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對話是這樣的——
我:「你今天為什麼輸掉?」
孩子:「因為對方今天很賽!一直擦邊、擦網進球!」
我:「一場有幾球這樣?」
孩子:「兩球或三球。」
我:「五局三勝至少要贏 33 分,兩三球算『一直』嗎?」
孩子:「反正他就是一直賽!」
我忍不住笑:「那我們以後改成到處拜拜,靠擦邊擦網球贏比賽?」
孩子想了想:「還是要靠練球啦。」
雖然嘴上答應不怪運氣,但這種對話還是持續了好幾個月。好在抱怨的比例慢慢下降,孩子們開始願意談可控的部分——發球旋轉、落點、接發的準備——而不是全怪「運氣」。
從運氣球到球品
隨著比賽多了,我開始引導孩子發現——擦邊、擦網並不只是運氣,還牽涉到「球品」。
桌球球速快、球又小,有些擦邊球很難判斷。大比賽有裁判,不論判斷正不正確,都得尊重;小比賽則常由雙方自行算分。
尷尬的是:擦邊球若發生在對手球檯一側,對手更容易判斷,但他會誠實嗎?還是裝作沒看到,把分數算給自己?
大多數人會誠實,但偶爾會遇到「可能」不誠實的情況。說「可能」是因為有些球真的難判斷,但經驗告訴我們——有極少數人會為了一分裝死。
現在很多家長會錄影,球的轉向、觸檯聲音、甚至第一時間的表情都看得清楚,要騙過大家並不容易。
儘管如此,我們通常不會在場邊替孩子出面干預,而是讓他們自己處理,事後再討論:「球品即人品。贏很重要,但不值得用欺騙換取。」
運動場就是人生縮影
我從小喜歡運動,收穫很多:嘗試、挫折、克服、團隊合作、健康習慣……
有了孩子後,我希望他們也能從運動中學習,桌球就成了第一個起點。
我偷偷把專案管理的 PDCA 循環放進訓練:
P(Plan)設定目標 → D(Do)執行方法 → C(Check)檢查成效 → A(Act)調整改進。
而 PDCA 的第一步,除了設定目標還得正視現實。
運氣球、對手年紀大、練得久,這些可能是事實,但不能是全部藉口。比賽是實力說話,唯有承認弱點、正視不足,才能設定訓練目標持續進步。
情緒管理,比技術更關鍵
比賽中,運氣球、誤判、甚至對手不誠實,都不該成為情緒的引爆點。情緒一旦失控,失誤率會像雪球一樣越滾越大。
我會提醒孩子——發現自己情緒上來時,做個深呼吸,回想剛剛打得漂亮的那幾球,再專注回比賽。
有幾次孩子在落後時做到這點,最後竟反超拿下比賽,那份冷靜,比任何一次擦邊球都更值得驕傲。
球品與人品的真正考驗
沒有爭議時,大家的球品看起來都很好;當利益衝突出現,才會看到掙扎與選擇。
通過考驗,才是真正的球品與人品。
我們不必大聲批評那些不誠實的人,但可以選擇不與之深交。
運氣我們控制不了,但實力與人品,永遠握在自己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