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30日 星期日

台北市健言社-總評心得(2025.3.27)

加入社團已經滿16年
平均1年會有1-2次的機會擔任總評
長期累積下來的次數也不算少
但查了一下自己的部落格
發現我竟然沒有寫過總評心得!
雖說寫部落格是2016年才開始
但對於這個結果還是非常意外
記憶果然容易出錯
我也沒有自己想像中的那麼認真~~

總評只有 15 分鐘時間
要評主席、3 位講評、6 位講員
還要對全場社友提供建議
換算下來,每人平均只有 1 分鐘
如何取捨內容,成為關鍵

常見的做法是把大部分時間分配給主席跟講評
然後花一些些時間給所有社友全面性的建議
講員已經有講評給建議了
除非有特別重要的點被講評忽略
總評才會特別點出來
不然一般來說不需要再贅述

不過有時候會觀察到一種現象
部分總評忽略主席與講評
將時間全數用在講員身上
這容易讓人誤解總評的真正職責

舉例來說
好的總評會在訓練中
分析主席的控場與時間管理
接著點出講評的優缺點
最後提供全場學習方向
例如如何更有效利用 TM 訓練來提升口才
這讓當天所有與會者都能獲得收穫

不理想的總評則會將 15 分鐘幾乎都放在細評 6 位講員的表現上
卻沒有提及主席的引導是否得宜
也未給講評適當建議
這使得當天的講評者無從學習
也讓台下的社友較難抓住 TM 訓練的整體意義

會發生不理想情況的通常是新手總評
我作為資深社友看到這種情況覺得很可惜
15分鐘的時間可以給全場社友更有廣度或是深度的建議
不過既然是做中學的社團
這也算是可以接受的過程吧

但是如果越來越多的總評只專注於講員
而忽略主席和講評
那麼大家是否會誤解總評的真正職責?

教育訓練的流程都是環環相扣的
講評如果能給講員具體建議並且示範
總評也針對講評不足的部分提供建議及示範
並且把優點點出來讓大家可以模仿學習
大家一起進步

反之
講評講不好
總評把時間都花在講員身上
那麼誰來給講評建議?
講評程度沒有辦法提升的話
講員自然也學不到東西
整個就變成負面循環了

雖說是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
到底誰先影響誰?
但我覺得還是應該回到角色的本質
總評到底應該做什麼?
講評應該做什麼?
每個職務還是應該先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TM訓練如果是舞台劇
每一場戲劇都有其主軸
喜劇,悲劇,愛情,冒險.....
不同的故事有不同故事主軸
透過所有角色推動劇情

那麼台北市健言社的TM訓練是什麼樣的劇本呢?
說穿了這齣戲也只有一個目的
所有的活動都建立在做中學這個概念上
所有的角色存在的意義都是做中學
只是不同角色有不同戲分
每個角色應該要清楚如何扮演好自己的戲份

總評的三大職責:不只是評講員

  1. 對各角色的建議(主席、講評、講員)

  2. 提供全場學習方向(社友的不同學習階段)

  3. 給幹部的反饋(行政細節、溝通協調)


總評時間畢竟只有15分鐘
通常也只能在三個面向當中挑幾個重點說明
我理想中的狀況是每個總評都知道有三個面向可以講
但因為有時間限制
才依據總評自己的講評風格還有當天的實際情況
給三個面向不同的時間分配

但如果總評的內容偏重在講員
沒有評全場
也沒有給講評建議
那就是角色錯亂
不能稱之為總評
應該稱之為大講評(誤~~)



主席的關鍵角色:如何讓活動順暢進行

主席要負責迎新送舊與時間控制
迎新的目的在於讓大家快速認識講者
讓聽眾對於接下來的演講有期待
另外一方面也可以舒緩講者的壓力
讓上台的人放鬆心情分享

所以為了介紹講者
主席在上台前需要與講者約時間訪談
在這個過程中將講者比較有趣或有吸引力的經歷
介紹讓大家知道
更重要的是主席可以在訪談的過程中跟講者"交朋友"

學口才只是磨練我們的溝通工具
工具都有其想達成的目的
透過主席這個角色扮演
讓我們有機會去跟其他人互動
這其實是比介紹社友迎新送舊更有價值的一部份
一樣符合做中學這個核心價值

送舊則是在聽完演講後幫大家做一兩句快速回顧
有畫龍點睛的效果
讓講者感受到有人認真聽我說!
也讓聽眾回味一下這場演講

迎新送舊是主席的重要工作
但主席同時也要維持訓練的順暢以及時間控制
一場TM訓練只有60分鐘
超時會影響到後面的課程
基本上只要每位講員講評的時間都控制在三分半左右
一場TM訓練是可以準時完成的
但有時候也會發現主席準備太多迎新送舊的內容導致超時
這時要注意的事情是主席並非主角
主席是主持人
要把光芒留給其他人
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講評的價值:如何幫助講員成長?

講評跟總評一樣
可以點評的細節很多
對有經驗的講評來說3分鐘不夠用

但大家一開始剛接觸講評時
常常會遇到不知道講評什麼
建議可以先從肢體語言,聲音語調,服裝等外功開始練習
有幾次經驗之後
再慢慢降低外功的比例
提高講評內容的部分

內容可以先從是否有離題開始談
演講過程有無起承轉合?
是不是講單一故事?
有沒有哪個段子特別有記憶點?
是否有啟發性或是呼籲行動?
或是有太多不必要的枝微末節?

不管有沒有講到上面的關鍵內容
上面幾點都可以做為一個基本的套路
作為我們的評判標準
比方說
這位講員的內容講到了一個故事,所以很好,很聚焦
這位講員的內容講到了三個故事,故事太多沒辦法聚焦

再更進一步的講評除了點出優劣
還可以給出具體的示範
這位講員的內容講到了三個故事,太多了沒辦法聚焦
可以只講第一個故事就好
因為這個故事最有吸引力......

我認為這是在一場TM訓練當中
總評要給講評的重要建議
要讓所有社友知道
不同階段的講評可以做到不同程度的示範
但如果總評把時間花在講員身上
以整場的教育訓練來看
就是總評不稱職了




不只是上台的人,台下的社友也應該要有收穫

如果只講評上台的人
那麼台下的人為什麼需要那麼專心認真聽?
其他人的演講優劣與我何關?
我相信大部分人還是會專心聽
但我也認為只要是公眾演說就一定要有受眾思維
所以扣除掉上台的社友
總評針對台下的社友要給什麼建議?

我認為還是一樣的邏輯
到底在不同的階段可以學會什麼不同的技能?
剛進來一兩期
可能只要積極上台演練即可
兩三期之後可以透過擔任幹部
學習人際溝通團隊合作
四期五期之後有機會挑戰社長
要怎樣帶領著團隊一起進步與成長
卸任之後又是不一樣的學習跟挑戰

實務上大部分的人都是一期就離開了
但我認為留在社團的人
一定也會希望知道未來的學習之路到底會通往哪裡
這是總評們在TM訓練時可以分享給社友很重要的資訊




幕後英雄:總評如何協助幹部提升能力?

一場教育訓練除了上台的人
還有幕後幫忙布置場地以及事前幫忙溝通協調聯絡的幹部
這些聯繫的過程或是場地布置
也都會有做的好或是有需要改善的地方
做的好並不是理所當然的事
但是要怎樣定義好或著是不好?
如果已經在社團待的很久
比方說我待了十六年
看了四十幾期的社長與幹部
就比較容易看出每一期的優缺點

總評並不是站在批判的角度
而是因為過去的經歷
知道平均的標準在哪裡
讓幹部們知道哪些細節能夠做的更好

比方說布置場地時
一開始大家因為晚下班還沒到
就不需要擺太多椅子
這樣人潮可以更聚集
時間要控制好不只是主席的責任
社長也應該要負責
中場休息的社務報告
其實也是TM訓練的一環
同樣應該要認真準備

當然社團的各種職務要花費的時間不同
可能有時候難免會有一些比較心態
但是回歸初衷
社團所有的行動都是為了做中學
擔任幹部當然也是

早期社友人數不多的時候
每一期能大量投入時間的幹部可能就是五六位
大概的分配就是
教育副社長一位,總務一位
教育組一到兩位,活動組一位,攝影組一位
其他社務大部分人都是兼著做
或是有其他社友偶而幫忙
人少的好處是免溝通
總之不用分配協調也不用推諉塞責
反正就是你
當幹部就是學會怎樣把事情完成

後來隨著社團人數變多
幹部也多了起來
一期有十幾二十給個幹部也是很常見的
社務還是那麼多
但分攤的人多
平均要做的事情就少

這時候要學得事情又不太一樣
怎麼溝通協調
怎麼讓大家都開開心心一起做事
又是不同的訓練

以正面的角度來看兩種情境都是學習
一種是學做事
一種是學做人
都很好

但是如果在處理事情的過程中加入太多的情緒
忘記來這個社團是為了學習溝通表達
是為了學習人際互動
是為了交朋友
真的是滿可惜的

總之
總評這個角色
是可以做到很多面向的建議
雖然時間有限
當天我也沒時間在15分鐘說到這麼細節
但希望未來的總評們能意識到自己的角色價值
不僅是評論講員
而是帶動整個 TM 訓練的成長
畢竟
唯有完整的學習回饋
才能讓這場『做中學』的舞台劇演得更精彩




2025年3月24日 星期一

哈佛大學的思辯溝通術-讀書心得與筆記

為什麼讀這本書?

我在整理過去學習辯論的相關資料時
想參考其他人的學習經歷
如果其他學辯論的人要把學習辯論的過程寫成一本書
這本書的內容架構應該長怎樣?
抱持著這樣的想法上網找看看有無相關的書籍
最終找到這本哈佛大學的思辯溝通術

哈佛大學的思辯溝通術




書籍的主要架構及內容

這本書的架構其實很簡潔
主要就兩大章節
  • 辯論的五大要素-主題,立論,反駁,修辭,靜心
  • 辯論在生活場景的應用
這個清晰的架構馬上就解決了我的疑問
讓我知道學辯論的人要如何寫一本與辯論有關的書

所以按照道理來說
架構清楚加上我已經接觸辯論那麼多年
應該可以很快讀完這本書
但前前後後還是大約花了幾個月才看完
說真的這也是出乎我意料之外......

為什麼要看那麼久?

這本書的架構很清楚
關於辯論的爭議,論點,反駁,結論等等
也都有解釋清楚
而且還有很多案例
但或許也是因為這樣
反而讓我很難一鼓作氣讀完?

通常大部分的書在介紹一個概念時
會有一個概念加上一個案例方便讀者理解
這本書也是依照這樣的架構
但我認為這本書有個問題
作者在解說概念時常常不是只有一個案例
會有好幾個案例

除此之外
在講解一個概念時
常常有太多太多作者自己辯論比賽的小故事
還有使用資料時的引經據典
透過這些案例來教讀者所有的辯論技巧

概念加上案例是傳遞理念時很好的方法
但在這本書當中用得太多
所以對我來說
與其說這是一本教辯論的書
我自己讀來的感覺更像日記或回憶錄
有相當多的篇幅都是在講作者自己的辯論故事
學習過程中遇到什麼困難
最終又是怎樣克服的
這樣的書寫方式也是合情合理
只是剛好不符合我一開始的期待

關於書名的翻譯

我認為本書的另外一個值得探討的點是翻譯書名
這本書的原名是Good Argument
整本書是以此為主軸在寫
作者清楚定義了什麼叫做Good Argument
以及該如何達成這個目標
書的內容搭上作者想傳達的理念
用Good Argument我覺得很合理也很好

但是這本書的翻譯名稱:哈佛大學的思辯溝通術
思辯溝通我還能理解
但為什麼常常書名要跟名校做連結?
可能這樣比較好賣?
可以擴大受眾?

這不是什麼大問題
資訊大爆炸的時代為了要吸引目光
書名要誇張
甚至行銷書的時候也會有一些文宣跟作者原意不同
這都是可能發生的
不過這也再次提醒我不管書名是什麼
以及其他人如何評價一本書?
都當成參考就好
應該要自己看書過再評價



值得紀錄的兩個關鍵概念

除了案例數量及翻譯書名讓我有些困擾之外
這本書大致上都符合我的期待
詳細的介紹了作者學辯論的過程
辯論的架構方法
還有實務上遇到不講理的人要怎樣處理
書中都有明確的方法
在這些內容當中對我而言比較值得記錄下來的有兩點

1.Good Argument 與 RISA原則

人與人之間的想法本來就不一樣
我們不要只是逃避爭論點
而是要透過討論才會知道彼此差異在哪裡
找出對雙方都更好的方案
辯論的目的是促進雙方交流找出共識及差異
這樣才是所謂的Good argument

書中特別強調要找出雙方爭議的問題是否真實存在
以及是否值得去討論?
作者用的方法稱之為RISA
Real:真實性
Important:重要性
Specific:明確性
Aligned:雙方對目標有共識

先確定雙方是否真的意見不同(Real)
因為很多時候雙方其實想法接近
只是對於同一個詞的定義上不太相同
導致產生誤解
比方說你定義的認真工作
跟我定義的認真工作是一樣的嗎?
可能你認為要一天工作16小時才叫做認真
我認為8小時就很認真了

接著可以討論這件事是否重要到值得討論
以及是否有明確的改善方式
當然還得確認雙方是否對於目標有共識
只要符合這些條件就應該去討論

進入討論之後就會用到辯論的方法
要有理由才會有結論
要區分清楚論點跟論證
釐清彼此的差異
我們想法不同是因為事實?觀點?還是執行方案



2.修辭學與靜心

作者在辯論五大重點當中放進修辭學還有靜心
這兩個要素算是剛學辯論的人比較難理解
但確是非常有用的概念

修辭學提到了人與人溝通不只是理性層面
還包含用字遣詞,言語論述,姿態手勢,文法結構
傳統上我們認為辯論會學到理性思考模式
但作者在這邊特別提到修辭學
因為人會有很多不理性的部分
人會被言語論述,姿態,衣著,甚至個人形象魅力而被影響

看這段的時候我自己是非常有感
有時候我自己跟其他人溝通時
分享的內容是有論點有論證有結論
有清楚的因果關係跟分析
但其他人還是未必會聽

因為我只是用純理性的角度在傳達訊息
而面對不同的溝通對象
確實是有一些人不喜歡純理性
他們會需要一些閒聊拉關係跟情感交流
對我而言這些都是包含在作者說的修辭學裡面
我自己也是在學習辯論之後
慢慢才知道這些事

至於靜心
必須靜下心來傾聽還有跟對手對話
書中有提到一個高速發言的小故事
辯論時故意講很快
讓對手無法聽清楚跟無法反應

看到這段覺得很有畫面
我自己有時候也會語速太快
也會看到比賽時選手有這種情況
這些現象在Good Argument這個概念下都是不好的
因為我們的目的是溝通
是在RISA的原則下
把對手當成共同解決問題的夥伴
我們一起來解決問題
高速發言只是想壓倒對手
只是想獲得比賽勝利
並不是要解決問題

當然作者寫出這些內容
我是完全認同的
辯論本來就是一種解決問題的工具
但有很多人會誤以為辯論在吵架
真的很可惜
希望有越來越多跟辯論有關的資訊
讓大家知道辯論很有趣也很有用
不是在吵架
而是要有Good argument


 


2025年3月6日 星期四

那些麻粩教我的事-小小細節堆疊出大大差距

我阿母的娘家是製作傳統糕餅的攤販
所以對我們家族的小朋友來說
家裡有各式各樣甜點是天經地義的事
芝麻粩,花生粩,米粩,咖哩餅,綠豆椪,花生餅,花生酥,芝麻酥
通通好好吃!

但這樣的家族生意也有一些些缺點
這種生意是勞力活
所有的品項都是手工一個一個生產出來
平常淡季的時候人力還能應付
但遇到過年過節拜拜或是送禮的旺季時
就會忙不過來
要到處找人手幫忙
才有辦法製作出足夠的產量來銷售
我在求學的階段也因為這個家庭背景
增加了很多製作糕餅的經驗

在打工之前
對於家裡的產品只有一個印象:好吃
家裡最暢銷的產品是花生粩
這也是我最喜歡吃的一項甜點
常常一次就吃了5-6條花生粩
容易取得就是可以這麼任性

當時只是理所當然的覺得好吃
我也從來沒有吃過其他商家製作的花生粩或是芝麻粩
畢竟家裡就有現成的
為什麼要去買外面的?

對於東西為什麼好吃我是完全沒有概念
但是開始打工之後
慢慢了解產品的整個生產流程
喔!
原來要有這麼多道工序
最終才會有這項產品阿
在那些打工的日子裡
也讓我慢慢學習到原來花生粩也有這麼多學問
  • 小小細節堆疊出大大差距
  • 那些阿公教我的事
  • 那些阿嬤教我的事


小小細節堆疊出大大差距

好吃的花生粩怎麼來的?
首先
包在花生粩裡面的米菓
好吃是因為它的外殼炸到酥脆
但內裏保持鬆軟
同時能夠保有兩種口感
這樣的米菓是怎麼來的?

打工之後才知道米菓炸出來之前
台語稱之為"ㄍㄡ 阿"
是使用狗蹄芋和糯米按照一定比例混合之後曬乾而成
一開始它的體積只有大約一隻小指頭的大小
要把它炸到約半個拳頭大小
才是我們平常食用時看到的狀態

炸它必須嚴格控制油溫
炸得時間如果控制不好
太快跟太慢都會造成產品瑕疵
讓米菓過硬或過軟
也有可能是外表看起來都很完美
但米菓內部很多空洞影響口感
所以還要用竹籤逐個測試米菓內裏是否夠蓬鬆
只要有缺點
就是都淘汰變成廢料

米菓搞定之後要處理糖水
沒接觸之前我以為這個跟學校的化學實驗一樣
反正就是固定的水固定的糖跟麥芽糖
煮固定的時間就好.....
接觸之後才發現無知真幸福~~
原來烹飪業的糖水都是最重要的know how之一
要搭配各種變因調整糖水(保留一點商業機密)
否則糖漿可能會有各種瑕疵
比方說過硬導致不容易咬斷
或是會沾黏牙齒導致口感不好......

接著要用筷子把米菓沾糖裹上各種材料
比方說花生粉,白芝麻,黑芝麻,南瓜子等等
芝麻粉當然可以不用考慮粗細
但花生粉的顆粒大小要如何定義?
怎樣才會有最棒的咀嚼感跟味道?

手工把各種食材顆粒裹上米菓後
因為手工製作難免會有一些小瑕疵
造成米菓上面有些部位可能沒辦法沾滿花生粉等原料
產生不美觀還有影響味道的狀況
所以必須要有第二道工序做補強

如何確保材料的新鮮度?
比方說花生粉這項食材
當天生產的香氣跟味道當然最棒
但它放一兩天之後香氣風味就會慢慢下降
要怎樣搭配銷售量來生產
盡量讓客戶都能享受到當天現做的產品?
又如何利用包裝將風味盡量維持?

此外
這樣的工作流程下
燙傷是家常便飯
炸米菓時要攪拌油鍋
就算再小心還是會遇到熱油潑出的狀況
多多少少會濺到手或是身體

米菓沾上熱糖水的製作過程
就算拿著筷子
有時候手指手掌還是會不小心觸碰到熱糖
拿又大又長的筷子雖然比較不容易被燙到
但因為一天要製作的數量太多
而且過年期間一忙起來就是連續一整個月
長時間拿太重的筷子手指真的會撐不住而抽筋

用短的筷子較容易燙到
用長的筷子長時間下來容易抽筋
每個製作師傅自己根據自己需求做取捨......
但不管是長筷子短筷子
筷子跟手指長期摩擦
長繭都是很正常的

也是經過好幾年的洗禮
慢慢習得這些知識
看起來簡單的產品背後是滿滿的細節
後來有機會吃到或看到其他人生產的花生粩
才知道為什麼外觀看起來不一樣
米菓為什麼不夠大不夠酥脆
花生粉為什麼包裹的不夠飽滿
糖為什麼會黏牙或是太硬咬不下去
為什麼有人是用篩子把米菓撈起來
放進花生粉堆裡面一次大量製作
導致成品外觀可能坑坑疤疤
有些人就是用筷子一條一條生產
而且還要二次補強
製作的手法跟過程沒有對錯
但是過程中的每個小小細節
慢慢就會堆疊出大大差距

有了這樣的概念之後
我看任何東西的售價也會試著從不一樣的角度去觀察
東西為什麼貴?
有什麼特別的原因嗎?
用料?人工?獨特的技術?銷售時提供的場域?
各種可見還有加上不可見的
比方說因為恰到好處的應對進退銷售技巧
所帶來的情緒價值

評判東西真的不能只從價格來看
一個售價明顯超過同行的商品
還能在市場存活那麼久
肯定是有一些事情做得很好
其客戶才會長期支持
試著去把這些細節挖出來
是很有趣的一個探索

在回想製作糕餅的過程中
也讓我不禁回想起那些年阿公跟阿嬤教給我的重要課題



那些阿公教我的事

我剛開始打工的時候
阿公已經六十幾歲
不過他還是會到工廠幫忙製作花生粩
隨著時間一年一年過去
慢慢發現他的動作越來越慢
甚至會發生邊打瞌睡邊邊製作花生粩的情況
前面提過了
這工作有一些危險性
打瞌睡手沒控制好
一不小心手會戳進熱鍋裡面被燙到
但阿公還是堅持要繼續工作

當時真的無法理解阿公為什麼要這樣
都已經退休了為什麼還要工作?
為什麼這麼想要賺錢?
就算很想做這些事
也未必要自己親自上場
可以退到第二線
讓其他人工作還更有效率

過了二十幾年之後再往回看
發現年輕的自己就是好傻好天真
單純還是單蠢?
當時評斷一件事就只能從金錢的角度跟效率的角度思考......
金錢跟效率都是非常重要
這樣的思維模式不能說是錯的
但是絕對可以稱之為狹隘

隨著工作及人生體驗增加
慢慢知道很多事情不是非黑即白
有太多模糊空間
價值觀也不是直接的二選一
每個選項都有其優缺點
其他人的選擇跟我不同都是很合理的
喜好不一樣選擇不一樣

回頭再看才知道工作除了考慮金錢這些外在動機
還要帶著願景這些內在動機
作自己喜歡作的事情
把好吃的花生粩推廣出去
對已經退休的阿公是一種期待與使命感

如果只考慮效率的話
也非常容易抉擇
但一起工作是家人間的陪伴
是一起克服困難朝目標前進
當然也是證明自己的一部份

當然
年輕時我是不懂這些
但這些經歷過的事情
確實是埋下一顆種子
讓我知道不要只是用金錢跟效率衡量事情




那些阿嬤教我的事

阿公是個不多話的人
是以身教代替言教
相對於阿公
阿嬤比較會在工作時"開講"

當時最有趣的事情
是阿嬤常常會講一些台語俚語
然後搭配她的人生經歷
告訴我們一些為人處世的道理

過了那麼多年
至今還是讓我印象深刻的就這兩句話
允人卡慘欠人
不要偷秤頭


不要偷秤頭
作糕餅不管是買材料或銷售成品
大部分的買賣都是秤重
買進來的砂糖或各種花生粉芝麻粉
動不動就是30斤50斤
要裝這麼重的原料
袋子當然也很大很重

買東西時的報價是秤重
那麼到底是毛重還是淨重?
袋子的重量要不要算進去?
當然大部分人的理解是不能算
塑膠袋那麼便宜怎麼可以用原料的單價秤重賣
但多多少少會遇到廠商送來的是用原料含包裝的毛重
而非原料淨重

有時候遇到這種情況
就會變成一種機會教育
阿嬤會私下跟我們說作生意不要偷秤頭
買賣東西要足斤足兩給人家
而這樣的概念也具體呈現在銷售上
在花生粩一斤180元的年代
客人如果要買一斤
因為花生粩很大一條
有時候很難秤到剛剛好
常常會有秤到183元拿給客人的狀況
情願多給也不要少給

另外常聽到的一句話就是
允人卡慘欠人
這句話意思是答應人家後就等於是欠人家了
一句承諾怎麼變成欠?
答應人家的事情一諾千金
不管怎樣都要想辦法作到
不然就不要承諾

為什麼會常常聽到這句話?
在過年過節生意好到爆炸的時候
不管是跟廠商訂原料
或是答應客戶要出貨
總是會不時聽到阿嬤說這句允人卡慘欠人
總之只要答應了
就要想盡一切辦法作到
做生意最要求信用

這樣的概念是怎樣落實在家庭教育裡面呢?
從小我媽就會要求我們答應人家的事情一定要作到
當中最基本也最容易的就是跟人家約不能遲到
約定的時間就是一個承諾
我還記得剛開始可以自己出去打球時
都得跟我媽約定好幾點回家
起初我當然都乖乖遵守時間
但一段時間後開始覺得沒關係
反正都是回家差個幾分鐘而已
每次只要違規就會就被處罰一段時間不能出門.....

當然爸媽也不是只有要求我
我看到他們跟其他人約
也是都要求自己要準時到
極少看到他們遲到
慢慢的我自己也養成不要遲到的習慣
並不是他們說了什麼來教我
最主要還是他們透過行動影響我

不管是允人卡慘欠人這句話
還是不要偷秤頭
這都不難理解
不要說台語了
國語也有很多類似的成語
要說出這樣的句子並不難
要實踐呢?
說穿了就是自己用什麼樣的標準要求自己
這樣的價值觀很像是家族傳承下來的寶物
除了金錢跟效率還可以談談理念跟願景
一諾千金
不要佔人家小便宜
小小細節堆疊出大大差距
感謝那些年麻粩教會我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