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30日 星期一

讀書心得-呂世浩老師的史記(1)

上完呂世浩老師的史記(1),才發現歷史真的很有趣,七週的課程說明了太史公為什麼要寫史記,對未來有何期許,為何本紀,世家,列傳的第一篇分別在講,五帝本紀,吳太伯世家,伯夷列傳,原來都是有道理的~~

整體來說,這七週的課程都是在講”讓”這個字,一個讓字為什麼能講七週,上完課才發現很多能力都是有層次上的分別,比方說單單講一個”信”字,言而無信是最差的,言而有信是比較高的層次,更高的層次是根本不用講,在心中有許下承諾就應該去做(季札掛劍的故事),如果我們不知道最高層次的標準是什麼?怎麼會知道努力的目標?如果沒看這些歷史故事,又怎麼會知道歷史上真的有人達到這麼高的境界?

讓又在講什麼?有何層次?我覺得很有趣的是一開始老師就提出一個問題,孔融讓梨是真讓還是假讓?我的智慧不夠,還真的沒想過這個問題…但是當老師提出這個問題以後,設身處地的想一下,四歲的小孩真的能讓?還是說他是看到大人的目光受到引導才選了小的?最終還要回去思考那梨子是他的嗎?假設梨子根本不是他的,那他在讓什麼?姑且不論真實的狀況是什麼,但是這真的是一個很有啟發性的問題~~

接著老師用這樣的故事引導我們去思考為什麼太史公把五帝本紀,吳太伯世家,伯夷列傳放在本紀,世家,列傳的第一篇?原來這幾篇都是在講讓國的故事,也就是說在太史公的心中,讓的最高境界是能讓國,所以要談讓的境界,首先,東西要是你的你才能講讓,不是你的你讓什麼?再來要讓也有分真讓跟假讓,史記裡面幾篇讓國的故事,有真讓有假讓,真讓國的都是逃跑不讓人找到,假讓的都是嘴巴講講最後”不小心”接了王位~~

最後能讓國就是最高境界了嗎?如果讓國才是最高境界,一般人應該都達不到~~因為我們不擁有這國家,怎麼讓?那在讓這件事上我們應該要怎樣追求比較高的層次?比較優秀的人在”讓”這件事到底是怎樣表現的?講真的我沒想到最後老師給的答案是”不讓”,什麼狀況”不讓”?責任不讓!該是自己應該盡的責任,絕對不讓!最後透過這個不讓,老師也談回太史公為何要寫史記,太史公也可以不寫,但是他為何要寫?太史公的家族在歷史上是專門寫史的,但是後來中衰,太史公的父親為了要回復家族的榮譽,從小幫太史公找全中國最好的老師,用最好的環境培養他,等他長大成人了,給他錢遊歷天下收集史料,在用了這麼多的資源以後,如果太史公說我有我的自願,寫史不是我的心願!那是怎麼樣的一個狀況?對比我自己的人生,在享受了很多人提供的好處之後,是否有相對應的責任?而這個責任是什麼,該不該讓?真的值得我自己好好思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