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4日 星期一

哈佛大學的思辯溝通術-讀書心得與筆記

為什麼讀這本書?

我在整理過去學習辯論的相關資料時
想參考其他人的學習經歷
如果其他學辯論的人要把學習辯論的過程寫成一本書
這本書的內容架構應該長怎樣?
抱持著這樣的想法上網找看看有無相關的書籍
最終找到這本哈佛大學的思辯溝通術

哈佛大學的思辯溝通術




書籍的主要架構及內容

這本書的架構其實很簡潔
主要就兩大章節
  • 辯論的五大要素-主題,立論,反駁,修辭,靜心
  • 辯論在生活場景的應用
這個清晰的架構馬上就解決了我的疑問
讓我知道學辯論的人要如何寫一本與辯論有關的書

所以按照道理來說
架構清楚加上我已經接觸辯論那麼多年
應該可以很快讀完這本書
但前前後後還是大約花了幾個月才看完
說真的這也是出乎我意料之外......

為什麼要看那麼久?

這本書的架構很清楚
關於辯論的爭議,論點,反駁,結論等等
也都有解釋清楚
而且還有很多案例
但或許也是因為這樣
反而讓我很難一鼓作氣讀完?

通常大部分的書在介紹一個概念時
會有一個概念加上一個案例方便讀者理解
這本書也是依照這樣的架構
但我認為這本書有個問題
作者在解說概念時常常不是只有一個案例
會有好幾個案例

除此之外
在講解一個概念時
常常有太多太多作者自己辯論比賽的小故事
還有使用資料時的引經據典
透過這些案例來教讀者所有的辯論技巧

概念加上案例是傳遞理念時很好的方法
但在這本書當中用得太多
所以對我來說
與其說這是一本教辯論的書
我自己讀來的感覺更像日記或回憶錄
有相當多的篇幅都是在講作者自己的辯論故事
學習過程中遇到什麼困難
最終又是怎樣克服的
這樣的書寫方式也是合情合理
只是剛好不符合我一開始的期待

關於書名的翻譯

我認為本書的另外一個值得探討的點是翻譯書名
這本書的原名是Good Argument
整本書是以此為主軸在寫
作者清楚定義了什麼叫做Good Argument
以及該如何達成這個目標
書的內容搭上作者想傳達的理念
用Good Argument我覺得很合理也很好

但是這本書的翻譯名稱:哈佛大學的思辯溝通術
思辯溝通我還能理解
但為什麼常常書名要跟名校做連結?
可能這樣比較好賣?
可以擴大受眾?

這不是什麼大問題
資訊大爆炸的時代為了要吸引目光
書名要誇張
甚至行銷書的時候也會有一些文宣跟作者原意不同
這都是可能發生的
不過這也再次提醒我不管書名是什麼
以及其他人如何評價一本書?
都當成參考就好
應該要自己看書過再評價



值得紀錄的兩個關鍵概念

除了案例數量及翻譯書名讓我有些困擾之外
這本書大致上都符合我的期待
詳細的介紹了作者學辯論的過程
辯論的架構方法
還有實務上遇到不講理的人要怎樣處理
書中都有明確的方法
在這些內容當中對我而言比較值得記錄下來的有兩點

1.Good Argument 與 RISA原則

人與人之間的想法本來就不一樣
我們不要只是逃避爭論點
而是要透過討論才會知道彼此差異在哪裡
找出對雙方都更好的方案
辯論的目的是促進雙方交流找出共識及差異
這樣才是所謂的Good argument

書中特別強調要找出雙方爭議的問題是否真實存在
以及是否值得去討論?
作者用的方法稱之為RISA
Real:真實性
Important:重要性
Specific:明確性
Aligned:雙方對目標有共識

先確定雙方是否真的意見不同(Real)
因為很多時候雙方其實想法接近
只是對於同一個詞的定義上不太相同
導致產生誤解
比方說你定義的認真工作
跟我定義的認真工作是一樣的嗎?
可能你認為要一天工作16小時才叫做認真
我認為8小時就很認真了

接著可以討論這件事是否重要到值得討論
以及是否有明確的改善方式
當然還得確認雙方是否對於目標有共識
只要符合這些條件就應該去討論

進入討論之後就會用到辯論的方法
要有理由才會有結論
要區分清楚論點跟論證
釐清彼此的差異
我們想法不同是因為事實?觀點?還是執行方案



2.修辭學與靜心

作者在辯論五大重點當中放進修辭學還有靜心
這兩個要素算是剛學辯論的人比較難理解
但確是非常有用的概念

修辭學提到了人與人溝通不只是理性層面
還包含用字遣詞,言語論述,姿態手勢,文法結構
傳統上我們認為辯論會學到理性思考模式
但作者在這邊特別提到修辭學
因為人會有很多不理性的部分
人會被言語論述,姿態,衣著,甚至個人形象魅力而被影響

看這段的時候我自己是非常有感
有時候我自己跟其他人溝通時
分享的內容是有論點有論證有結論
有清楚的因果關係跟分析
但其他人還是未必會聽

因為我只是用純理性的角度在傳達訊息
而面對不同的溝通對象
確實是有一些人不喜歡純理性
他們會需要一些閒聊拉關係跟情感交流
對我而言這些都是包含在作者說的修辭學裡面
我自己也是在學習辯論之後
慢慢才知道這些事

至於靜心
必須靜下心來傾聽還有跟對手對話
書中有提到一個高速發言的小故事
辯論時故意講很快
讓對手無法聽清楚跟無法反應

看到這段覺得很有畫面
我自己有時候也會語速太快
也會看到比賽時選手有這種情況
這些現象在Good Argument這個概念下都是不好的
因為我們的目的是溝通
是在RISA的原則下
把對手當成共同解決問題的夥伴
我們一起來解決問題
高速發言只是想壓倒對手
只是想獲得比賽勝利
並不是要解決問題

當然作者寫出這些內容
我是完全認同的
辯論本來就是一種解決問題的工具
但有很多人會誤以為辯論在吵架
真的很可惜
希望有越來越多跟辯論有關的資訊
讓大家知道辯論很有趣也很有用
不是在吵架
而是要有Good argument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