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25日 星期五

下一球會更好(WORK ON YOUR GAME)-讀書心得與筆記

下一球會更好讀書心得

什麼叫幸運
幸運是準備遇上機會的那一刻
我做好準備,創造機會,然後我才碰上好運氣
上面這段應該就是全書重點了
做好準備並創造機會
期待下一球會更好

我為什麼選讀這本書?

作者卓瑞鮑德溫(Dre Baldwin)是籃球員出身
我自己很喜歡打籃球
所以想了解籃球員出身的人
會怎樣撰寫一本提升心理素質的商業書籍
要怎樣把球場上學到的東西套用到生活中及職場上
在自己專業的領域從不會慢慢學到會學到精通
並且把這當中的精華提煉出來變成通用的智慧
再套用到其他領域
畢竟專業很重要
但是有能力跨領域更重要


下一球會更好



本書三大重點

  • 提升心理素質的四大原則
  • 具體操作手法
  • 不要當職業資訊蒐集師

提升心理素質的四大原則

  • 紀律:日復一日努力
  • 自信:勇敢展現自己,讓外界看見你聽見你評斷你
  • 心理堅強:即使還沒看見努力的成果,也要繼續保持紀律與自信
  • 積極進取:願意冒險,相信自己,把握機會也創造機會,創造契機而非等待契機
四大法則說穿了其實就是堅持努力
然後要對自己有自信
並且持續創造機會把握機會
正因為持續保持紀律跟努力
才會相信自己的努力一定會有成果
也值得獲得機會
相信自己值得

這當中我覺得最困難的點搞不好就是相信自己值得
有個冒牌者症候群
指的是人會害怕自己被高估,恐懼被看穿自己無能
可是其實經過那麼多的堅持跟努力才獲得機會跟成果
肯定值得!

我想這也是很多頂尖運動員之所以頂尖的原因吧
不僅僅是身體素質優越
還經過長期的訓練
而且又有心理素質
作者在書中也特別提到
以他看到的最頂尖的籃球員
其實大家的能力差別很小
最主要的差距通常在心理素質
要相信自己可以
相信自己值得
不要有冒牌者症候群!
導致自信不足而影響表現
把自己的成就視為正常表現
不是意外或是例外


具體操作手法

書中介紹了非常多的方法
比方說要如何訓練自己的大腦?
讓大腦知道要開機了?
作者以他打球比賽為例
球員比賽前要熱身
作者說他熱身完脫掉熱身的衣服跟外套
就是給他自己的大腦一個正式上場的訊號
要有固定的流程
讓自己能夠進入狀況
告訴自己的大腦跟身體要上工了
不只在比賽可以用這種開機手法
工作上也可以套用這樣的方法

除了身體上的SOP開機方式
也可以做想像訓練
想像我最顛峰的狀態
我最大的成就
人生最得意的片段
在這種種情況下自已應該要有什麼樣的表現
要先想像能做到
然後也才能真正做到
並且對自己有自信

也可以假裝自己是球隊最強的球員
最強的球員能做到什麼樣的表現
我也可以做到
不只要想像跟演,還要成真
只要想像得到
也相信能做到
就一定做得到

除了正面表列
作者也提醒我們
要避免一些事情
比方說要消滅自覺意識與表演焦慮
人的思考意識有分成好幾個層次
意識,潛意識,自覺意識
作者認為我們不應該用意識去操控我們的行為
而是讓潛意識做最擅長的事
就能消滅自覺意識

以我的理解是
我們必須透過不斷的訓練讓自己的思考或行動變成直覺
比打球來說
就是很直覺的能判斷要切入上籃或投籃或傳球
到了該表現的時刻
沒有思考這個選項


不要當職業資訊蒐集師

作者最終有再提醒讀者一些事情
對我而言最有用的應該就是不要當職業資訊蒐集師
資訊蒐集師聽起來有點酸
但其實也很合理
資訊爆炸的時代
很容易蒐集到一堆資訊
大家都希望能蒐集到更多更好的資訊再去執行
不要走冤枉路
這麼想並沒有不對
但是永遠會有新資訊新研究
那麼我們就得繼續等下去不做任何事情嗎
作者認為我們可以蒐集資訊
但是也要盡快去操作
並在操作中調整改進
不要永遠只是找資料但不動作

全書我最喜歡作者分享他跑馬拉松的故事
作者本來不跑步
但是後來跑過之後
有一次有了一個超乎他預期的成績
那時候他問自己:
你害怕什麼?
原來我這麼厲害!
那麼我願不願意再逼自己挑戰這個極限?

我想就是這種挑戰極限的心態
才讓這本書的作者能夠持續堅持努力吧
正因為有這種紀律
其他人才會信任你
你展現出紀律
是長期表現良好,很少有變化
自然慢慢就會有能力把事情做好並影響其他人












2022年2月9日 星期三

閱讀素養:黃國珍的閱讀理解課,從訊息到意義,帶你讀出深度思考力-讀書心得與筆記

閱讀素養讀書心得

為何挑選這本書?

108課綱調整之後
閱讀素養變成學生學習很重要的一部份
因此想透過閱讀這本書對閱讀素養有初步認識
我認為全書最重要的就在這段話吧:
閱讀的重要性不在於喜不喜歡
而是生存必須擁有的技能

在資訊爆炸的時代
找資料的能力或者是記憶力強記住許多知識
已經不再像過去那樣是一種顯著的優勢
如何整合資料運用資料解決問題
才是最需要具備的能力
在未來我們並不知道會遇到什麼樣的問題
但是我們可以試著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我想這就是108課綱想要達成的目標

閱讀素養:黃國珍的閱讀理解課,從訊息到意義,帶你讀出深度思考力


閱讀素養這本書讓我印象最深的三點

  • 真實世界的情境難道是以分科的條件存在嗎
  • 新時代我們會期望我們的孩子具備4C能力
  • 作者已死,文本是開放性的

真實世界的情境難道是以分科的條件存在嗎

這個真的是很好的提問
在學校為了容易教學和學習都會分科目
國文,英文,數學,物理,化學,地理,歷史等等
但舉例來說
當發生世界大戰或是科技上有什麼大發展影響整個世界時
難道只讀地理或只讀歷史就能充分理解事件的前因後果嗎?
總是要全面性的考量才有辦法稍稍釐清
事件的發展往往是人事時地物各種複雜的變因組合起來造成的
但是學校教育的方式並不能讓我們全面性的學習理解

再換個角度思考
我記得二三十年前
大家談工作,都說要當I型人,也就是要有一門專業
隨著時代演進
工作需求慢慢從I型人變成T型人甚至變成π型人
甚至是這幾年最熱門的斜槓人生
世界變得越來越複雜
新興的產業出現的很快消失得更快
很難再像過去一樣期待一項工作能夠做一輩子

這個時代需要終身學習也需要整合自己的各種能力
若要具備這樣的能力
我想這本書的作者提出這個問題真的很好
真實世界的情境難道是以分科的條件存在嗎?
學習如果要分科
老師要思考這是國文要教的,那是歷史,那是地理
片段的教學而不能整合脈絡統整思考
那麼又如何期待進入社會之後能具備這樣的能力

以最近最夯的一人公司或是各種剛創業的新公司
難道還會像過去一樣分工
要有採購,PM,業務,行政,會計,出納,出貨等等?
還是只看工作上能不能解決問題?
如果未來在職場上我們需要具備這樣的能力才能生存
那麼我們要如何在學校就幫學生訓練好並具備這樣的能力?
我想這是閱讀素養當中提醒我們要特別注意的一個環節


新時代我們會期望我們的孩子具備4C能力

為未來而教這本書中也提到了類似的概念
4C分別是
Critical thinking:批判性思考
Communicaction:溝通
Colleberation:團隊合作
Creativity:創造力
在我而言
最直接能培養4C能力的就是學辯論了
透過正反方不同角度的論辯(批判思考)
跟自己的隊友團隊溝通(團隊合作)
提供全新的解決問題方案(創造力)
說服評審(溝通與說服)

雖然辯論還沒有成為國中或高中的必學學科
但是慢慢發現有些學校新成立辯論社
而在看這本閱讀素養時
也可以發現很多演練跟引導思考的方式跟辯論很像
比方說在閱讀時會引導學生思考
要能看見事情來龍去脈
也就是脈絡
教育孩子可以看到影響事物前後改變的條件
其實這樣的概念在辯論中就稱之為跟屬性
兩件事情是有直接的因果關係還是只是間接的有相關性
要如何去辨別?
能好好思辨就是一種很好的批判性思考訓練


作者已死,文本是開放性的

閱讀到底是什麼呢
有一種說法叫做作者已死
作者寫完文章之後
如何解讀就是讀者的事情了

這幾年讀了這幾百本書跟寫了過百篇的心得
讓我對這段話產生了一些想法
讀書心得寫下來到底對誰有意義?
每個人的人生經歷,價值觀喜好都不一樣
也因此看同一本書肯定也會有不同的觀察點
當然也會有不同感想
每位讀者會跟作者產生不同的"對話"
而每一段對話都是獨一無二的
對於談話的當事人來說這樣的對話很有意義
可是對其他人來說
這樣的對話或許意義就沒那麼大

那麼我們有沒有辦法再把這樣的閱讀對話在提升?
書中有一段話我認為講得很好:
閱讀上要達成真正的理解
最大的挑戰是別相信自己第一次建立的理解
反而該進一步檢核自己為什麼形成這種理解
要結合外在的世界與自己內在條件的投射
真正有品質的閱讀與學習是有層次的理解閱讀內容
可以進行合理推論
並探究作者的心靈思維

最後分享我很喜歡閱讀素養書中的一個例子
作者黃國珍老師把閱讀譬喻成旅遊
旅遊可以跟團,可以自由行,也可以當個且戰且走的背包客
越往背包客的行程走
對於旅遊的應變能力就有越高的要求
閱讀也是
學校的教學好像是跟團
就是跟著老師走
有標準的流程
可以看到大部分的重點

如果要自己挑書
自由度高
但是需要的能力與態度也更高
閱讀是依據別人的安排看別人給的重點
還是自己有能力探索
各有不同樂趣
不管是哪一種旅遊模式
走出去就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