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論不是比賽,而是一種生活方式
辯論系列文從心態篇開始,接著有入門篇、進階篇、應用篇。一路下來,我分享了許多生活、工作、家庭與朋友間的經歷:有協調成功的例子,也有碰壁的時候。
現實裡的挫折,其實比成功更能凸顯辯論思維的價值。
公司承諾的專案獎金說不給就不給;孩子耍賴躺在地上,無論怎麼講道理都沒用;有些人面對白紙黑字的事實還能硬拗、答應的事情做不到還比你兇。這些場景,無論有沒有學過辯論,大家都會遇到,我也不例外。
那麼問題來了:對方根本沒有要跟你理性溝通,辯論還有用嗎?
當然有。辯論最大的幫助,不是讓你每次都說服成功,而是更快識別狀況。當對方不是來談理的,你能立刻調整思路,問自己:「再談下去,我到底能得到什麼?我的目的到底是什麼?」
馬可‧奧理略在《沉思錄》中一再提醒我們:
「如果你被某人的無恥行徑冒犯了,請立刻問問自己:這樣的人可能從世上消失嗎?答案是不可能。所以,別要求不可能的事發生,因為世上必定會有這種人。」
辯論思維同樣如此:當你意識到對方根本不是來討論問題的,就不必再期待「說理就能解決」。
他還提醒我們:
「如果你遇上的是個無賴、背信忘義者,或是任何行為偏差的人,你要想到這一點。因為當你告訴自己,世上總是會有這種人,你就能善待每一個人。被冒犯的時候,還可以再思考一件事:自然給了人類哪些能用來應對偏差行為的美德?」
這提醒我們,對方的行為或許令人討厭,但真正能決定你受不受傷害的,是你的心智。辯論能幫助我們辨識「哪些是外在不可控,哪些是自己可控」。我們無法控制他人的行為,但卻可以控制自己的反應!而這正是哲學與辯論交會的地方。
在另一段文字裡,他更進一步指出:
「一個愚昧的人做了蠢事,會對你造成傷害嗎?他這麼做意外嗎?你反而該想想自己是否有錯,因為你沒料到對方的行徑竟如此愚蠢。畢竟你有理性思考能力,能預期對方會犯下這種錯,但你卻忘了使用這項能力,還因為對方犯錯而大吃一驚。不過,當你指責別人忘恩負義時,請先反省自己。因為犯錯的顯然是你,你可能誤認這樣的人會信守承諾,也可能在釋出善意時並未付出全心全意,導致你的努力無法獲得完整回報。」
這裡其實就是辯論裡的「因果檢驗」:結果不好,是否因為一開始就判斷錯誤?合作對象若本來就靠不住,責怪他只是情緒宣洩;真正有建設性的,是檢討自己為什麼會選擇與他合作。
這些提醒讓我想到:辯論的本質,不是為了勝利或報酬,而是鍛鍊自己的思維與心智。當你懂得用辯論去理解人性、看穿局勢,這本身就是最大的收穫。
辯論思維帶來的觀察力以及邏輯因果關係,能幫助我們更快分辨出「什麼是真正的關鍵因素」?我們是否錯誤歸因了?
有哪一件事是非誰不可的嗎?對方真的那麼重要嗎?有無替代人選?
若「人」的因素影響很大,那麼一開始就要想辦法找到正確的合作對象;若答案是否定的,那就表示對方只是小配角,不該讓他左右全局。萬一失敗,問題是出在自己一開始的判斷,而非責怪其他人。
辯論還教我們換位思考:一件事從不同角度、不同時間來看,意義完全不同。當下的失敗,可能只是成功過程裡的小波瀾。
最終,辯論不只是與別人爭輸贏,而是與自己對話。平時我們都說要誠懇、互信、友善,但真正遇到考驗,才會顯露出人的本性。每一次選擇與應對,都是在檢驗:你究竟是怎樣的人?
辯論,練習的其實不是如何擊敗對手,而是如何不被對手擊敗;不是爭一時之氣,而是鍛鍊一生的心智。
辯論的三大核心
輸贏會過去,唯有心智與經驗,會留下來。建立正確的心態之後,再次回顧辯論三大基本核心。它們不只是技巧,而是生活裡的思維訓練。
一、事實與觀點分離
許多爭執,其實不是「對錯之爭」,而是「立場不同」。事實可以被檢驗,但觀點往往夾帶了價值判斷。
還記得我在系列文裡寫過:有人抱怨「公司太壓榨」,有人卻說「這是成長的機會」。這裡誰對誰錯?
先將彼此溝通的語言翻譯一次,把「工時有多長」的客觀數據釐清,再來討論彼此之間對於「長工時」的定義是否相同?一天多少小時可以稱之為「長工時」?衡量的標準是什麼?最終再來討論「長工時是否值得」,彼此之間是用什麼價值觀來判斷?成就感?薪資?未來展望?
按部就班的釐清問題,辯論才有意義。否則,事實與觀點混在一起,只會讓討論繞圈。
二、共識,差異與利害權衡
很多時候,我們以為爭執是「你不懂我」,其實背後是「價值觀不同」。在工作上有人追求自由,另一個人追求穩定。價值觀沒有絕對對錯,卻會決定選擇的方向。
釐清事實與觀點是第一步,尊重不同觀點以及找出不同觀點當中的「共識」與「差異」是第二步。共識能當作合作基礎,差異則提醒我們,透過討論之後有沒有可能找出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替代方案」
辯論在「需根解損」的思考架構下,第一個關鍵問題永遠都是改變的急迫性,需求性是什麼?本質上我們到底要解決什麼問題?
大部的人選擇工作都會說「錢多事少離家近」,但卻忽略這樣的工作機會可能非常競爭,壓力非常大,當然還有最關鍵的因素:我會因為這個工作得到成就感且非常快樂嗎?
辯論帶來的「損益比較」概念,可以隨時提醒我們,所有資源都是透過「交換」得到的,是有成本的,若決策時過度著重在形式而忽略本質,只想著「我全都要」,忽略各種有形無形成本,那麼很有可能變成一個短多長空的決策!
三、偏誤校正與自我覺察
辯論不只是檢視他人,更是檢驗自己。大腦充滿各種思考偏誤:確認偏誤讓我們只看到支持自己的片面資訊,沉沒成本讓我們死守錯誤決策,情緒偏誤讓我們一時衝動無法理性決策。
辯論的練習,幫助我們在爭執中停下來,問自己:「我此刻的立場,真的是理性分析後的選擇嗎?還是受到偏見、情緒甚至是同溫層的影響?」
就像前文我寫過的:一次次的爭論,讓我發現自己並不是在說服別人,而是在照見自己——我是怎樣的人?我如何做判斷?我能不能在情緒之外,還保有思考的空間?
透過各種價值觀釐清,損益分析,思考方向不再是對錯二元,而是知道每一個選擇也代表著我到底是怎樣的人。挑選工作除了錢多事少離家近這些表面的條件之外,更應該去思考問題的本質,工作的目的到底是什麼?工作當中帶來的成就感,金錢,人際,到底哪一個項目對我而言是最有價值的?
這三大核心,讓辯論不再只是辯詞的交鋒,而是生活的鏡子。它幫助我們把混亂的衝突拆解成可理解的元素,最終看到:不論輸贏,辯論的最大收穫,是讓我們更清楚地看見人性,也看見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