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8日 星期一

更快樂的1小時-讀書心得與筆記

為什麼選這本書?

前陣子看了松蒲彌太郎寫的我對投資的想法
讓我對投資這個詞有新的理解
一般聊到投資第一直覺會想到投資金錢
但松浦彌太郎在他的書中談到的投資
指的是投資自己人生
雖然也有人會這樣使用投資這個詞
但畢竟比較少人這樣用
所以也不能算是非常厲害的獨到見解
但閱讀的當下卻讓我有一種這就是閱讀的價值
因為我就是沒有好好靜下來思考
想過可以用投資這一個詞來形容人生以及自己的選擇

這本更快樂的1小時
也是談投資人生
要怎樣投資時間換回快樂獲得幸福感
作者凱西霍姆斯(Cassie Holmes)是行銷學博士
本身在教行為決策學
工作就是研究怎樣才會更快樂
為了更快樂當然應該好好讀一下這本書

更快樂的1小時


書中有何重點?

  • 關於快樂的小知識與更快樂的方法
  • 時間追蹤與形塑工作
  • 人生的終點


關於快樂的小知識與更快樂的方法

因為這本書的作者本身是大學的時間幸福學老師
作者在授課當中結合了理論與實務
書中除了提供很多與行為認知相關的科學研究
也同時提供很多讓學生可以立即執行的方法
在這些方法跟知識裡面我印象比較深刻的點有
  • 太忙跟太閒都會導致不快樂,一天的自主運用時間最好在2-5小時之間
  • 人會陷入享樂適應,快樂的事情久了會習慣,持續5小時做一件讓自己開心的事,到最後會麻痺,不如把這件事情分成5次,每次1小時,效用更大
  • 峰終理論,我們只會記得一件事的最好(差)跟收尾前的體驗,所以同理,重點不是時間長短,而是要想辦法創造不同體驗,以及事件完結前要留下好的記憶
  • 年紀不同,追求及定義的快樂並不相同,年輕人更傾向追求非凡的體驗,而年紀大的人更傾向追求平凡的快樂,沒有對錯,重點在理解自己真正的需求
  • 時間會影響我們做事情的決策方式,時間足夠我們會促進定向,想把事情做到更正向的結果,但時間不夠的時候我們會變成預防定向,只求避免出錯
  • 在時間不足的時候,我們會放棄健康不願意運動,相對比較不善良因為沒時間幫助其他人,也會更沒有自信
  • 雖然客觀上時間相同,但是心理上在處理一些事情時,讓我們感覺我們擁有更多時間也更快樂,比方說運動,做好事,社交連結,接觸大自然,藝術等等
  • 大部分人不快樂的主要因素之一是工作,要試著問出自己工作的目的及願景,不要只是為了錢而工作,對工作有更遠大的願景,越容易快樂
  • 誘惑綑綁,把不喜歡的事情跟喜歡的事情綑綁在一起處理,比方說在無聊的通勤時間聽自己喜歡的podcast,讓不開心的時間變成開心
  • 分心會減損快樂,尤其是手機時代,想要增加開心,就要練習專於於當下
  • 練習冥想,保持正念


時間追蹤與形塑工作

作者在初步分析完為什麼快樂及不快樂的一些原因之後
教我們要紀錄一周的生活
到底把時間分配在哪些事情上面
哪些事情是開心的?開心的事情有何共同點?
哪些事情又是不開心的?不開心的事情又有哪些共同點?
分析完原本的時間分配之後
應該要重新思考自己要如何安排時間
作者在這邊分享了Meir Kay的影片
提醒我們人生有限
應該要有意識地運用時間
先把時間使用在重要的事情上面




透過時間追蹤表格釐清自己過去如何安排時間
以及思考出自己人生的重要事項之後
可以試著重新安排自己未來一周或兩周的時間
做法是優先把重要的事情安排進入行事曆
接著再把不重要的事情排進去
當然排完要去實踐也要時常檢討
是否真的達到預期的效果
自己有變得更快樂嗎?



人生的終點

這本書的名稱雖然叫做更快樂的1小時
但是在結尾前有提醒我們要思考人生的終點是什麼?
如果要自己幫自己寫悼詞
那會是怎樣的內容?
如果用這樣以終為使的概念回推
會很容易回去檢驗每一周的行事曆是否符合自己的人生目標

作者在書中有另外提到一段
有一個統計資料是作者請他的學生幫忙
請學生去詢問自己尊重的長者
是如何看待自己一生當中最大的驕傲以及最大的憾事
結果這些長者認為家庭是最大的驕傲的人佔了約67%
這當然是最高的比例也是最大的共識

而認為人生最大憾事是沒有跟家人好好相處的約占38%
雖然沒有過半,但也已經是各種憾事當中的最高比例了
簡單說
只要有好的家庭關係
基本上就是過著幸福快樂的人生了!
以這個概念為出發點安排時間的話
似乎很多選擇都變得容易了



對我有何啟發及如何應用?

前幾天剛好看到一份談憂鬱症的資料
根據衛服部的資料
台灣可能約有200萬人有憂鬱傾向
約有150萬人服用憂鬱症藥物
可見過得不快樂甚至嚴重到憂鬱的人數真的不少......

在我的求學階段其實很難想像大學會開這樣的課程
我不知道是文化的不同或是時代的演進
總之如果學生時代能有類似的概念
或許大部分人都能過上更快樂的人生吧?

那麼讀了這本書就能抗憂鬱嗎?
其實我也不知道
因為聽過得憂鬱症的朋友說
也不是叫你樂觀就有辦法樂觀的......

但對我個人來說
至少可以透過這本書再次檢驗自己如何運用時間
怎樣把不快樂的時間轉化成快樂

說真的有小孩前人生都還算歡樂
因為不管過得好不好
至少大部分的事情都是自己選擇自己承擔
但是有小孩之後
小孩是不可控的......
就會因此產生一些不開心的情緒

隨著小孩成長的過程
慢慢也理解到不只小孩成長
大人也必須要跟著成長
或許小孩一樣會吵鬧
但是能不能透過轉念
想想小孩的成長只有一次
怎樣把不開心的事情轉化成開心的事情?

比方說
兩個小孩因為搶玩具在爭吵
怎麼講都聽不懂
最後我生氣把兩個都臭罵一頓
那能不能轉化成稍微陪小孩看一下書或下個棋
避免他們產生衝突
也增加一些跟小孩互動的機會
當然也符合書中最後一段說的
良好的家庭關係對於快樂的影響力
對於這個部份真的需要再多加努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