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選這本書?
陸陸續續看過王永福老師幾本書
千萬講師的50堂說話課
工作與生活的技術
還有這本教學的技術
挑書最主要的原因是好奇
作為企業界頂尖的講師會怎樣談教學這件事
還有是用什麼樣的心態跟方法持續努力?
其次是想做一些差異比較
書中的這些方法
跟我在台北市健言社的講師認證班看到的
或是這幾年上課時看到各種講師授課手法有何不同?
當然最終如果自己能在這過程中
學到一些教學的技術那就太好了
基本上就是抱持這樣的心態在讀這本書
教學的技術讀書心得
- 理論與實務並重
- 架構與細節都有
- 職業講師之路不容易
理論與實務並重
王永福老師本身因為長期在企業界授課
實務經驗非常豐富
他自己又會固定自我課後評量
課後把自己每一堂課可以修改的地方再做調整
總之就是自我要求很高的人
加上作者這幾年攻讀博士學位時
探討的主題也跟教育有關
在準備博士論文的過程中參考了大量科學文獻
也加入自己實務教學經驗
並且與許許多多企業界的講師交流教學心態及技術
最終提出了一個三角學習理論
- 行為主義:我們會因為受到刺激而產生什麼反應,講師可以如何應用這種刺激
- 認知主義:我們在學習時是如何記憶跟理解新的知識
- 建構主義:如何參與體驗思考運用知識,由學習者自己建構自己的知識
利用三種學習理論交叉運用提高教學效率
也就是說
這本教學的技術除了分享本身的教學經歷
也會有學術理論及科學驗證
讓讀者能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
比方說為什麼要透過演練才能提高學習效率?
理論上是因為心理學或腦科學等等各種認知而產生這種結果
實務上應該要如何操作會比較有效果
這本書透過理論和實務的交叉陳述
讓我們知道運課的大綱還有教學的方法都是有邏輯的
重點是這種教學的技術是可以被複製的
而知道其學理之後
更可以自己彈性靈活運用在自己的授課中
架構與細節都有
這本書讓我印象深刻的第二點
就是他的架構很清楚
且同時能夠深入細節
大部分人其實只要多上一些課
也具備一定的分析歸納能力
要能把每一位老師的課程大綱列出
或是課程的流程是怎樣進行
應該都能列出七八成
當然如果受過講師培訓課
對這樣的架構就更能輕易上手
具體來說
開場怎樣引發動機(why important)
為什麼是我來教這堂課(why me)
課程的幾個重點(what)
演練回饋並結尾(how to do)
說起來一堂課的架構都差不多是這樣
但是怎樣把每一個細節做到最好?
頂尖的職業講師跟一般講師有何不同?
這本教學的技術除了針對架構
架構下的每一項細節應該要如何操作
書中都講解的非常細節非常清楚
我覺得這就是這本書最特別的地方吧
從架構上
講師應該要具備什麼心態
課前如何準備
課中如何執行
各種教學法如何交互使用
遊戲化的元素
課後檢討
一直到每一項目當中的所有細節如何執行?
書中都寫得清清楚楚
舉例來說
要如何讓上課的氣氛更好?
作者在書中有提出一個他個人改進的案例
作者以往是沒有在課堂上運用音樂的
但是某次有人建議之後
作者慢慢把這個元素加入授課
比方說報到跟休息的時候使用輕鬆的音樂
討論時使用輕快的音樂
頒獎時使用激勵的音樂
分享時使用感性的音樂
甚至要如何找到 no copyright music 的方法作者在書中也有分享
我想如果有授課經驗的人應該對所謂上課氛圍是很有感的
課堂上的夥伴到底是認真參與討論
還是低頭滑手機做自己的事情
上課的氛圍完全不一樣
而這種氛圍完全也會影響到學習效果
除了音樂這項
書中還有很多各種不同的上課細節
如何建立固定上台流程
如何設定課後評量改進筆記
如何分組討論選小組長等等
各種教學的技術細節在書中都有很詳細的分享
職業講師之路不容易
其實我接觸這個行業非常久
甚至也在社團內建立了講師培訓制度
雖然一直不是全職做這件事
但是也很能理解書中提到的
職業講師必須要有很大的熱情才有辦法一直分享
然後還要一直要求自己持續精進
我很喜歡書中在討論講師心態時提到的一個概念
先有本事再學技術
先把某一件事情做到頂尖了
再去學教學的方法
有能力跟有能力教
還要對方願意跟著做
作為講師要很清楚知道每一個步驟的差異
以及需要具備哪些能力才能把這些事情做好
這本書後半段作者分享自己還有一些很優秀講師的講師之路
還有這些講師的授課風格
並且跟這本書前半段所分享的教學的技術做一些分析比較
然後再引導讀者思考要如何走出自己的講師之路
這部分除了是教學技術的應用外
其實也可以視為講師個人風格的建立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專長及特色
怎樣了解教學的概念並與自己的特色做結合
產生獨一無二的風格
是職業講師非常重要的一件工作
假設能具備這些條件
那麼在人資及管顧之間就會有接不完的工作,累死
做不到的話,餓死......
同一時間讓我想起前陣子看到的這本書:
這本書更多的著重在按部就班設定目標
讓講師把自己當成一間公司在經營
可以長期存活並慢慢增加獲利
也是一本對於想往職業講師之路邁進很有參考價值的書
讀完這本書我可以做什麼
首先對我來說三角學習理論不僅僅運用在課程上
更可以運用在自己身上
自己可以透過這些理論提高學習效率
比方說自己學習的時候應該做更多的情境模擬
不管是上課或讀書時學到的概念
都應該試著去模擬一個情境:
我到底應該如何應用這個概念
要把這個概念跟自己做連結
同理
教課時要去思考每一個活動的理由
這裡為什麼是講述法
何時要演練
如何給回饋
想要達成什麼效果
如何驗證課程是否有效果
好的課程必須理性與感性兼具
有好的架構方便記憶
也要有故事或演練誘發情緒與學員產生連結
更進一步說
在有了基本的授課架構之後
如何在每一次的授課慢慢增加細節
每次進步一點
我覺得在這本書中看到什麼叫做職業選手
總之就是想辦法把細節做到最好
以及下次永遠可以更好
這些都是需要不斷的自我要求才有辦法做到
雖然不是職業講師
但是具備這樣的心態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