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31日 星期三

橘色惡魔的弱弱指導法-讀書心得與筆記

為什麼選讀這本橘色惡魔的弱弱指導法?

最早是看到新聞報導京都橘高中管樂社的表演很有特色
對這個行進樂隊社團有了一些印象
接著看到有人介紹橘色惡魔的弱弱指導法這本書
稍微查了一下才知道原來這個社團確實是滿有名氣的
而且真的被弱弱指導法這幾個字所吸引(取名確實重要!)
想看看這個社團的指導老師倒底是如何弱弱指導
讓京都橘可以長期表現這麼優秀

因為既然是學生社團
每個學校社團都有先天限制
再優秀的成員都是會畢業的
人會離開很正常
但要怎樣把社團的核心理念跟一些做事情的方式留下
讓一個社團長期強盛
傳承這種價值觀的方法是很大的題目
也是我期待在這本書能得到的東西

橘色惡魔的弱弱指導法



書中讓我印象深刻的部分

  • 快樂是可以打分數的嗎
  • 領導者的功能
  • 整個團隊的的好壞決定於中間層

快樂是可以打分數的嗎

京都橘的特色之一
就是表演時發自內心展現的笑容
以及這種笑容所帶來的感染力
觀眾很容易被感動
問題在於這樣的笑容是可以透過訓練學會的嗎

這本書一開始就提出了這個問題來探討
如果是因為別人的要求
或是表演需求而展現出來的笑容
是沒有強大感染力的
但如果是因為自己非常喜歡這件事
充分享受執行的過程並且發自內心展現出來的笑容
就會有吸引力
兩種笑容是完全不一樣的

基於這樣的理由
作者田中宏幸認為指導時如果只是灌輸觀念是沒有意義的
因為學生不會發自內心
作者期待的是思考後採取行動
而不是跟著範本做出完美表現
對我而言
這段說明的應該就是弱弱指導法的核心理念了吧
如何誘發學生透過思考
發自內心想做好一件事情
並且快樂的執行它
然後享受過程並展現笑容
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領導者的功能

作者在一開始帶領京都橘時
評估到底要用什麼領導方式才比較好
他認為自己本來就不擅長說話
跟一些好口才具有鼓舞能力的領導者是有所差異的
除此之外他認為領導人過度透過個人領導魅力去影響大家
而不是讓個人透過思考而改變的話
最終還是會導致個人無法成長
那麼做再多也沒有意義

因此種種因素考量之後
他選擇了最適合自己性格能力
也認為是對學生最好的方式:弱弱指導法
他希望他在帶領社團的時候
能夠不指導不過問不試圖感動他們
與其由老師直接指導弱者
不如由較弱的人=重要幹部
來指導最弱的人=其他社員

這也就是弱弱指導法的由來
指導老師有什麼想法先跟主要幹部溝通
透過幹部這個橋梁傳達老師的理念
由較弱的人去指導最弱的人
讓學生自己思考怎樣行動才能達到目標
而不是老師直接給答案

除了團隊內的溝通透過弱弱指導
作者認為領導者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是要能夠提供成員體驗及舞台
與其在大型比賽中拿到獎項
更重要的是讓學生體驗其他地方無法提供的經驗

所以作者有機會就會讓社團參加一些特殊表演
出國或是一些地方慶典都好
甚至是接受電視節目拍攝
都是為了透過不同的體驗讓學員得到經驗得到成長

而且這些體驗以及實際演出也有另外一個優點
人性上一直重複練習難免會怠惰
那麼應該要怎樣解決這個問題呢
作者認為對付怠惰的最佳良方是正式演出
透過這種方式讓學員變化學習的環境和心情
提高表演實力


整個團隊的好壞決定於中間層

除了談到要發自內心的開心學習
以及領導者提供環境讓學生自己領導自己
作者在這本書當中還用相當多的篇幅探討學生社團的人際互動
畢竟是學生社團而且人數又多
人一多就會產生摩擦
其實所有團體為了解決這些問題
長期下來多少都會累積一些特別的規矩
為了避免有爭議
大家就按照老規矩做事即可

在橘色惡魔裡面有什麼特殊規矩呢?
比方說要穿特殊的襪子
上下車的順序,敲門要三下,不能帶手機......
對於各種事情都有規範
但有的時候有些規則確實是令人反感
通常這些規則的既得利益者都是高三
高二的同學就會聯合起來反彈

作者說他在處理這些事情時
也是盡量讓學生自己思考自己解決問題
但如果高二高三的幹部們發生爭執
他作為老師會給高二幹部建議
如果你質疑高三的做法
那麼等自己高三的時候可以試著去修改

但有趣的事情是
有些時候高二升上高三之後會改當初反對的規則
有時候不會改XD
對我來說這也是最有趣的一段吧
有沒有權力改規則是一件事
有沒有想清楚規則背後想要傳達的訊息
則是更重要的一件事

有時候不在管理位置上的時候
不需要考慮更多的面向
比方說不用管長期發展會怎樣,只要管眼前
比方說不用管團隊精神會怎樣,只要管自己
但是當自己做為領導者
考量的事情又都不同了
其實這類事情有時候與其說明或試著說服
不如做中學讓學生親身體驗什麼是真正的換位思考
讓學生有機會當領導者
在學生社團這種事情某種程度上算是必然會發生
因為學長姐會畢業
學弟妹必定得承接下來

當然對於這些團隊溝通問題
作者也有提出一些想法
他認為重點要心存尊重,上下關係就不會差
另外萬一真的產生摩擦時
思考團隊整體的目標比對錯更重要

仔細思考團隊成員的組成的話
從懵懂無知只知道拼命趕上進度的高一
到已經熟悉制度發揮戰力的高二
到最熟練最有能力也最有權力的高三
不同時期都有不同的功課
作者在書中也不隱瞞的分享了很多具體爭執的案例
甚至都吵到不想上台表演了......

但不管怎樣一個社團就是高一高二高三一起組成
比起剛入社什麼都不懂的高一
以及即將畢業的高三
作者認為決定社團強弱的正是處於社團中間層的高二

其實想想很有道理
一年級什麼都不懂
三年級都快要畢業了
具備能力且還能留下來傳承的
當然就是二年級了


未來如何應用這本書的概念

對我而言這本書就是在傳達社團經營學以及育兒
怎樣讓成員發自內心喜歡做社團內的事情
領導者要如何提供更多的體驗及舞台
在意的是成員而不是自己的光芒
真正影響社團的強弱是社團的中間層等等

我是滿佩服作者在書中紀錄了學生社團當中的一些爭執案例
以成年人的角度來看有些事情很有趣
比方說到操場練習時
三年級不用搬東西,由一年級負責搬~~
好像不只是社團
當兵也有類似概念

其實每個團體當中都會有一些成文跟不成文規定
都需要花一些時間去理解產生這些規定的來龍去脈
很多事情當然猛一看不合理
但是它可能有它存在的時空背景
作為服從者以及既得利益者看規則的想法肯定是不一樣
一年級的時候不想搬
但是等三年級不用搬東西時
會願意放棄這些權力嗎
其實這是非常困難的事

換了位置就換了腦袋常常是用在比較負面的情境
但本來就應該換位置換腦袋
不同的位置需要考量的點肯定不一樣
如果換了位置之後願意放棄自己原本有的權利
為的是讓整個團體變得更好
那麼就真的是一位非常優秀的領導者了

由於作者本身年紀跟社會經歷比學生多太多了
很多問題我相信他心中一定都存在著最佳解法
但我是很佩服他可以很多事情都不講
讓學生自己思考後採取行動
其實什麼都不做反而非常困難

這本書當中提到的一些概念用在孩子的教育也是很好
跟爸媽比較起來孩子當然是弱
但是怎樣讓大的帶小的
怎樣讓小孩自己思考而不是爸媽直接傳達一些價值理念
真的要好好思考一下
以我自己育兒為例
很多事情一講再講
小孩就是聽不懂
雖然知道成長需要時間
時間還沒到講的就是聽不懂
但就是沒辦法忍住不講......

雖然隨著小孩年紀越來越大
大兒子進入小學之後開始比較懂規矩
也知道一些事情不能做
慢慢懂得改變也會教小兒子
或許這也算是一種弱弱指導
而作為家長需要的是更多的耐心
提供小孩好的體驗
等待小孩慢慢變懂事
對整個家庭來說就是最好的


2023年5月8日 星期一

更快樂的1小時-讀書心得與筆記

為什麼選這本書?

前陣子看了松蒲彌太郎寫的我對投資的想法
讓我對投資這個詞有新的理解
一般聊到投資第一直覺會想到投資金錢
但松浦彌太郎在他的書中談到的投資
指的是投資自己人生
雖然也有人會這樣使用投資這個詞
但畢竟比較少人這樣用
所以也不能算是非常厲害的獨到見解
但閱讀的當下卻讓我有一種這就是閱讀的價值
因為我就是沒有好好靜下來思考
想過可以用投資這一個詞來形容人生以及自己的選擇

這本更快樂的1小時
也是談投資人生
要怎樣投資時間換回快樂獲得幸福感
作者凱西霍姆斯(Cassie Holmes)是行銷學博士
本身在教行為決策學
工作就是研究怎樣才會更快樂
為了更快樂當然應該好好讀一下這本書

更快樂的1小時


書中有何重點?

  • 關於快樂的小知識與更快樂的方法
  • 時間追蹤與形塑工作
  • 人生的終點


關於快樂的小知識與更快樂的方法

因為這本書的作者本身是大學的時間幸福學老師
作者在授課當中結合了理論與實務
書中除了提供很多與行為認知相關的科學研究
也同時提供很多讓學生可以立即執行的方法
在這些方法跟知識裡面我印象比較深刻的點有
  • 太忙跟太閒都會導致不快樂,一天的自主運用時間最好在2-5小時之間
  • 人會陷入享樂適應,快樂的事情久了會習慣,持續5小時做一件讓自己開心的事,到最後會麻痺,不如把這件事情分成5次,每次1小時,效用更大
  • 峰終理論,我們只會記得一件事的最好(差)跟收尾前的體驗,所以同理,重點不是時間長短,而是要想辦法創造不同體驗,以及事件完結前要留下好的記憶
  • 年紀不同,追求及定義的快樂並不相同,年輕人更傾向追求非凡的體驗,而年紀大的人更傾向追求平凡的快樂,沒有對錯,重點在理解自己真正的需求
  • 時間會影響我們做事情的決策方式,時間足夠我們會促進定向,想把事情做到更正向的結果,但時間不夠的時候我們會變成預防定向,只求避免出錯
  • 在時間不足的時候,我們會放棄健康不願意運動,相對比較不善良因為沒時間幫助其他人,也會更沒有自信
  • 雖然客觀上時間相同,但是心理上在處理一些事情時,讓我們感覺我們擁有更多時間也更快樂,比方說運動,做好事,社交連結,接觸大自然,藝術等等
  • 大部分人不快樂的主要因素之一是工作,要試著問出自己工作的目的及願景,不要只是為了錢而工作,對工作有更遠大的願景,越容易快樂
  • 誘惑綑綁,把不喜歡的事情跟喜歡的事情綑綁在一起處理,比方說在無聊的通勤時間聽自己喜歡的podcast,讓不開心的時間變成開心
  • 分心會減損快樂,尤其是手機時代,想要增加開心,就要練習專於於當下
  • 練習冥想,保持正念


時間追蹤與形塑工作

作者在初步分析完為什麼快樂及不快樂的一些原因之後
教我們要紀錄一周的生活
到底把時間分配在哪些事情上面
哪些事情是開心的?開心的事情有何共同點?
哪些事情又是不開心的?不開心的事情又有哪些共同點?
分析完原本的時間分配之後
應該要重新思考自己要如何安排時間
作者在這邊分享了Meir Kay的影片
提醒我們人生有限
應該要有意識地運用時間
先把時間使用在重要的事情上面




透過時間追蹤表格釐清自己過去如何安排時間
以及思考出自己人生的重要事項之後
可以試著重新安排自己未來一周或兩周的時間
做法是優先把重要的事情安排進入行事曆
接著再把不重要的事情排進去
當然排完要去實踐也要時常檢討
是否真的達到預期的效果
自己有變得更快樂嗎?



人生的終點

這本書的名稱雖然叫做更快樂的1小時
但是在結尾前有提醒我們要思考人生的終點是什麼?
如果要自己幫自己寫悼詞
那會是怎樣的內容?
如果用這樣以終為使的概念回推
會很容易回去檢驗每一周的行事曆是否符合自己的人生目標

作者在書中有另外提到一段
有一個統計資料是作者請他的學生幫忙
請學生去詢問自己尊重的長者
是如何看待自己一生當中最大的驕傲以及最大的憾事
結果這些長者認為家庭是最大的驕傲的人佔了約67%
這當然是最高的比例也是最大的共識

而認為人生最大憾事是沒有跟家人好好相處的約占38%
雖然沒有過半,但也已經是各種憾事當中的最高比例了
簡單說
只要有好的家庭關係
基本上就是過著幸福快樂的人生了!
以這個概念為出發點安排時間的話
似乎很多選擇都變得容易了



對我有何啟發及如何應用?

前幾天剛好看到一份談憂鬱症的資料
根據衛服部的資料
台灣可能約有200萬人有憂鬱傾向
約有150萬人服用憂鬱症藥物
可見過得不快樂甚至嚴重到憂鬱的人數真的不少......

在我的求學階段其實很難想像大學會開這樣的課程
我不知道是文化的不同或是時代的演進
總之如果學生時代能有類似的概念
或許大部分人都能過上更快樂的人生吧?

那麼讀了這本書就能抗憂鬱嗎?
其實我也不知道
因為聽過得憂鬱症的朋友說
也不是叫你樂觀就有辦法樂觀的......

但對我個人來說
至少可以透過這本書再次檢驗自己如何運用時間
怎樣把不快樂的時間轉化成快樂

說真的有小孩前人生都還算歡樂
因為不管過得好不好
至少大部分的事情都是自己選擇自己承擔
但是有小孩之後
小孩是不可控的......
就會因此產生一些不開心的情緒

隨著小孩成長的過程
慢慢也理解到不只小孩成長
大人也必須要跟著成長
或許小孩一樣會吵鬧
但是能不能透過轉念
想想小孩的成長只有一次
怎樣把不開心的事情轉化成開心的事情?

比方說
兩個小孩因為搶玩具在爭吵
怎麼講都聽不懂
最後我生氣把兩個都臭罵一頓
那能不能轉化成稍微陪小孩看一下書或下個棋
避免他們產生衝突
也增加一些跟小孩互動的機會
當然也符合書中最後一段說的
良好的家庭關係對於快樂的影響力
對於這個部份真的需要再多加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