好的提問環境
造成我們不敢問問題
我們的教育環境或是工作環境
並沒有提供一個讓人勇於發問的空間
我們的環境比較像是:阿,你怎麼會問出這種奇怪的問題
所以大部分的人不敢發問,沒辦法訓練提問的能力
如果連一般提問都不敢了
自然更沒辦法達到第二個層次:訓練提出好問題的邏輯能力

為了解決不敢發問的問題
書中提出了很多大企業成功的案例
這些大企業怎樣創造提問氛圍
怎樣讓大家在舒服的環境中提出創新的問題並容許犯錯
我想容許犯錯這點是最重要的
如果僅僅是按照SOP做事情
犯錯的機會低但是執行力也不會有質與量的提升
說穿了SOP就是一個能夠讓大部分的人達到80分的工具
但是如果想要追求卓越,想要超過一百分
必須要有一些創意,要容忍一些可能犯錯的狀況
但也僅僅是有機會提升而不是必然提升
而犯錯是必然有成本以及要承擔壓力的
所以某種程度來說SOP與創新是互斥的
要走SOP就很難創新
要創新就不會按著SOP執行
要如何達到兩者的平衡需要主事者好好思量
創意提問力


創意提問力書中另外一段讓我感到很有意思的是
作者他認為就算是提出相同的問題
也會因為提問的人地位權力不同
而對被問的人產生不同的影響與啟發
我深深認同這樣的說法
其實也很容易理解
人真的不是理性的動物
我們除了容易受到多數人的影響,很容易就想要跟多數人一樣
也會很容易受到專家或是位高權重者影響
如果人是純理性
基本上也不需要有明星或是網紅廣告代言了
我們每個人都看規格買產品就好
但是正因為我們這麼容易受影響
才會有這麼多廣告......

雖然要善於提問有很多的限制
比方說環境的影響,教育的影響
但是我們還是有一些努力的方向
書中有一些方法我覺得是比較實用的

關於訓練提問的方法
書中提到可以向大自然提問
大自然是如何解決問題?
關於這個問題最有代表性的應該就是我們觀察鳥類怎樣飛行
慢慢的發展出飛機吧!

或是如何訓練小孩子提問的能力?
小孩上課回家之後
我們應該問小孩今天問了什麼問題
而不是問小孩今天學到什麼

甚至在處理事情的時候
可以想像一位很厲害的人或是我的偶像
如果在我的位置遭遇到與我相同的問題
那麼他會做什麼?他會需要什麼資訊?又會如何決策?
我要如何模仿他的思考方式?

作者在這段也有提到V2MOM這種更聚焦的思考方式
Vision代表”為什麼”,定義你要做和實現的目標
Values幫助你達到Vision的原則和信念
Methods達到目的的手段
Obstacles實現Vision必須克服的挑戰和問題
Measures衡量實際的結果,通常是數字.
可以透過V2MOM提問,讓自己更聚焦

關於提問的方法
更進階還可以使用作者取名為問題大爆發的方法
限時4分鐘要問20個問題的演練
總之就是設定一個主題後,想辦法在4分鐘問自己至少20個問題
舉例來說主題是:我跟小孩的相處之道
那麼我會問我跟小孩之間的各種問題
小孩的喜好?互動的時間?未來的目標?做什麼親子活動?
總之就是在4分鐘內盡量發問
然後這邊有一個作者收集的回饋我覺得很有用
大部分人在做了這個連結後的心情是愉悅的是充滿希望的
提問帶來的樂趣及正面能量比想像中更有效果
這也呼應了要創造提問環境讓人可以舒服提問的那一整段

總之創意提問力是一本很特殊的工具書
我很喜歡書中的這段話:觀察和傾聽是最被低估的技能
其實我們不只是提問,更要觀察傾聽跟思考
討論提問雖然看起來是很理性的
但這本書用了很多感性的內容來解釋與包裝
這似乎也是目前溝通的趨勢
我們在溝通中要既感性又理性
又要能激起對方的熱情與好奇
那麼我們能做什麼?
就是創意提問吧!








2021年5月16日 星期日

問對問題找答案-筆記與讀書心得

問對問題找答案讀書心得

多年前剛開始學奧瑞岡辯論的時候讀過這本書
當時僅僅是覺得這本書寫得不錯
但這次再看這本問對問題找答案心態上就有所轉變
主要是因為這麼多年下來看的書多了
加上授課經驗累積,以及上課時遇到的一些困難
透過比對跟驗證才知道這本書真的寫得很好
這件事也給我很大的啟發
有些時候沒辦法判斷一本書好不好可能是當下的能力不夠
或者是看過的書不夠多,沒有比較就不知道這本書好在哪裡

這本書很適合剛開始學辯論或是剛開始想學邏輯的人
關於論點邏輯推理的幾個重點都能解說得非常清楚
整本書的大綱由淺入深而且也提供了案例跟演練
讓人很容易就入門
並且提供演練的題目可以驗證是否有把書中的東西學會
整本書的內容設計真的是非常實用
可惜的是這本書絕版了
想要看也只能到圖書館借或是想辦法買二手書





問對問題找答案重點與筆記

這本書的大綱
  1. 陳述的議題和結論是什麼?
  2. 支持論點的理由是什麼?
  3. 哪些字詞或措辭曖昧不明?
  4. 有哪些價值觀衝突和假設?
  5. 描述性假設是什麼?
  6. 推理有無謬誤?
  7. 證據有多好?
  8. 是不是有對立成因?
  9. 統計數字可信嗎?
  10. 有哪些重要資訊遭遺漏?
  11. 是否另有合理的結論?
但如果要濃縮成幾個重點
我認為問對問題找答案書中最重要的就是
  • 議題和結論
  • 因果關係
  • 隱藏前提
  • 曖昧不明的字詞
  • 證據有多好

議題與結論

要討論議題一定要找到論點,要有理由然後才能推導出結論
書的前幾章節都是在講理由的重要性
要下結論一定要有理由
理由最好是客觀的數據而不是個人主觀的感覺
越好的理由帶來越強的說服力

因果關係

如果以現在科技能力往前看
就會覺得古人用活人祭祀求雨是非常離譜的
祭祀的因要如何推導出下雨的果?
但是說真的就算是現代,錯誤歸因還是到處可見
每個人小時候多多少少都聽過好好讀書可以賺大錢且很幸福
不能說這種推論百分之百錯誤
但是這種推論也不是一種必然發生的事情
我們只能說盡量提高機率而不是必然如此

這本書花了很大篇幅討論因果關係
我覺得有其必要性
確實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下判斷或是在辯論比賽的時候
常常就直接做過度引申跟推論
但實際上看起來有因果關係的兩件事
未必是很直覺的一對一的因果關係
而且除了因果關係以外
大部分的選項其實都是同時有利有弊

舉例來說
以因果關係來看
高薪的工作代表人生幸福?不是必然,只是比較有機會!
以損益分析的角度來看
高薪的工作通常也代表著高壓力高工時比較沒時間陪伴家人
對比有時間陪伴家人但是薪資不高
那麼哪個選擇才是比較好的?
人生大多時候都在做對與對的選擇
很多選擇的因果關係都不是那麼直接且一個對應一個
而且大部分的選項其實都是有利有弊
端看個人價值觀的取捨而不是對與錯的取捨
為了提升自己生活的品質
可以透過學習這些邏輯方法
進一步驗證因果關係
讓自己有更好的決策品質

隱藏前提

有理由才推導出結論可以增加說服力
但有時候理由的背後其實有隱含前提
比方說兩個小孩在吵誰的爸爸比較偉大
其中一位說我的爸爸比較偉大(結論)因為我爸爸是總經理(理由)
另一位說我爸爸比較偉大(結論)因為我爸爸是老師(理由)
都有理由,但誰比較有道理?
這個討論當中其實有一個價值型的假設

價值觀是指人們認為具有真實價值
但未曾明述的觀念
我們用它們當作行為準繩
以衡量人們的行為品質
在上面的案例兩個小朋友都沒把他的價值觀講出來
在這個價值觀衝突當中
總經理比較偉大背後隱藏的價值觀是管理和賺錢比較重要
老師比較偉大背後隱藏的價值觀是教人比較重要
我們在判斷誰的結論比較好之前
要先釐清誰的理由比較好
但有時候除了清楚可見的理由
還會有類似我的爸爸比較偉大這種案例
隱藏著沒有直接講出來的價值觀判斷
這是我們在思考時必須要特別注意小心的
而哪一種價值觀才是比較偉大?
常常沒有標準答案
但是透過學習這種思考模式
至少我們可以比較容易理解每個人都有獨一無二的價值觀
也了解自己做決策的真正原因


曖昧不明的字詞

你的認真不等於我的認真!
有個朋友在演講前說他已經非常認真在準備了
然後我問了幾個問題
多認真?
有無撰稿?
稿子修改幾次?
演練調整幾次?
有沒有錄音之後再調整或是請其他人幫忙聽一下給回饋?
當然
對方的答案跟我想的有些差距

你的認真不等於我的認真
其實這一樣沒有對錯
生活中本來就會有很多曖昧不明的詞彙
有時候溝通需要保留一些想像的空間
但是如果我們需要清楚溝通
也必須要有能力釐清那些用詞是曖昧不明的
你說的好跟我說的好有何不同
盡量把主觀的個人認知跟觀點
轉化為客觀的事實跟數據
這樣雙方會更容易資訊同步並互相理解

證據有多好

如果已經理解論點應該要有論證支撐才成立
也知道要釐清論點跟論證之間的因果關係
還有每個人的價值觀跟取捨不同
以及文字運用的差異造成彼此認知不同
那麼關於邏輯的最後一堂課
問對問題找答案的作者
希望我們要學會在這些架構下怎樣去檢驗證據

書中關於證據的檢驗有很多方法
但對我來說最重要的方式有兩個
關於確認偏誤已經分享過好多次
人就是會找資訊來支持自己的論點
而不是找資料來反對自己
既然知道這樣的思考盲點
就應該要試著從反對自己的角度思考
也就是說不要帶著成見看資料

接著要知道有假資料或是錯誤理解資料
現在有太多資料是造假的
書中就有提到就算是專家的實驗結果
也有可能因為專家有特殊的需求而作假
所以所資料一定要正反雙方反覆驗證
另外關於錯誤理解
對我來說最經典的就是7/38/55法則了吧
內容重不重要?當然重要
內容怎麼會只有佔溝通時的7%
但是當大家都這麼說時
要跳出來澄清是需要很大勇氣的.....
我想這也是邏輯跟溝通這麼困難的原因
又要能理性的邏輯思考
又要能感性的情感交流
人與人溝通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