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論這個詞很容易聽到
但實際上要接觸到似乎沒有那麼容易
就我所知有一些社團會舉辦辯論比賽還有開課
比方說青商會或是健言社幾乎每年都會有這類活動
在這種場合一般來說參加的都是社會人士
過去也是因為參加台北市健言社才有機會深入了解
時間匆匆接觸奧瑞岡辯論已經十幾年
這其間也有聽說過高中跟大學會辦比賽
但我個人對這學校部分就幾乎沒有接觸
不過最近這幾年辯論的課程好像突然變得熱門?
一些從沒接觸過辯論的學校
也開始在學校的社團時間成立新的辯論社團
因此讓我這幾年陸陸續續有機會接觸到國小班國中班高中班
各種不同年齡都來學辯論
真的是很不錯
就我個人在接洽邀課單位的經驗來說
似乎教辯論的老師並沒有想像中的多?
常聽到這些單位說辯論老師難找
或是來台北市健言社上課的學員分享不容易找到辯論相關課程
其實大概能理解為什麼會這樣
一般人對辯論常有錯誤的理解
這當中最常聽到學辯論就是學吵架
其實在我的認知裡
學好辯論之後反而不容易跟別人吵架
因為會知道每個人決策不同是因為吸收到的資訊不同
或是因為價值觀不相同
對方跟你不一樣並不是因為對方是笨蛋......
能有這樣的認知
理論上會更有同理心更不容易吵架
但不管學會之後如何
總之在還沒接觸辯論之前
想學辯論的人不多,市場本身就小
要學到比較精通看到成效又要花很多精力
更別說教學本身就是一門學問
懂得技巧跟懂得教學技巧這是兩門子的事情
然後最殘酷的是當有人把這些困難的事情都琢磨的很深入之後
市場上沒有需求阿.....
或許這就是找不到講師的原因之一吧
要專職經營這一個領域應該是滿困難的
我自己也是兼職在教辯論
會想教辯論主要的原因還是在於這是一種很好的思維模式
應該要大力推廣才是
我教的也就一般般
但這幾年有機會接觸到不同年齡層的學員
應該是把這種經驗記錄下來
讓未來想在辯論這條路努力的講師有一些資訊可以參考
這篇我主要想分享幾個面向
- 不同授課對象的課程目標設定
- 課程設計與演練方式
- 上課時數的限制
不同授課對象的課程目標設定
受眾不同當然課程目標也不一樣
以成人辯論與學生辯論的差異性來說
學習動機完全不一樣
成人會在工作之餘還要進修肯定是有較強的動機
希望能學到解決問題的具體方案
而學生來上課
有的僅僅是因為好奇
有的學生是因為爸媽下指導棋要小孩學辯論
有的學生想要吵架吵贏(學生會直接說想要學會如何嗆爆別人)
學習動機跟成人有滿明顯的差異
最特別的一件事是
不管成人或學生都有一些來上課是因為奇葩說這個節目
但奇葩說其實難度超高
要有獨特的論點
又要有娛樂感
還要透過講員表演出來
這三件事情都很難
奇葩說的講員都是學超多年打過超多比賽
還有黃執中馬薇薇這種辯論大神等級的老師指導
再花超多時間準備
最終加上剪輯才有呈現出來的節目效果
一般人要做到相同的事情真的很難很難很難......
解釋這些的用意不是在澆冷水
而是想跟大家說
要達成奇葩說那樣的程度不是不可能
人人有機會,但是要很努力很努力
了解學習動機之後才有辦法把課程設計的更符合學員需求
動機強的就可以直接帶入課程重點
動機弱必須在課程一開始就設計一些橋段
讓學員知道學辯論的好處
增加學習動機提升專注度
很多時候課程沒效不是因為老師沒有教東西
而是動機不夠導致不專心
那麼自然也就學不到東西了
所以很多課程的開場
老師都會強調這堂課為什麼重要(why important)
為什麼是我來上(why me)
因為受眾年齡差異與生活需求不同
成人與學生的學習動機差別很大
各種動機本身沒有所謂優劣
願意學習我覺得都很好
但我通常會告訴大家
如果你想要學會嗆暴別人方法
而嗆爆對方後卻還要持續跟對方合作
那麼關係不好雙方都會很痛苦
所以目前我在教辯論都是強調要透過質詢提問找雙方共識
結辯分析歸納找共識
比賽做這些動作
一方面可以引導對方在我方戰場思考,切戰場就會占優勢
一方面分析歸納的分數會高
最重要的是生活中能用得上
辯贏別人不是王道
能找出共識一起合作才是
課程設計與演練方式
成人辯論我會著重在解決問題
辯論本來就是一種思考決策的方法
討論要不要改變以及如何根據蒐集到的資料做決定
那麼我們就不討論太多傳統辯題
比方說要不要廢除死刑或者要不要有安樂死
這些題目對思考有幫助但是不太實用
課程設計上會更著重在生活中的應用
直接討論如何用辯論的思維決定
- 要不要買房
- 要不要換工作
- 要不要結婚
- 要不要生小孩
直接讓大家分組討論
一組思考為什麼要生小孩
一組思考為什麼不生
聽完對方的論點之後再試著反駁對方
再更進一步想一想雙方有無共識
比方說有沒有可能雙方都覺得家庭關係很重要
只是雙方定義的家庭關係不一樣(未必要依附在孩子身上)
或是雙方其實都同意在這個時代不需要養兒防老
那麼雙方有沒有可能凝聚一些共識
比方說滿足什麼樣的條件下就可以生小孩
滿足不了就不要生
透過雙方的申論跟質詢找出共識及差異
然後提出一個新的替代方案
成人課程中也可以討論要不要去談薪水
先擔任員工的角色
分別思考談薪水的好處跟壞處
都列出來之後再試著換位思考
如果我是老闆
我會怎樣回應這些理由
要同時符合公司及員工個人的利益
也不能讓員工馬上就覺得很不愉快提出離職
換位思考蒐集雙方的需求
最終再試著分析歸納
勞資雙方提出的各種理由是否有共識
比方說
雙方應該都能夠接受領多少錢做多少事情這樣的概念
那麼我們是否能夠共同定義出來以一個業務的角色來說
公司業績增加多少之後
業務就能增加多少獎金
透過這樣的方式凝聚共識達到雙贏
基本上我會希望透過生活中實際案例演練
利用由淺到深的提問
讓大家思考的面向慢慢的變得更寬廣更有深度
接著再換位思考反駁自己
藉此找到雙方的共識
並提出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全新替代方案
而非一開始的二選一這種對立抉擇
學生課程的演練方式
成人因為有足夠的動機
演練的題目也是跟生活工作息息相關
一般來說在討論時都會踴躍發言
但學生因為學習動機與成人不同
部分學生因為沒動機
所以參與度會很低
有些則是自信不足不敢說話
同學間多少也會有一些強勢弱勢的關係
強勢的人敢說話,分組時弱勢的就默默被分配事情之類的
課程中要更多的鼓勵跟安排設計
才會讓大家都有機會上台演練
要有更多的事前設計規劃
引起動機和興趣
比方說注意力測試,你為什麼沒看見大猩猩
看影片引導思考注意力偏誤還有提問的影響力
黑衣人傳球幾次?
白衣人傳球幾次 ?
有沒有看到黑猩猩?
我們很容易受到提問的引導思考角度就會局限
或是泰國市場包租婆的影片
提醒大家不要被片面的資訊影響判斷
可以透過更多有趣的影片誘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並且分享準備資料或自己做事情要下決定時要歸零
上課時數的限制
不同單位的提供的課程時數差異很大
有一些課程比較像是誘發學習興趣的,可能就是1-3小時
或是為了比賽而開辦的一整天課程,可能6-8小時
學校社團類的一整個學期下來約有15個小時
台北市健言社這幾年開的課程大約都是20小時
每一種課程都有不同的課程目標
在設計課程時一定要注意時間帶來的限制
一小時的課要講解新觀念可能花20-30分鐘
帶個演練再20-30分鐘
再加上開場與結尾各5-10分鐘
能做的事情就是這麼少
時間就是這麼短!
1-3小時的課程能帶回1-3個觀念回家已經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所以就算是一整天的課程
實際上能教的東西也並不多
長時間上課注意力又會一直下降
在設計課程時真的要把這些細節考量進去
就我個人的經驗來說
每次2-3小時的課
然後隔2-3週再上新的進度
一方面有時間可以讓學員吸收歸納
一方面每次上課可以做一些簡單的複習
課程的最後一兩次可能搭配練習賽
體驗一下實際比賽的感覺
這樣累積上完20個小時相對來說是比較完整的
總結
一開始學辯論的時候
總覺得辯論是一種邏輯分析及溝通說服談判工具
但是慢慢的發現即使有這麼理性的工具
常常在思考的時候還是很不理性
在找答案的過程當中才發現
人性當中有很多思考盲點以及心理因素會影響判斷
比方說確認偏誤就是很明顯的一個思考誤區
我們會先確定自己的立場
再去找資料證明自己是對的
我記得有一次上課我問學員大家有沒有搜尋過學辯論的好處?
好幾個學員都說有
接著我又問有沒有人搜尋過學辯論的壞處?
想當然是沒有......
我自己也常這樣的錯
設定好結論再來找證據
另外一個我這幾年對辯論比較不一樣的看法是
我們應該要在辯論當中花更多時間找出雙方的共識及差異
不要只是想著說服對方
在溝通當中釐清事實與觀點的差異
每個人的價值觀不一樣
沒有絕對的對錯
也未必只能二選一
而是可以透過溝通或提問
釐清雙方的用詞定義
舉例來說
你定義的好工作跟我定義的好工作是一樣的嗎
我們只考慮錢?還是也要考慮地點?未來發展?同事?工作地點?
雙方不要只爭論工作好不好
而是要把影響工作好不好的原因條列出來
尋求雙方共識
在有共識的前提下
討論如何處理差異
有沒有更好更有創意的解決方案
如果能這樣做
我覺得學辯論就學的更有價值了